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赵普:阴谋大师?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金牌策划”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何为策划?按照专业的解释,策划是将宏观布局到细节执行的一个由大到小的完善过程,说白了就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筹划的行动执行方案。

放眼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来就不缺乏这样的“策划大师”,但若说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金牌策划”,纵横五千年的小编甜心即可觉得非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莫属了。

赵普字则平,922年出生,幽州蓟人。

时逢,天下动荡不安,赵普的父亲赵迥举族迁居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942年又迁至洛阳。

赵普为人,没有苦读经书,而是从小就学习为官之道。

成年后他迎娶了镇阳豪族的女儿。

但赵普的仕途刚开始并不顺利,只是担任一些幕僚小官。

(影视剧中赵普的形象)但金子总是会发光,后周初年,赵普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的手下做幕僚。

不久刘词病死,他在给朝廷的遗表上极力推荐赵普。

此时后正在淮南对南唐用兵,率兵刚刚攻克滁州,宰相范质便推荐赵普为滁州军事判官。

赵普来到滁州,正赶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卧病在床,赵普“朝夕奉药饵”,尽心服侍。

正所谓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赵弘殷对赵普待如亲族。

而赵匡胤通过与赵普的谈话,对他也是非常欣赏,于是保荐他为自己的掌书记,也就是相当于赵匡胤的办公室主任、幕僚长。

从此赵普便走向了“金牌策划”之路。

此后身为禁军高级将领的赵匡胤在赵普的辅佐下的培植、壮大自己的嫡系力量。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临终前提拔赵匡胤担任殿前司都点检,从而赵匡胤掌握了后周1/2的禁军。

虽然手里有了兵,但朝廷大权却掌握在以范质为首的三位宰相手里,而且禁军的调动必须得到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韩通的批准。

因此虽然赵匡胤万事俱备,但还欠东风。

不过好在他有赵普。

赵普帮助赵匡胤精心策划了“陈桥兵变”。

首先伪造边境的战报,说北汉、契丹入侵,使得朝廷派遣赵匡胤出兵。

然后在军营中制造赵匡胤醉酒,诸将拥护的那一幕, 接着大军回京,赵匡胤的内应打开城门,最终将赵匡胤推上帝位。

这也是赵普为赵宋王朝策划的“第一大方案”。

赵宋王朝虽然建立,但外有诸国并立,内有藩镇虎视,仍然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但这丝毫难不倒赵普,他很为赵匡胤开出了对内削除藩镇、对外统一全国的策略。

对内,赵普建议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首先将禁军的指挥权收归中央,同时将禁军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再采取兵将分离管理方式。

对地方藩镇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削夺其权(派遣文官出任知州),制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上缴中央),收其精兵(将藩镇军队中骁勇之士补入禁军)”。

对外,赵匡胤、微服出访,在赵普家雪夜定策。

赵普认为北汉虽弱,但为北宋挡着来自北方契丹、西北党项的压力,所以应该采取“先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

北宋也是按照这条道路走的, 963年平定荆南、湖南,965年灭后蜀,970年平南汉,975年灭南唐,978年吴越、福建的政权主动献土,979年灭北汉,最终完成初步的统一。

976年11月赵匡胤暴死,其弟赵光义即位。

“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通常是在无子或者子幼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此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均已成年。

虽然赵匡胤生前没有立下皇太子,但也没有立赵光义为皇太弟,所以赵光义的即位缺乏“理论支持”,实在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赵光义。

(影视剧中赵匡胤的 杯酒释兵权 )981年在已经卸任宰相、被政敌排挤的赵普给赵匡胤上书,说他知道赵匡胤、赵光义之间的一个传位约定。

据赵普说,961年昭宪杜,也就是赵匡胤、赵光义母亲,在临终前,赵匡胤侍候药饵不离左右。

老太后知道在世时间已不长,就召宰相赵普等入宫受遗命。

杜太后问赵匡胤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吗?”赵匡胤回答:“能得天下主要是祖宗们和太后的恩泽。

”杜太后说:“不是这样的,当时是让个小孩子当,群情不服。

如果后周有年纪稍长一点的国君,你怎么能够得到皇位?你与光义都是我生的,你之后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

四海至广,能立年纪大一点的国君,这是社稷的福分。

”赵匡胤一面哭一面顿首说:“怎么敢不如太后教诲的那样去做。

”并转身对赵普说:“你把我们说的话全部记下来,不能有所改动。

”赵普就在病榻前写成誓书,并在纸末署上自己的名字:“臣普记。

”太祖手封其书,将之放到金匮之中,命可靠的宫人掌管。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也称之“昭宪顾命”。

