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冯嫽侍女出身,为什么会成为古时候中国女外交家?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侍女出身的古代中国女外交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出身卑微,正史和野史连其籍贯、家庭状况、生卒年等均无记载的冯嫽,靠自己的赤胆忠心和聪明勤奋,博取了古代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的美名。

公元前101年,刘解忧奉汉武帝之命,以公主的身份,下嫁到西域的乌孙国,以维护西汉和乌孙的和亲联盟。

当时约摸十五六岁的冯嫽,作为的贴身侍女陪同前往。

冯嫽虽然出身低微,但是,擅长书法,聪慧而富有见识,尤其沉着稳健,能言善辩,深得解忧公主喜爱,两人以姐妹相待,常常互相勉励,立志安居乌孙,有所作为不负众望。

解忧公主刚去时,西域只有乌孙国与西汉结盟,域内许多小国还在匈奴的掌控下。

西汉远离西域,这些国家得不到具体而及时的依靠,被迫听任匈奴驱使。

这种状况使解忧公主忧心忡忡,冯嫽看在眼里,更是急在心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人反复商讨后想出了好办法。

鉴于解忧公主的身份不便经常,冯嫽主动请缨,代表解忧公主外出巡行。

二八女子冯嫽,持节为汉公主使,巡行于西域诸国,所到之处宣示西汉的国威礼仪,并慷慨行赐西汉的丝绸锦帛、金银珠宝,让当地的人们大开眼界,深切感受到了西汉的大国风度。

令人佩服的是,聪慧勤奋的冯嫽不多久就通晓了西域的语言文字,对各国情况有了深入了解。

她的大方谦恭,善于辞令,与人直接交流不用翻译,使各国国王和当地的人民惊奇之余啧啧赞叹,尊称她为冯夫人。

由于容貌姣好,才华出众,被乌孙国显赫的右大将相中纳为妻,使“冯夫人”的名气在西域地区远播开来,匈奴的影响力逐步受到削弱,而西汉的声望则悄然上升。

乌孙国内的明争暗斗不断,冯嫽与解忧公主配合默契,互相支持,平安度过了一次次危机。

解忧公主的第三任丈夫,乌孙国时任国王泥靡倒行逆施,使国内政局不稳,解忧公主冒险联手北山大将乌就屠准备除掉他,但刺杀失手,泥靡受伤逃走。

西廷原计划由解忧公主之长子元贵靡接任国王的。

北山大将乌就屠本来就想夺取王位,趁机独自追杀了泥靡,自立为国王。

乌孙国内局势风云突变,如处理不当,必将给乌孙带来灾难,匈奴就可能乘虚而入,夺取乌孙的控制权,从而危及西汉在西域的根本利益。

连下两诏:由破羌将军率兵一万五千人急驰敦煌待命,准备随时讨伐乌就屠;由西域都护紧急前往乌孙国斡旋。

从郑吉就任第一任西域都护开始,西域正式列入了西汉版图。

《汉书》载:“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而成于郑吉”。

西域都护有镇抚诸国,护维西北道、统管南北道各地的重任。

郑吉对西域情况稔熟,知道冯嫽的丈夫乌孙右大将与乌就屠是至交,也知道冯嫽胆识过人,声望很高,就建议由她亲自出面去劝降乌就屠。

冯嫽毅然领命,只身赶赴乌就屠营地。

乌就屠系前任国王翁归靡与匈奴妻所生之子、与匈奴有血缘关系,开始不给冯嫽好脸色看,叫嚣要请母亲娘家匈奴派兵来给自己做后盾。

冯嫽冷笑道:你知道西汉大军现在已到那里了吗?恐怕你派出去的使者还没找到匈奴人时,西汉大军就把你消灭了!冯嫽充分施展刚柔兼济的外交才能,向其申明大义,晓以利害,最终使乌就屠认清了形势,端正了态度。

