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闯王李自成崇祯皇帝互断龙脉 为什么说多尔衮捡了个大廉价?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前一阵,笔者在网络读到一篇文章,说《与互断龙脉便宜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觉得很有探讨一下之必要。

透过史料,我们不难发现,李自成确实在1644年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建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农民起义军就在和满清军队的联合夹击下败亡,李自成也死于非命。

因此,有人说李自成和崇祯的两败俱伤,是因为互断了对方的龙脉,才使满清的多尔衮捡了一个大便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据《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

初期,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岗。

关于朱元璋龙脉之事,还有一段传说。

据王文禄《龙兴寺记》记载:杨家墩家有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经常卧于其处。

有一次,一个道士路过此处,见了这个地势说:“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

”道士的徒弟追问原因,道士说:“你若是不信,就拿个枯树枝栽在这儿,十天之内就能起死复生”,朱初一偷偷试验了一下,果真如此,于是把道士的话告诉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

十年后,泰定四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葬于此。

半年后,朱世珍妻即怀了朱元璋。

网络配图 至正十二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凭借努力与天赋,率领众家弟兄过关斩将,一路前行,终于顺利登上皇帝之位。

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带领文武群臣和工匠,回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

以后陆续增修,经过28年,耗费大量资金,到永乐十一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

至此,杨家墩改称明祖陵。

李自成揭竿而起,对朱家王朝恨之入骨,加上他是平民出身,很有几分迷信,故在攻破杨家墩后,为了破坏的龙脉,将明祖陵破坏的一塌糊涂。

无独有偶,为打击李自成起义军,崇祯皇帝竟也派人挖了李自成的祖坟。

在得知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所到之处,百集响应,一时间朱家天下摇摇欲坠,“帝王之相”隐隐可见时,竟也希冀用伐掘李自成祖坟的办法断其“龙脉”,泄其“王气”,以使“贼势当自破矣”,从而挽大厦于将倒。

崇祯十五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祯皇帝密旨的陕西总督汪乔年命延安府米脂县县令边大绶等人进山寻找李自成的祖、父的墓地。

事先,边大绶找到了曾参与埋葬的李自成的同乡李诚。

根据李诚提供的线索,边大绶分别找到了李自成祖父与父亲的坟墓,派人在旧址上边的大小垴之间挖下宽二十米、深五米的大壕,并命人将骨骸“聚火烧化”,并把周围“大小树木一千三百余棵悉数斫伐”。

当时,挖李自成祖坟的全过程,边大绶详细记录在了向陕西督军汪乔年呈报的《塘报》中,陕西督军汪乔年得知后,嘉奖边大绶:“据来报,知闯王墓已开,可以制贼死命。

他日功成,定当首叙以酬。

” 就历史事实看,李自成挖了崇祯的祖坟,崇祯也断了李自成的“龙脉”,但效果却很不相同。

崇祯根本没有抵挡住李自成大顺军的所向披靡之进攻;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城,崇祯不得已在万岁山投缳自尽,但自己却也在数月后被清军打败,赶出了京城,后来还死于非命。

网络配图 看来,断“龙脉”、泄“王气”之说,仅是无稽之谈,半点信不得。

至于说“因为李自成与崇祯在挖龙脉上两败俱伤,成就了清军将领多尔衮”,就更是牵强附会,拿巧合当必然了。

古人多信迷信,见多尔衮打下了良好基础,皇帝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开创了大清王朝的历史篇章,已经成为历史现实,故有此一说,但未必就是真相本身。

明朝灭亡的原因,笔者已有多篇文章谈及,在此就不多言。

李自成之所以失败,也存在诸多因素,非是祖坟被挖在作祟。

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建立,它并非是占了崇祯与李自成互断“龙脉”的便宜,而是明朝政府这台大机器已经磨损到了无常运转、李自成大顺政权尽管新建却治国无方管理乏术所致。

大明朝的一代名臣,是个复杂的人物。

他既有彪炳史册的改革功绩,又有让后人争议不休的人生污点。

但总的来说,像张居正这种能臣,还是不世出的。

在张居正的人生污点中,其中一条,就是他向皇帝打了上一任首辅的小报告,把高拱搞了下去,自己取而代之。

这让高拱耿耿于怀,临死了,还在《病榻遗言》中大骂张居正是个阴险小人。

事实上,大明朝本来就有“搞首辅”的传统。

比如,搞掉了夏言,又搞掉了严嵩,高拱又搞掉了徐阶,张居正又搞掉了高拱…… 俗话说,推陈才能出新,老的在前面挡着,后面的怎么冒头呢?所以,只能搞下去。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剥开外壳,看一下本质,我们不禁要问:那些首辅们,真的是被身后的继位者搞下去的吗? 我们就以高拱为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网络配图 皇帝继位之初,高拱是先皇托孤的辅臣之首。

