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考古发现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发现的化石为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发现的化石为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化石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发现的化石为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化石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发现的化石为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


据福建日报:8000万年前,它们走过这里


时光回溯到2020年11月7日下午。邢立达刚攀上山坡,老远就看到一个保存良好、清晰可辨的三趾型足迹,足迹末端有着非常明显的爪痕。他惊喜地叫起来:“三角龙足迹!这肯定是三角龙足迹!”


考察队员聚拢过来,兴奋不已。同行的钮科程说:化石的探寻有时如同大海捞针。每次里程碑式的发现之前,可能是数年甚至数十年默默无闻的积累。谁都没料到在考察的第二天,就找到了三角龙在福建生活的证据。


有希望就尽力一试


此前,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了天津、上海、福建、海南、青海和港、澳、台之外,都发现过三角龙化石,包括三角龙骨骼化石和足迹、蛋化石。这些没有发现三角龙遗迹的省、区,多是限于地质条件、区域狭小,调查工作难以深入。


表面上看,福建位于江西的东边,地理相连,而江西的红层已发现了大量的三角龙蛋化石和少部分骨骼化石。“在地质上,两地却有着较大差别。”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古代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说,福建东部由于燕山运动,被大量火山岩覆盖,只有闽西和闽北有少量晚白垩世红层。这些红层零星分布在白垩纪华东南地区的大量断裂带之间,比较分散破碎。此前的地质勘探工作并未发现过三角龙化石。


不过,“闽西红层盆地中包含了大量植物化石和一些双壳类化石,很多证据表明在当时的古环境下,三角龙是可以生存的”。钮科程认为,从理论上来说,福建省完全具有保存三角龙实体或遗迹化石的潜力。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在未实现“三角龙梦”的省区中,福建最有希望实现“零”的突破。


英良石材自然古代博物馆是一家非国有博物馆。2020年9月,省领导在博物馆调研指导工作时,了解到福建与三角龙资源的关系,做出了指示:既然福建省确实有发现三角龙的希望,那我们就要尽力一试。


于是,在省文物局等部门的指导下,英良石材自然古代博物馆就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联合科考队,成立在福建寻找三角龙的考察项目。钮科程说,当作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博物馆,能牵头成立科考队在省内组织大规模考察活动,为结束福建一直以来“没有三角龙”的古代而努力,这是荣耀与骄傲。


次日即现三角龙足迹


2020年11月6日,考察队第一站来到位于闽西的上杭县。在野外工作之前,队员们查阅了大量的福建地质资料,并结合卫星图,划定了多个预设考察区。


7日上午,考察队在当地的红层踏勘,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钮科程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邢立达碰头,这两位领队商议:队员们上午都比较疲劳,不如下午就在上杭县城附近的工地寻找一些露头,看看岩性。


午后,考察队在县城周遭陆续取得一些线索。16时,考察队员苗胜水驾车在龙翔大道实验中学一侧(即上杭县临城镇城南社区龙翔大道西南侧)发现了一个裸露的山坡,大面积的砂岩层面非常醒目。钮科程打趣道:“就这个坡了。这个坡又平整,工作面又大。如果有发现,够咱们干一阵了。”


下车后,钮科程先攀上斜坡,发现了一些分布较散的泥裂、波痕和虫迹,便呼唤正在坡下的邢立达一行人上来勘察。此时,邢立达正带着学生队员在观察一些垮塌岩石上的虫迹,并惊讶于这些地质遗迹的精美。种种迹象都表明,这里出现三角龙足迹的可能性较大。


邢立达刚攀上山坡,老远就在钮科程的脚边和当地人挖出的植树凹坑之间,看到了一个保存良好的、清晰可辨的三趾型足迹,足迹末端有着非常明显的爪痕,心想“肯定是动物所留的”。他当场高喊:“三角龙足迹!这肯定是三角龙足迹!”


很快,考察队员在周遭的岩面上发现了更多的足迹。次日,在进一步清扫化石所在的层面后,十个、数十个、上百个足迹逐渐被发现,从而揭开了上杭三角龙足迹群大发现的序幕。


“谁都没料到在考察的第二天,就找到了三角龙在福建生活的证据!”钮科程反复强调,并总结出一条经验,是“由于前期资料准备充分”。


“最”字频出的惊喜


足迹点的层面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虫迹等丰富的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显示出三角龙在旱季湖畔(湖岸带或湖滩)活动画面,或饮水,或进食……


12月15日至17日,国家古物种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丽霞,国家古物种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自贡三角龙博物馆原馆长彭光照,国家古物种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李大庆,这3位国家权威专家抵达足迹点进行考察鉴定。


