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上书,要把留在成都,以招降吴主。
司马昭在接到上书之后非常不满,而邓艾竟回信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邓艾是魏国后期的名将,一出场,就表现出他们的杰出的军事才能,在伐蜀中立了盖世奇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取得灭蜀的辉煌胜利之后,却以身败名裂的悲剧结束了一生。
网络配图 邓艾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曾为人放牛。
长大后,喜读兵书,被称为奇才。
《 》有一则小故事,说邓艾口吃,每奏事必称:艾……艾。
跟他开玩笑:卿称艾艾,当有几艾? 邓艾回答:凤兮凤兮,当然只有一只凤凰。
这不但说明邓艾机敏,而且他以凤自诩,自视甚高。
251年八月,司马懿死,其子代懿专政。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声讨司马师,并领兵杀入司马师的大本营。

正在危急之时,邓艾跃马横刀,大呼曰:反贼休走!从危难之中,救出了司马师。
256 年司马师病死,其弟司马昭专权,又发生了在淮南举兵反叛。
司马昭亲率 26 万大军来征讨。
在消灭反对派的斗争中,邓艾立了大功,也得到司的提拔。
继承北伐曹魏,邓艾镇守在魏国的陇右地区。
在与姜维的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他们互有胜负,但邓艾胜多败少,使姜维的北伐劳而无功,引起蜀廷上下的不满。
网络配图 263年司马昭大举伐蜀,钟会率军进入汉中,姜维与等坚守剑阁,钟会大军屡攻不克,加之粮道险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时邓艾提出偷度阴平,奇袭涪城〔今四川绵阳市〕,直取成都。
66 岁的邓艾身先士卒,越过天险摩天岭,在绵竹(四川德阳)击败,后主刘禅仓皇投降。

如果说邓艾偷度阴平,是一个军事奇才,那么,在击败诸葛瞻以及刘禅投降之后,所做的五件蠢事,说明他在政治上是个蠢才。
网络配图 其一、邓艾割去诸葛瞻父子(诸葛亮的儿孙)的首级,高悬示众。
同时,把诸葛瞻父子及蜀汉死亡将士的尸体堆积如山,用来炫耀自己的战功。
其二、邓艾入成都后擅自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其三、在绵竹筑高台表彰自己的战功; 其四、上书司马昭,要把刘禅留在成都,以招降吴主孙休;其五、司马昭在接到上书之后非常不满,而邓艾竟回信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五蠢事,证明邓艾在政治方面的幼稚。
最后,邓艾父子及在洛阳的子女全部被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身上有何后世称颂的品质
魏文侯生于公元前472年,卒于公元前396年,名魏斯,一名都,现在山西夏县人,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可以说是魏文侯奠定了魏国在战国时期百年霸业的基础,公元403年,周王室承认了韩、赵、魏的诸侯国地位,魏国成为一个封建国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文侯在公元前445年,继魏恒子之后成为魏文侯,继位的时候,魏国还是一个四面强敌林立、国力孱弱、随时有可能被瓜分的国家,所以对于魏文侯来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并存。魏文侯上任之后,采取了阔斧的改革措施,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首先进行改革的一位国君。改革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改革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以说使得魏国的国力迅速的强大了起来。 通过改革魏国的国力逐渐的强大,有着勃勃雄心的魏文侯不仅仅满足自己国力的强盛,开疆扩土是必然的,所以魏文侯积极的对外扩张,占领了卫国,削弱了赵国,打败了秦国,战胜了楚国,魏国的国土面积迅速的膨胀,魏文侯将自己的新政带到了占领区,得到了人民的欢迎,很快稳定了那里的局势。可以说在魏文侯统治期间魏国的国力获得飞速的提升,并且疆土获得了空前的拓展。 魏文侯不仅仅是一个只会开疆扩土的封建王侯,也是一个不仅仅要疆土也要人心的国君,魏文侯不惜屈尊拜的学生子夏为老师,使得魏国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使得各国的人才。 魏文侯是谁?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开国国君,是战国时期首先称霸的一代霸主,是一个文功武略兼备的英雄。 魏文侯变法 魏文侯在公元前445年继位后,感觉到了魏国的处境实在是不妙,可以称得上是内忧外患,为了使得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魏文侯礼贤下士,招纳人才,史料记载,魏文侯拥有博大的胸怀,可以知错能改,从谏如流,正是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这些优秀品质,使得魏文侯的周围很快就聚集起一批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文侯广招人才为的就是要使魏国强大起来,于是在他的人格魅力感召下,一大批有识之士加入了魏文侯为首的队伍中来,这些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被魏文侯所使用。这一用人原则使得人才得以利用,大大的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使得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整个社会的管理队伍能够人才辈出。 在经济上,李悝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使得广大的土地资源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并且在丰收的年份国家不降低价格收购百姓的粮食,使得百姓在丰收的年份能够享受到丰收的成果,同时在灾荒年将国库内的粮食按照平价卖给百姓,使得百姓免去了疾苦,受到了人们的大力的支持,同时发展商业,鼓励人们经商,互通有无,使得国库逐渐的充盈。在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下,魏国的经济迅速的强大起来。 