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犟驴”,比如强项令董宣,再比如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铁铉也是一头“犟驴”。

铁铉(公元1366-1402年),外号“铁公”,,邓州(今河南邓县)人。
铁铉非常机敏,并且“善决疑狱”(断案高手,善于审理悬而未决的案件),所以很器重他、很赏识他,还赐字为“鼎石”(应该就是“国之柱石”的意思吧);但是朱元璋第四子、(当时还是燕王)却差点死在他手里。
为什么深受朱元璋赏识的铁铉非要跟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过不去,要置他于死地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网络配图 朱元璋死后,皇长孙登基,是为建文帝。
但是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从北京南下发动了“”。
而铁铉作为一个忠臣、作为国之柱石,很显然是非常反对朱棣的这种“悖逆”行径。
所以,当两人正面遭遇的时候,自然都想把对方弄死。
但不幸的是,“造反”朱棣最终有惊无险地逃过了一劫,而忠臣铁铉却被朱棣施以磔刑而惨死。
公元1400年(建文二年)六月八日,当朱棣的军队打到济南时,时任山东参政铁铉正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誓师,誓死抵抗燕军南下。
攻城之前,朱棣曾派人将一封劝降书射进城内劝铁铉归顺自己。
没想到铁铉见信后不仅不投降,反而效仿此法回信一封,上书《辅成王论》一文。
吃了秤砣铁了心地告诉朱棣:投降是万万不可能的,你还是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当今圣上吧!朱棣是个明白人,既然你铁铉不肯投降,那我就只好下令攻城了。
然而,济南城就跟铁铉一样,是块硬骨头,朱棣的军队拼尽全力,却久攻不下。
最后,朱棣只好先下令将济南城合围。
再说铁铉此人也是非常有趣,因为他不仅骨头硬,而且套路也玩得深,以致于朱棣在攻城的时候不仅,还差点死在他手里。
由于济南城久攻不克,朱棣只好威胁说要掘开黄河大堤,引黄河水水淹济南城。

其实朱棣可能只是嘴上说说,未必就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为了济南百姓的安危,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
在一切安排妥当之后,铁铉派人告诉朱棣:“朝中有奸臣进谗,才使得大王您冒危险奋战。
您是高皇帝亲儿子,我辈皆是高皇帝臣民,一直想向大王您投降。
但我们济南人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深怕被军士杀害。
敬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我们恭迎大驾!”网络图片 也许是朱棣太累了,竟没有看出来这是铁铉的计谋。
他,命令军士移营后退,自己则只带了数骑护卫,跨着高头骏马,准备入城受降。
然而,朱棣刚进城门,预先置于门拱上的铁闸就轰然而落,一下子就砸烂了朱棣的马头。
朱棣吓得立刻换马急返,最终逃过一劫。
(如果等朱棣进去之后再动手,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呢?) 的朱棣回去以后立刻下令重兵围城。
这时,铁铉站在城楼上大骂朱棣反贼。
朱棣哪受得了铁铉这般骂他,所以命令数炮齐发,想把济南城给轰了。
就在济南城马上要被轰破的时候,铁铉却将朱棣朱元璋的画像挂在了城头(这套路玩得深啊,据说后来钉子户也用这一套,在房子上插国旗对抗城管),还亲自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放在垛口。
这样一来,朱棣便只能下令停止开炮(毕竟他再大逆不道也不敢拿大炮轰他老子啊),济南城得以保全。
之后,朱棣听取了的建议,决定“回北平再图后举”。
此役过后,铁铉被朱允炆提拔为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更被称为“城神”。

网络配图 一年后,朱棣再次兴兵,绕过济南(被打怕了,决定先不跟铁铉纠缠),直接南下攻取南京,自立为帝。
之后再掉过头来攻打济南。
这次铁铉远没有之前幸运,朱棣也不会像之前那样天真了。
最终,铁铉因为寡不敌众,兵败被俘,之后被押解到了南京。
朱棣早就对铁铉恨得牙痒痒,所以决定亲审铁铉,结果铁铉英勇不屈、,背着身子、坐在地上不肯面见朱棣。
不仅不面见,还一如既往地大骂朱棣叛逆。
“世界上最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就在我面前却不肯看我一眼”,朱棣想让铁铉面北俯下称臣终不可得。
