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与赵子龙比肩的武艺高手文鸯终死于文人之手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演义》中在曹军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的情景,令读者十分崇敬这番走天下的武艺,然而,多数读者没有在意,在《三国演义》的后半段,罗贯中还塑造了一位足以匹敌赵云当年之勇的人“长坂当年独拒曹,子龙从此显英豪。

乐嘉城内争锋处,又见文鸯胆气高。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三国后期的猛将--文鸯。

网络配图文鸯,出生于公元238年,此时三足鼎立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之久,正是老一辈文臣武将即将退出舞台的时间段,文鸯便顺应时变而生。

可是,文鸯的平生,并非是辉煌的。

文鸯早年于曹魏为官。

正元二年(256年),随父文钦与在淮南起兵讨伐执政,文钦兵败,随父南奔孙吴。

后也在淮南叛魏,东吴遣文钦父子驰援诸葛诞,由于内讧,诸葛诞手刃其父,文鸯于是出降。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魏仕晋,后官至东夷校尉,封关内侯。

首先,文鸯的父亲文钦,为文鸯的首次上战场做出了贡献。

彼时,魏国的政权已经尽数落入了司马家族的手中,当政的司马师因为文钦和昔日掌权的有旧,于是抓住文钦会虚报战场上的战果这一把柄,大力打压文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文钦是敢怒不敢言。

然而,积少成多的怨恨终归还是爆发了,司马师废帝的行径,令时任大将军的毋丘俭十分不满,于是,文钦抓住这个机会,和毋丘俭一同在淮南起兵勤王,司马师得知消息后,亲率大军前来平叛。

文钦造反后,率军想要偷袭乐嘉城,但是司马师暗中行军,迅速赶到了乐嘉,文钦忽然看见敌人大批援军,吓得不知所措,而此时年方十八的文鸯,展现出一位勇冠三军的猛将实力。

他告诉父亲“趁敌人刚来还未站稳脚步,现在袭击,一定可以大败敌军。

”,于是,文钦和文鸯兵分两路,趁夜夹击司马师。

文鸯先到司马师寨前,便击鼓喧闹,大叫司马名,扰乱其军心。

司马师此时是抱病出征,他的眼睛上方长了一个肉瘤,这一下,惊得他带伤的眼珠从肉瘤处迸出,疼痛难忍,司马师担心扰乱军心,咬着被子忍着疼,甚至连被给他咬烂了。

网络配图这么好的一个时机,可惜文鸯鼓噪了一整晚,都不见他那无能的父亲到来,因此,天明之后,文鸯见战机已失,只好撤退。

文钦为什么没有到来呢?原来,文钦还是害怕敌军强大,想要退兵,而他勇猛的儿子可不同意,为了挫一挫司马师军的士气,文鸯带着骁骑十余人,一统杀入敌军阵中,所向披靡,无人敢当。

司马师派骁将令八千人来追,文鸯也丝毫不惧,单枪匹马冲进骑兵丛中,转眼间杀伤百余人,进出六七次,杀得追兵都不敢靠近他。

这般武勇,就如同当初赵云在长板桥大发神威一样。

只可惜,个人的勇武总是左右不了战局的,起义军兵败,文钦带着文鸯向吴国投降。

而后魏国的诸葛诞又和司马昭起了矛盾,和吴国联合准备起兵反抗,文钦几人就被吴国派去相助诸葛诞,然而诸葛诞和文钦私交并不是很好,因此战况每下,二人争吵不断,相互猜疑,于是诸葛诞就杀了文钦,文鸯见父亲身死,于是领兵复投司马昭,为父亲报仇。

文鸯的勇武不仅在中原能够大放异彩,在塞外,也丝毫不逊色于厉害的胡人。

晋代魏后,文鸯仍然出仕在,此时鲜卑人在河西举兵造反,为此十分头疼,寝食难安。

于是,文鸯,都督西凉军事,率军大破鲜卑人,抓了胡人俘虏有多达二十余万。

当地的胡人好不容易等走了那神威天将军,以为大汉再无如此厉害的人,想要掳掠一番,没想到又来个文鸯,杀得他们心胆俱寒,纷纷向晋朝投降,甘愿为奴。

网络配图无双武艺,赫赫战功,这样的文鸯本应该是风光地安享晚年,可是,他却命丧了搞政治的文人之手,下场极其悲惨。

原来那晋朝的东安王是诸葛诞的外孙,常恨文鸯背叛诸葛诞致使其被夷灭三族,于是他诬告文鸯谋反,正巧太傅受党争影响,因谋反而被夷灭三族,于是文鸯被诬告很快得到的朝廷的处理--夷灭三族。