当时,万历只有10岁,还是个孩子。

在国主年幼的情况下,皇室最忌讳的是什么呢?是重臣跋扈。

很不幸,高拱以最快的速度犯了这个忌讳。

首先,他是个性格特别刚直的人,这本就有了跋扈的基因。

其次,他接连得罪了皇帝最亲密的两个人。

第一个是皇帝最信任的。

冯保,人称冯大伴,是看着万历长大的太监,与万历关系很铁。

按照惯例,冯保将会荣升司礼监的老大。

高拱却联合手下的门生故吏一起上奏,要杀掉冯保。

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让司礼监的势力无法与内阁抗衡。

司礼监与内阁的相争,是一个老话题了,高拱想趁着皇帝年幼,一举解决这个问题。

但冯保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选择了与高拱斗一下,免不了在皇帝面前上一点眼药。

岔开一句,后来的张居正就比高拱高明得多,他一直与冯保的司礼监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这让他的政治抱负得到了很好的施展。

第二个,是皇帝的亲妈,李氏。

李氏本来只是个宫女,得到万历他爹的偶然宠幸,就怀上了万历。

据史书记载,李氏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

眼看着自己的亲儿子当上了皇帝,李氏就想当。

但规矩不是这样的,只有先皇的皇后才能当太后,李氏只能当皇太妃——即便万历是她的亲儿子。

面对李氏的要求,高拱以老规矩严词拒绝,没留半点情面。

如此一来,李氏也与高拱结下了梁子。

网络配图 得罪了皇帝最亲密的两个人,而且这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高拱还能有好吗?而且,年仅10岁的万历也不是省油的灯啊,他聪慧得很。

就这样,再加上张居正打的小报告,李氏、皇帝就联合皇太后,把高拱的官给罢了。

所以,结论就是:大明朝的历任首辅,其实都是皇帝搞下去的。

只有皇帝想搞了,才能搞成。

否则,都是徒劳的。

所有人,都不过是皇帝的走狗。

从这个角度看,大明朝的皇帝真是挺厉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西夏王朝的开创者是李继迁吗?他有哪些故事?

