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王羲之“书圣”,他的书法,草、隶、八分、飞白、章、行书各体无所不工,尽善尽美。尽管王羲之书法艺术造境宛然得自造化的神功,但是他用功的功夫更是一流。在唐代的《书断列传》中留下他写字“入木三分”的故事,反映了他的书法功力的深度、力度,王羲之这样的功力又是怎样造就的呢?
王羲之热衷书法,自小对书法就情有独钟,学字、练字总能让他废寝忘食。他们琅琊王家是东晋贵族,也是书法世家。父亲王旷就藏有不少书法的相关书册。王羲之才七岁时就善于书法,十二岁那年,他在父亲的枕中发现了一本《笔说》,是前人写的书法理论,就偷偷地读起来。

父亲知道了就问他:“你怎么来窃取我的秘藏呀?”羲之笑而不答。父亲觉得他还小,所以没有让他看。
母亲说:“我看《用笔诀》,恐怕也不能藏秘了,你别看羲之小呀。”父亲对羲之说:“等到你成人,我会传给你。”羲之拜请父亲马上把书给他学用,说等到他成人,恐怕要错过学习的好时机。父亲听了很高兴,就把书给了他。不到一个月功夫,他的书法便大有进境。
过了不久,当时的书法名家卫夫人,也是王羲之的老师,见了他写的字后,便告诉太常王策说:“此儿必定看了《用笔诀》,最近看他写的书法,已经具有老成的智慧了。”

接着,卫夫人不禁流涕说道:“这个孩子呀,将来的书艺成就必定在我之上,声名将会掩盖我的光芒啊!”
王羲之辛勤于研习前人的书法理论,也勤奋于练字。有一次他造访门生家,门生外出了,在等候中,他摸着的桌几光滑洁净,因而就直接在几上书写了起来,真书结合着草书。等到门生回家后,字已经被他父亲误刮去了,令他万分惋惜,懊丧了好些日子。
王羲之推崇东汉书法大家张芝和曹魏的钟繇,并作为自我鞭策的借镜。王羲之曾给友人写信时提到,先辈张芝临池学书,把池水都染得尽黑,自己“未必后之”,表白了自己对学书练字的投入。他曾书《兰亭序》三十三次、《黄庭经》三十七次,写后,空中传来话语声说:“卿的书法感动了我,更不用说感动一般人了!我是天台丈人。”天台丈人就是前辈书法大家钟繇。
有一年冬天,皇帝将举行北郊的祭祀时,令王羲之在新的祝版上书写祭祀的祝祷文。当工人接着要削板时,发现王羲之的笔迹竟然入木三分,其遒劲笔力赫然可见。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明代沈德符说,韩宗伯藏着王羲之的真迹曹娥碑。字写在绢素上,年代久了,绢素稍黯,字迹也淡了。然而,细视端详时,可以发现笔意透出绢外,神彩奕然,乃知古人说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一点也不假!
这就是“入木三分”成语的来处,本是形容王羲之的书法笔力遒劲,后人借来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是描写精到生动。“入木三分”其来有自,是扎扎实实的突破表层深入内里的功夫!
王羲之的后代 解析王羲之的后裔子孙今安在
王羲之的后代:王羲之,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人们称之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王羲之的后代。 从禄口铜山北行4公里,依傍在秦淮河边上的山阴村是个古朴的小村庄,男人农忙耕作,农闲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麻、刮麻以补贴家用。 山阴村藏有《王氏宗谱》,据载:东周时,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为保护京郊农田而上书直谏被其父贬为庶人,改姬为王,成为王姓的始祖。晋的儿子王森,为东周末年上卿,封平安公。15代孙为秦国大将,曾破赵、燕、楚等国,封武成侯。18代孙王元迁琅琊临沂。28代孙王祥西晋时官至太保,他卧冰求鲤,奉孝母亲的故事编入24孝,为后人传颂。王祥是王羲之的曾祖,这样算来,羲之是王晋的31代孙。 江宁山阴村王氏是以王羲之为源头的,最早定居的是王羲之的第三子王徽之。东晋太元五年(380年),王徽之与在朱雀桥乘船从内秦淮河出城到了外秦淮河,行至铜山弃舟上岸,徽之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就定居下来,取名道德村。时,王羲之的第23代孙王五四,原任朝奉郎,因得罪权贵,罢官归隐,为纪念乃祖当年山阴兰亭修禊之盛事,将道德村改名山阴村。 村前有王家渡,传说是王徽之泛舟秦淮寻觅隐居地弃舟登岸处,故此得名。村后竹墩山,是王徽之栽竹之处,也是他的归葬地。“文革”时墓地被毁,碑石也无踪迹。村头有一水塘,名“星塘”,相传古时落进一颗陨星,故有此名。传说干旱水枯,还能看到塘里有东西闪闪发光。 王惠宽老人今年86岁,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孙,如今四世同堂,与儿子王先树、王扬胜、重孙王健住在一起。山阴村王氏从45代孙“采”字辈到53代孙“远”字辈共9代同村,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王氏后人修宗谱 山阴村保存有《王氏宗谱》37本,其中王先树保管13本,王先胜保管24本。这些谱书中有清七年,(1868年)、十八年(1892年)、九年(1920年)重修的。 