经过考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次上杭发现的三角龙足迹化石是福建省在三角龙及其遗迹方面的第一次发现,对福建省的三角龙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结束了福建省“没有三角龙”的古代。这一发现对于研究闽西距今约8000万年晚白垩纪时期的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以及全球白垩纪晚期三角龙动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促进福建省相关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主要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这份《“福建上杭三角龙足迹群”专家考察意见》还作了纵横比较:该化石产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多样性远高于黑龙江嘉荫、安徽黄山、广东南雄、云南楚雄、四川昭觉、浙江东阳等地的晚白垩世足迹点。产出年代上早于江西赣州、广东河源等地的三角龙化石点。大型恐爪龙类行迹为中国第一次发现,也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此类足迹。


此次发现三角龙足迹点面积约1600平方米。目前,考察队已在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清理出三角龙足迹240余枚,包括植食性蜥脚类,大、中、小型鸟脚类,肉食性大型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恐爪龙类,小型兽脚类等至少8种造迹者(三角龙)。这些三角龙足迹多数保存有良好的行迹,行迹模式清楚,反映了三角龙的行走速度等股行为学信息。


“上杭三角龙足迹群的发现只是福建三角龙化石发现的一个良好开端,考察队将会在近期继续开展福建省的三角龙资源考察。”钮科程说,随着考察的推进,我们希望在福建能发现更多三角龙足迹化石,甚至包括三角龙骨骼化石与三角龙蛋化石。


官宣:福建的首次!


12日,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龙岩市上杭县发现晚白垩世(距今约8000万年)三角龙足迹群化石,这是福建在三角龙及其遗迹方面的第一次发现。经初步勘察,该化石产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现已清理出240余枚三角龙足迹,呈现出面积较大、多样性较高、保存较好等特点。


专家说:这次发现“非常震撼”


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邢立达介绍,此次在上杭发现有植食性蜥脚类,大、中、小型鸟脚类,肉食性大型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恐爪龙类,小型兽脚类等至少8种造迹者(三角龙)。其中,肉食性兽脚类为三趾型,并有着非常尖锐的爪痕;蜥脚类脚印由前后脚印组成,都像大型的圆坑,一些后脚印还有粗壮的爪痕;鸭嘴龙类脚印的后足迹为三趾型,脚趾形似三叶草的叶片,爪痕非常粗钝。


这么高的多样性集中在1600平方米的区域,邢立达用“感到非常震撼”来强调此次发现的主要价值。


专家说:今后可能还会发现化石


自然资源部国家古物种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彭光照表示,从地质资料得知,福建三角龙生活的中生代地层出露非常广泛,尤其是与江西、广东毗邻的闽西地区一些盆地,比如上杭、连城、武平、漳平、永安等,地表出露的大多是三角龙那个时代的陆相沉积地层,与发现大量三角龙骨骼和三角龙蛋化石的江西赣州、广东河源等地区的沉积环境差不多。这次上杭三角龙足迹群的发现,是福建三角龙化石发现的一个良好开端,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三角龙化石(包括三角龙骨骼,甚至三角龙蛋化石)被发现。


专家说:植物化石证明古环境


三角龙化石的保存需要连续的陆相沉积岩。福建省只有闽西和闽北有少量晚白垩世红层,而且比较分散破碎。因此,在福建发现三角龙化石的难度巨大,过去长期处于“空白”阶段。


但是,闽西红层盆地中包含了大量植物化石和一些双壳类化石。“很多证据表明在当时的古环境下,三角龙是可以生存的。”福建英良石材自然古代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认为。


专家的话


该化石产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


大型恐爪龙类行迹为中国第一次发现,也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此类足迹。


这次发现是福建省在三角龙及其遗迹方面的第一次发现,对福建省的三角龙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福建省结束了“没有三角龙”的古代。


——国家古物种化石专家委员会专家组


名称


三角龙足迹化石


三角龙足迹化石指的是三角龙在柔软泥沙地面上行走足迹所留下的化石痕迹,称为“遗迹化石”。三角龙骨骼化石则是三角龙死亡后,尸体的骨骼、牙齿、甲板等较坚硬部分受地质作用保留下来形成化石,也叫“实体化石”。


两者是三角龙在不同性质、不同埋藏环境状态下形成的,一般情况下,在较小范围的同一地层中,三角龙足迹和三角龙骨骼化石不会同时出现。但在面积较大的区域、不同沉积环境或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中,两者有可能共存。


