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琅琊公主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说起古代皇宫之中的公主,可能在许多人看来,是相当幸福的一件事,因为她们出生在皇家,当时最高贵的家族,而作为皇室的后裔,不说从小含着金汤匙锦衣玉食,但却不必如普通人一样朝九晚五,更不必担心风餐露宿,她们被世人认为是皇帝的“掌上明珠”,所以从小便享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不仅所到之处享受着人上人的待遇,还能生杀予夺。又由于是女性的关系,更不用为皇权所烦恼。然而很多事并不是表面上看见的这么美好。
中国不是有一句古话叫:“物极必反”。世上本就没有两全其美之事,何况是享乐极尽的皇家贵族呢?其实,在数千年的历史王朝之中,并不是每一位公主都能够被独宠一生。她们的人生远不如人们所看到的表面风光,就好比今天要说的这位公主殿下!
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琅琊公主。本名元玉仪,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拓跋弘的后代,祖父是北魏孝文帝的亲弟弟,是朝堂上为首的权臣,还是当时最有名的富豪,家中的财产足以匹敌国库。而她的父亲则是高阳王元雍的世子元泰,是个颇有声誉的贤良之人,在朝中任太常卿。元玉仪的生母不详,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她是元泰的小妾。

琅琊公主的出身可以说是极为高贵了。那她又怎么沦为大臣的玩物呢,不仅如此,最后竟还落到沦落街头卖身的悲惨下场?归根结底也就这两点了。一是因为当时的动荡政局,二是因为琅琊公主的美貌过人。
据记载:琅琊公主长得倾国倾城,美得极致,是当时名扬中原数一数二的大美女。凭着显赫的家世,她本应一生过着衣食无忧尊贵无比的生活,坐享祖先为其留下的荣华。然而,幸福总是走得太突然,公元528年“河阴之变”,这年是小公主人生的分水岭,她的生活仿佛走到了断崖,此后的生涯万劫不复凄惨无比。
在这场历史罕见的政变中,琅琊公主的父亲、祖父都遇害了,导致家道中落,空有美貌而无势力庇护的琅琊公主,就这样被当时的一个官员孙腾秘密弄回自己家中,沦为他的玩物。被这个大臣给糟蹋了。但是就这样还不足以保存自己的性命,不久后,孙腾就被人揭发,举报他私藏朝廷余孽,很快孙腾的家也被抄了,身为家妓的琅琊公主被赶出门,于是她沦落街头,不得已只能以卖艺卖身为生。好歹是一个贵族女子,居然沦落到这种地步,真是凄惨啊!

后来北魏政权再次经历了一次动荡,高家崛起,当权者高欢掌控朝局,公元547年,高欢逝世,其子高澄继丞相之位,继续掌握大权。就在这时,琅琊公主的人生第二次发生转折。就在她卖艺卖身期间,她遇上了自己的贵人。他就是高澄。高澄在见到琅琊公主时,便对她一见钟情,于是便将其接入府邸,安顿在他平日里用来处理政务的东柏堂。为了给她出气,为了证明孙腾没有眼光,当然,也是为了让她在不肯接纳她的元斌面前扬眉吐气,高澄奏请皇帝将她封为琅琊公主。琅琊公主也因此再次过上了一段风光生活。
本以为此后一生可以这样锦衣玉食的生活下去,却不想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的八月,高澄出事了。
公元549年,高澄在书房被刺杀。高澄死后,史书就终止了对元玉仪的记录,想必同样凄惨不得善终了。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决心改革风俗?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为什么决心改革风俗?改革的内容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公元47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 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就是用了汉人的姓。魏孝文帝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人才济济!成淹、李彪舌战齐使为国争光!