于是命人用刀割下铁铉的耳朵、鼻子,煮熟后塞入他口中,还“关切”地问:“甘否?(味道怎么样?)”铁铉大笑着回答:“忠臣孝子之肉,味道有何不甘!”就这样,铁铉被朱棣用残酷的磔刑折磨死了,但是咽气之前,铁铉始终没有停止过咒骂朱棣。
朱棣恼羞成怒,遂命人将铁铉尸体扔进油锅之中,炸成了黑炭!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大的忠臣死时年仅37岁。
网络配图 为了纪念铁铉的忠义不屈,山东不少地方(特别是济南)的士人百姓纷纷开始营建许多“铁公”祠庙。
早在明朝中叶,济南人就建了一个“七忠祠”来纪念铁铉及其他六位因反抗朱棣而遇害的忠铮铁骨。
如今,位于济南的铁公祠已经成为大明湖的一道景观,祠内的铁铉铜像高2.3米,重1.8吨,面相威严、巍然不动。
北宋儒学家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这大概就是千百年来文人们的风骨,而铁铉的其实就是这种风骨的传承。
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铁铉却拒不妥协、直至惨死,实在值得敬佩,也因此人们至今对其仍敬仰万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樗里疾简介:战国时期秦国将领,足智多谋,外号“智囊”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樗(chū)里疾(?―前300年),又称、严君疾,嬴姓,,名疾,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庶子,异母弟,其母为人。 樗里疾,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擅长外交、军事。辅佐秦惠文王,拜为右更,攻取曲沃、蔺邑和汉中,,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即位后,驱逐和魏章,任命战功卓著的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推动大规模对外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根基。 元年,拜为丞相,主持朝政和宗族事务。七年(前300年),去世,葬于渭水南岸章台之东,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著有作品《青乌经》,传于世。 人物生平 初为将领 樗里疾,名叫疾,是秦惠王的弟弟,与惠王同父异母。他的母亲是韩国女子。樗里疾能说会道,足智多谋,所以秦人都称他“智囊”。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封樗里疾为右更,派他率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他驱逐了那里所有的人,占领了城池,将曲沃周围的土地全部并入了秦国。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313年),秦惠文王命他为将军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将军赵豹(一名豹),夺取了蔺邑(今山西离石西)。第二年(前312年),他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打败楚将屈匄,夺取汉中。因功受封于严道(蜀郡有严道),号为严君。 进抵周都 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太子秦武王即位,驱逐了张仪和魏章,任命樗里疾和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韩国,一举攻下宜阳,同时派樗里疾率领百辆战车进抵东周都城。派士兵列队迎接樗里疾,对他甚是恭敬。得知后十分气愤,便责骂周赧王,认为他不应当这样敬重秦国的不速之客。游腾便替周赧王劝说楚怀王道:“从前知伯攻打仇犹时,曾用赠送大车的方法,让军队跟在大车的后面,结果消灭了仇犹。仇犹为什么失败呢?就是因为知伯让他失去戒备之心啊。攻打楚国时,声称是讨伐楚国,实际上是想偷袭。当今的秦国如狼似虎,派樗里疾率百辆战车进入周都,居心叵测。周王是以仇犹、蔡国的教训来看待这件事的,因此派手持长戟的兵卒位于前面,命佩带强弓的军士列在后面,表面说是护卫樗里疾,实际上是把他看管起来,以防意外。再说,周王怎能不担忧的天下呢?恐怕一旦亡国也会给大王您带来麻烦。”楚怀王听后才转怒为喜起来。 撤围蒲城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即位,樗里疾更加受到敬重。