为了寻求一条现实的出路,乌就屠表示愿意降汉,让出王位,同时提出希望取得西汉朝廷的封号。

冯嫽以自己过人的胆识、才智和威望,成功地完成了劝降乌就屠的使命,避免了西汉和乌孙之间一埸箭在弦上的战争。

汉宣帝闻讯大喜,诏令冯嫽回国述职。

冯嫽跋山涉水到达长安时,文武百官到城外隆重迎接,不少长安的老百姓夹道观瞻冯嫽的不凡风采。

汉宣帝当天就召见冯嫽,在宫廷内听取了冯嫽关于劝降乌就屠的情况汇报。

汉宣帝同意冯嫽的建议,敕封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乌孙国大昆弥(国王),乌就屠为小昆弥。

汉宣帝委任冯嫽为正史,指派两个官员为副使,去乌孙国代表朝廷宣布诏令。

一个女子手持汉节,乘坐驷马锦车,代表朝廷到属国宣诏,在古代中国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吧! 甘露三年(前51年),解忧公主之子、乌孙国大昆弥(国王)元贵靡和小儿子邸靡先后病逝。

解忧公主之孙、元贵靡之子星靡即位。

年逾七十的解忧公主经朝廷批准告老回归故国,冯嫽一同回归。

朝廷给予了冯嫽优渥的政治生活待遇。

黄龙元年(前49年)解忧公主病逝后,由于星靡资质平庸,生性懦弱,治国无方,乌孙政局发生动荡。

冯嫽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不顾年事已高主动请缨为使去乌孙抚慰帮助星靡。

深为感动立即批准,并派百名士兵护送。

冯嫽到乌孙后,与密切配合,以自己的崇高威望和非凡才干,说服乌孙国内各方消除嫌隙,精诚团结,共同配合星靡加强与西汉的联系,搞好内政外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和裕皇贵妃出身卑微,她是如何走到皇贵妃这个地位的?

此女是的儿媳,36岁入宫,生育皇长子,封皇贵妃,活了74岁!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明清两朝的后妃制度是有很大区别的,皇帝选后妃一般都去民间,而后妃则多来自于选秀。两者相较,清朝后妃选拔更加重视出身,不过,如果出身不好的话,肚子争气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名分,比如说的令妃,虽然出身低微,但是生育六个子女,儿子还做了皇帝,最终被追封为皇后。本文所讲的这名女子同样出身,但就是肚子给自己挣了口气。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生于乾隆二十六年,拜唐阿刘福明之女。 这份简历中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第一,和裕皇贵妃很有可能是个汉女或是汉军旗出身。第二,刘佳氏可能是来自上三旗的包衣女子。第三,刘佳氏出身不高,因为她的父亲刘福明只是一个小小的拜唐阿。所谓拜唐阿指的是清朝各衙门管事而无品级者。 乾隆四十二年,16岁的刘佳氏参加了清宫选秀,被乾隆帝看中,将其赐给了十,即后来的嘉庆帝。由于出身低微,刘佳氏进入嘉亲王府邸后只能成为一名侍妾,一般称为格格。由于,刘佳氏长得相貌出众,入府不久就得到了永琰的召幸,并于两年后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嘉庆的皇长子穆郡王。 两年后,刘佳氏再接再厉,又为永琰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就是后来的皇三女和硕庄敬公主。 嘉庆元年,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宣布将皇位传给十五阿哥永琰,刘佳氏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的改变,她被封为諴妃,位居中宫的皇后()和贵妃()之下,为后宫第三主位。这个排位是非常不错的,这肯定与刘佳氏生下皇长子穆郡王和皇三女和硕庄敬公主有很大关系。 嘉庆十三年,因嘉庆喜得皇长孙(帝长子奕纬),刘佳氏顺便跟着沾了光,被晋升为諴贵妃。道光帝继位后,尊封刘佳氏为皇考諴禧皇贵妃。 道光十三年,刘佳氏病逝于吉安所,终年74岁,被赐谥为和裕皇贵妃,第二年被葬入昌陵妃园寝中。 纵观和裕皇贵妃刘佳氏一生,相比于大多数后宫妃子,她的命运是非常不错的,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关键还是在于肚子争气,生下了皇嗣,如若不然是不可能荣封皇贵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宰相的李昭德是不是官宦人家出身?

