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大将军蒙恬吞药自杀前为什么说自己死不足惜?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阳周(今属陕西延安)的一间囚室里,受新吩咐消磨而来的一名使者正高傲地对着一位阶下囚训话:“你本人罪孽太多,已经不可赦免,而你弟弟又犯罪当死,按大秦的律法,你应被连坐处死。

” 闻听此言,这位叫的阶下囚自顾自地倾诉起自己家族的辉煌战史,及其本人为秦帝国立下的丰功伟绩。

使者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唠叨,告诉他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此时,绝望无助的蒙恬只好长吁短叹:“我为何会无罪而被杀掉啊?” 过了一会儿,眼中含泪的蒙恬想起了自己率军民筑长城的往事,遂用低沉的声音缓缓说道:“是啊,我罪大恶极,本来就该被处死。

就是经我的手完成的,筑长城,挖壕沟,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看来,这就是我的罪过。

” 言毕,这位威震大漠南北的一代名将吞药自杀。

网络配图 出于对秦二世胡亥和巨奸的憎恶,很多后人对被他们杀掉的蒙恬兄弟和其所效忠的公子报以深深的同情,甚至认为如果兄弟不死、扶苏即位就能够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然而,这种廉价的同情究竟结果代替不了真实的历史。

蒙恬之所以会走到被冤杀的末路,绝不是“绝地脉”这三个字就可以酿成的,他对时局的严重误判也是导致他悲摧命运的最主要缘故原由。

作为秦国将门之后,蒙恬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后期才崭露锋芒,所以只捡了个收尾的战功——灭齐。

要知道,齐国已经四十多年不修武备,其宰相还是秦国早就安排好的间谍,所以蒙恬率领的秦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齐都临淄。

这样白捡来的战功,和老将用倾国之兵决战苦战灭楚一比,估计蒙恬都提起。

所以,靠着秦始皇荣宠上位的蒙恬当然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以巩固自己九卿之一的地位,可是,当时天下已经统一,哪还有仗可打? 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全国时,看到了方士卢生献给他的一幅写有“亡秦者胡也”的图谶。

出于对亡国的恐惧,秦始皇未与大臣们详细朝议,就直接出动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当时的匈奴并未强大到可以威胁的程度,蒙恬作为掌管咸阳军政大权的高官,对这个事实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秦始皇本人当局者迷尚可以理解,而作为观察迟疑者的蒙恬若不清楚就说不过去了。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蒙恬利用这个图谶,来谋求私利的最大化,以实现其政治野心。

蒙恬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先后办了三件大事。

他先是以“若鸷鸟之追群雀”之势,未经大规模战役就夺取了匈奴的战略要地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而后他又大量迁徙人民充实边境郡县,为防备匈奴反击又征发数万民夫修筑横跨北方万余里的军事屏障—长城;他还动员军民截断山脉,填塞深谷,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全长1400里的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一直通达甘泉宫(今陕西淳化)。

网络配图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有实行苛政、暴敛于民的传统,统一之后的领导层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作为这些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和工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蒙恬当然知道如此滥用民力的后果是以牺牲万千百益为代价的,但是他仍然没有和皇帝抗争,致使“死者不计其数……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这足以看出身处统治集团高层的蒙恬,不仅是秦始皇急政的主要执行者,还为了一己之私,把本来就尖锐的阶级矛盾推向了迅速激化的边缘。

蒙恬在临终吞药之前,之所以会仰天长叹地将自己的死归结于虚无缥缈的“绝地脉”,其实就是想以此来遮蔽他那未曾完全实现的私心和野心。

靠着征匈奴、修长城等“赫赫功劳”上位的蒙恬,下一步计划就是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沙丘之变时,赵高就曾说:“扶苏刚毅勇敢,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

”)为实现这个计划,蒙恬竭力搞好和当时公认的皇位继承人公子扶苏的关系。

若不是秦始皇突然死亡而带来的意外变故,蒙恬肯定会在这种押宝式的政治赌博中获得巨额回报。

但是,比蒙恬更有私心的赵高和合谋将这场豪赌的结果彻底更改了。

在北方军营里耐心等待更好机会的蒙恬最终等来的是那个拿着赵高篡改后的遗诏来要扶苏命的使者。

头脑简单、未经世事磨炼的扶苏自行了结生命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回响反映,这让在旁边的蒙恬错愕不已——精心选择的一手好牌转眼间变成了烂牌,接下来还怎么玩啊?网络配图 当然,蒙恬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起兵造反。

