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考古发现

人类会灭绝是真的吗?化石记录显示所有生物最终都会灭绝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人类无处不在,很难被彻底消灭


人类无处不在,很难被彻底消灭


据新浪科技(任天):国外媒体报道,作为地球的一个物种,人类会灭绝吗?最简单的答案是:会。化石记录显示,所有生物最终都会灭绝。几乎所有曾经存在过的物种,超过99.9%,都灭绝了。


一些物种留下了后代,但大多数物种——如蛇颈龙、三叶虫、雷龙等——则彻底消失。其他人类物种也是如此。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直立人都消失了,只留下智人(Homo sapiens),也就是正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我们。人类正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问题并不是会不会灭绝,而是什么时候灭绝。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暗示这样的灭绝即将来临。掠地小行星的威胁是媒体的最爱,火星则经常被认为是人类未来逃避灭绝灾难的去处。此外,气候危机的威胁也一直在持续。


人类堪称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但也存在弱点。作为大型温血动物,我们并不能很好地应对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剧变。体型较小的变温动物,如海龟和蛇类等,可以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生存好几个月,这也是它们历经多次灭绝事件幸存下来的原因。新陈代谢较快的大型动物,如霸王龙或人类等,则需要大量的食物,而且要频繁进食。在火山爆发、全球变暖、冰河时代或小行星碰撞后的“撞击冬季”等灾难过后,短暂的食物链中断会对这些动物造成严重影响。


人类的寿命较长,一个世代的时间也很长,后代很少。缓慢的繁殖过程会使动物难以从种群崩溃中恢复,这也减缓了自然选择,使动物难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这就注定了猛犸象、地懒和其他巨型动物的灭亡。此外,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繁殖太慢,也无法承受或适应人类的过度捕猎。


因此,人类也是脆弱的,但我们有理由认为自己能够避免对抗灭绝,这或许是独一无二的。人类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物种,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而且极容易适应环境,这一切都表明我们会在地球上逗留相当长一段时间。


无处不在的人类


首先,我们真的是无处不在。当生物体在地理上分布足够广泛时,就能在灾难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和大规模灭绝事件的间隔期间生存得更好。大的地理范围意味着一个物种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一个栖息地被破坏,它们可以前往另一个栖息地生存。


分布范围较小的北极熊和大熊猫如今已濒临灭绝,而有着巨大活动范围的棕熊和红狐则境况尚可。人类是所有哺乳动物中地理分布范围最大的,遍布所有大陆,活跃在遥远的海洋岛屿、沙漠、苔原和雨林等各种栖息地。


我们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数量众多。人类目前约有78亿人口,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动物之一。我们的生物量超过了所有的野生哺乳动物。即使假设一场流行病或核战争消灭掉99%的人口,也有数百万人能存活下来,重建家园。


我们也不挑食。从灭绝恐龙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中幸存下来的物种很少依赖单一的食物来源。这其中就包括杂食性哺乳动物,或者诸如短吻鳄和鳄龟这样的食肉动物,它们几乎什么都吃。人类的食物中也包括成千上万种动物和植物。根据所能获得的食物,我们既可以是食草动物,也可以是食肉动物,当然更多的还是杂食动物。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像其他任何物种那样只通过DNA来适应环境,而是通过习得行为,也就是文化。人类是动物,属于哺乳动物,但我们又是如此怪异、特殊的哺乳动物。我们在动物界中与众不同。


我们不是用几代人的时间来改变我们的基因,而是利用智力、文化和工具,在几年甚至几分钟内就改变我们的行为。鲸类花了数百万年才演化出鳍状肢、尖齿和声呐。但在几千年里,人类就发明了鱼钩、船舶和寻鱼器。文化演变甚至超过了病毒的演化。病毒基因的突变可能需要几天时间,但说服别人洗手或许只要几秒钟。


文化演化不仅比基因演化更快,而且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于人类,自然选择造就了一种具有智能设计能力的动物,这种动物不是盲目地适应环境,而是有意识地重塑环境以适应其需要。马进化出研磨用的臼齿和复杂的肠道,适应了以植物为主的食物。人们则驯养植物,然后砍伐森林,种植庄稼。猎豹演化出极高的速度,在追逐猎物时保持优势,而我们却大量饲养不会奔跑的牛羊。


我们的适应性是如此独特,甚至有可能在一次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如果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能有10年的预警时间,那人类可能会储存足够的食物来度过寒冷和黑暗的岁月,从而挽救大部分人口。像冰河时期那样的长期破坏也可能会导致大范围的冲突和人口崩溃,但文明很可能会保留下来。


不过,这种适应性有时会让我们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因为我们太聪明了。改变世界有时意味着将世界变得更糟,制造新的危险——核武器、环境污染、人口过剩、气候变化、流行病……。因此,我们也通过核协议、污染控制、计划生育、廉价太阳能、疫苗等手段来降低这些风险,希望逃脱自己设下的每一个陷阱。


到目前为止,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


相互联系的世界


人类的全球文明也发明了相互支持的方式。世界某地的人们可以向其他地方的弱势群体提供食物、资金、教育和疫苗。但是,互联互通和相互依存也会造成脆弱性。


国际贸易、跨境旅游和发达的通讯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因此,华尔街的金融赌博可能会摧毁欧洲经济,某个国家的暴力会引发地球另一端的极端主义仇杀,新型病毒的蔓延也可能威胁数十亿人的生命和生计。


