首页 > 历史

王世贞的家境如何?他是如何成为大收藏家的?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谈到王世贞,由他所著的《弇州山人四部稿》,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得不提的著作。

我们也会想到他为的《本草纲目》作序,促成了南京书商胡承龙印刷发行这部医学经典。

作为历史上文人阶层中的代表性人物,王世贞个人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与艺术产生交集:除了写得一笔好字,他亦有鉴藏书画的功夫和雅好,他提出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史发展主线,已经成为一条经典的文脉。

本期“鉴藏史话”栏目也将带您领略王世贞的书画鉴藏世界。

家境殷实是王世贞涉足藏界的一大原因。

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五,即公元1526年12月8日,王世贞出生于苏州府太仓地区的一个儒业世家。

他的祖父王倬曾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王忬也曾任大同巡抚加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

李维桢在为王世贞所作的《弇州集序》中说,王家“三世为九卿八座巨富”,王世贞在写给友人俞允文的信中也自述,“幼藉尊君之庇,不耕而粢,不蚕而帛,出无步趋,日享再肉”。

可以看出,王世贞生活在一个经济宽裕且又有游艺享乐传统的士大夫家庭中,其多次筑园建馆、宝藏书画也就不足为奇了。

仕途的不得意也是王世贞流连于书画金石,或者说寄情于艺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王世贞22岁考中步入仕途,到65岁致仕,其间宦海沉浮43年,因为与首辅关系不睦,王世贞经历了为官生涯的两起两落,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家乡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所以他以“弇州山人”自号。

也正是在这20余年的时间里,王世贞才展开了他与吴地文人、书画家以及鉴藏家之间的交游活动。

王世贞在中晚期颇富影响力,他兼具官员、文学家、史学家等多重社会身份。

当时,一批文人墨客聚集在王世贞的周围号称“后七子”,成员包括、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伦、余日德、张佳胤(先后有人退出和加入),其中5位文学家又被称为“广五子”。

其次是一批未能入仕的、兼具文人身份的书画家,他们围绕在王世贞周围成为门客,为其作书绘画、品题鉴赏。

另外还有一些江南鉴藏家例如莫是龙、等亦与王世贞声气相通,在王世贞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社交圈,作为雅集活动的核心人物,王世贞近半数的藏品是这种交游活动的产物。

另外从王世贞在书画题跋中留下的只言片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书画的热爱,尤其是像“宝而藏之”“四君子词翰与画亦足称三绝,故识而留之山房”“其善藏之”等词句,这说明王世贞认为书画作品是一种别样的精神财富,他个人的这种别情雅趣同样也是他鉴藏活动开展的一个非常内在的动因。

王世贞的鉴藏活动除了个人鉴赏之外,他的书画藏品还有另一功用就是文人雅会的凭借,在他的诸多藏品上面留有一大串名家的题跋,这又反过来成为他们交游的次生结果。

收藏渠道 王世贞的书画鉴藏动机并无太强的功利性,他的收藏方式、渠道也是多样化的。

有文字记录显示,王世贞收藏的绘画作品共计有67件,书法作品90件,总计157件。

其中有67件作品题跋中涉及了作品的藏进方式。

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渠道: 1.购买搜求。

此类藏品共18件,这类藏品最能体现王世贞书画鉴藏活动的主动性。

其中的《华山图》册页中的4幅作品以及文同画的墨竹(因收藏此作从而创作《题文与可画竹诗后》)均是王在酒肆中购得。

此外还有一些破落子弟因为维持生计,便拿出家藏主动向王世贞兜售,也有些人碍于情面,拿画作来典质银两,王世贞也收下了。

有三件藏品是直接以米粮、书籍等实物交换而得,例如《丰存礼手札》是“以五斗米得之” 。

在这些记载中王世贞使用了不同的词汇如:“特收之”“落余手”“见售”等,有些还记下了钱数,例如《传唐褚遂良摹行书〈兰亭序〉》的购价就高达“百三十金”。

2.交换受赠。

王世贞作为颇有盛名的文人雅士,他吸引了一大批布衣文人和后学晚生前去拜访请教,书画雅玩自然是这种交往最佳的拜见礼。

另外还有王世贞的族人、同僚、文友,他们都知道王世贞喜好书画鉴藏,所以每有所得便举以见赠,据王世贞的跋中所记,他共有14件藏品是交换或接受馈赠所得。

其中4件是用撰写文章交换的,有些士绅耆宿死后,他们的子孙便拿出家藏的书法名画来赠予王世贞,求王为其亡亲撰写墓志铭,据统计共有10件藏品,如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等,均是宾朋亲友的馈赠。

