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鄂尔泰:深受雍正信任,年羹尧也对其拉拢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的关键人物是谁?深受信任,也对其拉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雍正王朝期间,涌现出一大批极有名望之大臣,他们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大臣之中,有能臣如、镜;有权臣,如年羹尧与隆科多;更有贴己亲信之良臣,如、张廷玉和蒋廷锡。

但是能做到集各类荣誉称号于一身,且能获得“最为倚重之臣”之殊荣,仅有他一人,此人就是鄂尔泰。

鄂尔泰何许人?凭什么他能获得如此殊荣?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鄂尔泰之生平,学习一下他的过人之处。

鄂尔泰出生于康熙十九年,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

在鄂尔泰年轻时代,也就是康熙朝中期,满洲在京旗人子弟有几个不好的特点: 第一,由于可以萌荫先祖,入仕相对轻松,所以腐化之态势已有苗头; 第二就是普遍文化水平有限,因为不用参加就可以入仕,而且清朝初期满人普遍崇武轻文,所以对文化课。

然而,鄂尔泰可以堪称京旗子弟的“另类”,他不但进取精神极强,而且对于文化知识之渴求远在武力之上。

正是年轻时思想意识之不同和身体力行的努力,奠定了鄂尔泰日后之成就。

多说一句,鄂尔泰之所以会重文轻武应该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他的父亲鄂拜官至国子祭酒,也就是主管国家教育的最高领导。

这个官职是一个“轻油水”的职务,但对文化水平要求很高,所以,家庭教育也是成就鄂尔泰的重要部分之一。

既然有意从文,鄂尔泰自然要走科举路线。

鄂尔泰本人也确实很优秀,二十岁就中举,这是一次响当当的“响榜”,日后很多朝廷重臣都出自于此,年羹尧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次年的会试却不幸落榜。

说实话,会试落榜个一次两次很正常,但是前文介绍鄂尔泰家庭经济来源很有限,因此他无奈选择袭职成为一名佐领侍卫。

这个侍卫很,别人上班都无所事事嘻嘻哈哈,他却总是卷不释手;别人都在饮酒作乐,他却不屑一顾,不与为伍。

,鄂尔泰成了“不合群”之人,这个侍卫当得很不开心。

对于这些胸无大志,之人的排挤,鄂尔泰可以不放在心上,但是相比同年中举的年羹尧,人家已经位居巡抚。

再看自己此时仍是与一些志不同,道不合之人在一起打诨,心里怎能不万千感慨。

这种悲观之心态也在他的诗作中有所表现:“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

”就是最经典之例。

虽然这一时期的鄂尔泰仕途不顺,但是作为一位有抱负之人,他时刻都在为有朝一日做着准备,而他的这些准备并非投机倒把,而是一位政治家具备的准则与大略。

康熙五十五年,鄂尔泰总算是熬出了头,官职为员外郎。

这个官不算大,但在内务府任职总能获取内部情报,此时身为雍亲王的(雍正皇帝本名)暗示拉拢,但是鄂尔泰断然拒绝,并且以“皇子不得随意结交朝臣”教训了胤禛一把。

正是鄂尔泰的这一次刚正不阿,让这块“璞玉”在雍正皇帝眼中发了光。

果然在胤禛继承皇位之后,就以鄂尔泰敢于抗拒皇子之刚正而提拔任用。

鄂尔泰的刚正是发自内心还是刻意为之,不好说,但是他确实有慧眼识人之能。

在年羹尧如日中天之时,就有意以科举同年之谊拉拢鄂尔泰。

鄂尔泰不但自己对年羹尧之示好不屑一顾,还嘱咐自己的下人和直接下属,不得随意巴结或结交年羹尧及其家奴从属。

鄂尔泰早就料定,此时飞扬跋扈的年羹尧,日后必定大祸临头。

,雍正二年,年羹尧开始失势,进而迅速成为“反动派”而被打倒。

说来也是奇怪,鄂尔泰毫不留情的撅年羹尧面子,年羹尧反而更加欣赏鄂尔泰而在雍正皇帝处极力保举之,隆科多也“不甘示弱”地跟风保举,这让雍正皇帝一度误会鄂尔泰是年、隆两党之人。

