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三皇五帝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何谓: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

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

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

在《周礼》、《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

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的称号。

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

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

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

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三皇:三皇是、、、燧人、神农。

循环轮回:太古、黄古、远古 三皇五帝世系表 黄帝(一)——玄嚣、昌意 玄嚣——蟜极——高辛(帝喾)(三)——放勋(尧)(四) 昌意——高阳(颛顼)(二)——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舜)(五) 以上(一)(二)......均为五帝先后排序,不加括号的是名字,括号内是后人的称呼,内容摘自《》。

均为黄帝后代。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

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3)太昊、、黄帝、、颛顼(《吕氏春秋》); (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外纪》)。

(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

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6)黄帝(轩辕)、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先纪)(《周礼·天官》) 象征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

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

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

不同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

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

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

《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

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分歧原因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

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

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明仁宗的诚孝张皇后是杰出的女中尧舜?

简介:(?—1442年11月20日),名不详,永城(今河南永城高庄镇张大厂村)人 ,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之女,明仁宗元配,之母,之祖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 明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由于英宗年幼,张皇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张皇后崩逝,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圣昭皇后”,葬献陵。 仁宗张皇后为人贤慧贞静、有谋有守,堪称女中豪杰,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有多次临朝听政的机会,却谨守妇道,安于内宫。而且对自己的娘家人严格管束,不使他们随便干预朝政,是一位备受称道的贤后。 张皇后,洪武二十八年被封为燕世子妃,她的公公就是燕王。张家只是小康之家,父亲是张麒。张麒是在做了皇后之后,父以女贵,才被封了彭城伯。张皇后有两个哥哥,也都在燕王帐下效力。 当时还只是燕世子的朱高炽,十分不讨燕王朱棣的喜爱。燕王起兵造反之后,亲自带兵四处征战。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脚又有点跛,骑不得马,因此被留守北平。朱高炽由于留守后方,在整个中不在朱棣身边,他的两个兄弟汉王、赵王时时在朱棣面前进谗言,想取而代之。朱棣做了之后,因为汉王功大,朱棣手下的几位大将也拥立汉王做皇太子,朱棣自己也常常摇摆不定。一日,朱棣夫妇在内苑举行宴会,张氏亲自下厨服侍。朱棣很高兴,对皇后说:“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因为张氏的能干,很得公公的喜爱,这对于仁宗朱高炽储位的稳固有很大的帮助。 仁宗朱高炽顺利登基后,张氏也随之被册封为皇后,可惜没过多久,仁宗便过世了,她的儿子宣宗即位,张氏被尊为皇太后。