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鲁肃真的是个文弱书生吗?盘点鲁肃英雄的一面!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真的是个吗?盘点鲁肃英雄的一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忠厚、老实,近乎于傻,儒弱胆怯,手无,一辈子似乎只忙了一件事——孙刘联盟,这是大多数世人眼中鲁肃的形象。

这一忠厚老实的文弱书生形象,来源于尽人皆知的小说《演义》。

可是历史上真实的鲁肃绝不是这样的。

鲁肃原本有胆有识,英勇果敢,是豪杰,更是好汉。

鲁肃是文弱书生?非也,鲁肃原本是英雄 历史上,有人评价鲁肃是战略家,这一点也不假。

对于天下之大势,鲁肃看得非常清楚,曾多次向提出过富有远见的战略意见。

但今天我们重点谈谈鲁肃作为好汉的一面。

鲁肃绝不是的文弱书生,他也是武艺高强,胆气过人的英雄。

甚至因为过于英雄气,在初到东吴之时,一度招致东吴重臣的非议,认为鲁肃年少粗疏,不可用。

幸亏孙权慧眼识人,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

英雄鲁肃是这个样子的 作为英雄的鲁肃有两个典型的特点: ·处事为人大方 ·遇事 随手一仓,足见大方 先说第一点,处事为人大方。

鲁肃家是临淮东城有名的大户,家富于财。

鲁肃从小就,出手大方。

天下大乱之时,鲁肃更是大散财货,赈济穷苦,结交士人,甚得乡人之心。

做居巢长(巢湖地区的行政长官)之时,曾经率领数百人路过鲁肃老家,并向鲁肃求取军粮。

鲁肃家当时一共有两囷米(两谷仓米),每一囷三千斛(约合90万斤),鲁肃当即随手指向其中的一囷,送给了周瑜。

这可是90万斤粮食啊,鲁肃得有多大方啊!就算是鲁肃慧眼识人,与周瑜,心灵相通,可是一见面就把家中一半的粮食给了周瑜,您说鲁肃大不大方? 为人如此大方,说明鲁肃的心胸极其宽广,眼界也非常高远,所以能看大事,也能做大事。

回首一箭,智勇双全 下面说第二点,遇事有勇有谋。

鲁肃不但有谋,更不缺勇。

据《·鲁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鲁肃身材魁梧,样貌清奇,少有壮节。

预感到天下将乱,鲁肃开始学习击剑和骑射,经常召集乡中少年,供给他们衣食,往来南山之中射猎。

实际上偷偷地操练,讲武习兵。

不明真相的父老乡亲纷纷叹息: “老鲁家这一代算是衰败了,生了这么个疯狂不干正事的孩子!” 后来,天下果然大乱,群雄并起,中原也不得安生。

鲁肃家所在,正是那位昏聩的所管辖。

鲁肃认为中州(现今的河南)扰乱,袁术无能,不足与之共图大业,于是带领家人及从属,投奔江东。

出发之前,鲁肃让体弱单薄之人在前,强壮者在后,男女老幼共三百余人徐徐上路。

没走多远,州里派来的追兵便追了上来。

鲁肃见状,毫不慌张。

一面让老幼继续慢慢前行,一面让断后的精壮一字排开,手持弓箭,弓上弦,刀出鞘,弓弦拉满,作势以待。

追兵见状,也都停下了脚步,丝毫不敢造次。

这时鲁肃伫立阵前,高声对众追兵喊话: “诸位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应该能明白天下的大道理。

现如今,天下,作为州兵,你们有功得不到赏赐,不追赶我们也不会受到惩罚,干嘛还要苦苦相逼呢?” 说完,鲁肃又将手中的盾牌插在地上,从容不迫走到远处,突然回头,引弓射箭,弓弦响处,羽箭应声洞穿盾牌,紧接着,连射数箭,尽皆洞穿,见者无不惊骇。