北魏人才济济!成淹、李彪舌战齐使为国争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冯是北魏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为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时,孝文帝非常难过。他非常清楚,没有冯太后,也就没有他的今天,这个国家也不会这么强大。孝文帝为了表示对她的哀悼,日夜守候在冯太后的灵前。朝廷的官员以及当地各州和郡的官员都前来哀悼。一天,有两个人骑马来到了首都。身穿着红色衣服,他们走向冯太后的灵堂。卫兵很快拦住他们,问道:“你是谁,竟敢穿着鲜艳的衣服前来哀悼?我们的会砍掉你们的脑袋的。”说着,就要逮捕这两个人,并要求皇帝惩罚他们。两人答道:“我们是南齐的使者。皇帝派我们来悼念冯太后的。如果你的国家不欢迎我们,我们就只好回到我们的国家了,向皇帝复命。“卫兵说:“除非你穿上丧服,就不能进入灵堂。” 南齐使臣依旧坚持穿南齐的朝服,这在礼仪上是行不通的。两位使者中年长的是裴昭明,是裴骃的儿子。他的父亲给《》作过注释。年轻一点那个的是谢竣,出生在望族。他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历史学家,及雄辩的外交家。虽然北魏和南齐经常交战,可是齐武帝仍然决定派裴昭明和谢竣作为特使前往北魏,按照共同的习俗悼念冯太后,以暂时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北魏朝廷闻知世事,相信南齐的两位使者,是来哀悼魏国的冯太后的。然而,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显然是想羞辱魏国,破坏魏国的尊严。因此,尚书李冲派著作郎成淹与裴昭明讨论此事。辩论中,裴昭明假装生气,说:“我们大老远来到贵国悼念太后。可是没想到,因为我们穿着宫廷服装,你们就把我们拒之门外,成何体统?” 成淹回头问道:“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提到,戴紫色羊皮和黑色帽子进行哀悼,是对死者及其亲属不尊重的表现。两位特使都很熟悉诗歌和书籍,作为贵国的外交使节,难道你们连这种礼节都不懂吗?”裴昭明说:“光有礼貌是不够的。既然你对礼仪和习俗了解这么多,为什么你们的使者李彪去悼念我朝高帝时,还身穿朝服呢?我们当时并没有反对,但你却对此小题大做。”“朝和夕不能相相提并论,和魏国也不能相提并论。我朝皇帝很孝顺,所以他必须严格遵守古老的礼仪,无论谁来悼念,他都必须穿孝服。”成淹接着说:“李彪去贵国哀悼时,他穿的是朝服,但齐国的统治者和官员也穿得很华丽,并没有穿丧服?李彪一个人怎么敢穿丧服?你们不遵守古代礼仪不关我们的事。” 谢竣补充道:“夏、商、周三代礼仪不同。没人能分辨哪个王朝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成淹问谢竣:“在这种情况下,虞舜的义孝是不对的。”谢竣此刻无话可说。裴昭明抢过话头说:“虞舜是一个既公正又孝顺的圣人,谁敢说他错了?”成淹看到裴兆明也是搭讪的语气。他一针见血地说:“早知现在,何必当初,你们立刻换上丧服吧?你们齐国的皇帝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你按照礼节行事。他不会责备你们,相反,还会表扬你们。如果他责备你们,说明他也不懂礼节。”就这样,裴昭明和谢竣地换上,北魏预先准备好的丧服,然后走进冯太后的灵堂哀悼。北魏葬礼后,孝文帝对成淹舌战裴昭明的行为非常满意。成淹为国家而战,这是北魏外交史上的一次胜利。为此,孝文帝将成淹官升两级,并鼓励他继续为国家赢得荣誉。 不久,孝文帝派外交官李彪到南齐,表达他对南起悼念冯太后的喜悦之情。当齐国皇帝得知北魏使者李彪被派往齐国时,他想借此机会侮辱李彪,为裴昭明去魏国悼念时所受的屈辱报仇。他派人去建康外面见李彪。李彪知道南齐是在为北魏使者们所受的耻辱报仇。他已经准备好了。为了迎接李彪的到来,齐武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并邀请了一支乐队为他演奏音乐。李彪见此情景,起身道谢,说:“我朝的皇太后刚过世不久。皇帝非常难过。文武大臣和百姓们都在哀悼。我们怎么敢在国丧时期,寻欢作乐呢?“南齐大臣刘浍说:“你的皇帝对皇太后如此孝顺,为什么他不像普通人一样守孝三年呢?李彪回答说:“皇帝守孝三年,谁负责这个王朝的重要事务?”刘浍说:“相国和其他大臣,不能处理吗?” 李彪回答说:“三皇五帝时,他们的臣民没有皇帝那么圣明。君主掌管国家主权,所以世界是和平的,人民和君主一样幸福。战国时期,大臣比君主聪明,权力掌握在大臣手中。因此,天下一片混乱,战争频繁,人民并不感到无聊。我们的皇帝像三皇五帝一样神圣,我们作为臣子的,谁能代替皇帝管理国家事务呢?齐武帝见刘浍不能抵抗李彪,为这本朝没有李彪这样能干的大臣,而感到沮丧。他命令手下撤走乐队,与李彪讨论古代礼仪知识。齐武帝非常欣赏李彪的外交技巧。李彪遥国的时候,他专门为李彪举行了告别仪式。李彪的这次南齐之行,再次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他强烈赞扬孝文帝的智慧,回家后,他受到孝文帝的表扬。从这一事件还可以看出,北魏虽然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但它像南朝一样尊崇汉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