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代,贾鲁就胸怀远大的志向,成年以后,更表现出超过常人的智谋和韬略。
在二十多岁时就以明晓侯家经义少入仕途,元即位初,贾鲁被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后任命为宪史,担任过行省椽,被委任为潞城县具尹,又选拔充任垂相东曹椽。
后来,元王朝提升他做户部主事,还没有正式上任,突然有一天觉得心跳,不久得到他父亲的来信,信上的笔迹颤抖潦草,他立即辞官赶回家去。
等他回到家中,父亲已经患了风瘫病,不久就去世了。
元顺帝至正四年五月,黄河先在白茅堤决口,随后又冲决了金堤,洪水波及令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诸省,沿河的许多郡县城乡受灾惨重,老百姓的房屋都被洪水淹没,壮年人也被迫离乡背井四出流亡。
元顺帝对此十分忧虑,派遣使臣去察看灾情,又督促朝中大臣商议提出整治黄河的方案,并特别指令贾鲁兼任都水监的职务。
贾鲁沿黄河流经之地巡视,深入考察,他绘出黄河形势图上呈给元顺帝,并同时提出了两种治河方案。
即:一是修筑北提,创止横贵,俊水不再更延,二是跳塞并举.导使黄河东引,恢复旧日河道。
并直接指挥黄河南北十三路的民工、军工十七万人,开展治班黄河的工作。
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使泛滥横流的黄河回归故道,舟船复通。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元顺帝下徐州城,凯旋回京,命令贾鲁继续追击余党。
贾鲁分兵前去攻打壕州,和总兵官、平章月可察儿一起指挥部队,并且贾鲁打算亲自指挥,可惜部队到了城边,他却突然头晕被迫下马。
贾鲁下令不准队伍解散,可他的病却越来越严重,吃药也不起作用,最后死在了军营中,时年五十七岁。
贾鲁病逝后,月可察儿亲自为贾鲁操办丧事,然后挑选将士护送贾鲁的灵枢回到高平。
元顺帝闻讯后,亲自下令赏赐了交钞五百锭,用来供给安葬贾鲁的费用。
后来欧阳玄根据的治贾鲁河方略写成《至正河防记》,详细记载了这次治河的经过及其治河经脸,这本书也成为世界第一本有系晚有价值的水利工理作。
不过,虽然这次的黄河治理工作很成功,然而大量征民工却成了黄河两岸农民起义元的导火线,最后起义军推翻了元王朝,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元朝修黄河引发民怨 黄河泛滥是每个朝代都面临的问题,元朝也不例外。
每次黄河泛滥,中原必有大灾,这个不是迷信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决堤的黄河冲毁村庄,死伤无数,许多人因此成为流民,还有人因此感染疫病。
修黄河是个大工程,许多官员借此机会捞油水,黄河年年修,年年修不好,苦了底层的老百姓。
修黄河一般是就近征调民工,按理说是给发钱的,但是钱都被官员中饱私囊了。
民工饿着肚子修黄河,还要忍受官员的苛待,很多人撑不住,死在修黄河的工地上。
元朝君臣知道黄河不稳,就天下不稳,承认黄河在整个帝国的重要地位,可是防不住自己人不干人事。
完成修黄河的工程遥遥无期,民工再也忍不了,反正早晚是要死的,不如放手一搏。
人到了绝境就会爆发出惊人的气势,一个叫的人率先站出来,振臂一呼。
他们杀死元朝的官兵,决定反抗这个不公的世道。
元朝的覆灭跟修黄河有关,修黄河需要聚集大量的民工。
如果这些人分散在各地,人数不足以撼动元朝的守军。
元朝把这些对元朝不满的人都聚集起来,给起义军组建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用天降异象煽动百姓反抗 如果你是一个元朝的百姓,生活在元朝最底层,有人喊你去造反,你去还是不去?你肯定要考虑一下,不想白白丢掉性命,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元朝气数已尽,上天要你去推翻元朝的统治,你肯定觉得。
韩山童利用民众信教的心里,把独眼石人出现与元朝灭亡联系起来。
黄河里挖出来独眼石人,大家都亲眼目睹,韩山童只是巧妙利用了这件事,挑拨起民众对元朝的不满,借机起兵。
这是农民起义常见的套路,虽然招数老套,但是这个招数有奇效。
如果韩山童拿着一本书去跟百姓讲大道理,百姓是不乐意听的。
底层民众基本不识字,认知水平有限,一些大道理他们听不懂。
自古农民起义都带一点神话色彩,、就是在鱼腹找到帛书,决定起义抗秦。
不过,详细介绍了陈胜、吴广使用的套路,只要读过书,大家就明白,这些所谓的“神迹”都是有人在背后操作。
不只是农民起义,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都给自己身上套上一层神话色彩,有过斩杀白蛇的传说。
历朝历代的都称自己是“”,这些都是为了增加皇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说他们好煽动,因为他们能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独眼石人,生出反抗元朝统治的勇气,敢去做掉脑袋的事情。
很多人一辈子没见过世面,大字不识一个,独眼石人的出现给了他们反抗元朝统治的信念。
自古农民起义的结局不是被收编,就是被剿灭。
天降异象可以迅速聚集起一批反抗元朝统治的百姓,但是弊端也很明显。
起义准备不足,韩山童可能一直在找一个时机,独眼石人的出现是一个好的时机,但是韩山童本身的准备不够充分。
打仗都是一鼓作气,起义军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战斗力一般,配合度也不高,遇上元朝主力部队,迟早一败涂地。
