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历史上谁是最效忠于溥仪的满清遗老?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导读:溥仪做了亡国之君后,先前那些整日里高呼万岁的权臣贵胄们跑的跑,逃的逃,如。

但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却矢志效忠于清室,对溥仪“不抛弃、不放弃”,忠心谏言、至死方休,一心守护和关心着这位命运多舛的末代,堪称最效忠于溥仪的满清遗老。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人。

七年(186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

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等人交厚,好论时政,而且不避权贵,直言敢谏,世称“清流四谏”,曾因“荐人失察”被罢官。

宣统元年(1909年)由张之洞举荐回京,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溥仪的老师。

辛亥革命后,大清帝国颠覆。

按照“优待条约”,溥仪仍然保留帝号,居住在北京后宫。

65岁的陈宝琛仍在后宫担任“帝师”。

在授业的同时,陈宝琛经常孜孜不倦的向溥仪灌输“卧薪尝胆”、“遵时养晦”、“静观其变”的复辟思想,希望溥仪有朝一日能够恢复“皇清大业”、“重登九五”宝座。

期间,陈宝琛为光绪皇帝撰写了《德宗本纪》,并主纂了《德宗实录》,被溥仪加封为太傅。

在赴东北充当伪满傀儡执政前,溥仪与陈宝琛朝夕相处最久,彼此相知最深。

在溥仪的眼里,陈老师是自己“惟一的灵魂、惟一的智囊”,是“最忠于大清、最忠于自己、最稳健谨慎”的人。

即使溥仪被逼出宫到了天津,陈宝琛也依然追随,“授读如故”。

此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已经。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这是日本侵略者在1927年东京会议上,由时任首相的田中起草的《》中提出的侵略计划。

在具体实施上,日本参谋部提出分三个阶段逐步吞并中国东北,即:第一阶段,扶植卖国集团,成立亲日政权;第二阶段,建立“脱离中国本土”的“独立国”,即扶植傀儡政权;第三阶段,吞并中国东北,划入日本版图。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我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为了实现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狼子野心,日本人想到了末代皇帝溥仪。

11月2日,日本特务土肥原秘密来到天津,想迎接溥仪至满洲成立国家。

陈宝琛极力反对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他谏曰:“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也”;“不可轻郑孝胥欺罔之言”。

言语之间不禁。

11月5日,溥仪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此事,陈宝琛主张慎重,反对贸然行事;而郑孝胥等人却主张“趁时而动”。

一场激烈的争辩在二人之间展开。

陈宝琛和郑孝胥争论的实质是:恢复大清是中国的内部问题,但去东北图谋复辟,受日本人控制,是投敌卖国问题。

陈宝琛作为满清遗老,劝溥仪企图据复辟的思想是陈旧封建的,但主张不去东北受日本人摆布,还是爱国的。

溥仪认为陈宝琛“忠心可嘉”,所以没有表态。

第二天,溥仪收到了两枚炸弹(后经检验是假的),此后接连不断的收到恐吓信和恐吓电话,经过一连串的惊吓和刺激,溥仪下决心去东北。

1931年11月10日,溥仪背着陈宝琛,与郑孝胥等人悄悄离开天津,潜往东北。

在关东军和郑孝胥的控制下,溥仪成为“”。

对于溥仪的不听忠言和不辞而别,陈宝琛。

12月,性格倔强的陈宝琛不顾严寒,只身前往东北,冲破郑孝胥等人的百般阻挠,面见溥仪,叮嘱他要“静以观变,等待时机”返回天津。

两天后,溥仪召见陈宝琛,向他道出了日本人将要建立“蒙满共和国”并怂恿自己出任“总统”的计划,遭到了陈宝琛的坚决反对。

他劝溥仪不可轻信郑孝胥的“欺罔之言”,不要上日本人的圈套,并说道:“臣,恐不能再来,即来,也恐未必能见,愿皇上保重!”临别前,陈宝琛再三叮咛溥仪:“若非复辟以正统系,何以对待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1932年3月1日,日本假借“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建国宣言”。

