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100多年前的油画里发现智能手机,这是谁都无法相信的,然而却在现实中真实发生了。这幅超前画作一经《每日邮报》报道出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难道时空穿越真的存在?时空穿越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命题,也许这幅带有智能手机的油画,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事情起因来自于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一幅年代为1850年左右的油画里,智能手机被一个女人拿在了手里,这个穿着19世纪服装的女人,一边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边低着头全神贯注的把玩着手里的一个看起来非常像智能手机的东西。这副油画的作者是一名奥地利艺术家,画面呈现的女人手里握紧了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物体,举止神态都与现代人每天边走路边看手机一样。

无独有偶,考古学家们对位于美洲一处壁画研究时震惊的发现了类似的情景。在一个类似土著集会的场景里,一个土著坐在木盆里,手里也正在摆弄着一个看起来与智能手机非常相像的东西。就好像我们平时看微博,刷朋友圈一样,举止神态上与现代人别无二致。随着越来越多类似的发现,考古学家们不仅发现了智能手机,还在古代壁画上发现了不少火车、汽车、自行车灯现代交通工具。毫无疑问,这壁画和油画一样,出现了现代社会才有的标志性物品——智能手机,都是超前画作。

对于超前画作,在考古学界和科学界,一直也都存在着巨大争议,借用
《100多年前的油画有智能手机,画中人是时空穿越者》给出的答案
“画中人是时空穿越者”,那超前画作必是时空穿越者所留下的印记。毕竟,有人说,这些超前画作应该是穿越者百无聊赖的时候,便会拿起画笔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年代进行描述,借此来希望后人发现他穿越了的情况。
1/2
南宋大臣虞允文:一场战争让南宋多活了100多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千桂子,十里荷花..."记得高中语文课,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望海潮》时说:几百年前,有一个金国也读了这首词,看了以后,欣喜不已,更加坚定了要带兵南下、一统天下的决心...... 绍兴和议以后,宋金已经多年未战,双方呈现南北对峙的局面,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的皇帝是完颜亮,是。完颜亮通过政变上台,继位后屠杀宗室,迁都中都,有南侵之志。 一日,南宋宫廷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原来是在庆祝宋高宗54岁的生日,赵构与群臣宴饮正酣,突然有人来报:金国皇帝派人给大宋皇帝贺寿来了,使者已到宫外。一听是金国的使者,赵构可不敢怠慢,那可是爷啊!连忙在紫宸殿召见。没想到这次金国使者比以前还要嚣张,还要傲慢,一进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宋高宗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宋高宗一边听,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忍住、忍住。看到赵构没什么过激的反应,金使又爆料出了一个猛料:“赵桓已经死了!”话音刚落,宋高宗迅速站了起来,径直往后殿走去。 见状,群臣议论纷纷,都纳闷:这皇上怎么了?不知道,派人去看看吧。一瞧,赵构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大哥总算死了,自己的皇位终于高枕无忧。这一天等的实在太久太久。即位三十四年来,赵桓这个名字就像把利剑悬在赵构头上。20年前,带领在朱仙镇取得大捷,士气正盛,打算收复汴京,克复中原。也已,决心撤退。赵构闻讯,乱了手脚,连忙令刘锜等策应部队撤回,使岳家军沦为孤军,并连下十几道金牌让岳飞撤退。大业将成,为什么要破坏北伐?不就是害怕仗打赢了以后,金人放回来抢他的皇位嘛?