可是一旦如此,他平素一直小心隐匿的野心就会被彻底撕去外包装,到时候该拿什么来号召和动员那些都恨死了暴政(包括他本人)的士卒和民夫呢?于是,他甘愿被囚禁,甚至愿意以死来保住蒙氏家族的荣光。

千余年后,一名诗人用一首“绝漠功虽大,长城怨亦深。

但知伤地脉,不悟失人心”来咏叹蒙恬这位可怜之人,语言虽短,道理却深。

往古来今,有多少像蒙恬这样才大功亦大之人,倒在了“失人心”这三个字上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丞相李斯赵高联手杀死的一代名将:大将蒙恬如何死的

一代名将蒙恬将军给世人的印象是击匈奴,修长城的武夫角色,那么历史上的蒙恬将军真的就是这样的人物吗?仅仅是一介武夫吗? 一、出身官宦世家 蒙恬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出身于官宦世家、武将世家。虽然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都为秦国高官,都是秦国将军,都为秦统一六国立下,家族的功勋在当时秦国很少有家族可以与之相比。也正是这样显赫的家世和武将世家为蒙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蒙恬祖父蒙骜早在秦昭公时就官至上卿,并且多次拜为将军带兵出征他国。公元前248年攻打韩国,占领成皋、荥阳等地,设置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再次攻打韩国,这次一下占领了韩国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攻打与秦国同祖的赵国,占领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为赵国的晋阳后,又攻打赵国新城等地,并夺取37座城池,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国时,遭到陵君无忌率领的魏、韩、赵、楚、卫五国联军的抗击,结果蒙骜战败。 不过,公元前242年蒙骜利用去世的时机攻打魏国,占领长平、山阳等地,共夺取20座城池,设为东郡,报了上次战败之仇。 蒙恬父亲蒙武的功勋虽然没有其祖父蒙骜那么高,但是也是比较高的。比如在秦昭公22年,蒙武率军攻打齐国(齐国),占领齐国9座城池。公元前223年蒙武和大将一起攻打楚国,结果俘虏了楚王负刍,灭了楚国,而率军抵抗秦军的楚国大将项燕被杀,项燕就是后来的叔叔的父亲。 二、蒙恬的功勋 的《》为蒙恬作了列传,而没有为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专门作传,但是蒙恬的战功在一定程度上说应该不如、比不上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特别是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蒙恬一登上历史舞台的不是显赫战功,而是败战。公元前225年,不听大将王翦的建议,派遣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项燕反击,伐楚全面失败。此战中的蒙恬看见李信兵败,便果断迅速撤兵,减少了秦军损失,不过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蒙恬还是很会用兵的。当然这个仇他的父亲蒙武帮他报了。 蒙恬正式走进人们视野,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考虑到蒙恬的家世,就派他跟随大将王翦之子王贲攻打齐国,结果俘虏齐王建,灭掉齐国。蒙恬得益于在次灭齐的战功,被秦始皇拜为内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部地区面临少数民族匈奴的威胁,这就为蒙恬永留青史提供了机会。不过说来也有意思,秦始皇派遣蒙恬出击匈奴,直接原因不是因为匈奴侵扰秦朝,而是在公元前215年,燕人卢生在向秦始皇献的一本图书中说到“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可能是秦始皇太相信迷信,另外对自己以及自己的统治也没什么信心,很生气,也很害怕,于是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不负秦始皇所托,顺利的收复黄河以南地区(河套一带),击败匈奴。为此蒙恬戍边抗击匈奴长达十多年。为了保卫中原地区免遭匈奴的掠夺,蒙恬采取诸多措施防御。其一,以黄河天险为要塞屏障,沿黄河修建44座城池,驻兵防守。其二,众人皆知的是,蒙恬根据山险地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筑了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著名的。这一巨大工程虽阻止了匈奴的南下,但同是引起亡秦农民大起义的因素之一,这一点秦始皇和蒙恬是没想到的。为了方便秦始皇外出旅游,蒙恬奉命修建了一条自咸阳到九原长达一千多里的大驰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一方面有利于秦朝向北方增兵,巩固北方统治,实际上也是防御匈奴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与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蒙恬正是依靠抗击匈奴的功勋,入选《史记》列传,一定程度上也是大汉族主义思想的结果。 蒙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做出重大贡献,相传我们今天书写书法用的毛笔就是蒙恬用兔毛与竹管做材料创造的,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不过可能性应该比较大。 三、深受秦始皇信任 秦始皇是一位宁可自己累死也不相信大臣的,那么秦始皇与蒙恬的关系怎么样呢?应该说蒙恬是个特例,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有以下证据可以证明。 首先,秦始皇让蒙恬带30万大军居上郡抗击匈奴达十多年,而蒙恬弟弟(就是电影《神话》中成龙扮演的角色)受到秦始皇亲近,“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史记·蒙恬列传》)兄弟俩一个在外带30万大军驻扎在一地达十多年,一个在朝内做参谋。