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从1406年至1430年6月的24年间,永乐大帝共搞了八次海陆大阅兵和军事演习,既震慑了帖木儿帝国反明复元的企图,疏通了海运通道,惩治了海盗,又威服了亚洲40多个国家与中国友好相处。

第一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六年 大明天子第一次大阅兵是由三保率领的240多艘海洋战船和27400多海军陆战队员,他们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驶向了南洋,对东南亚沿海各国起到了震慑威服的作用。

另外,对于当时想从陆路进攻大的帖木儿帝国也是个很大的震慑,他们非常害怕明朝海军陆战队从西南海岸线登陆阿拉伯半岛抄了帖木儿帝国老窝后路。

这是因为: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发动政变,推翻西察合台汗国,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在击败控制阿拉伯半岛后,随即开始了远征中国的准备,派间谍到北京活动,并在接待埃及使臣时当众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国使臣郭骥,随后在撒马尔罕高举起“反明复元”的大旗。

但蒙古本部的鞑靼/">鞑靼以及瓦剌反而派使者至南京通报消息。

永乐四年,帖木儿大举东征,号称50万大军,实际兵力20万,而此时,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严阵以待。

另外,又在海上用兵准备抄他们的后路。

后来有人说:帖木儿病逝于东征路上,正是被海陆夹击计划吓死的,这才让一场大战烟消云散。

第二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七年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9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威服天下远航准备。

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渤尼(今文莱)、(今泰国)、(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

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

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

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

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仍然有200多艘战船并27000多名海军。

第三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九年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再次带领庞大的无敌舰队从太仓刘家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

郑和船队离开暹罗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

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

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

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

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二年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宣威式远航。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天带领浩浩荡荡船队再次南巡开航。

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

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

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

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

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

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

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

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六年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

郑和奉命率领浩荡的海军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

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为基地,开展对非洲的宣威探索行动。

据载,郑和最远到达莫桑比克海峡。

起初先是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

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

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根据时局的需要明成祖命令郑和再率无敌舰队护送使臣回国。

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陆军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使团回访。

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在每个军镇,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军中的蒙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谣言。

而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乐十八年,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

外交礼仪后,朱棣安排使团先是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游览包括山东孔庙在内的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

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

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

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

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

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

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

第八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三零年 随着陆军骑兵大检阅之后,所带来的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时,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于1430年6月29日带领庞大舰队也终抵红海沿岸,不但结好了红海地区国家,更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穆斯林信徒终生愿望的麦加朝觐。

总之,通过海洋无敌舰队和如狼似虎的陆军骑兵操练狩猎等多种形式的大阅兵,使得永乐年间的明成祖朱棣成了当时真正能够威震天下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梦见玉皇大帝是什么意思

梦见玉皇大帝是什么意思?得此梦五行主火,乃事业中多受小人之欺骗,心态有不利,郁结于心,发之于梦,夏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

在外求财者得此梦,多与他人间有正面冲突,乃事业与他人间有大打出手之意,财运不得,心态多有不利之迹象。

单身男人梦见玉皇大帝,乃近期感情中多有不利,虽有他人主动追求,奈何你二人并非坦诚相待,则烦恼颇多。

单身女人梦之,小人运多之意,五行主火,与他人间有纠葛者,相处多为不安,财运难以提升之征兆。

老年人得此梦不利,主子孙有争吵,人情世故处理不良。

切莫倚老卖老。

从事纺织,服装等相关行业者,得此梦木火通明之征兆,梦见神灵之人,多可有财运之意,处事真诚者,方可有得财之机遇。

史上有资格称大帝的仅五人?都是哪些人

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命运与好有一比。

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退位流放,百日王朝彻底垮台;苻坚兵败淝水,最后身死国破,一统江山化为泡影。

大约是因为历史教材的影响所致,在大众心中苻坚的名气并不大,但作家柏杨却认为:“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得上大帝的不过五人,他们是、、前秦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

”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苻坚在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

他最亲信的辅佐,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者对苻坚的历史评价普遍较高,也都对他最终未能统一全国而惋惜,并对其用人多有指摘与批评。

评价比较集中的一点,就是苻坚所组建、领导和管理的队伍出了问题。

换句话说,苻坚之所以,是因为大本营太松散,根据地不牢固,一旦风云有变就会,甚至倒戈相向,打下来的江山也就很容易分崩离析。

队伍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

前,苻坚屡战屡胜,大业有成,是因为用对了人;淝水之战后,苻坚一败再败,遗恨千古,是因为看错了人。

苻坚年轻时就潜心研习经史典籍,素怀经世济民之志。

除暴安良继大统之后,深知得人乃兴国之本,曾令各地官员保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方面的人才。

属实的赐赏,不实的降罪。

只要是人才,则不问来路,若无才干,即便宗室中人,照样弃用。

在此基础上,选拔重用了一批包括贤能在内的真才实学官员。

那个“扪虱论天下”的山东寒士王猛,正是在苻坚的感召下,跻身前堂,辅佐苻坚平四夷、修内政,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就成功地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从历载和评价来看,苻坚前期的事业之所以顺风顺水,与王猛掌舵有很大关系。

王猛的加盟,尽管也曾受到过族人的抵制和中伤,但苻坚心知王猛是个足智多谋的贤臣良相,将他与、相提并论,,信任有加,竭诚维护王猛的权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说苻坚接管的前秦,是个的烂摊子。

关中多民族杂居,早先都是独立或半独立的部落王国。

拿下半壁江山后,前秦兵力虽多,但成分比较复杂,特别是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尚未形成,政权还很不稳固,而东晋鱼米丰实,上下和合,且据长江天堑之险,吞并东晋、统一全国的时机还不成熟。

王猛病危时,曾就天下大势和前秦政局劝告苻坚,建议他对外宜与东晋睦邻亲善,对内则应逐渐清除隐患,休养生息,以安社稷,万万不可轻率伐晋。

当时以及后世史官和君臣,在对苻坚德化为先、怀柔至上的理念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他恩威失度、赏罚失衡、用人失察的内政方略提出了批评。

鲜卑慕容、等数十人,原本都是敌国政要,投奔前秦不过是权且寄身,内心里窥测时机,以图。

苻坚不听王猛劝告,不问、不察、不防,统统拜为大将。

让臣子们对叛逆习以为常,作恶也怀侥幸心理,即使被擒也不担心获罪致死,这样祸乱怎么能停止呢!司马光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诛,就是尧舜也治理不好国家,何况他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南征东晋前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心系社稷的朝臣和族人纷纷劝阻苻坚出兵,、姚苌等人却极力怂恿。

可惜苻坚未能谨记王猛的遗教,骄矜自大,,置众臣反复谏阻于不顾,于公元383年倾力发起意在灭晋的淝水之战,结果却铩羽而归。

淝水之战既败,慕容垂率先发难,其族人皆拥兵呼应,一时间乱如潮涌。

先前那些部族酋豪、亲信旧臣纷纷反叛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苻坚最终死于他所信任的姚苌之手。

用人不察,何以知人,知之不深,何以任人,任之不当,怎么能叫善任呢?察人不敏,任人不善,不仅不足以谋事,而且还会坏事。

用人不疑,苻坚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疑人不用,却被苻坚宽仁之心盖过了。

仇敌满朝,时刻想着抵瑕蹈隙,随时可能尚不自知,能不败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