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皇后,大都养尊处优。
可是这个皇后,却亲手做饭给吃,亲手织布裁衣给皇帝穿,贤惠至极。

这个皇后,就是大明王朝末代皇帝的皇后。
(明孝节烈皇后周氏) 周氏是苏州人,自幼丧母。
后随父亲周奎迁居北京城,靠父亲看相算命为生,家境非常贫寒。
京城名士陈文锡也对易经八卦很有研究,他听说闹市口有个看相先生,于是颇有兴趣,前去拜访。
就这样,他在周奎的面相摊前偶遇了周氏。
陈文锡见周氏生得美貌端庄,肤白如脂,举止从容,态度娴雅,不由得对周奎感慨道:“君女天下贵人。
”并慨然收周氏为女弟子,教她《》《》等诗书经史。
天六年(1626年),被封为信王的朱由检到了挑选王妃的年纪。
操持此事的,是朱由检的嫂嫂张皇后。
当时,凡是民间年纪在15岁左右的女子均登记在册,入宫候选。
经过八级严格筛选,最终,张皇后挑中了腹有文墨,又有姿容的周氏。
家境贫寒的周氏从此开始了信王妃的新生活。
天启七年(1627年),去世。
因为没有子嗣,弟弟朱由检受遗命,成为大明王朝第十六任皇帝,即。
周氏也随之被册立为皇后。
原先,明熹宗在位的时候,不理朝政。

这个木工爱好者,将朝政大权,全权交给宦官处理。
朱由检继位后,周皇后担心朱由检会遭到魏忠贤暗害,于是一应膳食,都由她自己亲自来做,直到朱由检铲除魏忠贤后,才罢手。
按说,危险解除后,周氏该享受荣华富贵了吧。
(朱由检影视配图) 可是,周氏意识到明朝江河日下,朝中国库多有亏空,各地瘟疫灾害不断,农民起义频发,而关外满清又不断滋事。
于是,周皇后掌管六宫后,裁减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把节约下来的银子,交给朱由检充为军费。
并且,她还身着布衣,食素,女红纺织她都是亲历亲为。
她买了24台纺车,教宫女们纺纱织布,鼓励大家勤俭节约。
正是在周皇后的带动下,后宫秩序井然,为拯救大明于水火的朱由检,安顿了大后方。
据《宫词》中记载:“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
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
” 这首词说的是,当时侍候周皇后的一个小,曾被周皇后问,识不识字?小太监答不识。
于是周氏便教他识字。
谁知小太监不好好学,头天学的,第二天就忘了。
于是周皇后罚他跪台阶。
朱由检看到小太监跪得可怜,便笑着说:“我请求女先生宽恕他吧。
”周皇后故意怒道:“就你会坏规矩。
”不过也把小太监放了。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周皇后和朱由检全无宫斗剧中帝王和皇后的剑拔弩张,倒颇多小夫妻的烟火气。
因此,史书评价:“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
可惜,当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大厦将倾之时,任朱由检日夜操劳,也是枉然。
崇祯十七年(1644年),率农民军攻陷北京城。
朝中大臣皆逃。
来不及逃亡的,都投降了农民军。
就连宫里的太监们,也“识时务为俊杰”,纷纷抢着去给李自成开城门。
此时的朱由检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当他心神恍惚地走到坤宁宫的时候,却发现周皇后还带着三个皇子,留在那里。
朱由检想到亡国之后,历代皇帝的嫔妃都会遭到羞辱,于是强忍内心悲痛,对周皇后说:“贼军即刻入宫,你为一国之母,绝不能受辱,还是自尽殉国吧。
” 周皇后跪在地上,涕哭不止。
但是她也明白,到了此时,已然回天无力,于是抱着三个皇子痛哭了一场,便进入室内,不久便自缢身亡了。
(南明弘光帝) 后来,福王,被逃到南京的明朝旧臣们拥立为弘光帝。
