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放走前朝帝王元顺帝?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朱元璋为何放走元顺帝?元顺帝的逃脱,一直是个谜。

早在公元1368年的七月,北伐的大军达到了河北通州,距国都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

然而,吊诡的是,北伐军事统领徐达偏偏在通州什么也不干,待了七天。

七天时间,对于元顺帝逃跑而言,已经够用的了,元顺帝似乎明白对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跑了。

然后,徐达的大军才姗姗来迟,这是第一回。

在不久之后的开平,开平是今天内蒙的正蓝旗闪电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

徐达的军队懒洋洋地来了,大明王朝的军队兵临城下,看样子应该是瓮中捉鳖,徐达却将包围圈故意漏一个口子。

元顺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这是第二回。

朱元璋与元顺帝不如不见 开平王愤怒了,因为白白丢失了活捉的大功劳,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解释他的动机:“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这是当时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是历史的局限性),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皇上,管理中原那么久,是合法的统治者,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

如果真的逮住他,我们的老大朱元璋该怎么处理他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难道封一块地盘给他?还是把他杀了才甘心?我觉得两者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最好。

” 常遇春很不认同徐达的做法,班师回朝后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朱元璋却没有怪罪徐达。

由此可见,朱元璋和徐达在处理元顺帝的问题上,是有默契的。

有专家考证徐达可能没有参加过开平追击战,但《明史》确实记载了君臣二人关于元顺帝去向问题做过交流,朱元璋在汴梁的时候,徐达曾秘密向朱元璋请示:元顺帝若逃跑,要不要乘胜追击?朱元璋回答说:把他赶到塞外就行了。

《元史》里也有证据,“元顺帝本纪”里就交代:朱元璋鉴于元顺帝弃城而去的合作态度,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勉强算是实现了元朝的和平交接,鉴于此,因此封其为“顺帝”。

而在元朝那边,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和徐达的这点心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在封建社会,君臣观念很重,虽然元朝是起义军推翻的对象,但对于元顺帝本人,大家还是把他当成“君”。

例如隋炀帝是暴君,是被推翻的对象,但是当他被杀于扬州之后,造反的李渊、等人都痛哭流涕为隋炀帝披麻戴孝;再如崇祯皇帝,是推翻的对象,但李自成进北京后还是厚葬了自杀的崇祯。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向天下宣扬君臣的理念。