李继迁的故事 关于西朝的开创者李继迁,在银川和陕北各地的百姓中都流传着一些关于他的故事,有些显然是传说附会,不过联想到历史上关于开国总有一些夸大其词的记载,李继迁的故事还是很务实的。 李继迁是当时的银州防御使李光俨的儿子,但是当时他的家族已经算是银州的旁支了,算不上显赫,真正当权的是他的族兄李继捧这一支,不过他的母亲光出身显赫,据说李继迁出生时,天边出现了一道艳丽的彩虹,这可能是真的,因为没人能考证,史书上还记载他“生而有齿”,这显然不符合科学规律,可能是后人为了突出李继迁的天才伟大杜撰的,这在历史上早有先例,也不足为怪。他出生在陕北的无定河畔,后来成了党项族的大英雄,人们就把他出生的地方称为李继迁寨,几百年后,这个地方又诞生了一位农民起义军首领——。 李继迁的母亲从小就对他要求严格,而他自己也是聪慧果敢,善于骑射,非常有智慧,所以在十二岁时就崭露头角,担任了管理吐蕃事务的官员,可谓是年少成名,不仅如此,李继迁还非常勇敢,传说有一次他带着十几个人上山打猎,不料遇到了一直凶猛的老虎,别人都大惊失色,只有小小年纪的李继迁却非常沉稳,他不仅没有害怕,反而追着老虎连连射箭,最后射伤了老虎的眼睛,成功俘虏了这只老虎,从此以后,族人都对李继迁。 李继迁 李继捧 李继迁和李继捧都是夏州人,也就是今天宁夏银川的党项族贵族,并且还是同族兄弟,但是他们两人却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刚开始李继捧的威望比李继迁大,但是他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就因为对父亲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不满意,并且因此与兄弟族人产生矛盾,竟然一气之下,率领一部分忠于他的族人归顺了,并且宣布将原属于西夏的大片土地单方面交给宋朝,当时的当然非常乐意,他不仅在皇宫里盛情招待了李继捧一行人,还赏赐给他们很多财物,还封李继捧为节度使。其实赵匡胤是企图有和平的方式吞并党项人的土地。李继捧看到北宋对他不错,竟然就安心接受了。 但是李继迁却对李继捧的决定很反对,他看的很清楚,夏州是他们党项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怎么能轻易让给别人呢,土地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可靠的。于是李继迁寻找的帮助,辽朝皇帝为了对抗北宋,决定帮助李继迁,这样一来,党项贵族内部就发生了分裂,但是李继迁显然技高一筹,他自己不仅牢牢掌握着对夏州的控制权,还取得了管理权,自己也坐上了高官的位置。 李继迁对赵匡胤企图吞并党项族人土地的做法非常愤怒,赵匡胤这一决定无疑是失败的,这一政策直接导致西夏对北宋的仇恨,后来李继迁的李元昊终于直接与北宋撕破脸,直接做了西夏的开国皇帝。 李继迁怎么死的 话说西夏国主李继迁由于对大宋的作战连战连捷,心里不免得意起来,这一年他攻下了灵州,下面的官员却向他报告说夏州连连干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李继迁想现在天下安定,也该好好想想处理粮食的问题了,毕竟粮食是一国的根本。 于是李继迁命令吐蕃人修建堤坝,可是天有不巧,这堤坝刚刚建好天空忽然下起了,河道决堤,又出现了水患,李继迁被老天爷弄得疲惫不堪,身边的僧人说这事因为大王连年征战,上天在惩罚你。李继迁听了心里慌了,于是就用拥有一张巧嘴,善于管理粮仓的三都案来筹集粮食。 三都案也是,他负责把西凉府的粮食运到夏州去,不料中途中遇到了吐蕃骑兵的骚扰,因为李继迁对吐蕃也是发动了好几次战争,并且虐待吐蕃的俘虏,所以吐蕃军队很痛恨他。于是这三都案马上迎战,击退了吐蕃骑兵,但是却发现少了一袋粮食。三都案害怕回到夏州后受到李继迁的责备,于是自己一个人前去抢粮,不料中了敌人的埋伏,被敌人乱刀砍死。 李继迁得知三都案的死讯后,马上赶来支援,却又遭到西凉部落的袭击。他自己眼睛受了重伤,几次昏厥,临死前他感到自己的连年征战的确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吃不饱肚子如何能安定民心,于是亲自前去祭奠三都案,不久之后,他自己也因为重伤不治而死,年仅四十二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前势力很强,为什么李渊的嫔妃还想害他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这是《·唐纪七》开头的一句话。 这个“上”指的是唐高祖李渊,这话说的是,李渊这个人越老越风流,越老越“年轻”,宠幸了很多嫔妃,生了二十个儿子。 司马光笔锋一转写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些小皇子的母亲,争相结交年长的皇子,太子和齐王李元吉这两棵大树,自然成了那些女人的首选,嘛。 她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李渊毕竟老了,没几天活头了,她们得,在老家伙断七之前就找好新的依靠。 利用都是相互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反巴结”的时候,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有点恶心,献媚、贿赂、馈赠,凡是他们能想到的,凡是他们有的,没有舍不得的。 贿赂和馈赠也就罢了,而献媚,要知道她们都是李渊的女人,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小妈。 李建成和李元吉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她们在父皇面前替他们美言,以求得父皇的宠爱。 