解放后这些家谱先由王采金保管,“文革”开始,江宁县的红卫兵听说山阴村有家谱,要来“破四旧”,恰巧这天凌晨,王采金前屋失火,他急忙将家谱藏在后屋写有毛主席语录的大牌匾后面,然后告诉红卫兵说家谱被烧毁,《王氏宗谱》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谱书一分为二,其中24本由王惠家保管。前年农历六月初六,应是每年晒谱之日,这天恰逢下雨,按惯例延期到十月初一。那天,老人开箱,家谱不翼而飞,这可急坏了村民,大家分头寻找,有人说是老人孙子偷拿了,一查果然是孙子以1000元价格卖给了铜山镇上的收藏爱好者李林。后多次协商不果,去年3月,经江宁区法院禄口庭裁定,山阴村以2000元赎回。《王氏宗谱》历经劫难,如今尚存,实为万幸。 《王氏宗谱》有序、记、题、跋;有世系表、先祖像,有家规、家礼、家祭、家训等;还有敕诰、圣谕。谱为木刻楷书印刷,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罕见的历史资料。1977年,江宁铜山与溧水石湫为两地山田归属发生争执,后依据《王氏宗谱》所给田产图,解决了纠纷。 近有媒体报道,王羲之第46代孙南京人王耿,历时20年编撰了一部《王氏通谱》,从周灵王时第一个王姓开始共87代,长达2500多年,有名有姓王氏人物3万多个,该谱长达14018页,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可称世界之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晋朝的开国帝王是他,可能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
是极不受待见的朝代,其王朝的奠基者父子三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权臣。而代魏建晋的又穷奢极欲、无政治远虑,其继承者更是位白痴,无理政的任何能力。以致天下一统后的不几年,晋宗室为了争权夺利而爆发了“”,祸害了整个中原地区。才有了后来的事起,北方汉人几被杀绝的灾难。 所以,会有很多人遐思,假如当初代魏建晋的不是晋武帝司马炎而是他人。那么,会不会就没有后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灾难。其实,在魏晋禅代之际,无论是论才能还是按宗法,都有一人优先於司马炎而更该成为晋朝的开国之君,此人便是的次子司马攸。 那么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而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为何在宗法上,司马攸更该成为司家族的宗子呢?据《》所载:..齐献王攸,字大猷,少而岐嶷(聪慧)。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司马炎)之右,宣帝(司马懿)每器之。景帝()无子,命攸为嗣。 司马攸幼而聪慧,很受其祖父司马懿的喜爱与器重。而司马师无子,便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待司马攸成年后,无论是才能与名望,都胜过了司马炎。所以,虽然司马攸属司马昭的次子,但在宗法上,司马攸却属长房长孙。如果司马师不是死得太早的话,那么晋朝的开国君主,无疑就是司马攸。 再据《晋书 帝纪第三》:..初,文帝(司马昭)以景帝(司马师)既宣帝(司马懿)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司马师)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 司马师死时,司马攸年仅十岁,才将大权交给了司马昭。在宗法名分上,晋室江山在司马师一脉,而司马昭又系司马攸的生父,也很怜惜司马攸的才能,想立司马攸为世子,说自己只是替司马攸看守江山。但是司马昭想传位於司马攸的想法,遭到了群臣们的反对才不得不作罢。 如果当初是由司马攸嗣位,而建立的晋朝,那么后来的历史发展,肯定会要好一些。司马攸对政治形势的警觉要比司马炎好很多,曾经就看出了并州(今山西境内)胡人部落迟早是朝廷的祸害,而劝司马炎除掉匈奴贵族头领,结果没被采纳。 而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虽也参入了“八王之乱”,但司马冏的才能在晋宗室诸王中,也还算是较为杰出的。司马冏死后,平原王司马干(司马师、司马昭同母弟)非常伤心,而对身边人说:“宗室日衰,唯此儿最可,而复害之,从今殆矣!”司马攸父子在晋宗室中,可以说是最为卓尔不群。当初晋室江山要是传承到司马攸一系,社会秩序会更稳固一些,也不至于爆发那么严重的民族灾难。 随机文章新文化运动口号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博士称北京出现两条真龙,从锁龙井冲出掀翻郊区厂房圣巴特岛圣巴特古斯塔夫三世机场,跑道仅640米探山东双乳峰诅咒,挖山者接连死亡/外形似少女的双乳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