如果不是深受秦始皇的信任,那么这是一件让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以“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列传》)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叛乱的。 其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坑杀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公子表示反对,并且多次向秦始皇上谏,惹怒秦始皇。而愤怒的秦始皇对于这位将来皇位继承人扶苏的惩罚措施却是让扶苏去上郡给蒙恬当监军。一些人认为这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不信任。我认为这正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秦始皇让扶苏监军蒙恬不是让扶苏监视、监督蒙恬,而实际上是让蒙恬培养扶苏,锻炼扶苏,让扶苏建功立业,增加政治资本,消除秦始皇自认为那些不利于统治言论的负面作用,以便更好的继承皇位。 最后,秦始皇在病重期间,“令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列传》)这实际上是秦始皇托孤,是让蒙恬辅佐扶苏治理国家,充分表现了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 秦始皇为什么如此信任蒙恬?我认为有四点原因:一是蒙氏家族的蒙骜和蒙武两位将军都很忠诚;二是蒙恬虽然功勋很高,但是不骄纵;三是蒙恬和蒙毅兄弟俩对秦始皇非常忠诚、忠信,为秦始皇,任劳任怨;四是蒙恬本人除了有战功外,还很有谋略和能力。 四、有谋远的蒙恬 蒙恬虽然出身武将世家,但他并非像多数武将那样仅仅是一介武夫,蒙恬是一位非常有谋略、才能和智慧的武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的对手赵高和李斯对他的评价中看出。赵高在拉拢李斯扶植夺权时对李斯说,李斯的才能、功劳、谋远、民意支持率和受扶苏的信任度都不如蒙恬,这也得到李斯本人的承认。 其次,胡亥夺权后,以秦始皇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时,从扶苏和蒙恬两人对于诏书的反应也可以看出。当扶苏接到赐死诏书时,就哭着要自杀,而蒙恬却劝阻扶苏不要自杀,并对赐死诏书的真伪性表示怀疑,提出要重新核实真伪后再自杀。但是扶苏未听劝阻而自杀,蒙恬则拒绝自杀。如果说蒙恬没有智慧的话,是不决不会想到皇帝诏书是假的,而且蒙恬的怀疑并非胡猜,而是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他认为,“陛下(秦始皇)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史记·李斯列传》)事实上,蒙恬早就知道秦始皇的心思,要让扶苏继承皇位。 那么蒙恬的智慧和谋远是不是天生的呢?显然不是。蒙恬的智慧和谋远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后天培养的。蒙恬由于其优越的家庭环境,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蒙恬学的也很好。一是因为蒙恬曾经“书狱典文学”,二是蒙恬死前与胡亥使者的对话很有水平,能够多次引经据典。这些足以证明蒙恬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这么一位有智慧的忠臣也有悲哀遗憾的一面,没能像扶苏一样反对秦始皇的暴政,未能体恤到民间的疾苦。 五、悲惨的结局 蒙恬乃至整个蒙氏家族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胡亥夺位后,斩杀蒙毅,蒙恬被迫吃毒药自杀,其家族则被灭门,成为胡亥夺权的陪葬品、牺牲品。为什么这么一位有大智慧,又拥有重兵的人会有如此悲惨结局? 首先,蒙恬悲惨结局是赵高报复的结果。扶植胡亥上台的宦官赵高曾经被蒙毅判处死刑,差点就被蒙毅斩了,这件事一直让赵高怀恨在心,寻找报复机会。其一,赵高与李斯、胡亥夺权的原因之一就是赵高“怨蒙毅法治之而不己也。”(《史记·蒙恬列传》)其二,赵高拉拢李斯帮助胡亥夺权的游说词就是把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说李斯不如蒙恬。其三,在扶苏自杀后,胡亥本打算释放已被囚在阳周的蒙恬,但是遭到赵高的强烈反对,赵高是“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蒙恬列传》) 其次,蒙恬之死是胡亥巩固帝位的结果。虽然蒙恬一门三代忠良,对大秦王朝,不会反叛秦朝。但是二世胡亥是阴谋夺权继位,是夺了与蒙恬关系亲近的扶苏的帝位,并谋害了扶苏,且把蒙恬囚禁在阳周以图杀害。胡亥是非常害怕活着的蒙恬,万一释放了蒙恬,而深受民众支持的蒙恬则率领他的30万大军为扶苏报仇的话,就严重威胁了胡亥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说,蒙恬的悲剧是封建统治的必然。因为任何一个皇帝不会留着一位手握重兵且与自己有矛盾的将领活着。蒙恬只能叹息一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一代戍边名将就这样吃药西去。 蒙恬的悲剧并非蒙恬一个人独有,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不断的重复上演着。因为在封建王朝里,专制统治着是无情的冷血动物,在他们眼里只有权力和欲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和欲望,是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一切代价,任何忠臣良将的生命都是的。蒙恬的悲剧并非蒙恬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毕竟那是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将军何进:出人头地 有个好妹子就够了