追赶的们见此情景,回想鲁肃刚才的喊话,觉得确实有理,再看鲁肃如此精湛的武艺和那些一字排开的鲁家兵壮,更觉得没有把握制服鲁肃这人,于是便不再追赶,相率而还。

一场危机,不折一人,就此化解,鲁肃一行,终于平安抵达江东。

风雨过后,回顾来路,鲁肃堪称英雄 仔细品味鲁肃处理危机的全过程,堪称有勇有谋。

·出发之前,布置有序,说明鲁肃考虑周全,心有前瞻。

·追兵即至,临危不乱,安排得当,说明鲁肃胆略过人,心理素质极强。

·面对追兵,先展开语言和心理攻势,说明鲁肃头脑清楚,思路明晰。

·喊话之时,声音洪亮,语言简练,切中要害,设身处地,替追兵着想,摆事实,讲道理,数语中的,这也是超强心理、过人智慧和卓越口才的表现。

·武艺展示,植盾开弓,从容不迫,矢皆洞贯,足见鲁肃武艺之高强,功夫之深厚。

危难之际,面对强敌,鲁肃能不慌不乱,审时度势,从容应对,既有决死之信心与必胜之实力,又不莽撞开战,逼迫对方知难而退,不战而屈人之兵,鲁肃之有勇有谋,此一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似此智勇双全,古今能有几人?智略赛诸葛,勇武似子龙! 鲁肃,真英雄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的苏妲己真的电视剧一样的吗 真实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历史上真实的妲己是不是真的像电视剧上那样,可能不是这样,因为有诸多证据。 史书上记载:“殷辛伐有苏,有以妲己女焉。”就是说,姐己她不是叫苏妲己,她的全称是有苏姐己。有苏是什么意思呢?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的淮河流域,有一支少数民族,叫有苏氏。这有苏氏就类似古代治水的大禹,大禹其实叫有,这是一般部落起的名字。在《纣王真的是暴君吗》一文中,我们曾详细讲解过,其实姐己不过就是纣王晚年的一个生活伴侣。那么,她干没干过这些的事呢?在夏、商、周三代,后宫几乎没有条件控制朝纲,这是那个时候后宫最典型的特征。后宫控制朝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到东汉的时候,我们知道有外戚专权,何为外戚呢?亲是跟你一个姓的血缘关系,那戚是什么呢?你妈那边的,跟你不是一个姓的。外戚专权,就是后宫的皇后或者太皇后她们家那些人专权,比如专权的时候家族就兴旺。所以,从两汉时期开始有外戚专权。那么在姐已这个年代,合并过来的这些部落是没有话语权的,因为你属于二等、三等、四等公民。妲己是有苏氏,有苏氏整个部落实际上都成了纣王的奴隶,这样一来,你哪还有力量支持自己人在宫里为所欲为呀?所以,在妲己那个年代,后宫是没有话语权的,这是其一。 其二,当时所有的国家大事,比方修建鹿台、讨伐西岐等大事都要占卜算卦。怎么算卦呢?咱都知道,龟甲兽骨。是怎么来的?不就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下文字吗?为什么刻文字呢?就为了占卜算卦。这种事是要问天的,不是后宫哪个女的跟纣王说,我恨死那个谁谁谁了,你赶紧把他弄死,这是不可能的。这种事就是大王有心同意,那也得乞求上苍来卜一卦,这是当时的一个规矩。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妲己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话语权。而且,如果妲己真有那么大话语权的话,她的部落,有苏部落在历史上一定会记载,比如商纣年间有苏部落承担了什么职责,担当了朝廷的什么职务。可是,史书上都没有这种记载。 也就是说,妲己不过是纣王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妃子,最多也是对她格外宠幸。要说她能引起什么纷争,把纣王的天下都给弄乱了,是很经不起推敲的。可是后宫的那些,也都是各个部落选上来的,在你争我夺的过程当中难免谁的是谁失势,弄得纣王跟那些小部落之间有点儿矛盾,这可能是有的。比方说姜皇后被杀了,那么东伯侯,姜皇后她爹就不予了。所以,后宫这些事最多可能造成纣王跟一些诸侯之间发生矛盾,而不会引起大的纷争。你看文王,那是夺取天下的野心,根本不是什么匡扶正义,说白了就是以一种暴力取代另一种暴力。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背景下,妲已为什么被说成这样呢?男权社会就有这个特点,老爷们儿干了坏事,出于自我保护,就说不是咱们的事,是女的给弄坏的。《》里说后来妲己没死,纣王被打败以后,妲己成了周武王的侍妾。你琢磨琢磨,这种男的有几个好东西?说她祸水,一看漂亮就归我了。这种事,还体现在身上。因为长得漂亮,就占有她了。吴三桂去山海关就把她留在北京了,打进北京后,大将刘宗敏要霸占陈圆圆。后来李自成一看这么漂亮,心说给你干吗,我来吧。吴三桂那边一听,干吗呀你们?“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就打起来了。 其实吴三桂是审时度势,非灭李自成不可,带清军入关,跟陈圆圆有什么关系啊?但“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祸水就泼到陈圆圆身上了。再比如说一个有关的千古冤案。“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说的就是开始貂蝉被许配给,后来又说看上了,被董卓给弄去了,赤裸裸挑拨他们义父义子的关系。最后成功了,吕布一急,把董卓给刺死了,然后貂蝉就跟了吕布。后来在白门楼吕布被给杀了,后来《演义》就没再说貂蝉。电视剧《三国演义》里说曹操三更半夜要跟貂蝉谈谈心,貂蝉一看情况不好,抹了脖子,这是美化貂蝉。 还有另一种传说。据说曹操想逼貂蝉就范,貂蝉不予。正好曹操为了拉拢关羽,就把貂蝉和其他九个侍女作为礼物送给汉寿亭侯关羽。关羽说,我谁都不要,既然你来了,我给你个机会,你愿意于地下追随为侯,我保全你名节。貂蝉一看关羽对她还不错,就上吊了,于是保全了名节。最后还有一种说法,就跟把所有事都往女人身上推有关。就好像貂蝉是红颜祸水,于是关公月下斩貂蝉。带着关羽、投奔曹操,曹操为了拉拢刘备,反正这貂蝉不跟我,我当个顺水人情,我给你得了,就决定把貂蝉送给刘备。 当时刘备还在外头,曹操就派人护送貂蝉往这边来。也不知怎么的,这消息让关羽知道了,关羽心说坏了,这貂蝉把吕布魅惑成那样,吕布没落好下场,这是个丧门星、扫帚星,要送给我哥哥,我哥哥也没好。当然,据说也可能是关羽嫉妒,你怎么不给我呢?于是,在半夜的时候关羽提刀上马,半路迎接貂蝉。趁着朦胧月色,一看貂蝉过来了,手起刀落,关羽用青龙偃月刀把貂蝉斩于马下。这一段叫“关公月下斩貂蝉”。你看看这思路,和我们今天说的这妲己那下场如出一辙。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偏见。为什么叫历史的偏见呢?它不是体现在一本书、一段故事里,在多本书、多段故事里都能看出这种不正确的对妇女同志的认知。 所以,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千年狐狸精,你就拿她当一个传奇故事来听。在历史上,真实的苏妲己绝不可能像《》里边写的那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齐国没有灭掉鲁国,反而是楚国将鲁国消灭了