好在鄂尔泰以示忠心之同时,更能地落实皇帝交代之任务,终于重新赢得皇帝之信任与赏识。

雍正皇帝对于使用人才之准则有一过人之处,他认为:像直隶这样的京畿重地,其实只需要用一般才能之人即可,至于江浙这样的富庶之地,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之处,只需要中等才能之人管理就行,而恰恰是边境相对荒漠落后地区,才需要任用真正的上等人才来管理之。

雍正皇帝正是本着这个原则,雍正三年,将在“江苏布政使”历练之后的鄂尔泰,放到了云南,以巡抚之职称行总督之重责,鄂尔泰正式开启了封疆大吏的职业生涯。

事实证明,雍正皇帝对鄂尔泰之任用,简直就是人尽其才之经典案例。

随着鄂尔泰的政绩之提升,在雍正皇帝心目中之地位也不断提升,雍正四年在实授云贵总督之后,鄂尔泰基本上成为了雍正皇帝最为信任与倚重之外臣,成为雍正朝“督抚第一人”。

而鄂尔泰更是不负皇帝之重托,终于为雍正皇帝成就了一项伟业——改土归流。

关于何为“改土归流”笔者已在其他文章中做过详细介绍,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平心而论,改土归流这项伟业,绝非鄂尔泰这样的极具非凡能力与魄力之人可以为之。

鄂尔泰不但政绩突出,在行政处事与用人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而这些见解又总能与雍正皇帝。

鄂尔泰有一句流传至今之佳话“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至糊涂也。

”雍正朝另一位宠臣张廷玉素来与鄂尔泰不对付,但是张廷玉对于鄂尔泰的此句名言,并将其收录在自己的文集《澄怀园语》之中,以勉励子孙后代。

鄂尔泰处事方式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鄂尔泰主张唯才是举而不讲求德才兼备,这正与雍正皇帝的用人原则相一致。

鄂尔泰认为,能为事者任之,即使在个人道德或修养上,有些许差池,只要经过细心调教和正确之引导,还是会大有作为的。

反之,不能办事而仅在道德操守上标榜之,用这种人实际上是耽误事。

这也是雍正皇帝极力打击文臣“沽名钓誉”之根本出发点。

此外,鄂尔泰更是能做到识人与用人,在改土归流过程中,他发掘一大批人才,并且真正做到什么类型人,用在对应责任之职位。

雍正十年,鄂尔泰此时以归返中央,以保和殿之身份为,在研究西北战事领导的西路军部署中,鄂尔泰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许多重大漏洞,遂以内阁首辅之身份弹劾岳钟琪,鄂尔泰的弹劾那是相当有分量的。

岳钟琪因此帅位不保,还下了大狱。

以改土归流功臣取而代之,张广泗不负众望积极调整战略战术,终于扭转西路大军之颓势,取得了一定程度之胜利。

有人评价鄂尔泰此次弹劾岳钟琪,是见其失势而落井下石之行径。

实际上,当时的清、准(准噶尔)两军对峙,清军因为之前的的失利,已经处于下风。

在以满洲精兵为主的北路军已经被敌军钳制,朝廷上下的情况下,而岳钟琪的西路军迟迟打不开缺口,不得不说这是主帅岳钟琪之失职。

再加之之前,下属谎报军情致使战略安排失策等严重问题,岳钟琪确实是不可推卸之责任。

更何况鄂尔泰与岳钟琪个人之间并无恩怨,而且改土归流过程中,岳钟琪也出过不少力,所以鄂尔泰弹劾岳钟琪主要还是出于“公”。

皇帝在鄂尔泰去世后,有这样一段评价之语:“当日鄂尔泰、、李卫皆督抚中为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