,字遂高,河南南阳人,何进出生在屠户家庭,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他却有一个水灵的妹妹,何妹妹长的非常漂亮,最重要的是她有一双大长腿,汉书上记载何妹妹的身高是七尺一寸(的一尺相当于23.1cm,七尺一寸就是165公分左右)。这在营养普遍不良的古代,已经算是顶级模特的标准了,作为全国权力最大的雄性,选老婆这件事当然不能马虎,他有专门的花鸟使,去全国各地挑选美女,何妹妹这么出众的身材,当然逃不脱花鸟使的法眼,20岁不到,就被送进了皇宫。当时的皇帝是,刘宏一看到何妹妹就两眼发光,恩,这妹纸不错,要了。不得不说,汉灵帝的身体确实是杠杠的,东汉后期的那些皇帝大多没有儿子,但是汉灵帝才一次,何妹妹就怀孕了。十月怀胎之后出生的儿子叫。网络配图 刘辩是汉灵帝的第一个儿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东汉皇帝的儿子大多短命,出生不久就死了,汉灵帝捉急啊,万一这唯一的香火也断了,那可咋整,于是汉灵帝将刘辩送出了宫,寄养在一个道观里。生了儿子的何妹妹身份肯定不一样了,皇帝也喜欢啊,终于为皇家留了一条血脉,于是不久,何妹妹就被封为贵人。 贵人是皇后以下,最高等级的后宫嫔妃了,为什么不直接封为皇后呢,因为这个时候,汉灵帝已经有皇后了,她,我们就叫她宋皇后吧。宋皇后出生名门,她的父亲是京城的警察局长,是的老婆宋贵人的堂曾孙女,反正和皇家也是带点亲戚关系,进宫的第二年,就被选为皇后了,这一年是公元171年,汉灵帝继位的第三年。 按照惯例,如果宋皇后希望这个皇后能继续做下去,甚至在汉灵帝死后垂帘听政,最好的办法就是害死何妹妹,然后将刘辩过继到自己的名下。当然这些事,皇后一个人干不了,必须指使们干,可是这个时候宋皇后和太监们已经闹翻了。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个兄弟,叫刘悝,皇亲国戚么,大小也是个王爷,刘志继位的第二年,刘悝被封为渤海王。曾经一块长大的兄弟,再见面时,一个在天上,一个就必须跪着朝天子扣头,看着那个一直带着自己玩耍的哥哥,高高在上的坐在龙椅上,刘悝心里不平衡了。 凭什么刘志就能成为万物之主,我刘悝哪里比不上他了,这么一想,刘悝就开始准备谋反了,可惜富家子弟,水平实在有限,刚捣鼓出来点动静,就被人告发了。 那是公元165年的一个春天,刘志33岁,回顾这位汉桓帝,他没什么野心,心地很善良,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太学生和官僚集团,联合打击宦官的时候,汉桓帝坚定的站在宦官一边,将参与的太学生和官僚统统关入大牢,因为在汉桓帝看来,太监,在自己身边那么多年,是自己人。 而这次也是一样,刘志看着亲弟弟刘悝,没忍心,只是把把刘悝贬为廮陶王。廮陶王的封地很小,而且穷乡僻壤,住了一段时间,刘悝开始后悔了,他想重新回到渤海国,就托关系四处求人,恢复封国这种大事,刘悝只能求宦官,于是刘悝找到了之一的王甫。太监喜欢什么,钱啊,所以王甫答应刘悝的条件就是:事成之后,五千万钱。公元167年,也就是刘悝被贬为廮陶王后的第三年,汉桓帝刘志驾崩了,在遗诏里,刘志还特地嘱咐恢复刘悝的渤海王身份。