图1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 也许献媚时做得有点过,以至于有人说他们与张婕妤和尹有奸情。 对于私通之事,《》的记载非常明确——建成、元吉又外结小人,内连嬖幸,高祖所宠张婕妤、尹德妃皆与之淫乱。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嫔妃竭尽全力讨好的大树,是不包括秦王李世民的,而与李建成李元吉两人相比,李世民这棵大树并不小,其在李渊心目中的分量,甚至一度超过了太子李建成。 司马光对此的解释,只有寥寥几个字:世民独不奉事诸妃嫔。 ——别人怎么做我不管,反正我李世民,是不会讨好这些女人的。 李世民的不买账,导致嫔妃们对他恨之入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她们与李建成李元吉,一起诋毁李世民的原因。 图2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 众所周知,这个西域胡人,是末年崛起的群雄之一,早在开皇年间就因军功升至兵部员外郎,大业年间升至江都宫监,深得信任,隋炀帝完蛋后,他不但没跟着完蛋,势力反而比之前更大,大破瓦岗李密之后,还招降了众多瓦岗军将领,并于公元619年自立为帝,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而李渊想统一全国,必须把他搞定。 王世充是废掉隋炀帝自立为帝的,顺便接管了皇宫里的,王世充被李世民搞定后,他的那些珍宝,自然落到了李世民手里。 惦记那些珍宝和隋朝遗留下来的宫女的,却是李渊,他自己不好出面,便叫贵妃等人去洛阳,替他索要。 李渊要的是宫女,贵妃等人要的却是珍宝,除了珍宝,她们还替自己的亲戚向李世民求官,不料李世民一口回绝,啊各位前辈,珍宝是国家的,不是哪个私人的,再说我已登记在册,上报朝廷了,至于官位嘛,应该授予既贤德又有才还要有功劳的人,不知前辈们的亲戚当中,是否有这样的人? 她们可是奉了皇上之命而来的,李世民如此不给面子,这就太“过分”了,所以李渊的嫔妃们,不但更加恨他,还恨不得他马上死翘翘。 图3 隋代分郡图 据《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李渊嫔妃的家人,对李世民也是,比如张婕妤的父亲。 事情起因于淮安王李神通,因他有功,李世民便拨给他几十顷田地,没想到张婕妤她爹,其他地方看不中,偏偏看中了那些田地,就跟他女儿说,你去给皇上说说,叫秦王把那些田给老爸。 张婕妤跟李渊一说,李渊说这个容易,就写了一张条子给李世民,谁知李神通也是个不怕祸事的,打死也不让田——这些田地秦王赐给我了,凭什么要让给你?张婕妤便到李渊那里去告状,但她告的却不是李神通,而是李世民——陛下赐给我父亲的那些田地,被秦王夺走给了李神通,在秦王那里,陛下的条不好使,这不是打你的脸吗! 要说打脸,也是张婕妤打的,她这话有点毒啊,李渊的火,一下就被点燃了,他去质问李世民,的条子都不管用,在你心目中,老子到底算老几? 图4 唐太宗李世民 而令李世民想不到的是,这些女人和他们的家人不但恨他,对秦王府的其他人,总之凡是他的人,他们也都来了个恨屋及乌。 比如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秦王府官员经过他家门前,竟然被他的家僮一把从马上拽下来,劈头盖脸一顿胖揍,把他一根手指都打断了,还边打边骂,你是什么东西,经过咱家门前竟敢不下马! 家僮如此嚣张,尹阿鼠就更不用说了,但他也怕李世民到李渊那里去汇报,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让女儿去对李渊说,陛下要为臣妾作主啊,秦王的亲信欺侮臣妾家人,李渊对李世民又是一顿责骂,行啊小子,你的人牛逼嘛,都欺负到老子嫔妃家头上来了,可见平时是怎么欺负老百姓的! 这一次李世民不再沉默,反复辩解,得到的却是李渊的冷笑——世民深自辩析,上终不信。 图5 唐朝版图 见李渊不假思索地站在自己一边,李渊的嫔妃们更加露骨:“陛下,秦王一得志,我们母子肯定都活不了。”边说边“悲泣哽咽”,又说“东宫慈厚,必能养育妾母子”。 所谓“东宫”,也就是太子李建成——太子这个人心善,为人厚道,必定能善待我们母子。 傻瓜也听得出来,这简直是赤裸裸地叫李渊干掉李世民。 李渊的反应是“恻怆久之”,从此对李世民“恩礼渐薄”。 而在这之前,李渊曾因太子“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等等恶习,而产生过废掉太子、改立李世民的念头,没想到这小子更坏,若不是爱妃们提醒,差点就铸成大错了! 就因为坚持原则而没有满足嫔妃们的不合理要求,就遭到这些女人如此恶毒的诋毁,估计黄连有多苦,李世民的心里就有多苦。 而父皇对他态度的转变,其“杀伤力”有多大,李世民更是心知肚明。 这些女人在为谁效力,他当然也明白。 图6 玄武门之变 但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就有多大,甚至更大,当李建成重获李渊信任、太子地位得到稳固,反而加快了除掉李世民的步伐,竟然想借犯边之机控制李世民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刺杀李世民时,经众多幕僚极力劝说,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突然发动政变,李建成和李元吉遭到作用力反噬,地双双死于玄武门。 至于联手李建成欲置李世民于死地的尹德妃和张婕妤,“玄武门之变”后就下落不明了。 而她们好歹是李渊的嫔妃,而且是最受他宠爱的两个女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不知所踪了,实在令人浮想联翩。 不过,这两人见大势已去,害怕遭到报复而自我了断,也是有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