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乐观情绪很有限。智人已经存在了超过25万年时间,历经冰河时期、火山爆发、流行病和世界大战等无数灾难。可以想象,我们应该很容易能再延续25万年甚至更长时间。


当然,悲观的场景也可能出现,我们或许会看到自然或人为灾难导致社会秩序的普遍崩溃,甚至是文明崩溃和大部分人口的消失。那将是一个残酷的后末日世界。即便如此,人类还是有可能存活下来,利用之前社会的遗留物作为生活资料,就像电影《疯狂的麦克斯》里呈现的那样。我们或许会回归自给自足的农业,甚至再次成为狩猎采集者。


这样看来,人类免于灭绝的门槛很低。或许问题并不在于人类能否在未来的三、三十万年中存活,而在于我们能否做得更多,而不仅仅考虑生存。

大英帝国:人类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全世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严格意义上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真正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全球范围的国家大英帝国的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的。 从人口数量来看:大英帝国统治着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当时中国也只有大约4亿人口,无疑大英帝国是那个年代人口绝对数和占全球人口的占比最大的。 从对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尽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国在疆域上几乎能与大英帝国抗衡,但说到底蒙古帝国的影响力所及只限于亚欧大陆。大英帝国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和宪政体制,率先开创运用银行、股票等近现代金融工具,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镑也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工业革命使英国以一国之力创造出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0%以上。 正如英国人自己所说的“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帝国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早期殖民者尽管开辟了新航路,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即使是后来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尽管显赫一时,可放眼全世界仍有不少能与之抗衡的强势国家。 随机文章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尼古拉特斯拉有多恐怖,击败爱迪生成为现代电气学之父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爱因斯坦给5000年后人类的信:都写了什么?图

1938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配合将于次年举办的纽约世博会,依照其“未来世界”的主题,决定送给5000年后未来世界的人们一份特殊礼物。 最后他们决定用铬铜合金制作一个巨大的“时间舱”,将送给未来世界人们的礼物放置在这个“时间舱”里。 在1938年埋下的巨大的“时间舱”里,写给5000年后的一封短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其余的大部分空间里,装着不同的布料、金属、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电话、电动剃须刀、丘比特娃娃,甚至还有一包万宝路香烟。 这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迎接第二年将举行的纽约世博会所准备的特殊礼物。为了配合当届世博会“未来世界”的主题,他们决定在世博会场馆地下,埋入一个装有当代文明记录的容器,并在地面的石碑上注明:直到5000年后才能打开。 制作这个容器的过程中,西屋电气的主席安德鲁·罗伯森曾鼓励那些负责装配的工人:“5000年后,当它再次醒来时,里面的内容会成为我们给遥远后代的最好的礼物。” 这个穿越时空的礼物,有着铬铜合金制成的外壳,看起来就像一个两米长的巨大的子弹。它里面所装载的,除了那些让当时人们自豪的科学发明和日常用品,还包括一段纪录片、存有超过1000万字文档的微缩胶片,以及三位“对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给后代的留言,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 不过,相比于为科技高速发展而自豪的普通人,这位“划时代的物理学家”所表达的内容,沉重得有些不大协调。他在信中写道: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 “这是因为,与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相比,普通大众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当时,许多科学发现被应用于军事,转化为更加先进的武器,推动着人们相互的杀戮与争夺。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这样表达自己对“普通大众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的不满。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而人文环境则每况愈下。科学家们所写的“经”,被这些普通人“念歪”了。 此后,科技与人文的矛盾一直没有停息。就在写下这段话的第二年,爱因斯坦又签署了另一封信件,建议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抢在德国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几年后,就是这样两颗凝聚着最新科技的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夺走了几十万平民的生命。 而那个“时间舱”,则一直静静地躺在纽约法拉盛草原-可罗娜公园(Flushing Meadows Corona Park)里。1965年,为了迎接在纽约举行的又一次世博会,一个新的“时间舱”,被埋在了相邻的地方。在这个被命名为“时间舱II”的容器里,装入了近20年的新鲜玩意儿,包括信用卡、避孕药、塑料心脏瓣膜,还有一张披头士唱片。不过却再没有科学家们写给后代的留言。 现在,在这座纽约第二大的公园里,人们在宽阔的草地上打球、烧烤、散步,只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石碑提醒人们,距离地面15米的花岗岩洞穴里,埋藏着人们送往5000年后的礼物。 曾有媒体评论说,注意到“时间舱”的人们,会沉浸于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但那些充满忧虑的信件,却很少有人仔细回想。 与72年前相比,如今的人们似乎很容易就能获得爱因斯坦所说的“优越感”。但科学家们所忧虑的社会现实仍然没有变化。人类的杀戮和争夺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恐慌也仍然在持续。 如今,埋下一个自己的“时间舱”,已经成为每个世博会主办城市的惯例。在学家的眼中,“时间舱”是当代人承担起的“责任”。 70年前,亚特兰大奥格尔索普大学校长雅各布就曾评价说,记录着当代文明的“时间舱”,能够让后人还原我们的生活。 但它的影响显然远不止于此。至少,这封爱因斯坦写给5000年后人们的信,已经被时间的信使带给了每一个人。总有人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会停下来想一想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想一想人类社会所缺乏的那些东西。 只是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些。当人们的目光不断聚焦于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人类关于文明的反思,也像“时间舱”里爱因斯坦的那封信一样,被遗忘在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