多么生动美妙的故事,但这是赵普编造的。

赵普为了投靠太宗,恢复相权,报复政敌,才捏造出所谓“金匮之盟”。

自然投桃报李,任命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

按照所谓的金匮之盟,赵光义死后,皇位要由他的弟弟赵廷美即位,但这不符合赵光义的心思。

于是赵光义与赵普再次合谋,以谋反的名义,将赵廷美贬职削爵,禁锢于房州。

赵普为赵光义皇位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990年赵普请求致仕,赵光义任命他为西京留守。

此后赵普先后三次上书请求辞去一切职务,赵光义都没有允许。

992年7月14日病重的赵普派遣自己的手下去上清太平宫致祷,“神”降下话来,“赵普,忠臣,久被病,亦有冤累耳。

”赵普听闻这些话后,“涕泗感咽”。

当晚这位阴谋大师离开人世,终年71岁。

赵光义追封他为真定王,赐谥忠献,并亲自撰写神道碑。

赵普明习吏事,对于了解不多,当上宰相后,赵匡胤常常劝他读书。

等到后来赵普,一回到家中,从书箱拿起书来读,而且一读就是一整天。

第二天上朝,赵普上朝,处决如流。

赵普死后,家人打开书箱,才发现里面只有二十卷《论语》,遂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一生三大“策划案”,陈桥兵变、巩固北宋王朝、金匮之盟。

而后世对赵普的评价不一,大儒朱熹评价道“赵韩王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土国家三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而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唐亡以后,鄙夫以成奸之习气,薰灼天下而不可浣。

”所谓千秋功业后人评,您又是如何看待赵普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普位高权重为什么不受大臣们待见?有何真相

“臣有《论语》一部,半部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说出这句惊人之话的,竟然曾经是一个读书不多的小官吏,他就是后来的北宋初年的宰相,这话,正是他对所言。 赵普的出身并不显赫,他原本只是滁州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公元前956年,后周大将为了争夺淮南江北地区,率领大军与南唐守军在滁州打了一场恶战,机缘巧合之下,赵普帮助了赵匡胤,使得赵匡胤,为他将来的霸业打下了基础,赵匡胤感念赵普的恩情,就把他带在身边,视为心腹,跟着他一步一步打下江山。网络配图 建立后,赵普还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又辅助统一了南中国,后来因为功劳大而被封为韩王。但是,就算赵普位高为韩王,他依然不受大臣们待见,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出身问题。赵普之前并不是一个多有学问的人,他只是地方上一个小官吏,对于学术并无太多研究。而宋朝初建之后,众大臣觉得,如果想保住江山长久不倒,就必须兴文教,抑武事。 于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学士,朝廷迅速恢复和完善了制度,尽力选拔人才充实朝廷队伍。而出身寒微的赵普,很明显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被歧视。网络配图 史书记载,太祖曾问过赵普前朝制度,而赵普一问三不知,无言以对。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而却说,在蜀的时候,曾有过此号。 太祖大惊,拿起笔在赵普脸上画,说:你怎么比得上他?赵普经此事,心惧不已,一整夜都未敢把脸上的污迹洗掉。 宋太祖说,作相须读书人,意思他赵普并不是读书人,作宰相实在是名不符实,以他的出身和微薄的学识,坐在宰相这个位子上实在是不应该。 再加上赵普在别的大臣眼里,就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因为贪图钱财不断被猜忌,因此他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仕途遭遇,而关于那句“治天下”正是他在第二次为相时因为不满而说出口的话。网络配图 赵普的不受人待见,除了他的没有多少学问,还因为他的直脾气,这种耿直的牛脾气或许在初打江山时很吃香,但一旦江山稳定下来之后,的权利开始慢慢高于一切,这样的牛脾气就会被嫌弃。 因此赵普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总是一波三折,经历三次大起大落,其中原因和他的没有学识、贪财好权和专横跋扈分不开。 所以,赵普虽然辅佐宋太祖管理江山,但有时候并没得到宋太祖的赏识,只是他在江山初建时确实有功于皇室,而且赵普的能力也确实有,所以才能三落三起,官至宰相之位。这个没有多少学识的宰相,也渐渐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遗忘,他的名字,并不被人所熟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薛瑄: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

