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残忍的刑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堪称是酷刑。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受到过这些残忍的刑罚,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种名为劓刑的刑罚。劓刑其实看字体也能大致理解了,就是割掉鼻子。历史上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子嬴虔就受到过这样的刑罚。这种酷刑光是听一听就让人感觉很可怕了,而且鼻子作为人呼吸的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来吸入人体所需的氧气,那如果把鼻子割掉了,人还怎么进行呼吸呢?如果无法呼吸为什么他们受刑之后也没有立刻就死掉呢?当年商鞅变法时,嬴虔被割鼻子,后来秦孝公死后,嬴虔还联合别人一起弄死了商鞅,他活的还比商鞅更长,这是为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刑罚割掉鼻子之后怎么呼吸?

1.劓刑是如何诞生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刑罚历史悠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各种稀奇古怪的刑罚更是层出不穷。夏商时期,我国的刑罚就已经极其完善了,甚至还划分了类别,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劓刑就是夏商时期的五刑之一。
所谓劓刑就是指割掉受刑人的鼻子,这种刑罚虽然不会像其他酷刑一样取人性命,但却是一种使人长久痛苦的刑罚。人的呼吸和嗅觉都要依靠鼻子进行,鼻子一旦被割掉,人体的这些功能就会丧失,另外因为鼻子存在于人的脸部,鼻子的消失对人形象的损害是巨大的。像是一种羞辱刑罚,被割掉鼻子的人走在街上,就像是在说,自己曾经是罪犯。割掉鼻子的丑陋,伴随着受刑人的一生。
说起劓刑,在历史上还闹过一个笑话。古时的蛮邦并没有劓刑的存在,而他们所在地的华夏之人,大多都是受过劓刑后逃过去的。别人问起这些人为何没有鼻子,他们自然不会说自己是受刑之人。于是便撒谎骗蛮邦之人:我们之所以没有鼻子,源于我们华夏对美的品味。
这可让蛮邦之人茅塞顿开,他们越看自己的鼻子越觉得难看,于是纷纷上书要求国王举国割鼻子。国王也是顺应民意,但是单单下令王族不能割鼻子,美其名曰方便民众鉴别美丑。法令一下,蛮邦子民都变为了无鼻男女,单单王族丑陋地活着。每当民众看到国王的鼻子,都会赞叹国王的大义。
但在我国,劓刑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刑罚,劓刑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到底是从哪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清。但劓刑的实施却是有明文规定的,在周代,那些凡是触犯法律的人都要受割鼻之刑。
春秋战国时期,劓刑演变成一种很普通的刑罚,甚至还成了区分人群的标志,据说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把俘获的六国王族都处以了劓刑。

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下令废除肉刑,也将劓刑这种刑罚改为笞三百。刘启时期更是改为了笞二百。自此以后,劓刑这种刑罚便从官刑中消失。唐、宋、明、清等朝代,官方的刑罚中也未见过劓刑。
但这也不代表私刑当中不会出现,明代是各类酷刑肆意横行的朝代。除官方设定的刑罚之外,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有非法酷刑的存在。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就曾用过劓刑来惩治那些忠心于朱允炆的朝臣。
2.割掉鼻子之后怎么呼吸
劓刑,其实只是割去了“外鼻”而已,并不会影响到鼻子的功能,鼻子的功能是在鼻腔里面,外鼻只是一个保护作用,把外鼻割掉后,只要还有前鼻孔,就可以继续呼吸。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房子,把门拆掉了,虽然所有的东西都暴露出来了,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里面的东西。但如果说前鼻孔也因为长疤而堵死的话,那就会影响呼吸。