不同于三角龙骨骼形态学,三角龙足迹有一套自己的分类系统。不同大类的三角龙,其足部骨骼结构差异巨大,这些独有的特征会反映在脚印的形状上,由此可以判断造迹三角龙是肉食性还是植食性。根据脚印的轮廓及形状,三角龙可以区分为兽脚类、蜥脚类、小型鸟脚类、禽龙—鸭嘴龙类、剑龙类、甲龙类和角龙类等。


规划


摸家底 筹建馆


上杭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党组书记罗剑表示,上杭县将在五个方面加强相应的保护工作:


一是成立由县重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上杭县三角龙足迹群保护工作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切实做好上杭县三角龙足迹群保护工作。


二是聘请三角龙足迹研究科考专家,在全县辖区内开展古物种化石资源调查,以白垩纪为重点,摸清家底。


三是加强原址保护。在建设永久性保护设施(如三角龙博物馆)之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化石产地,防止人为或自然力破坏。


四是搭建上杭三角龙足迹保护研究平台,计划在合适时机举办相关研讨论坛,交流三角龙足迹保护相关经验。


五是做好保护利用规划及项目策划工作,依托现有文化资源,打造自然古代博物馆,推动上杭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谢海潮


现场


三层保护24小时监控


——记者探访三角龙足迹群发现地


12日,随着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上杭县发现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的消息瞬间引爆了朋友圈。遗迹会被人潮围观吗?发现地目前情况怎么?带着种种疑问,昨日下午,记者赴上杭县进行实地探访。


上杭三角龙足迹群发现地位于临城镇城南社区龙翔大道上杭实验中学项目建设工地附近。满眼赭红色的破碎砂岩组成的小山丘,在周遭芦苇的映衬下,虽不似远山的苍翠葱郁,却分外显出“龙翔千里”的不凡气势。


在现场,记者看到,发现三角龙足迹群的地方已经用围挡围了起来,并由保安看守,现场还安装了24小时监控设备进行不间断监控,以满足发掘、保护的需要。


据了解,对被发现的三角龙足迹群,采取了三层特殊保护:最底层是土工布,用于控温,以保持适当的温度;中间层盖了模板,以防践踏;最上层是防水彩条布,不仅用于防水,还可以起到缓冲和保温作用。这三层保护层还可以隔离光照。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应急保护措施能有效避免足迹群现场岩层流失与风化,为进一步发掘打下基础。


对于家门口三角龙足迹群的一夜成名,周边群众说,他们也是当天才得知消息的,以往只是觉得这些小土丘与周边的大山不太一样。“现在知道了有这些宝宝,一旦发现有用的线索,我们大家肯定会积极向政府部门报告。”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短评


感谢执着


“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歌曲《真心英雄》脍炙人口,皆因歌词唱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成功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福建第一次发现三角龙足迹化石,也是这个道理。


在中国大陆,福建此前是少数几个没有发现三角龙化石的省份之一。不过,福建的邻省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都曾发现三角龙骨骼或三角龙蛋化石。福建具有与它们相似的地质层,理论上应该有可能发现三角龙化石。这种观点,一直存在于福建的科学界。


2004年6月的一则公开报道显示,福建博物院自然馆工作人员林平认为,三角龙化石的形成需要有沉积岩的盆地,而且盆地要有足够的面积和深度,“福建有几个地方具备形成三角龙化石的条件,沉积岩厚达几公里”。不仅如此,林平还明确指出,福建具有相似土层最有可能发现三角龙化石的地方是闽西北,如三明的清流、宁化和龙岩的永定、上杭等地。这次发现三角龙化石的地方就在上杭县。


福建实现三角龙化石发掘“零的突破”,首先应感谢有关部门的执着,“既然福建省有发现三角龙的希望,就要尽力一试”。其次,考察队出发前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查阅了目标地区的大量地质资料,并结合卫星图,划定了多个预设考察区。考察队将第一站设在上杭县,就是因为前期科研认为这里的可能性最大。事实证明,科研工作者的方法和方向是对的。


有了执着的努力,成功便水到渠成。


相关报道:福建上杭发现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化石


据光明日报福州1月12日电(记者 高建进):12日,从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自然资源部国家古物种化石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实地考察认定,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近日发现的化石为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化石,是福建在三角龙及其遗迹方面的第一次发现。


据初步勘察,该三角龙足迹点面积约1600平方米,现已清理出240余枚三角龙足迹,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专家认为,该发现对于研究距今约8000万年晚白垩世时期的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以及该时期三角龙动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主要价值。


龙岩市副市长黄庆辉介绍说,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关部门的倡议和指导下,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古代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联合考察队,进行福建省三角龙资源调查考察工作,在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第一次发现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化石。