薛瑄,初期山西河津(今万荣)人,官至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翰林院大学士,著有《读书录》《薛文清公文集》《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等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历史上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他是继孔孟之后,儒家思想发展到明代的代表人物。他是明代第一个从祀孔庙的人,也是山西历史上从北宋之后到清末唯一从祀孔庙的人。 薛瑄塑像和傅山题联 车轮做窗 舟中诫子 我们一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古代官员,居住的都是花园别墅、楼阁亭台,这只是影视剧的编排而已。其实,古代官员由于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大多奉行的是当官爱民,勤俭持家的人生准则。我们从的《诫子书》、朱伯庐《治家格言》中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人生观。 薛瑄忠厚传家,庭训严格。他任监察御史后,负责监察国家最大的造币基地——湖广银场,却租房居住。孩子大了,需要在京城买房子,薛瑄只好买了两间小房子,连个窗户也没有,阴暗潮湿,不能读书写字。怎么办呢?那就自己动手吧,这肯定不会有下属帮忙的。薛瑄只好令儿子薛淳在墙上凿出一个圆洞,然后找了一辆废弃破烂的小木车,卸下车轮,安装在凿开的洞上,再糊上麻纸,这样才有了窗户。 修完窗户后,薛瑄禁不住自嘲道:“以御史这样显要的官职,却只能买两间没有窗户的小房子。这要让那些看到,必定斜目而视、掩口耻笑而走。我是如此无能啊!” 薛瑄进入内阁后,参与机务,身居要职,成为国家政治核心的高官。当受到奸贼、等人的迫害,诏令凌迟处死于谦时,满朝文武百官噤若寒蝉,唯有薛瑄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为于谦辩护。可是,朱祁镇昏庸残暴,不接受薛瑄的奏折。薛瑄为了捍卫真理,主持正义,毅然舍弃了高官厚禄,愤而辞职。 薛瑄辞职后,两袖清风,行囊简陋,竟然雇不起一等船回家,全家人只好租赁一只简陋的小船。正是秋风萧瑟,秋雨纷纷,大水滔滔,小船漏雨,无法行走。全家人忍饥挨饿,一天没有吃饭。薛瑄手捧书卷,朗朗有声。薛瑄的儿子看着,埋怨父亲道:“别人当官衣锦还乡,荣华富贵,你当内阁大臣说不干就不干了,还得全家跟上你离京回乡,颠簸受累。” 薛瑄听后很生气,教育儿子道:“做官就要廉洁自律,主持正义,为民做主。我虽然穷困,但是我所追求的为官之道是正确的。” 薛瑄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明,政声显著,享誉民间。他作诗《述怀》道:“誓将笃忠贞,于以守清白。上隆唐虞治,下布雨露恩。”薛瑄以诗明志,甘守清白,忠于国家,立志使天下得到尧舜那样的清明治理,人民享受阳光雨露般的恩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薛瑄廉洁从政的故事流传很多,被后世称为“明代第一廉吏”。 理学大师 首倡实学 薛瑄是明代理学大师,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思想界的巨擘。中国儒家思想自,至的董仲舒,隋唐的、,两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发扬光大。到了明代,薛瑄的理学思想继往开来,继承并弘扬了程朱的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理气(规律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薛瑄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不可分先后,他说:“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理气无缝隙,故曰器亦道也,道亦器也。”他提出太极之理“只在气中,非气之外悬空有太极”的观点,不同意朱熹的气先的唯心主义思想。 薛瑄首倡“实学”思想,即实事求是,主张凡事“践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学家。薛瑄的理学思想注重笃实践履:“见得理明,须一一践履过,则事与理相安,而皆有着落之处,若见理虽明,而不一一践履过,则理与事不相资,终无可依据之地。”(《复李原德书》)意思是认识了事物之理,必须一一实践实行,才可谓说认识,如果理论和实践不结合,终究不能说明理。 他十分注重实践知识,笃实践履,他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读书录》卷二)薛瑄一生竭力倡导“实学”,躬行实践,所以人们称薛瑄的学说为“笃实践履之学”,他本人被誉为“实践之儒”。 薛瑄强调修身律己,恢复人性。他认为读书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更好地完善自我,而不是为了做官:“后之学者读圣贤之书,但资以为词意之用、利禄之阶,而不知一言之切于身心。”(《读书录》卷七)复性学说是薛瑄的理学思想的精华,他一生都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他一生奉行的宗旨。他说:“每日就身心、言行、应事、接物处,紧紧体认仁、义、理、智四者,体认得是则行不错。”(《读书录》卷四)他每天用仁义理智,即仁爱、正义、事理、智慧,来要求自己,检视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 万荣县里望乡平原遗存有明代建筑薛瑄家庙,正殿上方悬挂明末吏部尚书曹于汴书写的“真在堂”牌匾,寓示薛瑄思想求真求实。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亲笔题联:“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辨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意思是不管你是士、农、工、商还是各行各业,要想了解薛瑄的复性和实学的真谛,都应该前来拜谒薛夫子。