3.历史上对劓刑的记载
1.战国末时,楚怀王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名叫郑袖,性情淫荡而妒忌。后来,魏王又送给楚怀王一名美人,怀王立即被她迷住了。郑袖受到冷落,恼恨在心,决定设计陷害。有一天,郑袖对新来的那位美人说:“君王是特别喜爱你的,但不太喜欢你的鼻子。你见君王的时候应当用手把鼻子挡住,这样君王就会长久地宠幸你了。”美人误以为郑袖是好意关心自己,就照她的嘱咐去做。怀王感到奇怪,就问郑袖:“新美人见了我常常挡住鼻子,是怎么回事?”郑袖说:“她嫌大王口臭,所以挡住。”怀王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郑袖居心险恶,使美人无辜受祸,后人提及此事,免不了感慨一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说道:“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指的就是这件事。
2.战国时,燕兵进犯齐国,田单帅军坚守即墨,当时齐国力弱,形势危急,田单放出风声说:“我最害怕燕军把抓到的齐军俘虏都割掉鼻子。”燕军统帅探知这个消息,不知是计,果然这样做了。城中的齐兵远远望见燕军中的齐军降卒和俘虏都成了没有鼻子的人,既愤怒又害怕,于是斗志倍增,齐心坚守。田单见军士们被激怒,群情振奋,非常高兴,就用火牛阵战胜了燕兵。
3.汉代大梁的寡妇,才貌双全,年轻守寡,当地不少富贵人家的子弟都想娶她,她都坚决拒绝。梁王听说了,也强行下了聘礼,要纳她为妃,寡妇就对着镜子自己割下鼻子,对梁王的使者说:“我本来应该以死明志,但我不忍心使我的年幼孩子成为无母的孤儿。现在我是残废的人了,该放过我了吧。”使者回报梁王,梁王赞扬她的气节,表彰她的操守,当地的民众都叫她“梁高行”。
唐朝历史上武则天时代的刑罚有多残酷?
时,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引得各国景仰和向往,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唐朝对外的政策也十分开明,对“远夷”不歧视,唐太宗对华夷就一视同仁,因此,唐朝不仅有少数民族官员,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官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期,就有一个老外来中国从事逼供工作,这个人即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著名酷吏索元礼。索元礼,胡人也,卒于691年。为武则天的男宠之一的干爹,其性情残忍凶暴,以诬告陷害他人为能事,死在索元礼之手的冤魂有数千人之多。索元礼经薛怀义推荐入宫后,经手的第一桩案子鱼保家的案子。新官上任三把火,索元礼发明了两大刑讯逼供的法宝:狱持和宿囚。狱持即泥耳笼头,枷研楔毂,折胁签爪,悬发薰耳,卧邻秽溺;宿囚即昼禁食,夜禁寐,敲扑撼摇,使不得瞑。《新唐书》记载:“元礼揣旨,即上书言急变,召对,擢游击将军,为推使。即洛州牧院为制狱,作铁笼□囚首,加以楔,至脑裂死。又横木关手足转之,号‘晒翅’。或纺囚梁上,缒石于头。讯一囚,穷根柢,相牵联至数百未能讫,衣冠气褫。后数引见赏赐,以张其威,故论杀最多。” 在鱼保家死活不肯招供时,索元礼喝了一声:“来呀!取我的铁笼子!”只见一座顶部有一个仅能容纳头颅的小口,旁边还有一块上粗下锐的小木橛,用来“楔”进犯人头部的各个部位的铁笼被抬了过来。这种新奇的刑具立即把鱼保家吓得招了供,被判处了死刑。后来“来呀!取我的铁笼子!”便成了索元礼的口头禅,让人为之闻风丧胆,后怕不已。“是时来俊臣、周兴踵而奋,天下谓之‘来索’。”索元礼开了先河后,一时间酷吏纷纷涌现,其中和索元礼齐名的是来俊臣,二人被合称为“来索”,即来逮捕的意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人不仅臭味相投,还联手发明了十种枷刑: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着即承,五曰失魂胆,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合编了一套刑讯逼供的教材,取名《罗织经》,共分12卷:阅人卷,事上卷,治下卷,控权卷,制敌卷,固荣卷,保身卷,察奸卷,谋划卷,问罪卷,刑罚卷,瓜蔓卷。