人,往往在困难的时候,会夸大困难的程度,比如落魄的时候,觉得10万块钱是个天文数字,如果刚好急需用这笔钱,四处借款,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但是等你从困难中缓过来,生活逐渐改善的时候,就会埋怨当初借钱给你的人,认为他们是。网络配图 对于答应王甫的那五千万,刘悝开始有想法了,刘悝对王甫说,恢复渤海王身份这件事,是他的哥哥汉桓帝临终前的遗愿,跟王甫关系不大,所以拒绝了付钱给王甫。这下,王甫不高兴了,一直以来,太监都是横着走的,什么时候被别人耍过。于是一个阴谋出台了: 汉桓帝刘志因为没儿子,皇和大将军窦武,就指定了河间国解渎亭侯刘宏继位,当时,刘宏还在河间国呢,需要派人去接啊,然而,这个时候关于刘悝造反的流言开始起来了,江湖传言,作为汉桓帝亲弟弟的刘悝,要再次谋反,抢夺诏书,阻止刘宏继任皇位。 刘悝因为有案底,事情的结局就是,汉灵帝刘宏顺利继位成为东汉的第十二位皇帝,而刘悝因为谋反,全家百多号人,都被杀了。 这事本来和宋皇后也没啥关系,太监害死几个人,多正常的事,但是刘悝有个老婆姓宋,是宋皇后的亲姑姑,平时俩人感情很好,因为刘悝谋反,宋姑姑在监狱里自杀了。 虽然汉灵帝最宠爱的不是宋皇后,甚至俩人在一起的时间都不多,但是宋皇后端庄、,有一股自然的威严,所以在汉灵帝身边有很大的影响力。自己害死了人家的姑姑,就算身为中常侍的王甫,心里也有点发毛,就怕宋皇后突然暴起,报复自己。 王甫的做人哲学是:人不犯我,我要犯人;人若犯我,先发制人。于是,王甫出招了,这是个老掉牙的阴谋,却,因为任何人都怕死,更担心有人诅咒自己,所以王甫用的计策就是从开始达到顶峰的巫蛊,首先王甫买通宋皇后身边的小太监,然后散步流言:因为常年得不到汉灵帝的宠爱,宋皇后在搞巫蛊。 就是这么简单,宋皇后被废了,最后死在冷宫。 宋皇后被废是在公元178年,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80年十二月初五,汉灵帝正式立何妹妹为第二任皇后,作为当今国舅,何进被封为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 作为外戚,何进的仕途和妹妹在后宫的地位,息息相关,然而何妹妹被封为皇后的第二年,就迎来了生涯最大的挑战。当时,何妹妹作为母仪天下的后宫之主,所有宫女、嫔妃都害怕她,但是汉灵帝毕竟只有24岁,荷尔蒙旺盛,一个何妹妹显然满足不了他,于是汉灵帝开始宠幸宫中的另一位美女,她叫王美人。 王美人原名王荣,研究下历史会发现,一般皇帝的老婆叫美人的,那就真的是非常美,据说长的跟似的,好看。汉灵帝宠幸王美人后,不久,王美人也怀孕了,要在宫里混,王美人道理还是懂一点的,所以虽然怀了孕,也没敢留,找宫女去买点打胎药,想把他打掉(或许这也是东汉,皇帝没有后代的原因之一)。 可惜,不知道是药量不足,还是胎儿生命力旺盛,一次用药孩子竟然没死,古代没那么多的人流,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一次已经够了,王美人已经没有勇气再试第二次,于是决定将孩子生下来,公元181年,王美人和汉灵帝的孩子,出生了,这就是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刘协出生后,何妹妹才知道,为什么才知道呢,因为王美人怀孕是在180年,那时候,何妹妹还没做皇后呢,但是何妹妹依然很生气,作为后宫之主,何妹妹直接派人赏赐给王美人一壶毒酒,何妹妹含着眼泪,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仰头,死了。