而且元顺帝这个皇帝当得还不算赖,他恢复,减轻赋税,成绩还拿得出手。

鉴于这个大背景,如果元顺帝被擒获了,朱元璋和这个前朝的老大该怎么相处呢?怎么相处都是尴尬,所以说还是不如不见。

这是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羲之的后代 解析王羲之的后裔子孙今安在

王羲之的后代:王羲之,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人们称之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王羲之的后代。 从禄口铜山北行4公里,依傍在秦淮河边上的山阴村是个古朴的小村庄,男人农忙耕作,农闲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麻、刮麻以补贴家用。 山阴村藏有《王氏宗谱》,据载:东周时,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为保护京郊农田而上书直谏被其父贬为庶人,改姬为王,成为王姓的始祖。晋的儿子王森,为东周末年上卿,封平安公。15代孙为秦国大将,曾破赵、燕、楚等国,封武成侯。18代孙王元迁琅琊临沂。28代孙王祥西晋时官至太保,他卧冰求鲤,奉孝母亲的故事编入24孝,为后人传颂。王祥是王羲之的曾祖,这样算来,羲之是王晋的31代孙。 江宁山阴村王氏是以王羲之为源头的,最早定居的是王羲之的第三子王徽之。东晋太元五年(380年),王徽之与在朱雀桥乘船从内秦淮河出城到了外秦淮河,行至铜山弃舟上岸,徽之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就定居下来,取名道德村。时,王羲之的第23代孙王五四,原任朝奉郎,因得罪权贵,罢官归隐,为纪念乃祖当年山阴兰亭修禊之盛事,将道德村改名山阴村。 村前有王家渡,传说是王徽之泛舟秦淮寻觅隐居地弃舟登岸处,故此得名。村后竹墩山,是王徽之栽竹之处,也是他的归葬地。“文革”时墓地被毁,碑石也无踪迹。村头有一水塘,名“星塘”,相传古时落进一颗陨星,故有此名。传说干旱水枯,还能看到塘里有东西闪闪发光。 王惠宽老人今年86岁,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孙,如今四世同堂,与儿子王先树、王扬胜、重孙王健住在一起。山阴村王氏从45代孙“采”字辈到53代孙“远”字辈共9代同村,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王氏后人修宗谱 山阴村保存有《王氏宗谱》37本,其中王先树保管13本,王先胜保管24本。这些谱书中有清七年,(1868年)、十八年(1892年)、九年(1920年)重修的。 解放后这些家谱先由王采金保管,“文革”开始,江宁县的红卫兵听说山阴村有家谱,要来“破四旧”,恰巧这天凌晨,王采金前屋失火,他急忙将家谱藏在后屋写有毛主席语录的大牌匾后面,然后告诉红卫兵说家谱被烧毁,《王氏宗谱》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谱书一分为二,其中24本由王惠家保管。前年农历六月初六,应是每年晒谱之日,这天恰逢下雨,按惯例延期到十月初一。那天,老人开箱,家谱不翼而飞,这可急坏了村民,大家分头寻找,有人说是老人孙子偷拿了,一查果然是孙子以1000元价格卖给了铜山镇上的收藏爱好者李林。后多次协商不果,去年3月,经江宁区法院禄口庭裁定,山阴村以2000元赎回。《王氏宗谱》历经劫难,如今尚存,实为万幸。 《王氏宗谱》有序、记、题、跋;有世系表、先祖像,有家规、家礼、家祭、家训等;还有敕诰、圣谕。谱为木刻楷书印刷,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罕见的历史资料。1977年,江宁铜山与溧水石湫为两地山田归属发生争执,后依据《王氏宗谱》所给田产图,解决了纠纷。 近有媒体报道,王羲之第46代孙南京人王耿,历时20年编撰了一部《王氏通谱》,从周灵王时第一个王姓开始共87代,长达2500多年,有名有姓王氏人物3万多个,该谱长达14018页,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可称世界之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温出世生异像 竟和明太祖朱元璋相差不了多少

我们现在所要讲的事情都从公元852年(大中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那个夜晚开始,一个乡村私塾教师朱诚(史书上说他的先祖是舜的司徒虎的后代,但我怀疑这有往脸上贴金的嫌疑)的妻子(王氏事迹不详,只知她嫁与后梁烈祖及生朱全昱、朱存、。朱温称帝后追上王氏谥号为文惠皇后)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温。大凡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网络配图 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划过流星等等,反正就是要告诉你,我们的主人翁不同常人。朱温先生也不例外,这天晚上,他家住的房屋上面有红色的祥云向上翻腾,村里的人们望见了,都惊慌地奔跑而来,说:“朱家发火了。”等跑到时,只见房屋整齐完好。进屋后,邻居把生了孩子的消息告诉他们,村民们都感到惊异(《旧五代史》)。 和后面他的子孙(暂且这样称呼,没考据过)出世几乎,我不知道是的那些史大夫抄录《旧五代史》,还是《旧五代史》的作者们抄录《明实录》?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我们有理由怀疑是前者。网络配图 “家世为儒,祖信,父诚,皆以教授为业”说明朱诚是个教书先生,我们从古代老师的职业功能上看,老师的地位也是很崇高的。著名文学家对老师的作用作了精辟阐述,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他表达了三点意思:第一,老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什么是传道?我认为传道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人,才能做个成功的人。这其中有做人的道德原则,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第二,就是“授业”。老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去做事,主要是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足以让学生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当然,这一技能也包括文化知识,因为知识本身就是力量,这一点在现今社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三,就是“解惑”。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知识,如何去做学问。网络配图韩愈所提出的教师的三点职能已经被历史证明时正确的,并且沿用至今。也正是韩愈的这一论述,才把老师的职能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让更多的人崇敬教师这个职业。从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能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他教导人们如何去做一个成功的人,如何去圆满的解决一件事情,如何去学习知识,从事学术研究。正因为老师的这些职能,使得老师这一群体在古代受到人们莫大的尊敬。 所以朱诚在乡里还是比较有地位的,温饱问题应该不成问题。我们的朱温先生从小还是吃得饱饭的,这为他后来“勇有力”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基础。 但,兄弟三人,都不及成年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们寄养在萧县人刘崇的家里,说白了就是当佣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