何其悲惨啊!文鸯竟然死在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莫须有之罪,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看来,果真是伴君如伴虎,就算你有通天的本事,也难以逃离仇家的小动作,致使猜忌,而致身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钩弋夫人是哪位?“奇女子”钩弋夫人的死因之谜

存心善,则风水有益。这句古话在今天看来有些迷,但在公元前95年(或前96年)的某一天,西汉河间府确确实实发生了一起与风水有关的选美事件。其背后的存心是不是“善”,需因人而异。 前99年,败于浚稽山而投降匈奴,被腐,朝廷除利之外无将可用,对匈奴的战事随即暂停,有了大把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了。出行,哪怕是游山玩水或者当俘虏,都得叫“巡狩”,大家还记得父子不?被金兵欺负成那奶奶样了,还叫“北狩”呢,跟谁说理去! 蹊跷的“望气”选美 话说汉武帝巡狩四方,忽一日到达河间府武垣城(今河北沧州),随行的人中有个“气象专家”(术士)停了下来,煞有介事的东瞧瞧西望望,然后满脸喜色地对汉武帝说:陛下大喜,此地祥云环绕,气息非凡,必藏有奇异美貌女子,似天赐以待陛下也。汉武帝本来就旅途寂寞,闻说有,立刻急吼吼派人寻找,别看他已然是六十出头的花甲老头儿了,这方面的兴趣大着呢。 果然不出“气象专家”所料,“赵河畔上有人家”,奇女子找着了,,约莫十六七岁,美貌如花,唯双手握拳,不能展开。 蹊跷就蹊跷在这儿。其一,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水好的地方,出美女或者可能,譬如成都、扬州等地美女如云,皆因山清水秀之故,可你听说过这些地方出奇女吗?其二,“气象专家”咋就那么牛逼,说有就有啊?莫非是事先预备好的?其三,此女紧握双拳,别人怎么也掰不开,但汉武帝轻轻一掰就开了,手掌心里还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钩,真是天赐良缘?未必,多半是有人存心安排,借“望气”造假,不能不佩服这些人的非语言行为的力量。 其实也不难理解。《汉书》里说,赵钩弋的父亲曾做过宦官,与许多官员认识,赵家有女初长成,大概不算啥秘密。当地官员为了巴结讨好皇帝,跟皇帝身边人互相勾结,做好各种奇妙预案,坐等皇帝到来,不是没有可能。 老夫聊发少年狂 小时侯,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了,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变老后,幸福是一种回忆,经历就幸福(某咨询师语录)。对于小赵姑娘来说,含苞待放是资本,遇到皇帝算幸福,和汉武帝一起慢慢变老,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汉武帝已经老了;而对汉武帝,则绝对是一种幸福,经历了这等奇女子,不枉此生。 赵钩弋“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此处需更正一下《-外戚世家》(褚少孙补注)的记载:“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我的天!,真能老当益壮若斯?按照汉武帝年表,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武帝驾崩,终年七十岁,其时汉昭帝已经八岁了。由此推算,刘彻是在六十一或六十二岁时“幸”的赵钩弋,这已经很不简单了。 老夫少妻却也如胶似漆、恩恩爱爱。汉武帝自打有了小赵姑娘,什么卫皇后、尹婕妤,统统忘在爪哇国了。巡狩结束回到朝廷,什么事也不做,先晋升赵钩弋为婕妤,即赵婕妤,安置于甘泉宫。他自己呢,也干脆直接搬到甘泉宫,对外宣称是疗养。朝臣们个个心知肚明,这哪里是疗养呀,分明是“佳人难再得,皇帝要上弓”。 老夫聊发少年狂,被翻红浪床作响,汉武帝很努力,小赵姑娘也配合,“解素女之术”,她小小年纪怎么也懂这个?存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了太始三年(前94年),小赵姑娘终于了,怀孕十四个月,生了个儿子,取名弗陵,号钩弋子,即是后来的汉昭帝。 两幢惨案背后的悬疑 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说话间到了前91年,小弗陵三岁了,而太子殿下呢,三十八岁了,瞧这哥俩年龄的悬殊,在古代可做爷孙了。这一年的甘泉宫,春意融融,这一年的大,暗流汹涌。 老而弥辣的汉武帝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某日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手拿剑要杀他。所谓能者无所不能,他老人家身边不乏解梦之“能人”的,这一解不打紧,却解出了一位叫朱世安的大侠。朱世安是真有其人的,说是大侠,不如说是,反正此人存在,汉武帝心中不得安,必除之而后快。 巧合的是,此时宰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因挪用军费罪被捕,父亲为了救儿子,就恳求汉武帝把抓捕朱世安的任务让自己来完成,条件是赦免公孙敬声的罪。