自己的女人,刚给自己生了个胖小子,还没满月,就被人毒死了,汉灵帝很伤心,甚至下令废了何妹妹后宫之主的地位,打入冷宫,关键时刻,太监们挺身而出了。十常侍的太监们对于汉灵帝来说,就是亲爹亲妈,所以他们的话,汉灵帝在气消了之后还是听的,于是何妹妹继续做她的皇后,但是王美人的儿子刘协,为了安全起见,汉灵帝交给了自己的老妈,董太后照顾。网络配图 故事到了这里,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宦官们害死了宋皇后,却对何妹妹这么照顾呢,难道就因为何妹妹在后宫非常霸道?还真是! 汉灵帝时期的太监们势力虽然覆盖了整个皇宫,连皇帝也要看他们的脸色,但是在皇宫之外,几乎所有得不到升迁或者生活不下去的人,都痛恨他们,随着连年的自然灾害,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因为在宦官的推动下,买官开始合法化,想当官就需要花钱,做官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挣更多的钱啦,这样,国家的财富开始集中起来,有本事的人做不了官,老百姓饿死街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宦官们需要找到一个同盟,帝国三大势力,外戚、文官集团、太监,文官集团已经势成水火,所以能争取的就只有外戚。何妹妹在皇宫这么霸道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后宫里体面的活下去,她要成为别人羡慕的焦点。 这和太监们的目的,不冲突,就这样,两边一下就团结起来,在和谐的气氛上,双方签订了互帮互助十项原则,大意就是皇后和太监们开始联手了。 何妹妹重新回到了皇后的位置,但是汉灵帝对于她的态度,再也没有曾经的一丝温柔,废除皇后是没指望了,看着那个还在母亲怀抱里的二儿子刘协,作为弥补,汉灵帝希望立刘协为太子。 然而命运再次站在了何妹妹的一边,公元184年,一个叫唐周的秀才,跑到京城,告发有人要谋反,审讯他的人,就是何进,而唐周说的谋反就是的黄巾军起义。 这个时候,何进作为一名打过仗的军人,素质开始体现出来了,得到消息后,首先要做的争取的就是时间,何进雷厉风行,直接逮捕大渠帅马元义,车裂,其他跟着马元义闹起义的几千人全部被杀,不仅如此,何进还上书汉灵帝,发布全国通缉令,追捕张角仨兄弟。 张角一看势头不对,原本约定起义的时间是三月五号,整整提前了十天,就仓促率领黄巾军攻打官府了,黄巾军在全国各地有几十万,何进,正式被封为兵马大元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彻底平息了这次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当然,张角的黄巾军起义,最大的贡献就是造就了无数军阀,而何进在消灭黄巾军起义后,作为全国兵马大元帅,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