周皇后的深明大义,让他感动不已,于是为周皇后上谥号:“孝节烈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开明帝王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救命恩人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史实:乾德元年八月壬午,殿前都虞候张琼以陵侮军校史珪、石汉卿等,为所诬谮,下吏,琼自杀。说的是殿前都虞候张琼欺辱军校史珪、石汉卿等人,被他们联手诬告。张琼被送交有关部门审查,审查期间自杀身亡。 对这件事,《宋史》之外,李焘《续长编》以及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都有记载,以李焘《长编》的记载最为详细。当时,张琼的职务是“殿前都虞候、嘉州防御使”。防御使是寄禄官,代表他的品阶为防御使(略低于节度使,五品官),殿前都虞候(掌军中司法,从五品)才是他的实际职务。史珪和石汉卿都是没有品阶的小校,且隶属于殿前司,是张琼的部下。按《长编》记载,张琼性格暴躁,御下严厉。当时史珪和石汉卿正受宠幸,张琼很轻视他们,称其为“巫媪”(老巫婆)。二人恨之入骨,于是诬告张琼“养部曲百余人,自作威福,禁旅畏惧。且巫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候时事”(私养部曲百余人,作威作福,禁军将士都惧怕他。而且他还污蔑、诋毁皇弟担任殿前都虞候时的事。)宋太祖招张琼当面讯问,张琼不承认指控。太祖大怒,命人拷打他。石汉卿用铁挝(铁制兵器,头部形似手掌)猛击张琼头部,张琼被打的(仍不认罪),拖出去交给御史府继续审问。张琼自知不免于死,遂解下所配玉带留给母亲,随即自杀身亡。 按史书记载,“诬谮”两个字已经案件定了性:张琼是蒙冤而死。案情看似简单,但是如果认真分析,发现内情却很是复杂。 建隆二年七月,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之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老资格的、王审琦等禁军将领职务,提拔资历较低的亲信统领禁军。到了乾德元年,赵匡胤对禁军的改造已基本完成,侍卫司被(弱化)分为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合称三衙。殿前司作为的近卫军,是最受信任的精锐部队。当时殿前司骨干成员,主要是赵匡胤担任殿前司主帅(殿前都点检)时的老部下,以及高级官员、阵亡将士的子弟。张琼出身将门,自大周(后周)起就在赵匡胤麾下征战。《宋史》记载,张琼“少有勇力,善射,隶太祖帐下”,立下不少军功。南征进攻寿春之时,他以身体为赵匡胤挡箭,身中数箭差点被射死。赵匡胤即位,提拔他做禁军将领,后又破格任命他接替皇弟赵光义的殿前都虞候职务。 殿前都虞候是个什么官职呢?简单地说就是殿前司的军法官,军中地位仅次于殿前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宋太祖改造禁军,取消了殿前正副都点检职位,殿前司正副都指挥使职位也有意长期空缺,殿前都虞候实际上成了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官,全面掌管殿前司事务。又由于殿前司在三衙中地位最高,所以殿前都虞候品阶虽低(从五品),却是禁军中地位最高的将领之一。 张琼之前,殿前都虞候职位一直由皇弟赵光义担任。赵匡胤征讨李筠、李重进之时,都是以殿前都虞候赵光义统领宫廷事务,执掌京城禁军,其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光义升任开封府尹、同平章事(京城开封府最高长官、宰相品阶)。于是宋太祖钦点忠诚正直的张琼接替他的职务,并言道:“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殿前司卫士如狼似虎,人数不下万人,非张琼不能统领)。因此说,张琼作为大宋第二任殿前都虞候,是皇帝绝对信得过的禁军将领。 史珪其人,《宋史》有传。早在赵匡胤担任后周禁军将领时,史珪就在他身边做事(给事左右)。赵匡胤登基,史珪被任命为御马直队长(御马直的低级军官)。乾德元年八月案发之时,他的职务应该比御马直队长略高,属于皇帝的侍卫军官。关于石汉卿,《宋史》没有他的传记。除了参与诬陷张琼之外,史书记载开宝二年(969年)五月,宋太祖亲征北汉,殿前都虞候石汉卿在太原城下中箭溺水身亡。乾德元年案发之时,石汉卿的职务应该与史珪不相上下,属于皇帝身边的低级侍从军官。如此说来,张琼、史珪、石汉卿均为赵匡胤的亲信部下,曾经一起征战沙场,是皇帝最信得过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必欲置对方与死地呢? 