3月8日,溥仪在日本人的控制下粉墨登场,就任“执政”,年号大同,定都长春,改称“新京”。

得知这一消息后,陈宝琛不禁为溥仪的“前程”和安全担心,九月,已经85岁高龄的他来到长春,最后一次省问溥仪,上呈密折中有“窃臣去腊得觐天颜,回蒙召对,而忧愤郁结,气窒舌蹇,尚多不达之词。

归程惘惘,魂梦依驰,至今窃见陛下以不赀之躯,为人所居为奇货,迫成不能进、不能退之局而惟其所欲为,始则甘言逼挟,谓事可立成。

既悟其诳矣,而经旬累月,恣为欺蒙”的语句。

通过这份残缺不全的奏章,我们可以领会到陈宝琛既是在向被郑孝胥劫持的旧主溥仪哭诉衷肠,又是在向郑孝胥的卖主求荣、充当日寇汉奸的卑劣行径的严厉声讨! “民族是不能得罪的!”这是陈宝琛晚年经常说的一句话。

对于溥仪被劫持后“晚节不保”,当上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为替日本人奴役中国同胞的历史罪人,陈宝琛经常哀叹自己“求为陆秀夫而不可得”,意思是说:“我想像的陆秀夫那样宁可背着皇帝投海自尽,也不做元军的俘虏受凌辱,可惜我做不到”。

