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每一个国家都会有横跨几个朝代的元老大臣,这些大臣服侍过好几任,在朝中的地位自然是很高的,而且在朝中说话也是很有分量的。
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侵犯,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在这种背景下,软弱无力的清朝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众多大臣的簇拥下,溥仪登基了。

在众多的大臣中,有一位老者十分显眼,他穿着华丽的服饰,昂着头站在朝堂之上,这个人就是庆亲王奕劻。
一九零九年,清朝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改革,很多原先的一些老臣被免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的年轻人,但是在这些被免职的大臣中,并没有奕劻。
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却依旧留在官场上。
而且,这位陪伴了四位皇帝的元老,并不仅仅只是挂了一个职位,他还手握重权,是清朝外务部的领导。
清朝的改革,奕劻是全程参与其中的,这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实在是不容易。
撇开清朝最后的命运不谈,奕劻的一生也算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出尽了风头。
他的名气不仅在中国比较大,在外国也是一个风云人物,西方的很多报纸就曾多次提到过他的名字。
外务部,自然就是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所以奕劻就算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是常年活跃在国际上,所以知名度才会非常大。
除了外交官,他被人们所熟知的另一个原因是贪污。
奕劻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能花钱的主,可是不管他怎么花,他的手上总是有一大笔巨款。
为了钱,他还规定如果要进他家的门,就必须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并且数字还不小,所以在当时,他可以说是清朝最有钱的人之一。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贪官,却没有被人拉下去,反而是一步步地成为了核心人物呢? 所以我们对奕劻的认识,不能仅仅认为他是一个贪官,他其实还是一个深谙政治的高手。
在当时如此动荡的政局中,奕劻充分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智慧。
当时,很多大臣都主张联合,来一起抵抗外敌的入侵。
可是奕劻并不这么想,他认为义和团是个不稳定因素,他主张尽一切手段消灭义和团,以免最后几个强国拿这个当借口。

以载漪为首的那些主张联合义和团的大臣们都将奕劻视为眼中钉,时刻都在找机会将他除掉,而义和团的那些人也把他叫做是西方的走狗。
一股巨大的力量将奕劻推上了风口浪尖,奕劻自己也意识到了他的处境之艰难,所以在接下来的几次讨论中,他要么不说话,要么就是打哈哈,但是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
最后,当外国列强攻入北京城的时候,那些主张联合义和团的人四处逃离,将一大推烂摊子留给了身为外交人员的奕劻,还有。
面对列强的长枪大炮,两位清朝重臣根本就没有多少实际的话语权,为了给清朝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奕劻和李鸿章可谓是费劲了心思,这其中的苦楚,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而且这两个人的努力,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慈禧对他们两人也是恩宠有加。
而且作为一个王爷,他也是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职权,在许多的变法中,他为李鸿章,甚至是袁世凯,都付出了很多。
有很多的国人在那时候积极地探索着新的出路,想让清朝重新变得强大,而奕劻就是那个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人,他成为了这些勇于实践之人的保护伞。
所以也有人说,他推动了清政府的前进,却也将大把大把的钱财塞进了自己的口袋。
他的这种行为,自然是很多人看了都会不爽的,尤其是在这种时候,竟然还贪污。