在对国家的治理上,李悝提出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经》,魏文侯带头遵守《法经》中的规章制度,这使得《法经》能够被很好的执行,对稳定政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军事上,魏文侯利用进行改革,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对于被选为武卒的人的家庭实行奖励与免税制度,并且对于有功的武卒采用重用和奖励。从而使得军队的战斗力迅速的提高。 魏文侯施行的改革措施很快收到了丰硕的成果,魏国变得强大起来,成为当时的霸主,其他国家陆续也学习魏国进行改革,一场改革的风暴在战国那个时代迅速刮遍了各国。 魏文侯的品质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是带领魏国从一个孱弱的内忧外患并存的国家成为战国第一个称霸的国家的人,俗话说“要做事先做人”,看到魏文侯做的事情就可以知道魏文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史书上记载了很多魏文侯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大都反映出魏文侯是一个非常具有魅力的人,是一个高品质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文侯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低下就不去尊重他,即使是与一个低等级的小官员的约会,即使是当时已经下雨也一定要赴约。这就是魏文侯,对任何人都言而有信,都尊重在先。正是这样的品质使得魏文侯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尊重、敬仰,身边自然就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这些人尊重魏文侯,信赖魏文侯,这样一个善于积聚人气的人,获得成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魏文侯还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即使是这些意见忤逆了自己的意思,即使是这些言论让自己不悦。魏文侯也能够放低姿态,知错就改,丝毫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而出现不快和恼怒,善于纳谏可以说是魏文侯作为君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魏文侯还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从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就可以看出魏文侯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魏文侯可以获得人才的拥趸,所以魏国才会成为战国初期各国的文化中心,从这一点上可以见到魏文侯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 总而言之,无论从哪方面讲魏文侯都是一个拥有着高贵品质的人,一个深谋远虑的战略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国名将李牧是如何应付匈奴的 他是如何设计诱敌深入的
是如何打匈奴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李牧,战国时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名将,也是著名的军事家,他与廉颇、王翦和共称。在群雄战乱的战国末期,李牧可谓是赵国的一根独木,苦苦支撑着在危境之中的赵国,甚至那时候有这么一句话:“李牧死,赵国亡。”可见李牧的神奇。 李牧的生平可以一分为二,前面是在赵国北边抵抗匈奴,后面便是抵挡秦军。李牧在宜安之战之中,大败秦军,使秦军损失惨重,被封为武安君。但李牧的下场是不幸的,赵王中了秦国使的离间计,没有信任李牧,夺去了李牧的兵权,并杀死了李牧。活生生一出双重悲剧。 李牧本是赵国北部的良将,出于柏仁。他主要负责驻扎在雁门郡,以防匈奴入侵。他在地方有一定的权限,有置官吏的权力,而且当地以缴税的形式交到李牧的幕府负担军队经费。他这个将军豪气慷慨,对待他手下的士兵非常好,每天都能让士兵吃上肉,还亲自教习士兵骑射,并对他们的日常军务非常上心。 李牧的守地之策是这样的,他下令,只要匈奴来犯,你们就马上收进营垒之中,只要守住即可,如果有人赶上前去杀敌,就斩首。底下士兵自然听李牧的军令,每次都是退回来不出战。如此过了几年,李牧的军队几乎毫无损失,但却造成了匈奴和赵国将领都认为李牧胆小,赵王不满意他斥责李牧,李牧不改,赵王就把边关换了个人去把守。 这之后,只要匈奴一来入侵,赵军就应战,每次都输,积累下来,损失惨重,边境的情况非常惨。赵王只好去请李牧去,可李牧坚持称病闭门不出。赵王强迫李牧,李牧则说,要我去也行,但我仍然像从前那样做,不然我不去。赵王应允。 李牧便又回到了边境之地,继续按旧的方式来。匈奴这回又没什么收获,就是觉得李牧太怂了。而李牧的士兵每天被优待着,就想着好好打一仗。李牧终于集结了一只精良无比的战军,开始训练,与此同时,李牧还迷惑匈奴,他大肆进行放牧,好不收敛,匈奴的人来入侵,李牧也就任由匈奴把人带走。 匈奴那边一听是这种情况,便立即派出大军攻打赵军,李牧这时已布好奇兵,张开怀抱准备包抄匈奴的大军进行反击,这一战着实深深伤了匈奴,匈奴折损了十几万的兵马,而李牧率兵一举而下,灭了襜褴,降下了林胡,又大败东胡,打得单于王都跑了,这场仗打得,之后十来年,匈奴都没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 李牧无疑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是非常受士兵和百姓爱戴的将领,威望极高。他所作战役,都使地方损失惨重,我方没有败过,这表明他的作为将领的优秀作战能力和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尤其是他打击匈奴的战役,这是我国历史上以步兵破兵团的典型战例,这样的对决十分精彩,并开创性的解决了边防难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然而李牧是悲情的,他凭借一己之力苦苦支撑着赵国,然而如此忠心,如此兢兢业业恪守己责,却遭受君王的不信任,这是多么痛苦的打击,而那个时代失去了如此优秀杰出的将领,又是多么大的遗憾,但这个悲剧不仅仅属于李牧,它也属于赵国,赵国杀李牧,无异于自毁长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