汉武帝居然同意了,让宰相做刑警,这是一奇;公孙贺费了不少功夫,居然抓到朱世安了,廷尉和长安令都没辙的事儿,宰相办成了,这是二奇;朱世安在狱中反诬公孙敬声与私通,并下巫蛊咒汉武帝,他一平头百姓是如何知道这些秘密的?这是三奇。 史料对这些扑朔迷离的悬疑之解释是,宠臣与太子刘据有旧怨,私下里教唆朱世安,借机削弱太子势力。因为公孙贺是太子的大姨夫,公孙父子在朝中很有影响力。 这解释显然顾头不顾腚了,我的理解是,该案件的总设计师恐怕非汉武帝莫属。《汉书》有言一语道破玄机:“钩弋子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常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心欲立焉”。,借此案杀了公孙父子,连亲生女儿与阳石公主、之子长平侯卫伉等等都不放过,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清一色都是卫家人、太子党。 后一则案子更大更血腥,牵连而死者,达数十万人,史称“”。 如果汉武帝的矛头不是指向太子,他明知江充与太子有怨,明知朱世安的诬陷不靠谱,为何还要委任江充彻查此案,将事态不断扩大?再是老糊涂,也不至于如此糊涂吧。结果怎么样?汉武帝得偿所愿,太子被逼起兵,反抗未果,与母亲卫皇后双双自杀。 回过头来看,这其中赵钩弋有没有发挥啥作用呢?窃以为吹吹枕头风是可能的。汉武帝既然有心于弗陵,“类我”,那么作为母亲的赵钩弋由此生出些奢望也就合情合理,哪个母亲不为自己孩子的前程着想呢? 从野史《汉武故事》的记载看,她并非不关心时事之女人。野史是这样说的:(钩弋)告上曰;“妾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年七岁,妾当死,今必死于此,不可得归矣。愿陛下自爱,宫中多巫蛊气,必伤圣体,幸慎之。”这是她临死前说的话,居然“宫中多巫蛊气”,神了!若该记载属实,一个能够自愿去死而成就儿子继位的母亲,其心思之深、决心之大,不可小觑。 死因之谜 一说子贵母死,出自《史记》(褚少孙补注)和《魏书》。说汉武帝在甘泉宫让人画了一张背成王朝见大臣的图,并赐给奉车都尉,于是左右大臣知晓武帝预立少子为太子。数日之后武帝斥责钩弋,钩弋褪下簪珥连连叩头。武帝命人将其拉走送到掖庭狱(掖庭即后宫),被拖走的钩弋回头求饶,武帝说:“快走!你活不了了!”之后钩弋死于云阳宫。使者夜间抬棺将其下葬,并把她的住处封掉。《魏书》对此加以肯定,“史臣曰:钩弋年稚子幼,汉武所以行权,魏世遂以为常制。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 二说是“以忧死”,不是汉武帝杀的,出自《汉书》。班固说,汉武帝在甘泉宫修养期间,钩弋夫人随侍在侧,犯了过错,武帝斥责钩弋,后来钩弋夫人忧死于云阳宫,就地下葬。 现在流行的说法,大致认可第一种,但我认为还存在第三种可能,那就是赵钩弋并未死,而是被汉武帝雪藏了。理由有如下几点。 汉武帝封了云阳宫干嘛?“昭帝即位,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既然追封生母为皇太后,为何不将母亲合葬于汉武帝的茂陵?却大肆修筑云阳宫?而即位后,霍光“缘上雅意”追封为皇后,并将李夫人墓迁葬至茂陵。这“缘上雅意”又作何理解? 把这些疑点综合一下可知,云阳宫里住着大活人赵钩弋呢,汉武帝并未下狠手,而汉昭帝之所以同意让李夫人与父亲合葬,实出于母亲健在的欣喜,而这份欣喜也,以至于史料中查不到任何汉昭帝哀悼母亲的言语。 正史本身也存在蛛丝马迹,如《史记》云:(赵钩弋死后),其后帝(刘彻)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邪?”汉武帝重视外界舆论,或者正常,但对“立其子,何去其母”的回答,却用了“然”和“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的话,语气里含有不屑和窃笑,理由堂而皇之,背后颇多猫腻。 野史传说更是认定赵钩弋没死。《汉武故事》云:“既殡,尸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空棺无尸,惟衣履存。上乃为起原灵台于甘泉”。这分明是个衣冠冢,汉武帝是在装哀悼,“发冢开视”乃神化赵钩弋而已,谁让人家老夫少妻是绝配呢,不得不杀而能想辙不杀,足见感情之深!《太平御览》也说:钩弋夫人自尽身亡之后,“尸不臭,香闻十余里,疑其非常人,及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鞋)存。”既说自尽身亡,而尸体却又不知去向,不是一般的神。 造神的结果是,老百信了,钩弋夫人或者真的是神仙下凡,河间府老家的百姓为她建了拳夫人娘娘庙,并供奉塑像,据说颇灵验,有求必应,以至求拜者不断。 历史的烟尘遮蔽了一代佳人的点点滴滴,却遮蔽不了诸多的问号,遮蔽不了大汉朝继续前行的步履。“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无论她是假死还是真死,钩弋夫人,都是值得我们去伤情怀念的女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狄仁杰与武则天 武则天为什么一生都信任狄仁杰?

