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薛瑄: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薛瑄,初期山西河津(今万荣)人,官至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翰林院大学士,著有《读书录》《薛文清公文集》《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等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历史上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

他是继孔孟之后,儒家思想发展到明代的代表人物。

他是明代第一个从祀孔庙的人,也是山西历史上从北宋之后到清末唯一从祀孔庙的人。

薛瑄塑像和傅山题联 车轮做窗 舟中诫子 我们一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古代官员,居住的都是花园别墅、楼阁亭台,这只是影视剧的编排而已。

其实,古代官员由于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大多奉行的是当官爱民,勤俭持家的人生准则。

我们从的《诫子书》、朱伯庐《治家格言》中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人生观。

薛瑄忠厚传家,庭训严格。

他任监察御史后,负责监察国家最大的造币基地——湖广银场,却租房居住。

孩子大了,需要在京城买房子,薛瑄只好买了两间小房子,连个窗户也没有,阴暗潮湿,不能读书写字。

怎么办呢?那就自己动手吧,这肯定不会有下属帮忙的。

薛瑄只好令儿子薛淳在墙上凿出一个圆洞,然后找了一辆废弃破烂的小木车,卸下车轮,安装在凿开的洞上,再糊上麻纸,这样才有了窗户。

修完窗户后,薛瑄禁不住自嘲道:“以御史这样显要的官职,却只能买两间没有窗户的小房子。

这要让那些看到,必定斜目而视、掩口耻笑而走。

我是如此无能啊!” 薛瑄进入内阁后,参与机务,身居要职,成为国家政治核心的高官。

当受到奸贼、等人的迫害,诏令凌迟处死于谦时,满朝文武百官噤若寒蝉,唯有薛瑄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为于谦辩护。

可是,朱祁镇昏庸残暴,不接受薛瑄的奏折。

薛瑄为了捍卫真理,主持正义,毅然舍弃了高官厚禄,愤而辞职。

薛瑄辞职后,两袖清风,行囊简陋,竟然雇不起一等船回家,全家人只好租赁一只简陋的小船。

正是秋风萧瑟,秋雨纷纷,大水滔滔,小船漏雨,无法行走。

全家人忍饥挨饿,一天没有吃饭。

薛瑄手捧书卷,朗朗有声。

薛瑄的儿子看着,埋怨父亲道:“别人当官衣锦还乡,荣华富贵,你当内阁大臣说不干就不干了,还得全家跟上你离京回乡,颠簸受累。

” 薛瑄听后很生气,教育儿子道:“做官就要廉洁自律,主持正义,为民做主。

我虽然穷困,但是我所追求的为官之道是正确的。

” 薛瑄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明,政声显著,享誉民间。

他作诗《述怀》道:“誓将笃忠贞,于以守清白。

上隆唐虞治,下布雨露恩。

”薛瑄以诗明志,甘守清白,忠于国家,立志使天下得到尧舜那样的清明治理,人民享受阳光雨露般的恩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薛瑄廉洁从政的故事流传很多,被后世称为“明代第一廉吏”。

理学大师 首倡实学 薛瑄是明代理学大师,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思想界的巨擘。

中国儒家思想自,至的董仲舒,隋唐的、,两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发扬光大。

到了明代,薛瑄的理学思想继往开来,继承并弘扬了程朱的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理气(规律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薛瑄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不可分先后,他说:“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

”“理气无缝隙,故曰器亦道也,道亦器也。

”他提出太极之理“只在气中,非气之外悬空有太极”的观点,不同意朱熹的气先的唯心主义思想。

薛瑄首倡“实学”思想,即实事求是,主张凡事“践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学家。

薛瑄的理学思想注重笃实践履:“见得理明,须一一践履过,则事与理相安,而皆有着落之处,若见理虽明,而不一一践履过,则理与事不相资,终无可依据之地。

”(《复李原德书》)意思是认识了事物之理,必须一一实践实行,才可谓说认识,如果理论和实践不结合,终究不能说明理。

他十分注重实践知识,笃实践履,他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

”(《读书录》卷二)薛瑄一生竭力倡导“实学”,躬行实践,所以人们称薛瑄的学说为“笃实践履之学”,他本人被誉为“实践之儒”。

薛瑄强调修身律己,恢复人性。

他认为读书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更好地完善自我,而不是为了做官:“后之学者读圣贤之书,但资以为词意之用、利禄之阶,而不知一言之切于身心。

”(《读书录》卷七)复性学说是薛瑄的理学思想的精华,他一生都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他一生奉行的宗旨。

他说:“每日就身心、言行、应事、接物处,紧紧体认仁、义、理、智四者,体认得是则行不错。

”(《读书录》卷四)他每天用仁义理智,即仁爱、正义、事理、智慧,来要求自己,检视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

万荣县里望乡平原遗存有明代建筑薛瑄家庙,正殿上方悬挂明末吏部尚书曹于汴书写的“真在堂”牌匾,寓示薛瑄思想求真求实。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亲笔题联:“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辨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