为什么杀岳飞,因为赵构认为岳飞太不懂事了,没有明白应该是为那个俘虏打仗还是为当今圣上打仗,整天嚷嚷着要迎回二圣,真迎回来了赵构不就要靠边站了嘛。还是看破了迷局,不顾身后骂名,主动參岳飞一本,要求处死岳飞,帮高宗顶着千古骂名。只要大哥一日不死,赵构心里难安。如今好消息传来了,赵构能不喜极而泣吗? 完颜亮原来指望赵构被骂了以后,一怒之下,把自己派去的使者杀掉。这样就有出兵的借口了,诶,可怜的炮灰。只是这赵构非但没怒,还特别高兴,当然是在内心里,表面上还是要装一下悲痛的忽悠人的。见计策不灵,也不多管了,一定要发兵。完颜亮决定御驾亲征,率领60万大军南下,一来是为了完成祖宗未竟的事业,使自己名垂青史;二来是可以得到宋高宗的贵妃娘娘,完颜亮早就听说刘贵妃,对她垂涎不已,出兵前特地让人准备了新枕头、新被褥,意淫着一打下临安就和刘贵妃同床共枕。 经过商量,完颜亮决定从传统的上中下三路同时出击,上路攻打巴蜀,中路进攻襄樊,下路直取淮西,后来又派了一只水军南下,直捣南宋的政治中心临安。战端一开,金兵的上路和中路都吃了败仗,水军更不是宋军的对手,要是比打猎人可能玩不过你,但要比造船......宋朝人说自己是世界第二,没人敢说是世界第一。如果和英雄联盟类比的话,金兵上路中路一座塔都没推掉,直接被虐了。完颜亮,在下路打团战,胜了就可以给南宋致命一击,毕竟首都就在不远处。 完颜亮亲自带领的主力在下路,攻取宋归化军、蒋州、阳军、和州。金军打过了淮水,驻扎在长江边一个叫采石矶的地方。宋军负责防御的是刘锜,刘大帅虽然是当世名将,当年曾经在顺昌大破金兵十余万,只是现在已经年过花甲、身染重病,病到什么地步?连走都不能走了,被士兵抬着行军,平日也吃不下什么东西,喝点稀饭聊以度日。这样的状况怎么能打好仗,所以打了一阵子就退守扬州,金兵饮马长江,随时都可能过去,局势岌岌可危。 赵构得知金兵,便紧急召集宰相和各个亲信大臣商量对策,讲来讲去,又想起了几十年前的老办法:遣散百官,逃跑。群臣没想到赵构的胆量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长,一点变化都没有,皇上还是这副德行,但完颜亮此行的目的不同了呀,几十年前的金兵只是想在江南抢点东西,抢完就走,这回人家是要统一天下的,不会走了。江南沦陷,你赵构能去哪混啊!下南洋还是经略台湾啊。宋高宗勉强决定不跑了。之后几天在宫里来回踱步,焦急地等待前方战报。突然探马来报,建康府都统制王权看到金兵来势汹汹,竟然开溜了。宋高宗听了大惊失色,这还得了!连忙让殿前司选锋军都统制忠去替王权,并派中书舍人前去慰劳将士。 虞允文到前线转了转,心里凉飕飕的,只见王权的败兵、垂头丧气的坐在地上,武器的放着,士兵一点精气神都没有,对前途感到悲观。在不远的后方,临安城里的达官显贵忙着把家人、财产送往福建、两广。见状,随从对虞允文说,没希望了,大人,咱们快跑吧,要是金兵打过来,就没机会了。虞允文的任务只是来劳军,不是督战,而且打输了他也是没责任的。但考虑良久后,他选择留下,身后毕竟是成年上万的大宋子民啊。是时王权刚被罢免,李显忠没到,军中无主将。虞允文召集各将开会,豪言道:“朝廷养汝辈三十年,顾不能一战报国?”将军们被其感染,都说愿效死力,但也表达了难处,军中没有带头大哥。虞允文见将军们斗志昂扬,当即表示我来当老大,带你们飞。众将表示服从命令听指挥。 对岸,完颜亮正盘算着过江,后方却传来噩耗,东京留守乌禄自立为帝,下诏废掉了他的皇帝之位。完颜亮闻讯又气又恼,可也无可奈何。思考再三,为今之计,只有先灭了宋朝,再北反夺回帝位。于是,完颜亮亲自挥舞令旗,指挥金兵乘船渡江。可算来了,虞允文也下令开战。看过电视剧《传》的人都知道:宋朝的战船都是又高又大,好几层的楼船。相比之下,金人都是老百抢来的渔船,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战争开始后,宋军战船靠庞大的身躯强吃对手,接连撞沉了好多艘,这场面就像球场上,奥尼尔在篮下背打内特罗宾逊。在宋军的撞击下,金军灰溜溜地退回江北。次日,完颜亮不甘心再次发起进攻,虞允文令战船停泊于江心,备好强弓劲弩,有了昨天的教训,金兵就不大敢冲了,又败一阵。 打宋军两连败,后院又起了火,完颜亮,五内俱焚,被逼急了以后率领大军前往瓜洲,准备换个地方渡江。这时主帅李显忠总算到了,虞允文把指挥权转交给他,同时借了一万多军队前往镇江,继续防范金兵。完颜亮给将领下达死命令:必须拿下,拿不下来全部杀头。众将领都知道可能躲不过这一劫了,于是半夜悄悄的聚在了一起,商量出路,浙西路都统耶律元津说新帝已经在北方继位,我们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宰了完颜亮那个的家伙,向新帝献礼,否则无论如何都是活不过明天的。说完后,民主表决,全票通过。