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樗里疾率兵攻打蒲城。蒲城的官员十分恐慌,便求胡衍出主意。胡衍便出面替蒲城官员求情,对樗里疾说:“你攻打蒲城,是为了秦国,还是为了魏国?如果是为了魏国,那倒不错;如果是为秦国,则未必有利可图。因为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就是由于有蒲城存在。现在您攻打它势必迫使它归附魏国。魏国失去西河之外的城池却无法夺回来,原因就在于兵力薄弱。现在您攻打蒲城使卫国并入魏国,魏国就会强大起来。魏国强大之日,也就是贵国所占西河之外城池的危险之时。况且,秦王要察看您的此次行动,若有害于秦国而让魏国得利,秦王定要拿您问罪。” 樗里疾听后说:“那该怎么办呢?”胡衍趁机说:“您放弃攻打蒲城的打算,我试着替您到蒲城说说这个意思,让卫国国君不忘您给予他的恩德。”樗里疾同意,胡衍回蒲城后,就对那个官员说:“樗里疾已经知道蒲城困厄的实情了,他声言一定要拿下蒲城。不过,我胡衍能让他放弃蒲城,不再进攻。”蒲城长官十分恐惧,听了胡衍的话,像是见到了救星,对他拜了又拜连声说:“求您救我们。”于是献上黄金三百斤,又表示说:“秦国军队若真的撤退了,我一定把您的功劳报告给卫君,让您享受国君一样的待遇。”因此,胡衍从蒲城得到重金而使自己在卫国成了显贵。这时,樗里疾已解围撤离了蒲城,回兵去攻打魏国城邑,皮氏没投降,樗里疾只好撤离。 秦昭襄王七年(前300年),樗里疾去世,葬在渭水南边章台之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人为隋唐大将,但少有名气,敌人因畏惧他的勇猛竟然不战自溃
在隋唐时期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被大家知晓,比如、单雄信、徐世勣等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有很大的功劳是因为《说唐》等小说艺术品在民间受到广泛欢迎的结果。然而在我们说小说、戏剧等作品往往为了渲染人物会将一些人物过分的夸大或者贬低,所以在历史上一些英勇不输上述的历史人物往往鲜为人知。 说起阚棱这个隋唐人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记载:“初,伏威养壮士三十余人为假子,分领兵马,唯阚棱、王雄诞知名。”这里说的是杜伏威曾收养了三十多个猛将为义子统帅兵马,这些义子里要数阚棱、王雄诞最为知名。杜伏威是当时割据江东地区的军阀之一,他也是个打仗很猛的人其帐下有5000敢死军打仗时冲锋陷阵不避生死。而阚棱正是杜伏威最信任的武将之一打仗时常伴随杜伏威左右。 阚棱的勇武可以在他所使用的兵器上体现出来,《旧唐书》记载:“(阚棱)善用,长一丈,施两刃,名为陌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阚棱所使用的武器竟然是长一丈的陌刀,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陌刀是属于重兵器其威力在战场上觉得能让敌人胆寒。阚棱每次使用陌刃一次可以砍杀敌方数名士兵,在战场上没人能阻挡住他。杜伏威因为本来就是出身盗贼并且手下的士兵几乎也都是由盗贼组成,因此当时杜伏威的军队军纪很差。《旧唐书》记载:“伏威步兵皆出自群贼,类多放纵,有相侵夺者,棱必杀之,虽亲故无所舍,令行禁止,路不拾遗。”当时阚棱执行军法丝毫不手软,他将那些四处劫掠的将士无论亲疏都全部处死,这个时候军法才得以在军中得到执行,杜伏威统治的境内才逐渐得到安宁。 后来杜伏威主动向请降并愿意入朝为官放弃自己占据的地盘,阚棱作为杜伏威的部将也随其一起入朝被封为了左领军将军。可是就在杜伏威走后不久其亲信辅公祏便夺取了兵权公然反叛唐朝,唐朝朝廷派阚棱跟随唐朝大军一起去讨伐辅公祏。阚棱带着部下和辅公祏的叛军对阵,《旧唐书记载》:“阵方接,棱脱兜鍪谓贼众曰: 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两军正要交锋的时候,阚棱从军队里走出脱下了头盔对着叛军呵斥道:“你们这些人都不认识我了吗?竟然敢来和我交战!当时叛军里有很多人是阚棱的旧部下他们素来知道阚棱的勇猛,在阚棱的训斥下叛军顿时丧失了斗志,有的叛军甚至临阵倒戈投降了唐军。这样一来辅公祏的军队就全面溃败了,不久唐朝就平定了叛乱。史书记载:“公祏之破,棱功居多”,唐军这次平叛行动以阚棱的军功居多。 辅公祏被俘获之后便开始诬陷杜伏威和阚棱也参与了叛乱,当时杜伏威已死,而恰好此时唐朝大将在抄没叛将的家产的时候将阚棱的私产也一并没收了。阚棱得知之后大怒便和李孝恭理论起来,在争执过程中阚棱对李孝恭得态度很不好。因此事后李孝恭就以谋反得罪名将阚棱处死,后来李世民登基后明白杜伏威和阚棱都是被冤枉的,于是下旨为二人平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