《罗织经》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事上卷”讲解如何和皇上相处的秘诀:“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勿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瓜蔓卷”讲的则是如何制造大案的秘诀:“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罗织经》堪称中国第一部“厚黑学”著作。据说宰相看完《罗织经》后,出了一身冷汗。武则天看完则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 索元礼此等酷吏敢如此狂妄,与武则天是有着很大的关系。酷吏是在武则天的扶持下兴起的。文明元年秋,武则天临朝不久,徐敬业“据扬州起兵,自称上将,以匡复为辞”,旬日之间,“得胜兵十万”此事后来虽得以平定,但其隐藏的势力仍很令人担忧,于是有人建议武则天“尽诛皇室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武则天便开始了扶持酷吏。史载:垂拱元年(685),武则天“疑天下人多图己……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武则天之所以重用酷吏,其实都是因为政治原因,为的是打击政敌,巩固自己的政权。政敌被杀、政局稳定之后,由武则天对酷吏的态度便由重用变成了抑制。酷吏也很快走上了衰亡的道路。史载天授二年(691)武周政权刚刚稳定,武则天即贬杀了酷吏丘神责力、周兴、索元礼和傅游艺。《朝野佥载》卷2记载:索元礼“座赃贿”,列于狱中。官吏在审讯索元礼的时候,索元礼还嘴硬,死活不肯认罪,于是“吏曰:‘取公铁笼来!’元礼服罪,死狱中。”索元礼终于尝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滋味。 神功元年(697)六月,下《暴来俊臣罪状制》,把来俊臣送上了断头台。被斩于洛阳西市。行刑之日,人皆相庆,都说:“从此之后可以躺在床上睡个安稳觉啦!”行刑后,众人争着剜眼、剖肝、吃肉,转眼之间尸体就消失了,又骑着马践踏尸骨,够令人痛苦了。由此可知,酷吏不过是武则天诛锄异己、打击政敌的工具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省六部”中的刑部有什么职能?掌全国的刑罚政令
刑部是中国古代隋以后官制中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主管刑罚,但其在每个不同的朝代中职责范围相差甚大。 基本来说,隋唐时的刑部其职权范围最小,基本只限于对平民及七品以下官员(严格来说在古代七品以下不属于“官”,而属于“吏”)有行刑权,但一般没有处罚权,处罚权基本属于大理寺,而且对中高级的官员也基本归属于三省中的“门下省”监管。 宋以后门下省基本无权,故对官员的管辖处罚也基本归属于大理寺,刑部只是执行机构而已。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刑部改称法部。刑部之称遂撤。 机构职责 刑部掌全国的刑罚政令,据《光绪会典》卷53载,其职掌是:“掌天下刑罚之政令,以赞上正万民。凡律例轻重之适,听断出入之孚,决宥缓速之宜,赃罚追贷之数,各司以达于部。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肃邦犯。”这说明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但若死刑案件,还须与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核。每年于八月间审办各省所报案件,名为“秋审”。于霜降后审办京内案件,名为“朝审”。“秋审”、“朝审”均会同“九卿”(六部尚书及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为“九卿”),詹事、科、道(六科给事中及十五道监察御史)各官共同审理。凡涉及妇女旌表的案件须会同礼部同审;内外蒙古、热河都统等处有关少数民族的案件,会同理藩院审办。但均由刑部主稿。 随机文章真实的孙悟空有多凶残,屠杀千余猎户吓死黄袍怪无辜儿子须佐能乎vs外道魔像,宇智波斑的须佐恐被外道魔像碾压直立浮尸科学怎么解释,尸体腐烂产生的气体膨胀而漂浮世上有神仙的十大证据有哪些,真实巨蟒渡劫/修真成仙/神仙下凡事件神仙千里眼顺风耳来历,历史著名人物被后人崇拜演化成神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