”这也是再次诠释了鄂尔泰在雍正朝之作用与地位。

其实鄂尔泰何止是督抚第一人,在雍正执政后期,鄂尔泰入阁后长期担任首辅之位而无人可以撼动之,亦可看出皇帝之信任。

作为一名出色政治家的鄂尔泰,当然不会“傻”到玩弄权力,但是确实也是位极人臣,说他是权臣笔者认为也不足为过。

乾隆十年,六十六岁的鄂尔泰,文端,更是顺利地依照雍正皇帝之遗愿配享太庙。

比起他的“老对手”张廷玉,虽说少活了十几年,但是他因此躲过了乾隆十三年的政治地震,也不需经历被年轻皇帝玩弄股掌而苟且偷安的凄惨晚年。

可以说,鄂尔泰基本做到了“生前荣耀,死后荣哀”的完美结局,不可不谓之高人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真的董鄂妃是什么人?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宫剧中经常提到的董鄂妃,到底是何许人也,揭秘真实的董鄂妃,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关于这个董鄂妃是何许人,有很多种说法,最受追捧的说法说董鄂妃就是当年江南出名,仅仅是卖艺的有名歌舞伎。因为先是在山海关以外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在山海关内的政权依然在继续。所以董鄂妃的出生时间和董小宛的出生时间差不了几年,很多人也就把这两个人混淆在了一起,后来一些人也就将错就错了。 当然除了年月上的原因之外,另外说董鄂妃就是董小宛其人的故事就和有关系了。多尔衮在讨伐南京的时候,把董小宛俘虏了,一看发现董小宛是一个美女,又是各种文艺技艺精通,于是就把她进献给了当时的。但是当时的社会是禁止人和人结婚的,以免玷污了他们的高贵血统。但是进献了这个美人之后,对自己的前途十分有帮助,所以多尔衮冒险,谎称董小宛的姓氏是满族的姓氏董鄂,于是董小宛就变成了董鄂妃。后来的影视作品中一旦要写到董鄂妃出嫁前的名字,一定会加上宛这个字了。 历史上真正的董鄂妃,姓氏叫做董鄂,董鄂在满族语里是一个地名,指的是栋鄂,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本溪桓仁,是属于正白旗,祖籍是辽宁本溪。她们家的老祖宗叫做伦布,在当年起义的时候,伦布就带着自己部落的400多个人一起投靠了努尔哈赤,他的这个行为让努尔哈赤十分高兴,于是就赐给他了一个姓名,叫做鲁克素。她的爷爷叫做席汉,是后金的著名将领,后来在进攻朝鲜的三塔的时候,阵亡牺牲了,后来被追封了一个三等都尉。她的父亲叫做鄂硕,担任了将领,担任了三等公爵。 她的弟弟叫做费扬古,也是一名著名的大将,参加过对噶尔丹和西征的许多战役,后来跟随一起出征的时候,走到半路生病了,康熙就找人把他送回了京城养病,后来病逝了,康熙亲自送给了他一个,这个谥号叫做襄壮。董鄂妃出生于1639年,1656年15岁的董鄂妃入了宫。此时的清朝刚刚稳定下来,也就没有了那种大规模的选秀,董鄂妃肯定不是通过选秀的方式进的宫,至于她是怎么进宫的,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董鄂妃最早其实是前皇帝的第11个儿子襄昭亲王爷的媳妇儿,因为她自己是亲王的嫡福晋,平时也就有了很多机会进入紫禁城和皇宫中,就这样,她被顺治给看上了。可惜博穆博果尔活的岁数很短,去世的时候大概就是15岁或是16岁左右,董鄂妃的岁数和他也就差不多,因为这个襄王爷的身体不好,一直在生病,所以二人也就没有什么夫妻之实,整个个人还是清白的。在博穆博果尔死后的20多天,就立刻把她接到了紫禁城皇宫里。