”意思是不管你是士、农、工、商还是各行各业,要想了解薛瑄的复性和实学的真谛,都应该前来拜谒薛夫子。

作为读书人,如果没有读过薛瑄的书,即使金榜题名中了解元、会员、状元,也不算读书人。

河东学派 名标青史 薛瑄的故乡万荣、河津一带,文脉兴盛,代代传承。

历史上有卜子夏、王通在河汾设教,为春秋时代和隋唐之际培养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才。

薛瑄出身教育之家,祖父于元末之际在家乡设教,父亲于明初中举后在河北、河南担任教谕官。

薛瑄当官后,曾经在山东担任提学佥事,负责全省的教育,先后两次在故乡办学,创立河东书院,一生有将近二十年从事教育事业。

薛瑄在山东时,号召学生遵从朱熹的《白鹿洞学规》,修身律己。

同时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有个秀才家庭贫困,多次参加考试落榜,欲退学回家。

薛瑄感到十分可惜,亲自找到他,问道:“春秋祭祀孔子之时做何事。

”生员道:“击磬。

”薛瑄道:“磬在八音中最难区别,善于击磬说明有才学,是有用之才啊。

”薛瑄不让他退学,继续保留他的学籍。

后来这个生员果然金榜题名。

据《薛文清公年谱》记载,薛瑄在故乡办学时,虽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是,四方学子前来求学,络绎不绝。

这些学生来自陕西、山西、湖北、山东、南京、广西等地,河津县的旅馆都住不下了。

薛瑄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理学思想,从日常生活、洒扫应对,到经书的微言大义,要求学生“以立其本,以求其道”。

薛瑄倡导“躬行之实”,知行合一,注重言行,笃实践履。

薛瑄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遍及祖国各地,其中有15个弟子成为理学家、教育家,进入,并被录入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其中有两个弟子和刘健官至礼部尚书;还有一个弟子吕楠复兴了关中学派,进入孔庙从祀。

薛瑄在河东一带的讲学活动,开明代讲学之盛,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笔。

程嗣章《明儒讲学考》认为,在明代用讲学方式来传播理学思想的,最早发端于曹端、薛瑄等人。

明史研究专家孟森道:“有明讲学之盛,肇于河东。

”薛瑄等人的讲学活动,对于明代中晚期的、人的讲学活动有着开创性作用。

中国思想界有“北薛南王”之说,北方为薛瑄,南方为王阳明。

《四库全书提要》认为,明代的思想流派,不是属于薛瑄的河东学派,就是出自王阳明的姚江学派。

可见,当时薛瑄在明代的学术地位之高。

从祀孔庙 百世敬仰 薛瑄在明代历史上影响巨大,受到明代士大夫、知识分子、朝廷官员的推崇。

他去世后,许多人自发地传播他的思想,并不断向朝廷上奏,力主薛瑄进入孔庙。

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隆庆年间,就有数十道奏章恳求让薛瑄从祀孔庙。

张九功说:“其,于道有见,贵真知实践之意,黜矫伪浮靡之病。

”明代内阁首辅李贤赞薛瑄说:“公之学践履笃实,以圣贤为师,辞受取与,必揆诸义。

”可见,士大夫对薛瑄评价之高。

从祀孔庙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愿望。

多少宰相、文人、思想家,都与孔庙无缘。

因此说要求特别高,必须是思想大家,为国家做出突出功业,在言行上没有瑕疵。

并且,一个人去世后不可能马上从祀孔庙,必须经受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往往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后才可能进入孔庙。

当一个人要从祀孔庙的时候,有人赞成,就会有人反对,于是就把他的生活、言行放置于大庭广众之下评价,只有经过士大夫阶层、朝廷审议后,品行上没有瑕疵、做官没有污点才能入选。

明代隆庆五年(1571)九月二十九日,经过朝廷审议,皇帝下诏,薛瑄进入孔庙从祀。

朝廷派遣国子监祭酒马自强主持大典,致祭道:“兹者廷臣议奏,故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尚书谥文清薛瑄,笃志圣贤,潜心理义。

嘉言善行,模范后人。

理宜从祀。

爰命有司具主,附于前代先儒之后,以昭盛典。

特遣祭告,惟神鉴歆。

谨告。

”从此薛瑄进入孔庙,享受到每年春秋两季在孔庙祭祀的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推荐从祀孔庙的人有薛瑄、陈献章、王阳明、陈献章4人,只有薛瑄一人获准从祀。

直到13年之后,其他3人才从祀孔庙。

因此说,薛瑄是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

由此可见,薛瑄在当时思想界的地位要高于王阳明。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历史中,在孔庙享受祭祀的共有172位,其中包括孔子的72弟子和孟子的弟子,剩下的仅仅90余人,都是中国古代的世之楷模、思想大家、。