3.交游求索。

在王世贞的书画藏品中,还有17件作品是当时的书画家与其直接交游的结果。

路易斯·耶华在他的文章《中国画家与赞助人(八):赞助人王世贞》中,极力想把高雅的文人交游还原为明确的物质利益交换,笔者认为这种讨论方法忽视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据跋中所记,王世贞与吴门四家之一的有过直接的交往,与王世贞较有密切交游的后期吴门画派画家主要有文嘉、钱榖、陆治、以及书家俞允文,这些人或是主动为王世贞作画,或是王世贞乞令其作。

据记载,1553年28岁的王世贞为躲避海寇,奉母亲之命远赴吴中,顺便拜访了时年已84岁的文徵明,后者特以书画相赠;次子文嘉与王世贞的交游就更密切,多次为王的藏品补书添图。

陆治也曾与王世贞有密切的交游往还,1572年,王世贞至洞庭湖,邀陆治同游并赠陆诗文。

次年5月陆治回访王世贞,特据诗意画《洞庭胜境》十六帧馈赠王世贞。

后来陆治再请王世贞为其写传,又画了《游太湖图记》、临《王安道华山图》送王世贞。

钱榖1574年为王世贞作《纪行图》,而后他又成为王世贞的园中常客,王每得佳纸好墨,便会请钱榖作图。

此外,周天球、尤求为王世贞摹古画,而俞允文、等也曾在王世贞家的小园中避暑消夏,为王世贞作书画。

王世贞与友人在其园中雅集,除了诗文酬唱之外,书画鉴赏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嘉、俞仲蔚、周天球、钱榖、陆治都是王世贞园中座上常客,他们都拿出自己的藏品来互相品赏题跋。

所以王世贞的藏品收进以后,他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欣赏需要和对书画史的认识,与友人一起对藏品进行一些整理和保存工作。

1.补书添图。

王世贞收得一些残缺的书画作品,或有的在流传过程中部分脱落,他便乞请文嘉、俞仲蔚、尤求等书画家补书添图。

还有的是王世贞根据自己的欣赏趣好来请书画家修复增补的,例如根据《十绝句诗画跋》中的记载,王世贞在收得赵文敏书写的唐人绝句后,他认为诗歌婉丽有情,“得蓝田诗中画趣,翩翩能发之”,当时正值钱叔宝与尤求在他的“蓠薋园”中,于是王世贞便请他们各作小景图10幅。

而后游至吴兴,王又请文嘉续画,最后合装成一册。

2.裁合重装。

王世贞会根据他对书画史的理解,将部分收来的书画作品进行重新装裱。

为了便于保存与欣赏,他会把小幅合装成长卷,他的选择标准主要源自于他的书画史观点,有些是按照朝代为依据,如《宋名人山水人物画册》《元名人墨迹》等;有些是以画家为单位,如《唐伯虎写生册》;还有些是以题材为单位。

有时,王世贞认为画上题诗与画作内容不合,他便会裁掉部分题字,还会在审定之后,将先后收入的诗画重新合装。

例如他曾在俞允文死后,将自己收藏的俞书迹合成一卷。

3.临摹。

面对部分非常珍贵的藏品,王世贞不忍时常打开欣赏,他害怕损坏画面,亦或是别的藏家不愿转手的好作品,他都会请人临摹下来。

王世贞所藏晋唐名迹大多是临本,在1579年王世贞就曾请仇英之子为他临晋唐古画四幅,请周天球为其临过《》,又请章仲玉把家藏的苏长公真迹临摹装成卷,便于欣赏。

4.建立藏宝阁。

在王世贞的题跋中,还提到了他收藏书画的场所,其中有小酉馆、九友斋、蓠薋园,这些都是王世贞的私家园林。

其中蓠薋园筑成于1563年,原名取自《》“离而弗服”之意,钱榖、尤求曾为此园的竣工而作画,周天球于画上题记。

鉴定考证相结合,偶有误判 王世贞的书画题跋中提及的他所有过眼的作品共有600余件,积累了一定的鉴定经验,但是他偏重于品评鉴赏,尤其是对于宋元明代的作品,涉及真伪鉴定的部分主要是晋唐古画。