起义军是凭借一股气势去冲锋,但是这股气势不会持续太久,韩山童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军队的问题,迟早会被剿灭。
韩山童选择与其他起义军联手,他们有一致的目标——推翻元朝。
在任何时候,这种联盟都很脆弱,但是在元朝没被消灭之前,他们会非常团结。
至于元朝覆灭之后,中原还有一场无可避免的夺位之争。
三、元朝的覆灭是历史必然,跟独眼石人关系不大 “”,元朝把人分为,汉人生活在最底层。
汉人在元朝之前,一直是中原的主宰,这样的落差汉人根本无法接受,汉人早就不满元朝的统治,一直想把元人赶出中原。
黄河的独眼石人只是汉人起兵的一个借口,就算没有这个借口,还会有别处挖出的其他“神迹”。
重点是汉人忍无可忍了,想要起兵终结元朝的残暴统治,元朝统治者失去了民心。
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元朝令人闻风丧荡的沉迷享乐,战斗力不如从前,这是韩山童敢跟元朝对着干的重要原因。
韩山童起兵反元,肯定有底气去跟元朝对着干,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会白白送死。
随着韩山童起兵,各地纷纷出现起义,这些起义军相互联系,打配合战,不断削弱元朝的军事力量。
起义军的士兵都是来自被元朝压迫的底层人,他们宁愿去拼死一搏,也不想再让元人奴役。
元朝没有把汉人当成人看,忽略汉人的智慧。
元人虽然入主中原,但是他们统治汉人靠武力压迫,一旦元朝的战斗力不如以前,汉人就会造反。
如果元朝能像后来的一样,对汉人实行安抚的政策,民间也许会稳定下来。
元朝的统治者不想给汉人一点好处,把汉人当作奴隶。
其实,我们都知道,底层百姓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只想吃饱穿暖,过安稳的日子。
或者说,谁能给他们这种日子,他们会不顾一切去追随那个人。
元朝的情况很特殊,元朝是个横跨三洲的大帝国,但是元朝的统治者不擅长治国,虽然领土面积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元朝的兵力也被牵制在各处。
我们觉得元朝统治者的做法很难理解,元朝的各种政策就是在逼迫汉人去造反。
元朝为什么要?汉人在中原有很大的人口优势,一旦有人把他们组织起来,对元朝的统治会是毁灭性打击。
独眼石人的出现,是的起义时机,韩山童抓住机会,起兵抗元。
后人对独眼石人事件不断进行艺术加工,让独眼石人更具神秘色彩。
独眼石人寄托了底层百姓对上苍的幻想,他们相信老天能看到民间疾苦,能降下预言。
元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这与独眼石人无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倘若说起治水这件事情,大家都会想到大禹,想到时期那个带领中原百姓存活下来的伟大人物。
但是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治水能力突出的人并不仅仅只有大禹,还有一位名为王景之人。
王景是东汉初年著名的水利专家、地理学家,此人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
王景的祖辈王仲好道术,以善观天象知名,而王景也继承了祖辈的兴趣,特别喜欢天文数术之学。
到了永平(公元58—76年)初年之时,有人向汉明帝推荐王景,称其有治水的才能。
于是乎,王景获得了配合王吴疏通河道的机会。
在这一次的治水过程中,王景提出了“流法,水乃不复为害”的建议,并为王吴所采用的,最终成功治理了水患。
其中,“流法”指的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
到了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为水患所忧,因此召见了王景。
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让明帝大为欣赏。
于是乎,汉明帝让王景主持大修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
在这一年的夏天,朝廷派出数十万兵力跟随王景与王吴修渠筑堤。
在这个过程中,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
王景结合黄河水患状态,决定先修筑黄河堤防,然后着手整修汴渠,从而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
当然,汴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经常在黄河河水泛滥之时被冲毁。
对于这个问题,王景采取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第二年的夏天,王景完成了所有的黄河治理工作,耗资仍达100多亿钱。
完工之后,汉明帝十分重视,甚至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而王吴、王景等人都获得了升迁。
到了永平十五年,王景跟随汉明帝巡到无盐,汉明帝看到了王景治水的显著成效,于是又拜王景为河堤谒者。
从历载的资料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王景的努力,在其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
王景治河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因此一直深受后世的赞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