从祀孔庙是古代社会对于一个人立德、立言、立业方面的全方位的肯定,是人生的最高荣誉。

山西自古以来享受从祀孔庙殊荣的只有王通、司马光、薛瑄3人。

整个广东省,自古以来从祀孔庙的只有陈献章一人。

继北宋司马光之后,至末年将近一千年中,山西只有薛瑄一人从祀孔庙。

明代吏部尚书乔宇评价薛瑄道:“尧舜禹汤文武之后有孔子,七十子之后有孟子,孟子之后有周、程、张、朱四子,周、程、张、朱之后,有明三百年,能继往开来,讲求者,有文清薛敬轩先生。

”(《薛瑄全集·薛文清公行实录序》)意思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自尧舜禹等人之后,孔子和七十余弟子继之,之后是孟子,至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薛瑄在明代继往开来,传承并发展了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一代理学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元素是弃医从政的吗?张元素是因何事成名的

张元素,金朝的中医大家,字洁古,生死年月不详。从小就聪明绝顶,在八岁的时候就是“童子举”,不到27岁考上了进士,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是到了进士,他的政治生涯因为犯了“庙讳”而走到了尽头。张元素弃医从政,但是他不是从小学医医术,虽然也是中医世家,但是他却没有经手过。但是好在他聪明肯学,又有天分。熟读医书,并善于思考,长久以后,集医学之大成。他是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和刘完素应该是同朝,略后于他。张元素的医学著作有《医学源》、《珍珠囊》等,以前者最能体现张元素的易水学派观点。 张元素谦逊,他的成名是给刘完素治病。当时刘完素头痛干呕,虽然他自己也是一代名医,但是医者不自医,身体不见好转,所以很多人都来看望他。张元素也来了,但是张元素年纪轻,刘完素看不起他,张元素给刘完素开了几个药方,没想到刘完素吃完居然好了,原来他是脾胃有毛病。术业有专攻,正好撞到张元素手里去了,自此之后,张元素声名大噪。张元素在腑脏理论和自己数十年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在生理、医理、病理上开创了辩证法的治疗理论,并且他创制了枳术丸。枳术丸能够健胃消食,用的是最平常的药,白术、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两者二比一,用最平常的药方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还不伤病人身体。 金元时期有个名医叫做张元素,由于科举失败之后改行,开始研习医术。他主创中医理论,自成一派,与“河间学派”遥相呼应。张元素性格谦逊,遇到医术比他好的人能够主动去学习,承认自己的不足。张元素性格谦逊体现在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在家里坐诊,有一个叫的病人前来求治。张元素望闻问切,看见病人面色蜡黄,形容枯槁,已经是病入膏肓的样子,他给病人相面之后诊脉,果然是这样:“你的病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身体大热,已经耗损严重,估计活不了几年了。”那人听完之后很绝望,他的离开了。 但是转眼之间,三年已过,他去别的地方出诊居然又在街上碰到了刘景升,他顿时惊讶万分,因为刘景升此时是红光满面,不仅没有病态,还身强体健,说话的时候中气十足。张元素便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仙人,求到了仙药。那人看到张元素态度谦逊,就告诉他:“我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在家绝望等死,但是路过一个道士,他说自己来自茅山,我命不该绝,他便让我每天吃一个梨,生吃、炖汤,干梨,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基本上人就好了。”从道士走了之后,刘景升每日吃梨喝梨汤,不曾想每天的精神越来越好,也能吃下饭了。谦逊的张元素听完之后,立刻自愧不如,然后对自己的徒弟说:“行医治病,但凡病人有一点生机,你就不能放弃,山外有山,我们要多去向别人学习。” 张元素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至今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不少张元素行医故事。第一个行医救人的故事是说张元素有一次急诊,在路上的时候看见一个面黄肌瘦的男子,他出于医者态度,主动上前询问,一问果然如此。这个男子患有严重的胃病,是常年旧疾了。一直以来也找了不少医生去看病,吃了不少方子,本来家境还算殷实,但是长久下来,病也没看好,钱也没了。没有办法之下只能慢慢等死,张元素听了之后非常同情,他细细给这个男子诊治之后对他说:“你去这个地址,也就是我家五去拿几副药,不收你钱,吃个几副应该就会好了。”这个男子将信将疑,但是别无他法,一试之下,竟然没有两个月病情好转,他逢人就说张元素是。 第二个行医救人的故事就是有一天张元素采药归来,看见山下村子里停了一口棺材,旁边亲属在哭,张元素上前询问,得知这是一个难产的女子死了。但是张元素看见棺材底部竟然有血流出,他赶紧对家属说开棺。周围人觉得他疯了,但是一位老者认识张元素,他思考了一下同意了。开棺一看,果然一个女子肚子隆起躺在棺材里,张元素迅速下针,没要多久,听见孩子的啼哭,妇人也慢慢睁开眼睛。周围人顿时以为张元素是神医下凡,纷纷跪拜叩谢,凡是有个疾病便前去张元素那问诊。这就是张元素行医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张元素医书的高明,张元素的这些故事也将一直流传在中国的历史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如何从平民到实现从武将到“武圣”的蜕变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