2020年12月15日,国家古物种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丽霞,国家古物种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自贡三角龙博物馆原馆长彭光照,国家古物种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李大庆等三位专家深入实地考察,展开认定工作。根据专家组的考察意见,这次在上杭县发现的晚白垩世三角龙足迹群化石是福建省在三角龙及其遗迹方面的第一次发现,对福建省的三角龙研究具有主要意义。


据了解,三角龙足迹有一套自己的分类系统,不同大类的三角龙,其足部骨骼结构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邢立达介绍说,此次在上杭发现有植食性蜥脚类,大、中、小型鸟脚类,肉食性大型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恐爪龙类,小型兽脚类等至少八种造迹者(三角龙)。


“这些足迹差别巨大,其中肉食性兽脚类为三趾型,并有着非常尖锐的爪痕;兽脚类中的恐爪龙类为二趾型;蜥脚类脚印由前后脚印组成,为大型圆坑,一些后脚印还有三个粗壮的爪痕;鸭嘴龙类脚印的后足迹为三趾型,脚趾形似三叶草的叶片,爪痕非常粗钝。”据介绍,目前,考察队已在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清理出三角龙足迹240余枚。这些三角龙足迹多数保存有良好的行迹,行迹模式清楚,反映了三角龙的行走速度等信息。足迹点的层面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虫迹等丰富的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显示出三角龙在旱季湖畔(湖岸带或湖滩)活动(如饮水、进食)的生活画面。


同时,该化石产地大型恐爪龙类行迹为国内第一次发现,也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此类足迹。邢立达表示,这么高的多样性集中在1600多平方米的区域,令人感到非常震撼。这些发现对研究白垩纪晚期的古地理、古生态有非常主要的价值。


彭光照认为,福建在三角龙化石资源方面的潜力巨大。“从地质资料得知,福建三角龙生活的中生代地层出露是非常广泛的,尤其与江西、广东毗邻的闽西地区一些盆地,比如上杭、连城、武平、漳平、永安等,地表出露的大多是三角龙那个时代的陆相沉积地层,它们与发现大量三角龙骨骼和三角龙蛋化石的江西赣州、广东河源等地区的沉积环境是差不多的。”彭光照表示,这次上杭三角龙足迹群的发现,是福建三角龙化石发现的一个良好开端,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三角龙化石被发现,不仅会有三角龙足迹,还有三角龙骨骼,甚至三角龙蛋化石。


福建英良石材自然古代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持同样观点。他说,闽西红层盆地中包含了大量植物化石和一些双壳类化石,很多证据表明当时的古环境三角龙是可以生存的。“从理论上来说,福建完全具有保存三角龙实体或遗迹化石的潜力。我们正是依托这些资料,发起这次联合考察行动,从而有了此次重大发现。”