宣宗即位之后,十分孝顺母亲,每天早晚都要到母后的寝宫问安,四方朝贡的物品也都首先进献给母亲。每当遇到重大的军政要事,总不忘向母亲禀报,而张太后也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不干预朝政。宣宗和他父亲统治时期,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为了给常居深宫的母亲解闷,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和张太后,还有他的嫔妃们畅游西苑。宣宗亲自搀扶着母亲走上万寿山,捧上美酒敬祝母亲。第二年,宣宗还陪同母亲去拜谒明祖父成祖朱棣和父亲仁宗朱高炽的陵寝。一路上,百姓拜伏地上,高呼万岁。张太后意味深长地告诫宣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们这样拥戴皇帝,是因为皇帝能让他们,皇帝一定要时常把百姓的困苦放在心上。”有农家献上酒食,张太后亲切慰劳,询问生计,还把酒食拿给皇帝品尝,让宣宗知道民间的。“仁宣之治”的形成,里面有张太后的很多功劳。 当然母子也有关系不协调的时候。宣宗不喜欢皇后,而喜欢更加貌美的孙贵妃,为了显示恩宠,特地在“贵妃”名号之前加个“皇”字,册封为皇贵妃。再加上胡皇后一直没有子嗣,宣宗就一直想废掉胡氏,而立孙氏为皇后。宣宗召集大臣商议自己想改立皇后的事,但大臣们都说:“胡皇后没有什么过错,不能随便废立。”看到宣宗听了不欢喜,又马上献计说:“不如好好开导胡皇后,让她自己上表辞去中宫之位。”胡氏便这样被逼着自己请辞,但因为张太后一向喜欢胡氏的贤慧,坚决不同意,宣宗对此便没了办法。传说宣宗对换后这件事殚精竭虑,胡皇后和孙贵妃都没有儿子,宣宗便用一个宫人之子冒充为孙贵妃所生,并且册立他为太子,就是后来的英宗。孙贵妃母以子贵,在宣宗向张太后保证以后仍然会厚待胡氏的情况下,张太后勉强同意改立孙氏为皇后。 胡皇后被废后,号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张太后对无故被废的胡氏十分同情,时常加以照拂,经常将她召到自己宫中,和自己一同居住。家宴时,还命胡氏坐在孙皇后的上座,孙皇后经常因此怏怏不乐,但孙皇后也不敢对胡氏怎么样。对于胡氏无过被废,虽然有张太后的极力阻拦,但终于还是无法挽救。后来的史家对宣宗无故废后这件事提出了很多的批评。 宣德十年,宣宗驾崩。张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沉浸在丧子的巨大悲痛当中,整天,滴水不进。而这时应继位的英宗才九岁,宫中谣言四起,一说:“年幼的英宗会继位,但张太后会临朝听政。”一说:“英宗太年幼了,张太后将召外地的藩王来人继大统。”鞘臣不知是真是假,人心思乱,有的大臣已经在考虑怎么去拥童新皇帝,好立下定策奇功。张太后眼见局势日益混乱,人心沔动,只好强抑悲痛,出面宣召诸位大臣来到乾清官,把年幼的引子放在皇帝的宝座上,对群臣说:“这就是你们以后的新天子.你们以后要好好辅佐。”众大臣高呼万岁。这样英宗才顺利且位,而张氏也成了太皇太后。 因为英宗年幼,不能理政,大臣们一再上书,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说:“先帝选了这么多的肱股大臣,就是为了让众位卿家来辅佐朝政。现在皇帝年幼,你们更应该用心辅佐.不要懈怠。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垂帘听政呢?不要因此而坏了祖宗的家法。”张太后始终不愿意听政,而是一意重用“三杨”等这班老臣,只有遇上重大难决的事,张太后才出面指示。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当时的内阁大臣,相当于宰相。他们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太皇太后对他们非常倚重,言听必从。 而对于自己的娘家人,张太后要求严格。张家此时已今非昔比。她的一个哥哥如今掌管着五军右哨军马,手握重兵;另一个哥哥曾经掌管过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是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年幼的英宗登基后,她把她的兄弟叫到面前来,叫他们以后做人一定要自敛,不能干预朝政。当时杨士奇上书请求重用张太后那个已经赋闲的哥哥,张太后总是不许。有了张太后的全力维持,在英宗的早期,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繁荣昌盛。 当时英宗十分宠王振,王振也知道三杨是前朝重臣,威望卓著,又有张太后撑腰,自己无法动摇三杨辅政的地位,因此表面上对张太后和三杨毕恭毕敬,时常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一次,英宗与小内侍在击球玩耍,王振看到三杨也在旁边,便装出十分痛心疾首的样子,对皇帝说:“陛下是万民之主,现在却耽于逸乐、玩物丧志,这使江山社稷怎么办?”三杨看了,对王振大加赞赏。其实王振表面上对三杨事事顺从、百般讨好, 暗地里却时常劝导英宗对待臣下要用重典,不能过分倚重这帮老臣,还劝皇帝不用开“经筵”。“经筵”是翰林院专门为皇帝开设的,用来教皇帝读书写字和治国之道的课程。三杨被王振蒙蔽,而同样深处内宫的张太后却对王振逐渐干预朝政早已有耳闻。一天,她召见皇帝和诸位大臣,英宗侍立在左边,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焕五位大臣侍立在右边。还命令身旁的宫女装上戎装,守卫在一旁。接着,又叫人去传唤王振,喝令王振跪在地上。太皇太后指着诸位大臣,对英宗说:“这五位老臣,是几朝元老,是先皇特地挑选出来辅佐你的,国家大事你要事事咨询他们,要听从他们的谏告,不能一意孤行。”又地对跪在地上的王振说:“太祖时就定下家法,宦官不能干预朝政,违反者定斩不饶。你这畜生竟然敢乱祖宗的家法,我绝对不能饶你。”说完,侍立一边的宫女,刀剑齐下,就要把王振斩于阶下。王振已经吓得面无土色,整个人瘫倒在地上。英宗一见自己最亲信的就要被祖母斩杀,也吓得要命,跪在地上恸哭。而五位大臣平时被王振蒙蔽,还没发现王振的狼子野心,也一齐跪下为王振求情。