针对他的反腐败,就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的时候,是发生在一九零七年,弹劾的是他的儿子。
当时他的儿子办事情路过天津,看上了当时天津十分有名的一位歌姬杨翠喜,当时有一个叫段芝贵的官员猜出了奕劻儿子的想法,于是便把那个歌姬给买了过来,送给了奕劻儿子。
本来这也就是一件普通的风流韵事,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段芝贵在不久之后就突然升官了,而且是连跳了好几级,成为了黑龙江巡抚。
这一下,朝廷里就炸开锅了,有一个叫赵霖的御史马上上书给皇上,要弹劾奕劻他儿子。
其实这些人看奕劻早就不顺眼了,但是苦于没有把柄,这一次,他的儿子犯了这么大的事,他们自然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趁机将奕劻一军。
朝廷面对众多大臣的呼声,自然是不能掩盖过去,于是便派了载沣等大臣去查这件事,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竟然没有查到一丝证据,最启霖被罢免了官职。

大臣们就更不乐意了,这不是把忠臣往绝路逼嘛,于是大臣们群情激昂,朝廷迫于压力,只能将赵启霖官复原职,而段芝贵被免了职。
而第二次弹劾是发生在一九一零年,这次是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奕劻。
江春霖是也是清朝的御史,这一次是他上书弹劾奕劻,理由是奕劻贪污腐败,导致朝廷奸臣当道。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江春霖恶意中伤奕劻,给他降了职,江春霖气不过,自己辞职了。
这一举动又得到了众多大臣的支持,人们纷纷模仿,奕劻最后好长时间没有上朝,以避风头。
其实这两次针对奕劻的反腐败弹劾,只是那些御史为了保住职位而不得已才做的。
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很多原先的部门都要被撤掉,以精简机构,而都察院就在被裁之列,所以这些御史才会如此反击。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奕劻竟然没有被打倒,反而是这些御史吃了大亏。
奕劻早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做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而爱钱财和女人,可以让皇帝觉得他是一个没有志气的人,所以溥仪才一直都没有动他,就让他安心当他的王爷。
但是在他死后,溥仪却赐给他一个,叫“密”。
意思就是暗指他应该对清朝的灭亡负责任。
这意味着当时清朝的统治者还心存侥幸,并没有真正明白清朝灭亡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死后留下两员名将,最后结局如何?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诸葛亮与两人都是时期顶尖的谋士,二人既是生死对头,又是的知己。这两位交手十几载,但还是没有分不出胜败输赢,同样他们二人分别代表的蜀魏势力,也没能分出高下。 五丈原是二人最后一次交手的地点,但诸葛亮这次失败了,他没有败给司马懿,而是败给了自己的身体。在与司马懿的对决中,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最终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国再也没有可以支撑蜀国的人才,最终蜀国终被所灭,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手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司马懿获胜了。 诸葛亮在死后曾经给蜀国留下两员将领,一位执掌蜀国军事大权,但却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蜀国的覆灭他有很大的原因;而另一位将领则是间接的帮助司马家族,从此、大臣都沦为了司马家族的傀儡。 第一位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姜维原本是魏国的将领,曾经率军驻扎天水,打败过“常胜将军”,就连诸葛亮也是费尽心思才将其击败,最终姜维叛魏降蜀,成为蜀军大将。 在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把姜维当作自己唯一的继承人,因为他认为姜维的才智、品性足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于是诸葛亮将自己一生的兵法著作、排兵布阵之法,全部都传给了姜维,他希望姜维可以学以致用,将来兴旺蜀国。 