凌晨,他们冲进了完颜亮的营帐,事成后,派使者和宋议和。 赵构得知金兵内部发生了剧变,心里松了口气,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他亲自来到建康,不理睬金人的求和要求,下令全线反击、收复中原,只是战果并不大。虞允文进入镇江城,直奔府邸,探望病榻之上的刘锜老将军。看到虞允文,老将军又是欣喜又是愧疚,喜的是总算把金兵给击败,保住了江山,后生可畏。愧的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不是一个大将而是一介书生,他说:“疾莫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吾辈愧死矣!”虞允文和一样都是儒将,文武双全。以前我总以为他们打胜仗时很年轻,没想到一查,陆逊40多了,虞允文采石之战53了,只是和、刘琦比更年轻一点。 这一场战争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金国的皇帝换成了金世宗,世宗皇帝勤于国政、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定盛世”,江湖中人都称其为“小尧舜”。宋朝方面,经历了这场劫难,赵构算是看透了皇位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可从古到今,多少人为此挣的,命丧黄泉,甚至连累九族。殊不知地位越高,烦恼也越大,很多烦恼还无法解决。皇帝就像是站在连接两座山顶之独木桥上的人,虽然你位高权重,山下的人都仰慕你、羡慕你,但你也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会从桥上掉下,,败亡的原因可能是用错了一个人,不经意间得罪了一个人......宋高宗20岁登基,为了皇位什么事都做过,前半生最希望死的人是自己的大哥,如今威胁解除了,反倒觉得皇位这东西索然无味。55岁那年,他宣布禅位给皇太子,自己搬出去颐养天年。 虞允文立有大功,使江南百姓免遭涂炭,让南宋晚灭亡了100多年,可谓一夜成名,朝野上下一致为他点赞,虞允文本人也获得重用,孝宗时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已经是丞相了。名将吴璘死后,虞允文接替他经略四川,徐图恢复,可惜大事未成,积劳成疾而死。数百年后,毛泽东主席读《二十四史》,看到虞允文在采石矶的表现,不由地竖起大拇指,赞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说虞允文墓前住着一位的守墓老人,他们家族是守墓一族,世世代代为虞丞相守墓,到现在已经守了十三代、八百多年,宋家的誓言是:不绝,守墓不止。老人今年已经85岁,为了守好墓,几十年来都没有怎么出去过。想到未来,他决定将重担交给儿媳,把守墓的火炬永远传下去,代代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宪宗是唐朝后期还能延续100多年大功臣
通观中晚期的君主,最有闪光点的,当是。在对付的历史问题上,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被称为“中兴之主”。唐宪宗名,为的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近乎传奇的故事:祖父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坐在膝上,逗着玩的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坐我怀中?”回答出乎唐德宗但又在情理之中:“我是第三天子。”从此使唐德宗对他更加。 走上皇位伊始,出于权力争夺的需要,出于对支持他的势力的交代,他严厉的制裁了“二王八司马”革新集团。然而,他并非全面否定革新的内容,尤其是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他的步子比革新集团走得更远,采取的措施更为凌厉,获得的效果也更为瞩目。唐宪宗与藩镇割据斗争的序幕,是在西川拉开的。 在听命于朝廷的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后,其属支度副使刘辟仿照其他藩镇的做法,自为留后,然后报请中央政府批准。