作为宋初知名将领,史珪和石汉卿名声都不怎么好。《宋史.史珪传》记载: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之。说的是赵匡胤登基之初,要全面了解外界(应该主要是军方)情况,命史珪广泛搜集各种消息向他直接汇报。因为打探的几个消息都得到证实,从此皇帝很信任他。《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石)汉卿性黠,善中人主意,多言外事,恃恩橫恣,中外无敢言者。说石汉卿为人凶悍诡诈,善于揣度皇帝心意,经常把打探来的消息报告皇帝,由此很受宠幸,朝内朝外没人敢说他的坏话。也就是说,史珪和石汉卿除了殿前司低级军官之外,还兼有一项特殊使命:担任赵匡胤的耳目。正因为受到皇帝信任,且在皇帝面前拥有话语权,史珪、石汉卿虽是小人物,却能够,震慑群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美女妹喜的悲惨人生:成为亡国帝王夏桀替死鬼
自古以来,中国的少说上百位,他们的妃子那就更不必说了,加起来没有上万,也有几千。其中出名不多,真正出名的全是留骂名的妃子,那么这些人真的是祸国殃民,红颜祸水吗? 咱先来说说历史上第一起对待美女妃子的冤假错案妹喜。妹喜,朝第十九任帝姒履癸先生的妻子。姒履癸就是那位著名的暴君夏,从这里我们就能知道,妹喜的日子过得并不太平。伴君如伴虎,何况是一个仅供欣赏的美女,不知道哪天皇帝老儿审美疲劳了,玉颈也就跟着喀嚓一声断了。更糟糕的是妹喜的身份是战俘,喀嚓一声的可能性极大,这注定妹喜不仅日子过得不太平,还得比常人多一份委曲求全的忍耐。就这样一位可怜的美女,还是逃脱不了被扔出来垫背的命运。第一个因为美丽而引起的冤假错案就是这样的经过。公元前18世纪咱们的男主角姒履癸先生发动一次清扫战争,这个姒履癸先生虽说残暴了一点,不过打仗还是厉害的,当时敌方的部落首领不但退了数百里,让了许多地方,部落首领还将自己的妹妹“喜”献给了咱们的姒履癸先生。 你想想咱们的姒履癸先生是一般人吗?那是有名的暴君他是常常把她抱到双膝上,日夜不停地陪她饮酒。 这是书上说的,真实情况其实不难想象,妹喜在姒履癸先生的魔爪下,不乖乖服从还能怎么着。至于是妹喜主动去迷姒履癸还是姒履癸强烈要求被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可就是这样,有位叫关逢龙的老兄非要认定是妹喜在迷姒履癸不可,慷慨陈词说妹喜没安好心,想让姒履癸先生荒废事业,丧失人心。姒履癸愿意荒废,主动丧失,关妹喜什么事了。倒霉的妹喜,,却还要遭人非议。还有个人不得不说大宋第一美女。李师师(1102年-1129年),北宋末年青楼歌姬,汴京人。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据传,李师师曾深受喜爱,周邦彦也暗地里表达过自己的爱意,传说爱慕李师师还爱慕,由此可见,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也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四岁她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收养,教她、歌舞侍人。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她与宋徽宗的故事也传为佳话,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 、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于是李师师便成了宋徽宗的新欢并带回宫中,成了妃子,后来之乱,宋徽宗,二人被俘,朝中所有矛头都指向李师师,都认为她祸国殃民。至于后来她的遭遇如何便不得而知了。事实上李师师不但帮助招安了等人,还多次劝阻过宋徽宗。无奈宋徽宗昏庸,最后骂名大多都在李师师身上。 其实历史上这种事很多。如果果哪个皇帝不小心完蛋了,总要找出个垫背的,好显得完蛋得有理有据,“不是我的错,都是她惹的祸”。而这个经常被抛出来垫背的,大多数都是美女,这样看来,美女果然倾城又倾国。而事实上呢?不用多说了,皇帝是天子,为尊者讳,只好制造冤假错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