姜维也不负诸葛亮的厚望,迅速的成长了起来,在诸葛亮生前他就跟随其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诸葛亮死后没多久,他很快掌握了蜀国的军权,成为蜀国位高权重的大将军。当然了,姜维也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在他掌握大权以后,多次带领蜀国北伐,他一直都想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可惜天不遂人愿,姜维至死也没能北伐成功,同时也正因为他的北伐,才害得蜀国被魏国所灭。 之时与曹魏名将邓艾、郭淮等人都有过多次交手,他总共北伐十一次,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相距不下四次。虽然说姜维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使魏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当时的蜀国是魏、蜀、吴三国中力最弱的一方,自己自保还尚且不足,又怎么可能有足够的实力北伐呢? 可是姜维只为了完成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遗愿,全然不顾蜀国的实际情况,在消耗了蜀国大量财力、物力、军力的情况下,多次执意出征北伐,最终导致蜀国越来越弱,这无疑是加快了蜀国的灭亡,最终蜀国果然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亡的。 而诸葛亮留下的另一位将领就是王平了,如果说姜维的存在导致了蜀国的灭亡,那王平的存在就是导致了魏国的改朝换代。 王平最开始是手下的一员将领,但在将星云集的曹魏阵营中,王平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存在。汉中之战曹操败于之手,同时王平也被蜀汉所俘虏,被俘以后他就顺其自然的投靠了刘备。但刘备阵营中也是将星璀璨,一个投降将军根本没有的机会,所以王平跟随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也都是的存在。 王平正式被天下人熟知是在之际,就是王平被诸葛亮重用的开始,虽然街亭之战以蜀国全面失败而告终,但诸葛亮发现了王平的指挥才能,此战以后王平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蜀国最为精锐的“无当飞军”,从此王平的命运被改变了,与之一起被改变的还有蜀国和魏国的命运。 而且王平还是一位非常得人心的将军,在诸葛亮死后犯上作乱,魏延意图控制蜀国军队,王平奉命率兵攻打魏延,魏延引兵来战王平,但魏延手下的士兵却被王平遣散,这导致魏延最后兵败而且丢了性命,由此可见王平确实是一位得人心的将军。 之后王平又担任“汉中太守”之职,从此以后王平彻底成为蜀汉的核心人物之一。公元244年,魏帝命领军数十万攻打汉中,面对的曹魏大军,王平没有丝毫慌乱,而且镇定自若的指挥蜀军迎战,最后以少胜多,击败了曹爽的十万大军,从而使得蜀国没被魏国所灭。 这次大战对于蜀、魏两国都是生死存亡的一战,蜀国如果败了,那么蜀国就会被魏国所灭;但如果魏国战败了,那么魏国的高层人物就将发生变动,从而导致魏国的前景堪忧。 因为此时魏国的正处于一个争权夺利的阶段,以曹爽为代表的曹家与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正处于争权阶段,无论哪方出现失误,都会导致夺权的失败。曹爽进攻汉中的失败,使他彻底颜面扫地,失去了夺权的主动权,而司马懿则是抓住这个机会一举除掉了曹爽这个大敌,从此魏国权力彻底落入司马家族的手里,此后无论是曹帝还是曹臣,都沦为了司马家族的傀儡,最终司马懿的儿子彻底剿灭魏国。 所以说,诸葛亮留下姜维是错误的,而留下王平则是正确的决定,如果他可以不留姜维,而留下一个擅长防守的将军,那么这员将军则可以和王平一起守卫蜀国,这样则可保蜀国不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历史上谁是最效忠于溥仪的满清遗老?
导读:溥仪做了亡国之君后,先前那些整日里高呼万岁的权臣贵胄们跑的跑,逃的逃,如。但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却矢志效忠于清室,对溥仪“不抛弃、不放弃”,忠心谏言、至死方休,一心守护和关心着这位命运多舛的末代,堪称最效忠于溥仪的满清遗老。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人。七年(186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等人交厚,好论时政,而且不避权贵,直言敢谏,世称“清流四谏”,曾因“荐人失察”被罢官。宣统元年(1909年)由张之洞举荐回京,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溥仪的老师。 辛亥革命后,大清帝国颠覆。按照“优待条约”,溥仪仍然保留帝号,居住在北京后宫。