在董鄂妃被接到皇宫之后,当时担任的人是,孝庄太后就那么的下了一个命令,这个命令的大概意思是从今往后就禁止了各个亲王的嫡福晋和侧福晋还有朝廷的各个官员的禁止入宫和后宫聊天交流。 为何顺治能看上她呢?第一点和她的美貌有关系,虽然御史的记载中没有留下任何与董鄂妃有关的画像,但是民间还有他的很多画像流传了下来。画像上的女子穿了一身青花瓷蓝色的服装,里面穿的是一件白色长袖到脚面上的丝绸制成的白色长裙,手里拿着一本诗集,外面捏着一块绣花手帕站立着。根据画像,我们可以判断出董鄂妃是一个十分温婉恬静美丽动人,自带着一股子仙气的美丽女子,这也难怪为何顺治皇帝要在自己的弟弟去世后赶紧抢了过来。再者,当时属于清朝初期,所有的皇子并没有学各种儒家的刻薄礼仪规矩,所以顺治皇帝把一个嫁过人的女子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也没有人反对,也就是孝庄太后觉得传出去很难听,也就下了那一条命令。 另外,董鄂妃知书达理十分的有才学,各个都非常的精通,这在清朝初期的后宫里显得十分特别,因为当时的后宫女子中有很大额的一部分都是不注意这一方面的培养的。于是董鄂妃就与顺治皇帝十分的有共同语言了,这也让顺治皇帝极其的宠爱她,一进宫就给她封了一个贤妃,仅仅1个月后,顺治找了个借口,说董鄂妃她是整个后宫里最聪明伶俐有智慧的同时又十分端庄的,直接将她封为了皇贵妃,架空了当时的皇后,并且给她举办了声势浩大轰动全国的册封仪式和典礼,同时宣布在册封的同时进行大赦天下,这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一次。 成为皇贵妃的第二年,也就是1657年,董鄂妃生下了自己的第1个孩子,也是顺治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对于董鄂妃生下的这个孩子,顺治皇帝心里十分的兴奋,在孩子出生之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去祭拜天地,接受了各种王公大臣送的贺礼,这些贺礼极其贵重,有马匹锦缎甚至是珠宝首饰。顺治帝给这个儿子办了十分宏大的满月宴,这个儿子虽然是皇贵妃所生,但是这个儿子享受了嫡子的待遇,甚至因为这个儿子的出生,顺治帝又一次大赦了天下。 不过这个孩子的命也不好,仅仅活了几个月,连半年都没到就夭折了,顺治皇帝对于这个儿子的夭折伤心欲绝,将这个儿子追封了亲王,写了祭文,又建造了高规格的陵园下葬。董鄂妃的身体本来一直就不太好,加上这个儿子早早的夭折,她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于是在1660年,21岁的董鄂妃病逝了,在弥留之际还叮嘱顺治帝不能逾越礼数为她办葬礼,但是顺治帝在她死后,还是用皇后的礼仪将她下葬,并且将她追封为了皇后,谥号为孝献。 董鄂妃在去世之后,顺治皇帝4个月没上朝来表示自己的悲痛,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但是在董鄂妃去世的仅仅6个月,伤心过度的顺治染上了天花病,24岁的顺治在口头拟定自己的嫡儿子成为下一任皇帝之后,就去追随自己心爱的女人了。死后的顺治皇帝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埋在了一起,永远不会再分离。看到这里,小编不仅为这二人的感情所感动,你们有没有被感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董鄂妃的死亡之谜