时唐宪宗才登位,万事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从而任命了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然这个姑息的做法,遭到了右谏议大夫韦丹的反对,他说:“今赦免刘辟的罪行,势必群起仿效,朝廷将只剩下东、西二京之地,谁还会服从朝廷!”韦丹的意见,代表了朝廷中强硬派的看法,唐宪宗同意他们的看法,只是苦于时机尚未成熟,由此机变的任命韦丹为东川节度使,以钳制西川。 然未等韦丹上路,在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已提出了得陇望蜀的要求,请求批准他兼领三川之地。此时,唐宪宗已在皇位上坐稳了,一口拒绝了他。刘辟对此作出的反应是,调兵遣将,将前东川节度使李康坐镇的梓州团团围住,准备自命他的僚属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对刘辟的叛乱行为,唐宪宗决定出重兵讨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绝大多数认为巴蜀地势险要,难以攻取。唯有宰相杜,支持唐宪宗讨伐,并推荐虽资望稍浅但具文韬武略的神策军使高崇文领军前往。这个主张,随即得到了翰林学士李吉甫的赞同。 唐宪宗对藩镇割据形成强硬态度,杜黄裳起了关键的作用。他曾对唐宪宗分析说:唐德宗在饱经患难后,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停止了使用武力。藩镇节度使亡故后,朝廷多派中使(宦官)前去观察军情,看谁合适继任。而那些欲自立者,往往贿赂中使,使他们回朝叙职时多多美言。不知底细的唐德宗,对这些人大多给予了委命,从而再也没有朝廷所派出的节度使。今国家振立纲纪,必须以法度制裁藩镇,如此,天下才可得到治理。这话切中了时弊,也切中了唐宪宗的心怀。对西川的战争,唐军以压倒的优势在推进。在高崇文的指挥下,唐军兵分二路,与山南西道部队相呼应,直捣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线溃败的刘辟,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长安斩首。 西川归于中央后,唐宪宗调河东节度使严绶,会合天德军,讨伐抗拒朝廷的夏绥(今陕西靖边)节度留后杨惠琳,再次获得了连锅端的大捷。西川与夏绥问题的解决,空前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并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据当时国情,真正割据,赋税专有的5个藩镇是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淮西,淄青。这5个藩镇经常互为同盟,抗拒朝廷。 在连连得手的情况下,唐宪宗决意解决河北诸镇长久父子相袭的弊端。他选定的切入口是成德镇,把握的时机是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宰相们却认为不妥,理由是河北诸镇旧弊,加上各镇盘根错节,不可轻率从事。然宦官土突承璀为争取权力,以王承宗进攻德州(今山东陵县)为由,说动了唐宪宗下令征讨。尽管集结的部队不少,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由于互相之间的各种矛盾,致使劳师糜饷,久讨无功。此时王承宗也有些捉襟见肘,提出以缴纳贡赋、接受朝廷委派官吏,作为妥协条件。唐宪宗见无力再征讨,以此为台阶,正式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撤走了征讨部队。后来,唐宪宗再次对成德镇采取行动,王承宗又以悔过自新、遣送质子、交割二州版图为条件,使官军撤退了事。因而,成德镇实际是唐宪宗时唯一未能啃下的骨头,可王承宗的表面归顺,多少为唐宪宗的形式统一,提供了一块遮羞布。宰相李绛等人就此提出了一个先易后难、先北的战略。 他们认为:河北诸藩的形势与当初的西川、镇海截然不同,不能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什么呢?因为西川、镇海都不是长期割据的地方,而且周边各道都在朝廷的控制之内,刘辟和李琦丧心病狂、单独叛乱,部众其实都不服从,只是被他们的财货利益所诱,所以朝廷军队一到,他们立刻。可河北诸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的内部势力,外部势力又像藤蔓一样相互交错,辖下的将士和百只知有镇帅而不知有朝廷。好言相劝,他们不听;武力威胁,他们不服。