通过这些题跋我们可以稍微进一步认识一下王世贞的书画鉴定方法。

1.查考画谱依据。

对于晋唐古画的风格面貌,王世贞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

当面对一件原跋中认为是晋唐绘画的作品,王的重要依据就是查考画谱的记载,即画中若有跋已指认为某人所作,王世贞便查考画谱中是否记载有此画家,所记画家是否曾作此图,以及注明风格与画中是否相合,以此来定真伪。

如《夫子杏坛图》,有人认为这件作品为所画,但王世贞的意见却是此作没有“吴带当风”的神韵,他认为画中笔墨与所记不合,所以难定真伪。

在鉴定款《山水卷》时,王世贞评论此卷画面上的,掩映向背,具有条理,与宋人评价“远望不离座外”相合,所以应是真品无疑。

应该说这个依据的主观性太强,准确度相对就不够, 所以这种鉴定方式就有漏洞,《传唐褚遂良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因写于黄绢上,故又名“黄绢本兰亭”。

王世贞定为王羲之真迹并题跋:“书法翩翩逸秀,点画之间真有异趣。

襄阳所称庆云丽霄,龙章动采,庶几近之。

”又云:“此本藏深山民间,落黄拾遗熊手,以百三十金售余。

后有襄阳题署,备极推与”。

事实上,“黄绢本兰亭”最终被证实并非王羲之手笔。

2.考证文献史料。

对于历史故事画,王世贞大多是通过文献古籍关于史实的记载来考证的。

例如对唐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考证中,王世贞看出傅朋的跋中所记与何延所记有矛盾之处,王世贞就认为傅朋跋中所记并非实录,因与画面人物情状不相符合,对作者是否为阎立本的问题王世贞也认为有疑点。

还有在对王诜的《西苑雅集图》的考证中,王世贞比较了其所见的《西苑雅集图》的几个本子,所画皆有不同,所画人物也不尽同,他认为这是由于《西苑雅集图》并不是一次盛会的实录,参与雅集的诸人并不常聚,也不尽在一时,王诜不过是把常与他交游的人画在了一起,其他人又以此为题传写,所以注本多有不合处,这个观点已经成为鉴藏史上的重要贡献。

3.考证服饰衣冠。

在对彭茂才的《古十八学士图》的鉴定中,王士贞认为与其所藏兵科临本不甚合,一则画中仅有十六人,再则画中尊贵者的服饰都是长耳幞头,直领衫,腰系带或丝帛,有的为方团垂挞尾,地位卑贱者的服饰均为短耳帻、盘领衫,系饰以铜铁的窄带,王士贞认为这与史书所记不相符合,晋唐二史中记载舆台皂隶都是系铜带,带长耳进贤冠,这与礼制不符。

在周天球送给王世贞的《十八学士》中,王世贞又从画中人物的所着袍服的色彩来考证,认为也与服制规定有矛盾之处。

4.考察诗画意境是否相合。

对文辞颇为敏感的王世贞,还会考察画中的题诗与绘画是否相契合,例如在《题烟江叠嶂图歌后》中,王世贞就根据诗意与画境有相抵牾处,他认为这是好事者将画与题诗生硬合装所致,这些看法应该都是真知灼见,是王世贞的真正鉴藏功夫。

回顾王世贞的书画交游、雅集、赏画、鉴藏活动,这是他提出一些非常重要的书画史观点的认识实践基础,同时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画学研究以及书画活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名臣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年 威震异邦的名臣