董鄂妃死亡之谜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董鄂妃入宫后,虽然备受帝的宠爱和喜欢,但因为这份专宠,在后宫中,董鄂妃也成为后宫争宠角逐的焦点,当然也是不受人后妃喜欢的女人。 看过电视剧《传》的都知道,一个女人要想在后宫中生存下来,除了有的宠爱还不够,还要得到的喜欢,还要为皇帝生育子嗣。就是最好的例子,她虽然有皇帝的宠爱,但因为她的跋扈和特殊的身份,不被太后喜欢,最后在哥哥失势以后,很快就失宠。皇后乌拉那拉氏也是一样,她虽然是太后的侄女,也曾得到过太后的帮助,但她也有一个不尽人意的缺点,那就是没有自己的子嗣,她所生的儿子曾病死,所以她为了自己的位置,不惜害死夺走她的儿子,可见在后宫不管多少宠爱,总归需要子嗣来巩固自己的恩宠,当然有一个女人例外,那就是帝的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太后。 董鄂妃也是一样,虽然在皇帝眼里她是最爱的女人,但在后宫之中,她头上还有太后,还有皇后,所以她不敢大意,时刻谨慎小心的侍奉太后,侍奉皇后,唯恐被她们不喜欢,整天活在战战兢兢的不安中,加上她之前身体就不太好,再加上后来生育了皇子,元气大伤。月子刚过,太后又病倒了,董鄂妃为了博得太后的好感,也为了顺治帝,不顾自己的身体,没日没夜的侍奉在太后的身边,直到太后病愈。 这样没日没夜的劳累,再加上月子里的理亏,董鄂妃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太后的病还没好,董鄂妃与顺治帝唯一的孩子夭折了,这个孩子的夭折,彻底击垮了董鄂妃的身体。即便如此,为了顺治帝,也为了讨好太后,董鄂妃还是如往常一样侍奉太后。 顺治十五年正月,顺治帝做了三件事,一是追封董鄂妃夭折的儿子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二是为皇太后病愈颁诏大赦天下,三是以皇后不孝,对太后的病漠不关心唯有,严厉斥责皇后,要求废后。 对第一件事,顺治帝那是发自内心的痛,痛失他所谓的第一子,也是他与董鄂妃唯一的儿子,不仅违背祖制高规格的给这个夭折的儿子建墓,还追封和硕荣亲王,这大概就是的做法吧!第二件事,身为儿子,顺治帝为母亲的病愈大赦天下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至于第三件事,那就是借此废后,那是顺治帝最想做的。 顺治帝曾经废掉自己的第一位皇后,当时孝庄太后也曾反对,但为了儿子还是同意废后,这一次,顺治帝为了给心爱的女人一个皇后的名分,不惜再次废后。 当时顺治帝的皇后,也就是孝庄太后的侄孙女小博尔济吉特氏,她不可能对太后的病漠不关心,毕竟她在宫里的一切都需要太后的庇护,可她却真的犯了糊涂。从史料记载来看,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她之所以没有日夜为太后侍疾,还是因为顺治帝对董鄂妃的那种宠爱,那种不管不顾的爱吓到了。 顺治帝在董鄂妃入宫一个月后,就封她做了皇贵妃,完全不把皇后放在眼里,还以册封皇后的规格大赦天下来册封董鄂妃做皇贵妃,这还不算,董鄂妃在顺治帝十四年生育了一个皇子,顺治帝欣喜若狂,直接说那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其实当时的顺治帝已经有了几位皇子,可见顺治帝是把他当作储君来养,这样皇后等于被废,成了形式,所以孝惠章皇后才不再日夜守候在太后的病床前。 顺治帝抓住这一条,提出废后,当时朝臣也无法反对,还是孝庄太后为了大局,不同意顺治帝废后才结束此事,只是这样一来,皇后也被吓病倒了,还被停止使用皇后的一切权力反省。 这个时候原本身体虚弱的董鄂妃就更忙了,她除了侍奉太后,还要侍奉皇后,还要顶住一些专宠的压力,还要尽心的侍奉顺治帝,可谓是身心疲惫,再加上痛失爱子,董鄂妃的身体越来越不好。 顺治十七年,失去儿子两年多后,董鄂妃病逝了。她死后,尽快让活着的顺治帝痛苦非常,但她再也不用于人前,再也不用百事周到的周旋于后宫各处,她累了,她活着的时候有顺治帝的专宠和深爱已经够了,她死后又获得顺治帝的追封和深深的思念,也已足够。 董鄂妃去世以后,顺治帝的精神垮掉了,他不顾祖制,不顾反对执意要追封董鄂妃为皇后,孝庄太后理解儿子的心情,也就同意了,但不准加皇帝的号,所以董鄂妃也成了大清历史上唯一有独立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董鄂妃的死,彻底摧毁了顺治帝的身体和心,董鄂妃去世以后,顺治帝以超乎异常的规格安葬他最爱的女人,不仅追封她为皇后,还给她加了独立的谥号,还让30多人为她殉葬,可见在顺治帝心目中,董鄂妃不仅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知己,是他的最爱。 董鄂妃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女子,她不仅漂亮有才华,更重要的是她善解人意,心地善良,为了顺治帝的后宫太平,她愿意做出牺牲,不仅侍奉太后,侍奉皇后,就连一般的妃子生病,她都亲自过去探视,也真难为了她,所以顺治帝才视她为知己。董鄂妃死后,顺治帝在思念中患上了天花,最后也英年早逝。 对于顺治帝的归宿,有说他为董鄂妃出家了,但正史的记载,他在董鄂妃去世后,身患天花,英年早逝。他与董鄂妃的故事,也成了流传下来的,爱情的经典。 可惜有一个女子,为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个女人就是董鄂妃的妹妹,顺治帝的贞妃,她是大清历史上最后一位殉葬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