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燕云十六州”是如何丢失的?此人被定为“万世之罪人”!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怎么丢失的?此人被定为“万世之罪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五代“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前后五十年左右,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世,典型的城头变幻大王旗。

国家多灾多难,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件事,是晋高祖石敬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辽),致使中原大地失去屏障,直接暴露在北方的铁蹄之下,给中原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石敬塘因此成为千古骂名的“汉奸”,而促成这件事的关键人物,叫桑维翰。

01 石敬塘原来是后唐的一名大将,多年南征北战,有了效忠自己的部队,有了自己的地盘。

唐末帝李从轲上位,君臣互相猜忌,当时老石在河东,看来不反就是死路一条。

可是以河东一禺,对搞中原,无异于以卵击石。

为求自保,石敬塘决定向中原的死敌契丹求援。

大部分将士不说话,这毕竟是丢人的事。

只有桑维翰和大将(后汉的建立者)支持。

桑维翰特别卖力,为石敬塘拿出一个计划: 给契丹,每年给岁币三十万绢,石敬塘称比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臣,。

这苛刻的条件,把好多人都雷住了,刘知远也觉得过分。

他说:给钱,但不要割地,称儿皇帝不好。

但石敬塘一意孤行,认可这个方案,派桑维翰到契丹那儿谈判。

契丹人,当即同意,派遣大军进入中原,给后唐军侧面一记痛击。

后唐大败,形势对大好。

原后唐的另一军阀赵德钧,也打算给契丹人更好条件,换取契丹支持。

石敬塘火速派出桑维翰再去见耶律德光。

桑维翰陈述与石敬塘联手的好处和必要,跪在大帐外面痛哭,整整一天一夜,感动了耶律德光,叹道:“你真的是石郎的忠臣。

”。

同意不理赵德钧。

古代为复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这桑维翰为主子争当儿皇帝哭一天一夜,回到京城,就被任命为宰相。

第二年,石敬塘灭了后唐,建立“晋”,按约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即现代的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的北部,至此华北地区门户洞开,对契丹成不设防地区。

02 年轻时,桑维翰这人其志不在小。

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他长得特别奇葩,又矮又丑,可一张马脸,有一尺长。

他每每照镜子,自我鼓励:“七尺的身躯,哪里比得上一尺的脸?” 多少高个是大冬瓜,中看不中用! 参加科考,考官嫌弃他姓“桑”同音“丧”,太不吉利,根本不理他。

得知原因,小桑写了首“日出扶桑赋”,以表明态度。

做成一个铁砚,说:“要我改变志向,除非这个了!” 这精神头够硬。

还好他老爹有能量,通过上层让别人不在意这桑字。

小桑这才考中,进入仕途。

那一年四个人登科,别人说:“今年三个半人及第。

” 这个矮子,算半个人。

这就是铁砚功成了。

小桑平常自诩为国家栋梁,后人有诗赞为:书生豪气压千军。

尚没功名,他就对别人说:“我在老天爷那儿注定富贵不凡。

我来到世上,要还三个债,第一是钱,第二是美女,第三是书。

” 和朋友们喝酒,有朋友把他这话拿出来挤兑他,桑维翰慢吞吞地说:“我牛皮吹得太响亮了。

自已罚一大杯。

” 石敬塘建国,桑维翰即是宰相,又是国务部长。

军政一把手,成为的重要大臣。

他也不遗余力地整治队伍,发展经济,提出重视农桑,让国家有粮食;鼓励经商,让国家有钱财。

对付盗贼,手段非常强硬,在兖州的剿匪在,一次就擒拿悍盗上千人。

一句话,方方面面都拿得出手。

五代时军阀对民众的盘剥非常严厉,一个人犯了罪,这个家就完了,全家财产没收,男女都充为军奴。

桑维翰反对“一人犯罪,一家全完”这样的政策,在他的努力下,更改了这个法条。

算是造福民间的好办法。

大宋第一任宰相,初入仕途,就是跟着桑维翰,老桑慧眼识珠,加意培养,赏识提拔范质。

老桑有知人之明。

在晋君臣的努力下,的中原元气有所恢复。

桑维翰做出的决定,初看也不怎么样,大家执行后,发现也想不出什么更高明的招数。

这个人的确是个大人才,后来大宋皇帝等政治高人对老桑的治国水平,评价都很高。

桑维翰画像 03 与契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原军民心中非常不服气。

各地时不时地爆发反对附庸契丹的事件。

大将安重荣为代表,经常打、抓、杀契丹使者。

天福六年(941)六月,安重荣派兵到边界向契丹挑衅,上表斥责石敬塘“父事契丹”,给各地藩镇和朝中大臣写信,说自己要起兵和契丹决一雌雄。

这是一次总爆发,但以当时的实力,晋军不足抗衡契丹。

石敬塘对内不能镇住大将,对外又要应付贪得无厌的契丹人,非常憋屈。

桑维翰给他建议:还是要维持和契丹的关系,自己要韬光养晦,发展力量。

等到国内安定,力量强大了,适当的时机,才能与强敌争锋。

石敬塘很感动,说:“我这些天来,烦恼极了。

你的话让我像酒醒过来一样。

” 这是石、桑君臣之间的真话,想的是曲线救国的战略方针。

(这话就别太信,国都卖了,上嘴下嘴一合,别人就信的曲线救国?) 虽然石敬塘继续这种政策,但心中抑郁,非常不爽,没多久就死了。

侄儿继位,变故就到来了。

最关键一点:凡事都有一个底线,桑维汉把燕云十六州作为筹码来换取契丹的支持,就是破了底线。

即使他能使黑变白,使明变暗,都没有用。

这一割掉中原大后台的举动,造成敌人如入无人之境的现实,注定晋政权得不到中原人民的支持。

04 石重贵一上台就来个昏招,他给契丹主写信,自称孙而不称臣,既然当,又下挑战书,十分矛盾。

信上说: 我没忘记先帝与你的盟约,所以委屈自己称孙。

你们也要满足了吧?小孙我现在有十万口横磨宝剑,足以和老爷爷你过过招。

如果让我给打败了,你这老脸哪儿放呢? 耶律德光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立即发兵南下。