文彦博简介:北宋前期,辈出,赵普、李沆、、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如群星璀璨,层出不穷,他们以过人才识担当朝廷柱石的重任,不仅赢得了个人荣宠,也使国家维持了安定兴盛的局面。文彦博是其中福禄寿三者俱全的典型,让我们透过他的一些事迹,来见识一下这位名臣的风采。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今属山西),出身官宦世家,其祖先据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齐国的陈公子完,本姓敬氏,后来因为避讳而改。文彦博小时就展示了过人的聪颖。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在玩皮球,皮球无意中掉进了树洞里面,树洞很深,不能顺利拿出来。其他小孩抓耳挠腮,一时间都没有想出好的主意。这时,文彦博跑到一边,取来打水工具,将水灌入洞穴,随着洞内水位升高,皮球自然浮出了洞口。这个故事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齐名,充分体现了俩小孩遇事镇定,应变敏捷的非凡之处,称得上今天常说的神童故事。 21岁那年,文彦博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人生。文彦博从知县做起,到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宰相)只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仕途十分顺畅,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客观原因是北宋王朝对进士出身的官员特别看重,而且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有才能者不愁没有晋身的机会;主观原因则是他的个人才干,文家虽是官宦世家,但入宋以来,并无显宦,因此无门荫可言。文彦博的个人才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机智过人、勇于担当、临事果断。 文彦博入仕不久就审理了一件大案,也藉此使自己声名鹊起,这就是“审理刘平案”。刘平案发生在北宋与西夏第一次战争期间,当时刘平身为边关大将,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然而他的监军黄德和却临阵脱逃,引发全军溃败。刘平虽杀敌无数,但最后还是身负重伤,力尽被擒(宋方以为刘平已经战死沙场),这次战争以北宋失败而告终。为了逃脱罪责,黄德和以重金收买刘平的部属,毁谤刘平投降胡人,致使刘平一族二百多人蒙冤入狱。文彦博当时担任监察御史,奉诏查勘此案,经过仔细调查,他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然而,黄德和打仗不行,做官却颇有一套,其党羽遍布朝廷,为了推翻判决,他居然说动了朝廷指派其他的御史来代替文彦博。文彦博当时官阶甚低,但他面对压力,凛然不惧,对前来接任的御史说:“朝廷是担心我无法做成判决,才派你来代替。现在我已经做成判决,如果有任何差误,我愿意承担一切过失的责任,同你没有任何关系。”结果,黄德和及被收买的刘平部属全部被处死。 庆历年间,贝州爆发了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派明镐领兵镇压,贝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明镐率兵攻打了很久,都不能攻破。朝廷打算更换统帅,这时文彦博主动请缨,他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一方面指挥官兵猛攻贝州北城,另一面却派人在城南挖掘地道通往城内。战争过程非常简单,只用了十来天,地道竣工,官兵顺利攻破贝州城,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文彦博因此功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文彦博为官,常有深谋远虑,对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能预见其未来发展,从而早做准备。在担任河东路转运副使时,看到河东路所管辖的鄜州城与西夏相邻,然而往城内运送粮饷的道路却迂回绕远,不易行走。城外的银城河边有一条时修建的道路,是通往鄜州最近的坦途,可惜荒废已久无人治理,人们也从不由此通行。文彦博上任以后,亲自带人修复了这条故道,使通往鄜州城的路途近而好走,同时他还命人在城里积聚了很多粮草,当地官民都不明白他此举的深意。后来西夏元昊果然准备率军来进攻,却看到鄜州城早有准备,只好撤兵而去。 文彦博任宰相时,北宋与辽国达成了和平协议,数十年间国家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然而军队数量却年年有增无减。文彦博认为在和平时期国家没有必要保持庞大的军队,军队过多会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造成国家财力衰竭,因此,他找到枢密使庞籍,一起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的事情。裁军一事被提交朝堂讨论的时候,许多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指出:往年朝廷担心灾荒年间会发生灾民暴动,于是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现在如果执意裁军,恐怕这些被裁减之人会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宋仁宗听了这两种不同意见后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现在国家公私困竭,冗兵是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因为裁汰冗兵而发生变故,我甘愿朝廷治我的死罪。