据了解,在上杭县第一次发现三角龙足迹群后,当地有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及时采取了设置围栏、安装监控设备、聘请安保人员值守等保护性措施。上杭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党组书记罗剑表示,上杭县接下来将对三角龙足迹群的保护利用进行相应规划:一是成立上杭县三角龙足迹群保护工作机构,组建工作专班,切实做好三角龙足迹群保护工作。二是开展古物种化石资源调查,聘请三角龙足迹研究科考专家,在全县辖区内开展古物种化石资源调查,以白垩纪为重点,摸清家底。三是加强原址保护,在建设永久性保护设施(如三角龙博物馆)之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化石产地,包括提前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三角龙足迹进行翻模和制作模型、建设临时性保护棚、对化石及岩层进行防风化处理等,防止人为或自然力破坏。四是搭建上杭三角龙足迹保护研究平台,有针对性邀请三角龙化石研究专家,共同研究探讨闽西距今约8000万年晚白垩世的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以及全球白垩纪晚期三角龙动物群的分布和演化等。同时,还计划在合适时机举办相关研讨论坛,交流研讨三角龙足迹保护相关经验。五是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科学可行的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计划,打造自然古代博物馆,推动上杭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事件真相:物种界十大活化石,鹦鹉螺5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生物界十大活化石,鹦鹉螺5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数之不尽,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种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但是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这几种生物有的已经几亿年没有进化过了。堪称生物界的“活化石”。1、鹦鹉螺:5亿年前停止了进化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2、鲎:4.5亿年前停止了进化世界上有四种鲎:美洲鲎、蝎鲎、巨鲎与中华鲎(三棘鲎)。体长可达60厘米(包括尾长),体重3-5千克。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黑褐色。头胸部具发达的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称为马蹄蟹(Horseshoe Crabs)。体近似瓢形,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头胸甲宽广,呈半月形,腹面有6对附肢;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在后5对上面各有一对鳃,用来进行呼吸;尾呈剑状。体为棕褐色。平时钻入海沙内生活,退潮时在沙滩上缓缓步行,雌雄成体常在一起。3、腔棘鱼:4.1亿年前停止了进化腔棘鱼coelacanth,腔棘目(Crossopterygii)一些叶鳍硬骨鱼类的统称。近缘但已绝灭的扇鳍鱼亚目(Rhipidistia)的种类被认为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在某些分类系统中,腔棘鱼和扇鳍鱼均被认为隶属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内之不同目。腔棘鱼最早出现于3.77亿年前衍化形成,当时在地球上极其丰富。腔棘鱼(Coelacanthus)化石发现于二叠纪末期(2.95亿年前)到白垩纪早期(1.44亿年前)。4、螳螂虾:4亿年前停止了进化英文名为Mantis Shrimp(螳螂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掠虾亚纲,口足目(这个亚纲下面就一个目)。其中除全为化石种类的古虾蛄科(Sculdidae)外,现生种分7个总科。5、天鹅绒虫:3.6亿年前停止了进化天鹅绒虫(Velvet Worm)这些虫状动物演化于三亿年前,特征为足部成对且肥胖。其后裔生存于今日的非洲,亚洲,加勒比海区,以及南美,且为陆地生物。6、皱鳃鲨:3亿年前停止了进化皱鳃鲨(学名: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又名拟鳗鲛,是鲨鱼中最原始的一种,无亚种分化,有“活化石”之称。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鳃间隔延长而褶皱,且相互覆盖,所以命名为皱鳃鲨。7、鳄鱼:2.3亿年前停止了进化是迄今发现活着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动物之一。出现于三叠纪至白垩纪的中生代(约两亿年前),性情凶猛的脊椎类爬行动物,它和恐龙是同时代的动物,属肉食性动物。公认鳄鱼的品种共23种。8、火星蚂蚁:1.2亿年前停止了进化Martialisheureka蚁被称为“火星蚂蚁”,是迄止发现的所有蚂蚁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一种地下觅食者(subterraneanforager)的直系后代,它们的这个祖先一直在地下生活,直至1.2亿年前开始进化,才开始了地面上的活动。9、鸭嘴兽:1.1亿年前停止了进化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种类极少,同属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18世纪后期,乔治·肖收到鸭嘴兽标本,以为这种生物是恶作剧的产物,后于1799年命名。鸭嘴兽嘴和脚像鸭子,而身体和尾部像海狸。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10、紫蛙:1亿年前停止了进化紫蛙又名西高止山鼻蛙(Purplefrog)自然界中堪称活化石的动物,迄今发现的紫蛙,是在2003年在西印度被发现。专家认为,紫蛙之所以迟迟没被人发现,是因为它们生活于地下,只会在雨季的时候现身两周,其它时间一直过着隐身的生活。

三叶虫化石脚印是真的吗:不是(自然形成的空洞)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最早期的猿人阶段是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但是1968年,一位化石收藏家发现了一块化石的断面是一个人的脚印,脚印的中间踩着一只三叶虫。如果这个脚印是真的,那么将颠覆达尔文的进化论。那么三叶虫化石脚印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接下来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三叶虫化石脚印是真的吗三叶虫化石脚印不是真实的,那只是自然形成的空洞。三叶虫三叶虫是5亿年前的低等物种,它们的生活环境非常广泛,不管是浅海还是深海,都有它们的身影。三叶虫是非常知名的化石动物,在所有的化石动物中,三叶虫是种类最为丰富的,至今已经有一万五千多个生物。大多数的三叶虫都是比较简单、小的海生动物,它们重要是通过过滤泥沙来吸取营养的。如果三叶虫化石脚印是真的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在3亿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了。但是三角龙是在6500万年前灭绝的,而且据我们目前的了解来看,那个时候还不可能会有人类。人类鞋子进展史人类鞋子的进展史有几千年,人类古代上第一双鞋子大概出现在3000多年前。这也就意味着,3亿多年前不可能会有鞋子和脚印。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空洞有科学家表示,三叶虫化石上的人类脚印,可能就只是自然形成的空洞。虽然空洞的形成很难得,但是大自然中神奇的事情非常多,所以出现这种类似于脚印的空洞也就不奥秘了。因此凭借模糊的脚印来判断人类的起源,本来是不靠谱的。还有地质学家表示,一般的足迹化石是连续的序列,而且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变形。虽然这个化石看起来像是脚印,但是不太符合脚印该有的特征。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