朝廷如果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到头来只会弄得自己丢脸。别看河北诸镇平日里钩心斗角,一旦朝廷要打破他们的世袭制,他们立马会,因为他们要维护相同的子孙利益。 所以,李绛等人极力主张:暂时承认王承宗,对河北诸镇采取安抚政策,然后把主要精力拿来对付淮西的吴少诚。之所以这么做,他们的理由是:淮西的情况与河北不同,却与西川和镇海相似,周边地区都是效忠朝廷的州县。因此,吴少诚一死,朝廷马上可以另行委任节度使,如果不从,立刻发兵讨伐。先把淮西平定,等到河北的刘济、田季安一死,有机可乘了,朝廷再动手也不迟。 对成德镇休战之后,唐宪宗欲将兵锋指向河北的另一个藩镇-魏博镇。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被拥立为节度副使,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的支持下要用兵,然另一宰相李绛认为,田怀谏是乳臭未退的毛孩子,肯定控制不了局面,不久将发生内变,因此不必用兵。最后照着李绛的主张在等,结果真的等来了内变。唐宪宗遂任命领导内变的田兴为节度使,使魏博镇也在形式上归顺了中央。 对唐宪宗平藩生涯而言,最为辉煌的,当是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人称“淮西大捷”。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影响波及全国。宪宗后来任命裴度为宰相,继续挑起平定淮西的重担。裴度对宪宗说:“淮西是朝廷的心腹之疾,不能不除;而且朝廷既已出兵,两河藩镇都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决定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所以中央绝不能半途而废!”到了元和十二年五月,淮西已打了将近三年,出兵九万余人,耗去军费粮饷无数,却未建尺寸之功。宪宗忧心忡忡地召集宰相们商议,李逢吉等人都认为中央已经师老财竭,再次建议全面停战。只有裴度默不作声。宪宗问他的意见,裴度说:“臣愿亲往前线督战。” 宪宗又惊又喜:“卿真能为朕走这一趟?” 裴度说:“臣誓与贼人不共戴天!臣观吴元济上表,其已势穷力蹙,只因诸将心志不一,不能合力围歼,所以未降。臣亲赴前线后,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相出战。”八月初三,裴度从长安出发,宪宗亲登通化门为他送行。裴度说:“臣要是消灭敌人,就还有机会见陛下;可要是敌人在,臣永远不回朝廷。” 宪宗闻言,忍不住。元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宰相裴度抵达淮西前线。两项重要决策决定了这次淮西战役的胜利。一、撤销宦官监军。二、重用大将。李愬雪夜袭蔡州,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长途奔袭战例。 十月十八日,李愬命人将吴元济押送京师。当天,淮西各州的叛军余部两万多人相继归降。脱离了李唐中央整整三十多年的淮西,终于克复。 十一月,宪宗李纯登兴安门接受献俘,斩杀了吴元济,向宗庙社稷献祭。唐宪宗从此废除了淮西节度使一职。李愬后来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在唐朝后期河北三镇60来位节度使中,仅有4名为中央任命,李愬就是其中一个。 平藩的最后一个大胜利,是平定淄青李师道。在吴元济兵败身亡后,各藩镇再度向朝廷献忠心,纷纷表示质子割地。李师道做了同样的表示,然不久就反悔了,继续与朝廷分庭抗礼。唐宪宗早就想解决淄青镇,遂乘势调宣武、义成、武宁、横海与魏博五镇之兵进行会剿。还未等,淄青军都知兵马使刘悟响应官军,杀了李师道。从而淄青十二州全归顺唐廷,分割为三个节度使,郓、曹、濮三州为天平节度使,淄、青、齐、登、莱五州仍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沂、海、兖、密四州为泰宁节度使。成为朝廷的直接任命的藩镇,直至唐末。 唐宪宗平藩的巨大功绩,使他成了后最伟大的君主。他的再造统一,尽管相当部分(如河北藩镇)是流于形式,然毕竟使唐帜重新飘扬于全国大地,也使唐祚得以多绵延了一个世纪。唐宪宗死后,即位元年,河北三镇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悉数脱离中央。直至唐朝灭亡也没再回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