这反映了作为清朝遗老、皇帝师傅的陈宝琛,思想深处也有坚持民族气节的爱国一面。

1935年2月1日,陈宝琛病逝于天津,人们在给他换衣服的时候,竟然发现他的贴身内衣中藏有当年去长春上呈溥仪的密折底稿,虽然破烂残缺,但字字扎心。

真是心系溥仪,至死不渝。

陈宝琛死后,溥仪伪谥其为“文忠”。

作为溥仪的老师,“文忠”的谥号对陈宝琛可以说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历史上的宣皇帝司马懿装病获江山:装病亦是权谋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任汉司空的听说非常有才能,便派人征召他做司空府的从官。得到的消息却是,司马懿患有风痹,不能正常活动,把曹操的征召给推辞了。 曹操本人就奸诈多端,马上就猜测这是司马懿的借口而已,自然非常恼怒。他立刻就派人扮做刺客,去验证司马懿是否真有风痹。刺客于夜深人静时,翻墙翻窗进入司马懿的寝室,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刺向司马懿,但司马懿卧床上不起,完全是风痹瘫痪的样子,面对利刃,丝毫不为所动。刺客见状收起利剑,。网络配图 事实是怎样的呢?尽管曹操诡诈无比,还是被这位青年蒙混过去。司马懿是名门之后,虽然已经洞悉汉室衰微,大权已经落入曹操手中,但是曹操是宦官之后,名声极差,自己司是世代簪缨贵族,实在不好投奔于他,于是便装出了这一出。当然,他的这一招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需要有对刺客来头和用意的准确判断,需要有在仓促之间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又需要有面对利刃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方可演出这场险剧。毕竟刀剑无情,万一真的砍将下来,司马懿一定当场毙命。 装病也是技术活儿,司马懿的装病,装得非常彻底和长久,装得连家中下人都被骗过。又一次,他叫人在院子里晒书,忽然天降大雨,嗜书如命的司马懿一时忘了自己在装病,便起身到院子里收书。结果被一名侍女看到了,司马懿立马叫夫人将这名侍女勒死灭口,正因为此,连最狡诈的曹操也被他欺瞒过去。可是病也会有好的时候,曹操也一直没有忘记他。七年过后,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这时的司马懿,觉察到以曹操的个性,如果再次找借口不肯应召,自己一定会大祸临头。审时度势后,司马懿到曹操处报到。 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到了即位时,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魏明帝死后,太子即了位,就是魏少帝。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网络配图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以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狐狸,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儿也不干涉。曹爽大权在手,就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了。为了树立他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儿。 司马懿干脆推说有病,不再上朝。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虽然正合心意,但毕竟有点儿不放心,就派亲信李胜去司马懿的住处打探情况。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 单纯的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于是跟司马懿聊天,无奈司马懿老态龙钟,几乎什么都听不清楚。李胜回到曹爽处,告诉曹爽,司马懿就剩一口气了,大可放心。曹爽听了,更加得意。 249年新年,魏少帝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哪知道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司马懿的病瞬间就好了。他披戴起盔甲,,带着他两个儿子、,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网络配图 平时只知的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绝不为难他们。曹爽乖乖投降了。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依靠装病装傻,韬光养晦,司马懿终于将魏国实际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明王朝1566》赵贞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能入阁?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赵贞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他一方面是的弟子,属于倒严派内,算是“正派”人物阵营,另一方面又在剧中长袖善舞,逢迎,世故圆滑,令人厌恶。 记得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因为严世蕃造了天孽,下令毁堤淹田,导致两县百姓沦为灾民之际,专程去找他借粮赈灾。但是赵贞吉的回答却是:无粮可借!面对胡宗宪,赵贞吉倒也坦诚“你我二十年的故交,豁出去我给你交了底。朝廷有人跟我打了招呼,叫我不要借粮给你。”胡宗宪追问是哪一边的人,赵贞吉“两边的人都不希望我借粮给你。”面对一脸惊愕的胡宗宪,赵贞吉振振有词说道“事情已经洞若观火。浙江不死人,这件事便完不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逝者如斯,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你和我都挡不住。”相信观众在听到这一段话时是何等的惊愕! 从胡宗宪的话里我们得知,赵贞吉是个理学之臣,是阳明心学的继承者,与胡宗宪能有二十年交情,那么早年间定是个仗义执言,立志为民请命,匡扶社稷之人。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定是宦海沉浮,渐渐磨掉了自己的棱角与锋芒。目睹了越中四谏、戊午三子,想必为官也越来越谨慎,面对受灾的两县数万百姓,面对挚交胡宗宪借粮救百姓的大义请求,也要深思熟虑,避免引火烧身。这种变化着实恐怖,这是数十年的官场哲学彻底腐蚀掉了他的书生意气。 后来在主持浙江大案中,赵贞吉借力打力,明哲保身的官场权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水平甚至在杨金水之上。在整个办案过程中,赵贞吉的心思压根就不在案子身上。这起浙江大案全然成了他的升迁良机,面对几方的势力,他游刃有余,两不得罪和稀泥。案情激烈之时,赵贞吉完全是在隔岸观火,让冲锋在前,无论将来风向如何,他自己绝不会首当其冲。他的目的便是借这件事情,让嘉靖看到他赵贞吉是一个老成谋国、能为解君忧,敢辞其劳之臣。 工于心计,爱慕功名,圆滑世故,这就是剧中的赵贞吉,其实不只是在大明帝国,历朝历代都很容易看到的这种官僚。他们往往,谨慎细微,所以仕途平顺,能左右逢源,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治国之才,却只为谋一己私利。赵贞吉正是这种官僚的杰出代表。赵贞吉并没有胡宗宪身上的公忠体国,为国为民,但是他最后却能入阁,成为最年轻的内阁成员,比起杨金水装疯、胡宗宪隐退确实成功了很多。 但就在赵贞吉入阁不久,海瑞便上书了,顿时朝野震惊!此时的赵贞吉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内阁重臣,面对海瑞与王用汲的当堂反驳,在陈洪的逼迫下,会理屈词穷地说出那两个字:朋党。这两字一出,形象尽毁!赵贞吉明明有宰辅之才,可堪大用,但是圆滑,缺乏君子的刚韧!比起徐阶、、来,又缺少一种担当!其实本可以在大明帝国黑暗官场下春风得意,无奈他碰到了海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