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三朝元老李勣战功赫赫帮唐太宗李世民打下李唐江山!对武氏代李是什么态度?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勣战功赫赫帮李世民打下李唐江山!对代李是什么态度?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能够行走在大唐权力核心的人物,个个智商都不低。

他们有的忠厚实诚,有的机敏通透,有的左右逢源,有的唯利是图。

而李唐三朝重臣李勣,称得上一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物。

李勣,原姓“徐”,名为徐世勣。

因为是初唐王朝的忠实拥趸者,被高祖李渊赐予“李”姓,又被称为李世勣。

后来,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而改名李勣。

这个祖籍曹州离狐的豪门之后,在大唐初年叱咤风云、战功赫赫,成为毫无争议的红人。

“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的优裕家境和父亲“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的性格特征深深地影响着李勣。

生长在豪门深宅里,少年李勣淡看功名,不逐利禄,体恤下人。

从小看到老,李勣少年生活的印记,影响了他的一生。

生逢乱世,人的命运犹如一枚漂泊的浮萍。

隋炀帝大业末年,尚未加冠的李勣就近加入反抗隋炀帝暴虐统治的(起兵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

面对乱世风雨中成长起来的瓦岗军,为了军需粮草,常常骚扰百姓。

李勣心里很不舒服,劝说瓦岗军首领翟让不要劫掠当地的财物。

翟让起兵于滑县一带,当地百姓可谓衣食父母,行劫掠之事,情理不通。

在李勣的规劝下,翟让收起锋芒。

道义的力量有时候微乎其微。

瓦岗军的军需实在没有来路,翟让后来在荥阳、梁郡、汴水等地依然盗窃舟船,抢劫掠商旅,留下了很不好的名声。

不久,名将率领两万多部下围攻瓦岗军。

面对来势凶猛的隋将,翟让认为瓦岗军没有胜数,难敌隋军,准备逃跑。

部队就是用来打仗的,李勣坚决反对翟让的做法。

李勣率领瓦岗军主力,去迎击张须陀。

能人干什么都能行,李勣避开张须陀的锋芒,诱敌深入,采用伏兵袭击的战术,打得张须陀摸不这头脑。

加上张须陀勇而无谋,骄纵自大,心浮气躁,让李勣打得,两万将士全部折损。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勣能够准确判断局势,为未来开辟一条成本最小的道路。

在瓦岗军大败隋朝军队的时候,蒲山公李密等人兵败逃亡。

李勣认为,看似李密现在败走麦城,吃了一时败仗,但他在民间的声望依旧很高,日后一定会,成为一匹惊艳历史的黑马。

态度,有时候是风险最小的政治投资。

李勣劝说翟让,主动亲近李密,加入李密麾下。

利用李密的声望来发展自己。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遭到隋朝江都通守讨伐。

李勣出奇制胜,在洛水大败气势汹汹的王世充。

为了彻底割断隋军的筋骨,李勣在隋朝军队救济不足的时候,攻下黎阳的粮仓,给隋军来了个。

既能在正面战场上胜利,又利用粮草招募新兵,李勣人生的亮色闪射出耀眼的光彩。

靠着智慧,李勣逐步走向前台。

在李密归顺的时候,李勣接手了李密当年的地盘。

眼看着大唐的旗帜高高飘扬,李勣完全可以用李密的地盘邀功领赏。

但是,李勣坚持将土地归还给李密,希望李密自己去献地。

那时候,李密的心里已经贴近李渊。

他把李勣的做法如实报告给了唐高祖李渊。

没有眼光怎么能够识别人呢?在李渊看来,李勣的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做人之道——厚道。

他夸奖李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随后,李勣被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并获得赐姓“李”,“附宗正属籍,徙封曹,给田五十顷,甲第一区”。

不同的人秉持不同的生存法则。

“纯臣”李勣面对朝堂的纷争时,拿出了自己那颗玲珑之心。

为自己的利益,他必须从长计议。

唐高宗李治产生废掉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的心思时,担心群臣反对,李治先征求近臣李勣等人的意见。

李勣称病,没有急于表态。

他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诸遂良等人和高宗李治争执不下,朝廷气候出现问题。

然而,李勣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回答:这是您的家事,何必在乎别人的意见呢。

无智慧,不政治。

李勣的回答很具韬略。

李勣有功于李唐,从情感上看,他不希望有人伤害李唐的肌体。

但是高宗产生了废立皇后的想法,李勣选择了不明确表态。

669年(总章二年),李勣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李治为此罢朝七日,让他陪葬在父亲李世民的身边。

享受了荣华富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世勣为什么要去掉“世”字 改名为李勣呢

还不知道:李世勣为何要去掉“世”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这一喊,与其说把众人喝住,还不如说把众人给雷懵了,要知道,当时的她只是一个后宫的昭仪,不要说议政,就是在后宫,昭仪也排在第三等。(第一等皇后,第二等贵妃。) 但这个小小的昭仪就是胆敢在与重臣争执时,也上来踹上一脚,这就是武则天。 听了武则天忍不住的这声怒喝后,跟于志宁石依然石化不动。 这时还是作为首席大臣的开口:“右仆射(禇遂良)是先帝托孤大臣,既使也有罪,也不可用刑!” 就这样,处罚禇遂良的事才不了了之。 继禇遂良之后,朝中的另两位宰相韩瑗、来济后上书,观点只有一个,反对“废王立武”。 在当时朝廷一共有七位宰相,分别是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禇遂良,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门下侍中崔敦礼。 在这七位宰相中,禇遂良、韩瑗、来济已经地表示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的行为,而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有出声表态,但从这两个人的种种迹象上看,也很显然地站在了唐高宗的对立面。 也就是说,里面只剩下李勣跟崔敦礼两位宰相还没表态了,但当时崔敦礼已经将行就木,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就只有一人因为“生病”让唐高宗一时摸不着其态度的李勣了。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也就是民间说书里的那位(或徐懋功)。徐世勣在动乱时期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后来归降了唐高祖李渊,由于徐世勣战功卓著,于是李渊便给他赐,徐世勣便由此成为李世勣。后,李世勣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臣。唐太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此人就是朕的长城,有他在朕就不用修长城。我们由此可见李世勣在唐太宗心眼中的份量有多重。 后来唐太宗逝世,为了避讳,李世勣又将名字中的“世”字去掉,成了李勣。 在唐太宗册立为太子后,李勣自然也被唐太宗列到了辅佐李治的名单上去,但唐太宗对待他的方式却很另类。一次,唐太宗忽然给李勣找了点碴,然后便发怒地将他贬官流放。接到贬官通知时,李勣,甚至连家也不回,马上打起包袱就走。 虽然李勣表现得很服从,但这时反倒是作为太子的李治为此而感到不平了,自己的父皇一向以仁慈著称,但这次为什么会做得这样过分。最后,还是唐太宗解开了李治的疑解,唐太宗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恩,老爸现在贬他,等你将来当上皇帝,再把他官复原职,他就会为你所用了。 后来,唐高宗登基后便马上将李勣召回长安,给他安排的座位也仅次于长孙忌的宰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朝元老宣皇帝司马懿,为什么非要等到曹睿死后才夺权?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