,的诸侯国,国君为,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旦之子。在时期,鲁国这一诸侯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众所周知,鲁国和都位于今山东省一带。不过,进入到战国时期,鲁国却不是被齐国所灭,而是被南边的所消灭。那么,问题来了,鲁国离齐国那么近,为什么消灭鲁国的反而是楚国?换而言之,为什么齐国没有能消灭鲁国呢? 一 首先,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261年,楚国大军进攻鲁国,夺取了徐州之地。公元前256年,楚国君主派遣大军消灭鲁国,迁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公元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由此,对于鲁国来说,是被楚国所灭,而不是齐国。那么,问题来了,齐国一直对鲁国,为何没有成功消灭鲁国呢?对此,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多次兴兵讨伐鲁国,想要削弱甚至消灭鲁国。不过,对于齐国在春秋时期的进攻,基本上都被鲁国打退了。 二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与。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由此,在春秋时期,鲁国还是比较强盛的,所以在等战役中,鲁国成功击退了齐国大军。而在春秋中后期,因为晋国和楚国的崛起,也即在中,齐国的实力受到了削弱。在此基础上,鲁国因为跟随中原霸主晋国,齐国因为无法和晋国正面抗衡,所以也无法去消灭鲁国。在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虽然鲁国的实力进一步削弱,但是,齐国因为代齐,也暂时没有对外用兵。 三 到了战国中期,特别是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这三位君主在位时,齐国击败魏国,成为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不过,对于此时的齐国,却将注意力放在宋国身上了。相对于鲁国,宋国的地理位置上更加优越。就宋国来说,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还拥有定陶等比较繁荣的城市。由此,在战国中期,齐闵王派遣大军消灭了宋国。但是,在齐国灭宋后,立即遭到了、、魏国、赵国、秦国等五国大军的进攻,差一点就被灭亡了齐国。在济西之战后,齐国可谓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实力来消灭鲁国了。 四 最后,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对于齐国,楚国对于疆域的渴望更加强烈。在西周初期,楚国不过是一个方圆50里的小国。正是因为不断吞并周边的小国,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疆域面积最大的一个诸侯国。在战国后期,楚国因为秦国的不断进攻,所以将都城迁移先后迁移到今河南省、安徽省一带。在此基础上,楚国的重心自然东移了,而旁边的鲁国,可谓首当其冲。于是在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大军消灭鲁国。在消灭鲁国后,对于已经衰落的齐国,楚国还进一步蚕食齐国的疆域,将自己的疆域扩张到今山东省一带。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本来想放过札木合吗?佛罗里达州马尔伯里天坑,采矿废料造成的天坑(深56米)西班牙斗牛比赛视频曝光,28岁小伙被牛刺穿胸部死亡世界边缘的六大神秘古迹,24年打造地底的雄伟教堂运20大型运输机数量猜测,未来100架造价20亿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