一场大战,晋军损失惨重。

当时权力在主战派手上,桑维翰被排挤在外,一看情况不好,石重贵又重新用了他。

桑维翰再次成为重要人物,料理国事还是比较有效果。

同时利用职权收纳的财富,也是巨亿。

家里的钱是多的堆成山,这个又成为他后来死于非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斗争的结果,老桑又被调出中央。

主战派又一次占上风,这一回契丹军决心灭掉晋,先把晋军北方统帅杜威收降了,大军直逼京城。

桑维翰四处奔走,石重贵就是不见他,呆在皇家园林里训鹰,让老桑在外面呆上一整天。

桑维翰仰天长叹:“大晋国完蛋了。

” 降将张彦泽率军进入京城,大家都劝桑维翰:“这个张将军和你过不去,你还是避一避吧!” 桑维翰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还跑什么呢!” 前面说过,桑维翰长得古怪,那张巨长的马脸,安在一个矮子脖子上,给人一种脸大于身的错觉。

平常又特别严肃,脸臭臭地吓人,大臣大将见了他都不自在,心里怕他。

张彦泽平常勇猛彪悍,可见了桑维翰,大冬天一身汗。

老张本来恨桑维翰,又明白他家钱多。

率军直接闯进桑家,士兵们大声喝问:“桑维翰在哪里?” 桑维翰端坐在大厅上,厉声道:“我,是大晋国的大臣,本来就应当为国而死。

你们不得无礼!” 张彦泽还是害怕,大腿直哆嗦,不敢抬头看他。

士兵们拿下桑维翰,最后把他吊死,家里的钱财,让张彦泽全部搬走。

石重贵也被契丹兵俘虏,耶律德光问道:“你的十万口横磨剑呢?” 把他押到黄龙府去了。

晋灭亡。

05 契丹人并没有打算入主中原,耶律德光就对百姓说过:“我本来无心南来,是你们汉人自己请我来的。

” 大将刘知远替代了这个空白,建立“汉”政权。

后来很多史学家都骂桑维汉和石敬塘是汉奸。

这对君臣手上献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的意义太大了。

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即使不如他们的太宗,都义无反顾地发兵。

要抢回来。

说:太祖用十六个仓库,每个库存积一批钱,打算用这钱买回十六州。

如果买不回来,就用这些钱召人马,抢回来。

可中原再也搞不回这十六州,辽、金、蒙古连连对大宋打击,终于灭了。

直到什么时侯才拿回燕云十六州? 直到大明洪武年间,派大将、北伐,才把这十六州抢回来。

大儒王夫之说:为了一个集团的利益而为天下留下大患的,这是天下的罪人。

祸及万世的,就是万世的罪人。

从古到今,只有桑维翰对得上这个名号。

对桑维翰的历史评价,随着时代变迁也有变化。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还对桑维翰的治国之才,和司马光对他的态度也很温和。

到了理学兴盛的南宋,对桑维翰的批判才日益加重,但当时还是存在争论的。

直到南宋灭亡,桑维翰才算是真正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子上,被王夫之定为“万世之罪人”。

持续到现在。

不管你是不是王佐之才,出卖燕云十六州这一污点,永远洗不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狗官”的由来:揭侮辱大臣最有创意的3个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为什么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明末四公子”是指末年的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四人。他们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 现代学者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明末,尤其是南明,朝廷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无数知识分子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容于奸佞。“明末四公子”是在和分子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不断的政治交锋中而扬名天下的。他们反清复明,排斥新政权怀念旧政权,竭力想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陈贞慧是复社中坚,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因揭露阉党分子的丑恶嘴脸而闻名于世;冒辟疆拒绝清廷征辟,甘老江湖,与“”之一的成就了一段的千古佳话;侯方域复社中坚,与“秦淮八艳”之一的也有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方以智削发为僧,埋头学问,成为晚明的一代宗师。 “清末四公子”是指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吴保初,同光年间出现了许多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而此四人身为达官之子,或则胸怀大志,卓尔不群;或则真慕风雅,诗文有声,与酒食征逐的纨绔,大异其趣,而其他文采斐然者又没有一个好父亲,自然这四位就成了的佳公子。他们厌恶这个腐朽的王朝和他的统治者,想通过变法维新为这个百疾缠身的政权换血。 谭嗣同,维新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逃走被杀,梁启超称其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赞扬他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陈三立,维新志士,陈寅恪之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早年帮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实行新政卓有政绩——当时若是各省起而效尤,中国的前途无可限量,爆发后拒绝与日伪政权合作,绝食而死。 丁惠康,维新志士,清末藏书家,他不屑科举所以没有功名与官职,他忧国伤时,但一生潦倒一事无成。吴保初,曾积极支持变法,被泼冷水后颓废自弃,他同情革命却未加入其中,最后以声色自娱,了结一生,成了个有始无终的人物。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清末四公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与“明末四公子”相较,文采相若,风流未逮,声光自。但求之今日,亦夏戛乎难哉!(但指望今天与那时相比,实在太艰难了啊!) 为什么我们说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本文认为,一个想复辟,一个要维新,如此差异不正是体现了两个王朝在人们心中认同感的差异?有的王朝亡了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的王朝还在持续但却像死了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