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宰相,他以睿智、善于断案著称,他一生经历了三位著名的,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可谓推动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63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显庆元年(656年),26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的判官。满腔热血的狄仁杰开始了他的工作,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次沉重打击——被胥吏诬告了一把。幸运的是,这一状告到了河南黜陟使那里。阎立本不仅弄清了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网络配图 可能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是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他被调,当上了大理丞。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 不久,高宗就提拔他当了“侍御史”。此官的品级虽不高,和大理丞一样也是从六品,但属于“清望官”。这个官位对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它的升迁速度比其他机构要快。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在位的晚期,高宗皇后因为干练多才,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于684年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狄仁杰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历史上的狄仁杰被“分割”成了两半,唐高宗时他是办事认真的能臣,武则天时是中枢决策的宰相。在小说和电视剧里,当上了丞相的狄仁杰还是每天忙着到处“微服私访”,没事就找案子来查,发挥他超强的推理能力。但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虽也是忙得到处跑,但他忙的不是查案,而是协助武则天处理政事。网络配图 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李唐皇室,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设法对武则天施加影响,改变她对两个儿子的看法,使()与()兄弟能够摆脱被囚禁的地位。后来,曾被狄仁杰举荐的张柬之,在武则天弥留之际发动“政变”,复大唐国号,唐朝复国。当然,狄仁杰已经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幕,就在他力阻武则天大造佛像的那年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亲自为他主持丧礼,废朝三日,这是当时人臣的最高待遇。 中国“福尔摩斯”是如何诞生的? 狄仁杰能够被当作“神探”得归功于一个荷兰人,他叫高罗佩。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他认识到书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代法官的刑事侦讯本领,无论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侦破奇案的能力方面,还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素养方面,比起福尔摩斯、格雷警长等现代西洋大侦探来,均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他开始着手翻译《武则天四大奇案》。高罗佩先是将之译为英文,又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网络配图 没想到《铜钟案》在西方大获成功,在出版商的催促下,继续收集当时中国民间流传着的狄仁杰断案故事。但写着写着,他感觉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来编,一口气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有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等作品。高罗佩将这些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这些作品引起了轰动,狄仁杰遂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历史点评: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下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