65岁的陈宝琛仍在后宫担任“帝师”。在授业的同时,陈宝琛经常孜孜不倦的向溥仪灌输“卧薪尝胆”、“遵时养晦”、“静观其变”的复辟思想,希望溥仪有朝一日能够恢复“皇清大业”、“重登九五”宝座。期间,陈宝琛为光绪皇帝撰写了《德宗本纪》,并主纂了《德宗实录》,被溥仪加封为太傅。 在赴东北充当伪满傀儡执政前,溥仪与陈宝琛朝夕相处最久,彼此相知最深。在溥仪的眼里,陈老师是自己“惟一的灵魂、惟一的智囊”,是“最忠于大清、最忠于自己、最稳健谨慎”的人。即使溥仪被逼出宫到了天津,陈宝琛也依然追随,“授读如故”。此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已经。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是日本侵略者在1927年东京会议上,由时任首相的田中起草的《》中提出的侵略计划。在具体实施上,日本参谋部提出分三个阶段逐步吞并中国东北,即:第一阶段,扶植卖国集团,成立亲日政权;第二阶段,建立“脱离中国本土”的“独立国”,即扶植傀儡政权;第三阶段,吞并中国东北,划入日本版图。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我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为了实现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狼子野心,日本人想到了末代皇帝溥仪。11月2日,日本特务土肥原秘密来到天津,想迎接溥仪至满洲成立国家。陈宝琛极力反对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他谏曰:“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也”;“不可轻郑孝胥欺罔之言”。言语之间不禁。11月5日,溥仪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此事,陈宝琛主张慎重,反对贸然行事;而郑孝胥等人却主张“趁时而动”。一场激烈的争辩在二人之间展开。 陈宝琛和郑孝胥争论的实质是:恢复大清是中国的内部问题,但去东北图谋复辟,受日本人控制,是投敌卖国问题。陈宝琛作为满清遗老,劝溥仪企图据复辟的思想是陈旧封建的,但主张不去东北受日本人摆布,还是爱国的。溥仪认为陈宝琛“忠心可嘉”,所以没有表态。第二天,溥仪收到了两枚炸弹(后经检验是假的),此后接连不断的收到恐吓信和恐吓电话,经过一连串的惊吓和刺激,溥仪下决心去东北。1931年11月10日,溥仪背着陈宝琛,与郑孝胥等人悄悄离开天津,潜往东北。在关东军和郑孝胥的控制下,溥仪成为“”。 对于溥仪的不听忠言和不辞而别,陈宝琛。12月,性格倔强的陈宝琛不顾严寒,只身前往东北,冲破郑孝胥等人的百般阻挠,面见溥仪,叮嘱他要“静以观变,等待时机”返回天津。两天后,溥仪召见陈宝琛,向他道出了日本人将要建立“蒙满共和国”并怂恿自己出任“总统”的计划,遭到了陈宝琛的坚决反对。他劝溥仪不可轻信郑孝胥的“欺罔之言”,不要上日本人的圈套,并说道:“臣,恐不能再来,即来,也恐未必能见,愿皇上保重!”临别前,陈宝琛再三叮咛溥仪:“若非复辟以正统系,何以对待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1932年3月1日,日本假借“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建国宣言”。3月8日,溥仪在日本人的控制下粉墨登场,就任“执政”,年号大同,定都长春,改称“新京”。得知这一消息后,陈宝琛不禁为溥仪的“前程”和安全担心,九月,已经85岁高龄的他来到长春,最后一次省问溥仪,上呈密折中有“窃臣去腊得觐天颜,回蒙召对,而忧愤郁结,气窒舌蹇,尚多不达之词。归程惘惘,魂梦依驰,至今窃见陛下以不赀之躯,为人所居为奇货,迫成不能进、不能退之局而惟其所欲为,始则甘言逼挟,谓事可立成。既悟其诳矣,而经旬累月,恣为欺蒙”的语句。通过这份残缺不全的奏章,我们可以领会到陈宝琛既是在向被郑孝胥劫持的旧主溥仪哭诉衷肠,又是在向郑孝胥的卖主求荣、充当日寇汉奸的卑劣行径的严厉声讨! “民族是不能得罪的!”这是陈宝琛晚年经常说的一句话。对于溥仪被劫持后“晚节不保”,当上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为替日本人奴役中国同胞的历史罪人,陈宝琛经常哀叹自己“求为陆秀夫而不可得”,意思是说:“我想像的陆秀夫那样宁可背着皇帝投海自尽,也不做元军的俘虏受凌辱,可惜我做不到”。这反映了作为清朝遗老、皇帝师傅的陈宝琛,思想深处也有坚持民族气节的爱国一面。 1935年2月1日,陈宝琛病逝于天津,人们在给他换衣服的时候,竟然发现他的贴身内衣中藏有当年去长春上呈溥仪的密折底稿,虽然破烂残缺,但字字扎心。真是心系溥仪,至死不渝。陈宝琛死后,溥仪伪谥其为“文忠”。作为溥仪的老师,“文忠”的谥号对陈宝琛可以说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