作为读书人,如果没有读过薛瑄的书,即使金榜题名中了解元、会员、状元,也不算读书人。 河东学派 名标青史 薛瑄的故乡万荣、河津一带,文脉兴盛,代代传承。历史上有卜子夏、王通在河汾设教,为春秋时代和隋唐之际培养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才。薛瑄出身教育之家,祖父于元末之际在家乡设教,父亲于明初中举后在河北、河南担任教谕官。薛瑄当官后,曾经在山东担任提学佥事,负责全省的教育,先后两次在故乡办学,创立河东书院,一生有将近二十年从事教育事业。 薛瑄在山东时,号召学生遵从朱熹的《白鹿洞学规》,修身律己。同时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力。有个秀才家庭贫困,多次参加考试落榜,欲退学回家。薛瑄感到十分可惜,亲自找到他,问道:“春秋祭祀孔子之时做何事。”生员道:“击磬。”薛瑄道:“磬在八音中最难区别,善于击磬说明有才学,是有用之才啊。”薛瑄不让他退学,继续保留他的学籍。后来这个生员果然金榜题名。 据《薛文清公年谱》记载,薛瑄在故乡办学时,虽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是,四方学子前来求学,络绎不绝。这些学生来自陕西、山西、湖北、山东、南京、广西等地,河津县的旅馆都住不下了。薛瑄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理学思想,从日常生活、洒扫应对,到经书的微言大义,要求学生“以立其本,以求其道”。薛瑄倡导“躬行之实”,知行合一,注重言行,笃实践履。 薛瑄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遍及祖国各地,其中有15个弟子成为理学家、教育家,进入,并被录入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其中有两个弟子和刘健官至礼部尚书;还有一个弟子吕楠复兴了关中学派,进入孔庙从祀。 薛瑄在河东一带的讲学活动,开明代讲学之盛,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笔。程嗣章《明儒讲学考》认为,在明代用讲学方式来传播理学思想的,最早发端于曹端、薛瑄等人。明史研究专家孟森道:“有明讲学之盛,肇于河东。”薛瑄等人的讲学活动,对于明代中晚期的、人的讲学活动有着开创性作用。 中国思想界有“北薛南王”之说,北方为薛瑄,南方为王阳明。《四库全书提要》认为,明代的思想流派,不是属于薛瑄的河东学派,就是出自王阳明的姚江学派。可见,当时薛瑄在明代的学术地位之高。 从祀孔庙 百世敬仰 薛瑄在明代历史上影响巨大,受到明代士大夫、知识分子、朝廷官员的推崇。他去世后,许多人自发地传播他的思想,并不断向朝廷上奏,力主薛瑄进入孔庙。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隆庆年间,就有数十道奏章恳求让薛瑄从祀孔庙。张九功说:“其,于道有见,贵真知实践之意,黜矫伪浮靡之病。”明代内阁首辅李贤赞薛瑄说:“公之学践履笃实,以圣贤为师,辞受取与,必揆诸义。”可见,士大夫对薛瑄评价之高。 从祀孔庙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愿望。多少宰相、文人、思想家,都与孔庙无缘。因此说要求特别高,必须是思想大家,为国家做出突出功业,在言行上没有瑕疵。并且,一个人去世后不可能马上从祀孔庙,必须经受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往往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后才可能进入孔庙。当一个人要从祀孔庙的时候,有人赞成,就会有人反对,于是就把他的生活、言行放置于大庭广众之下评价,只有经过士大夫阶层、朝廷审议后,品行上没有瑕疵、做官没有污点才能入选。 明代隆庆五年(1571)九月二十九日,经过朝廷审议,皇帝下诏,薛瑄进入孔庙从祀。朝廷派遣国子监祭酒马自强主持大典,致祭道:“兹者廷臣议奏,故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尚书谥文清薛瑄,笃志圣贤,潜心理义。嘉言善行,模范后人。理宜从祀。爰命有司具主,附于前代先儒之后,以昭盛典。特遣祭告,惟神鉴歆。谨告。”从此薛瑄进入孔庙,享受到每年春秋两季在孔庙祭祀的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推荐从祀孔庙的人有薛瑄、陈献章、王阳明、陈献章4人,只有薛瑄一人获准从祀。直到13年之后,其他3人才从祀孔庙。因此说,薛瑄是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由此可见,薛瑄在当时思想界的地位要高于王阳明。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历史中,在孔庙享受祭祀的共有172位,其中包括孔子的72弟子和孟子的弟子,剩下的仅仅90余人,都是中国古代的世之楷模、思想大家、。 从祀孔庙是古代社会对于一个人立德、立言、立业方面的全方位的肯定,是人生的最高荣誉。山西自古以来享受从祀孔庙殊荣的只有王通、司马光、薛瑄3人。整个广东省,自古以来从祀孔庙的只有陈献章一人。继北宋司马光之后,至末年将近一千年中,山西只有薛瑄一人从祀孔庙。 明代吏部尚书乔宇评价薛瑄道:“尧舜禹汤文武之后有孔子,七十子之后有孟子,孟子之后有周、程、张、朱四子,周、程、张、朱之后,有明三百年,能继往开来,讲求者,有文清薛敬轩先生。”(《薛瑄全集·薛文清公行实录序》)意思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自尧舜禹等人之后,孔子和七十余弟子继之,之后是孟子,至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薛瑄在明代继往开来,传承并发展了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一代理学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