李昭德简介中提到,李昭德是时期的宰相。是京兆长安人,出生于陇西丹阳房,父亲是刑部尚书李乾祐。虽然他出身于官宦人家,但他却是依靠考取明经而进入的仕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轻的李昭德十分精明干练,在担任宰相之前,他已经担任过许多职位,其中包括陵水县尉、夏官侍郎、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等。公元694年,由于他政绩显著,被朝廷升任为检校内史。在他担任宰相期间,用尽各种方法保护李唐皇室的皇位继承权,阻止武则天改立后代为太子,才使得李唐的江山没有落入他人之手。李昭德还利用各种手段打击酷吏,使的他们的嚣张气焰得到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使的朝政获得了短暂的稳定与清明。虽然他在政治上的做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但因为他持宠而娇,因此得罪了许多朝中大臣,所以导致他后来被贬为南宾县尉,不久后又被流放。 公元697年,李昭德又被重新召回了朝廷,担任起了监察御史。但当时担任太仆少卿,来俊臣和李昭德是多年的政敌,他们俩素来不和。于是,来俊臣便利用职务之便诬告李昭德密谋造反。李昭德因此入狱,不久后被斩于洛阳闹市。后来,李昭德的冤屈得到了朝廷的平反。公元706年,李昭德被朝廷追赠为左御史大夫,公元782年,又下旨追赠李昭德为司空。 李昭德是不是士族 士族是中国古代对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那么官至唐朝宰相的李昭德是不是士族阶层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从他的出身来看,他符合士族的条件吗?李昭德的家族是当时有名的陇西李氏家族,他的父亲又是当时的邢部尚书。因此单就出身而言,李昭德是属于士族阶层的。但李昭德走上仕途却不是因为他的家族条件与父亲的地位,李昭德生活的年代正处唐朝的武周时期,当时制度已经走向成熟,而旧的选官制度—“”也已经走向普遍衰落。因此李昭德并未能依靠他的士族出身而直接走上仕途,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做官资格! 年少有为的李昭德虽然最后官至宰相,但他的仕途却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他曾担任陵水县尉、夏官侍郎……等诸多要职,但也多次因为政见不同的缘故导致被贬或被流放。后来因为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官至检校内史,成为唐朝宰相。李昭德在担任宰相期间,处处恪尽职守。针对武则天时期朝政的存在弊端,他进行了许多改革。当时官场十分混乱,酷吏横行,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因此,李昭德严厉打击酷吏,使得朝政得到了一定的稳定。李昭德和他的父亲李乾祐都曾经在朝廷中担任过重要的职位,因此可以算是世代为官,他的家族又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所以李昭德的士族身份是不容置疑的! 李昭德的故事 李昭德是唐朝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是唐朝武周时期的宰相。那么关于李昭德的故事又有那些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武则天的皇位是从她儿子手中夺来的,所以来路不正。因此在她当上之后,生怕别人在背后议论。为了给自己正名,武则天采取了历史上一些人们惯用的手法来抬高自己的出身地位。如大建寺庙,用自己的样子来雕塑佛像,用佛经将自己虚构为菩萨,以及创造文字等。这些做法在当时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抬高武则天出身地位的作用。 为了给自己塑造良好的形象,武则天还十分喜爱祥瑞。所以身边常常有人利用这一点来讨好武则天,借机献媚来获得恩宠。有一次,京城的一个官员从洛水中捞到一块奇特的石头,石头上带着一些赤色的小点。便拿到皇宫献给武则天,并说:“这块神奇的石头身带赤色,所以表明它对陛下有一颗赤诚之心,因此特地来献给陛下。”武则天见状后,龙颜大悦。但在一旁的李昭德听到之后,却十分生气的斥责那个人说:“难道只有这块石头对陛下是赤诚之心,洛水中其它的石头全全都对陛下心怀不轨,要造反啊!”献石头的人被李昭德训斥之后,只好无地自容的离开了。 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却沉重的打击了那些想依靠献媚取宠来获得提拔的小人。武则天通过这件事情也看到了李昭德的机智与忠心,从此更加恩宠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