最终朝廷采纳了文彦博的意见,裁汰冗兵达八万之多,国家财力得到大大舒缓,裁军后也没有发生任何变故。 文彦博多年身居高位,但他为人谦退、宽厚,从不以势骄人,在是非面前却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秉公直言。熙宁二年,拜陈升之为相,当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神宗以文彦博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所以把陈升之在朝堂上觐见的位置安排在文彦博后面(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应该是文官的位置排在武官之前)。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他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御史唐介曾经以“结交宫掖”的名义参去文彦博的相位(具体所指为文彦博送蜀锦给皇帝宠妃,从而获得高位),后来唐介自己被贬,等到有人提出起复任用他的时候,文彦博正在宰执高位。按照一般理解,即使文彦博对此事,不推波助澜,皇帝也会顾及他的颜面而放弃起复一个小臣。然而文彦博不仅没有趁机落井下石,反而对皇帝说:唐介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其议论多数时候还是中肯的,虽然偶尔也有风闻参劾的失误,但总的来看做御史还算称职,建议皇帝同意对他起复任用。当时的舆论对文彦博的胸襟十分佩服。 在宋仁宗生病期间,文彦博曾经和富弼一起建议请求早立储君,仁宗答应了他们的意见。此事因故推延,后来直接促成英宗登基的是韩琦等人(注:英宗乃仁宗参考文彦博等人的意见从宗室之子中选定的)。英宗知道文彦博曾经建议立自己为太子的旧事,当面对他说:“朕之立,卿之力也。”文彦博连连推辞,对英宗说:陛下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的意思,而且陛下登基的时候,我还在京城以外,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的遗愿拥立的,我不敢自居功劳。英宗说:话虽如此,但此事最初是你的提议,所以你还是对我有恩。文彦博仍然不肯居功。到了神宗时期,有人提起仁宗立嗣的缘由,神宗说起这件事情,文彦博用以前对英宗的回答来回复神宗。宋神宗说:你和韩琦等人在我先父继位这件事情上,就好像西汉、等人拥立,虽然各自具体工作不一样,但都应该是此事的功臣。神宗下旨加封文彦博两镇节度使,文“辞不拜”。 文彦博早年曾经上书朝廷,说等人“恬退守道”,希望皇帝下旨褒奖以厉风俗。后来王安石名声鹊起,成为宋神宗最为属意的宰相人选。然而当神宗询问老臣韩琦、富弼等是否可以任命王安石为相的时候,这两人都表示反对,富弼更是直接推荐文彦博为宰相的最佳人选。王安石由原来被文彦博奖励提携的后进一跃成为他政治上的最大对手,然而文彦博对此不以为意。在王安石为相期间,文彦博与他同朝为官,身处嫌疑之地。很显然,如果这时文彦博对王安石的变法新政有所议论,难免会贻人口实,说他有攻击政敌之嫌。然而文彦博并不忌讳这点,遇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他依然就事论事,该说就说。当时朝廷里一些官僚看见他们政见不同,就有人自分门派,互相攻击。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决心非常坚决,处分了好几个攻击变法的大臣,但却从来没有怀疑文彦博是这些反对者的幕后首脑,依然对他褒赏有加。文彦博的为人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高度任。 文彦博晚年定居洛阳,作为四朝元老,多年辅弼,可谓穷贵极富,然而他十分谦和,尊德乐善,惟恐不及。与道学大家邵雍、程颢、程颐兄弟宾主来往,如布衣之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组成“洛阳耆英会”,平时诗词唱和,互相酬答,“序齿不序官”(按年龄而不是按官职高低来排定座次)。 文彦博任将相五十年,就连的邻邦之人对他的大名都非常熟悉。时,契丹使者耶律永昌、刘宵来宋朝公干。当时负责接待这些外国使者,他带着这两人去见皇帝。两个契丹使者远远看见文彦博站在朝堂门口,马上原地站立,恭恭敬敬地问苏轼:这位就是你们的潞国公文彦博大人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说:想不到潞国公还是这么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啊!当时文已是古稀之龄,苏轼对使者说:你们还只是看见他的颜容,而没有听到他的言谈。潞国公其人,处理政务的时候,即使是精炼少年也比不上他;而且学识渊博,贯穿古今,即使是潜心钻研学问的名家也有所不及。使者听完拱手说:“天下异人也。” 西羌有个首领叫做温心,有一匹名贵的宝马,温心觉得宝马一定要德才超众的人才够资格拥有,最后他上书大宋朝廷,请求准许他将宝马献给文彦博,宋朝答应了他的请求。从这件事足以看出文彦博在邻邦的受敬重程度。 史书称赞文彦博“立朝端重,顾盼有威”,德望“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为人“忠直亮,有大臣之风”,即使在退居乡里的时候,依然“朝野倚重”。异哉斯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一代奸雄曹操和刘备谁是值得推崇的真英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