太皇太后一见如此,怒气稍息,说:“皇帝还年幼,不懂得宦官祸国殃民的道理。这一次看在诸位老臣的面上,就暂且放过他吧。”但张太后对王振还是不放心,每隔几天便派人去内阁察看,看王振有没有擅权乱政。故张太后在世时,王振始终规规矩矩,不敢猖狂。 正统七年张太后病重,不久过世。病危时,还召见杨士奇、杨溥,询问国家现在还有什么大事要办,她知道英宗不懂事,想趁自己还在的时候,把该办的事先办了。杨士奇接连上书指出国家急需办而还未办的事情。可惜,杨士奇第三封奏疏还没上,张太后便病逝了。由于失去张太后的钳制,几位重臣又死的死,辞职的辞职,王振肆无忌惮,开始擅权,朝臣中附和自己的便大加提拔,反对自己的一律排挤,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他还把挂在宫内的那块“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给摘了下来。正统十四年,他怂恿皇帝亲征瓦刺,由于准备仓促,而王振又越俎代庖,干预军队的指挥,导致明军最终在土木堡,英宗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特务之王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培养了不少杰出特务?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特务盛世”,一个是那的大周,另一个就是的大明洪武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特务生逢其时,全国处处都有眼线。朱元璋情报工作无孔不入。其情报工作细到了什么程度?这段故事为人们所熟知——朱元璋手下有个叫宋濂的大臣,从朱元璋起兵时就跟着朱元璋,建国后被委以重任,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但是对这样的大臣,朱元璋璋情报工作也没放松,有一天,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上了一些酒菜。次日上朝,朱元璋问他:老宋,听说昨天你家昨天来客了?吃点啥喝点啥呀?宋濂是个老实人,照实回答,是来几个朋友,然后开始报菜名……朱元璋频频点头:“嗯,对上了,你是个老实人,没欺骗我!” 原来,在宋濂身边,朱元璋早已安插了自己的人。那个朱元璋安插的人,每天都监视宋濂起居,家中一有情况就马上报告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对宋濂情况无所不知。经过对菜单,朱元璋洋洋得意,而宋濂从此惶惶不可终日。说到特务,我们都知道。这是朱元璋的发明,但锦衣卫之外,还有一种特务,也是朱元璋精心打造的,那就是检校。这个检校明为“言官”,实际上干的就是特工的活,专查官员隐私的,朱元璋的特务网就是由检校和锦衣卫组成的。如果说锦衣卫是军统,那么检校就是中统。他们一个用剑,另一个用嘴杀人。朱元璋利用这些人,等于在每个官员头上悬了一把剑,卧室里安装了摄像头,所有官员在朱元璋面前,,没有什么隐私可言。 朱元璋培养了不少杰出特务,这些人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就像藏獒一样,只认一个主人,其余人无论和皇帝是什么关系,都可以撕咬。文武百官遇到这些人,就像遇到狂犬了,必须拐弯跑,要直接撞上非被咬上不可,咬上可就没救。这正是朱元璋所要的效果。他对自己培养这些特务的效果很得意,说:“我养这这些人,犹如如人养恶犬,人见人怕。”在特务的监视下生活起居,哪个大臣的能逃出皇帝视线?朱元璋为什么信特务不信战友?到今天,我们依然不能说朱元璋是个昏君,但是,打天下时的朱元璋,与坐天下后的朱元璋,判若两人。 当朱元璋还不是皇帝时,他是一个众望所归的明主。我们知道,元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起事的时间而论,朱元璋参加革命时间是比较晚的。待他单独领兵时,不少“革命前辈”已经成了气候。但到头来,为什么无根无基的朱元璋得了天下呢?主要是因为得人心。首先,他抓住了穷人心。朱元璋懂得穷人心。因为他早年就是穷人、赤贫,知道百姓生活的艰难,知道百姓的期望在哪里,所以他常常自比尧舜,宣扬要建立一个没有民族压迫的、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社会。另外,朱元璋还抓住知识分子的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中,农民起义军要想成事,没有读书人的出谋划策是不行的。在打天下时,朱元璋和读书人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围炉夜话,这些知识分子,把朱元璋当作知己仁君。 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就这样,朱元璋靠得人心得了天下。然而。成为洪武大帝后,这位明君就马上由“大救星”变成“伏地魔”了,那个的仁君不见了,一个反复无常的暴君出现了。我们知道,历朝开国皇帝都杀战友,但朱元璋却创造之最。朱元璋杀战友有个特点,那就是善于搞扩大化,一个案子动辄牵连上万人,恨不得将所有跟他打天下的人。同是开国皇帝,他为什么是对战友下手最狠的一个?说来说去,这还与朱元璋的身世有很大关系。朱元璋早年赤贫,到了饭都吃不上地步,被迫到寺为僧吃百家饭,饱尝世间冷暖人情他成为开国皇帝后,人生巨变,令他心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前他,没什么可担心的,所以广杰豪杰,兄弟相待,之后,他得意和忧郁一起涌上心头,担心文臣们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武将们会篡夺他的皇位。 从心里学角度讲,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已经患上了严重精神疾病,用今天话说,就是焦虑症。而缓解这种焦虑的唯一方式,就是将所有有疑点的人全部杀戮——这就是朱元璋开创特务盛世的初衷:重用特务监视大臣,处理可疑属下毫不留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