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朝鲜战争联军为什么不跟志愿军拼刺刀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的27旅原本是英国本土的战略预备队。不过在紫石英号被炮轰后,清楚了中国的态度,担心解放军会收复香港,于是便将该旅调至在香港驻守。该旅下辖皇家勒斯特郡团第1营,阿盖尔和苏德兰高地人团第1营(后文简称阿盖尔营),米德赛克斯团第1营(后文简称米德赛克斯营)。每个营编制营部60人;营部连1个,150人,主要是通信和后勤人员;步兵连3-4个,140人;火器连1个,160人左右;其中米德赛克斯营为4个步兵连。

1950年8月28日,英军总部命令第27旅部率阿盖尔营和米德赛克斯营参加朝鲜战争,并补入皇家澳大利亚团第3营,以保持建制完整。

入朝后,英军第27旅缺编极为严重,2个营加直属分队仅1555人,加上后补入的澳大利亚营1010人,也仅2500余人。但兵员素质较高,新兵全部留在香港没有参加,由其他部队补入老兵。美军在朝鲜转入反攻后,英国从本土和德国占领军抽调的老兵也都到位,实力上升到5000人,不过没有坦克和重炮,由美军负责提供支援。

在经历了釜山防御战的残酷后,美军第8集团军转入反攻,英军第27旅跟在美军后面痛打落水狗,此时的朝鲜人民军毫无战斗力可言,被英军打得落花流水。

朝鲜战争联军为何不跟志愿军拼刺刀

麦克阿瑟悍然越过三八线,一直是左路美军第一军前锋的英军第27旅怨声载道,终于由美军第24师21团接替。但是让英军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韩军第2军团和云山美军骑兵第1师的大溃败,让他们变成了后卫。开路当先锋,撤退当后卫,极度不满的英军骂骂咧咧地进入了阵地,阿盖尔营(欠A连)、米德赛克斯营、澳大利亚营成品字形部署在清川江东岸,阿盖尔营A连部署在江桥的西侧,在英军第27旅以南4公里处的清川江西岸是美军第61野战炮兵营。英军眼睁睁地看着韩军第1师团、美军骑兵1师、步兵24师的部队从他们面前逃离。而英军第27旅却要坚守在清川江的博川、新安州渡口上。

此时志愿军39军117师正以350团、师指挥所、349团的队形兼程南下进行追击。1950年11月5日拂晓前,前卫350团进至博川东南的大扬洞、上扬五里地区,发现一个美军榴弹炮阵地。团长赵先顺、政委王千祥遂命尖刀连1连发起进攻。

这正是美军配属给英军第27旅的第61野战炮兵营。350团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追击绕到了英军第27旅侧后,而美军第61野战炮兵营更没想到中国人居然绕过了英军攻击自己,却没人知道中国军队是从哪里来的。

战斗就在这种情况下打响了。

虽然遭到突然进攻,美军第61野战炮兵营反应还是相当迅速,除了炮手外,所有人都配发了自动武器,布置到环形阵地上。而阿盖尔营A连立即紧急出发前往救援。

听到美军炮兵遭到袭击的消息,英军第27旅旅长考德准将大惊失色,如果清川江东岸出现问题,那他的后路就被断了,于是立即命令阿盖尔营全营返回救援。

朝鲜战争联军为何不跟志愿军拼刺刀

志愿军这边,在1连发起进攻后,2连3连也加入了战斗,但战斗并不顺利。美军炮兵手持步枪、机枪拼命反抗,C连连长穆尔上尉指挥两门榴弹炮进行抵近射击,一口气打掉1400发炮弹。350团没有任何重武器对美军火力进行压制,战士们只能依靠勇敢不断逼近美军。数个小时的激战后,美军只有一门榴弹炮及六辆汽车被摧毁,2人阵亡,35人受伤;而美军称志愿军有70牺牲,其中很多人距离美军榴弹炮护盾只有几米。在整个运动战期间,对付美军炮兵这种汽车防御圈,志愿军始终缺乏办法,这是缺乏重火力的原因。

激战中350团1营营长徐春波还发现英军炮阵地北方即为清川江桥,立即明白过来自己穿插到了敌军后方,只要炸掉江桥,在西岸的敌军就会被切断后路。可惜爆破行动功败垂成,出击的爆破组虽英勇奋进,但受美军火力所阻,全部牺牲。如果这一行动成功的话,英军第27旅就会失去退路,英国报纸在第二天会哀嚎遍野。非常可惜。

天亮后,英军阿盖尔营发起反攻,350团留1连坚守,其余部队转入隐蔽。此时1连经过晚上战斗已伤亡过半,但在连长张文年指挥下顽强反击,营长徐春波也坚持留在1连阵地上。

英军阿盖尔营集中优势兵力,在美军坦克、重炮掩护下,直扑1连阵地。天空中,美军飞机十余架对着1连狂轰乱炸。营长徐春波、连长张文年先后牺牲。但打了整整一个上午,英军阿盖尔营仅有一次冲上志愿军阵地,随即被打退,除此毫无作为,再也没有之前追击人民军时的滔滔杀气。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英军第27旅旅长考德心急如焚,不顾自己的防御任务,将澳大利亚营抽回,加入对志愿军的进攻中。

中午刚过,澳大利亚营越过阿盖尔营发起新一轮的冲锋。澳大利亚营是“联合国军”中最勇猛的部队,在10月与朝鲜人民军的战斗中,该营直接上刺刀冲锋,直接打垮了人民军239团,人民军在刺刀面前破荒而逃,270人被刺死,200余人被俘,而澳大利亚营仅负伤7人。

朝鲜战争联军为何不跟志愿军拼刺刀

但是澳大利亚营的这次冲锋,上了刺刀的澳大利亚人遭遇了真正的白刃战。已伤亡大半,只剩30余人350团1连面对蜂拥而至的澳大利亚兵,没有半步退缩,挺起刺刀迎了上去。血腥而残酷的搏斗后,澳大利亚营突破了1连的阵地,所剩无几的1连指战员向后退去收拢队形。澳大利亚营在这次白刃战中获得了胜利,可是此战后,澳大利亚营再也不搞刺刀冲锋了,再也不愿和志愿军拼刺刀了。因为占据绝对人数优势的他们,在这场白刃战中被刺死12人,另有64人负伤。而澳大利亚营的经历在“联合国军”中成为传说,让其他军队明白了一件事:别和中国人拼刺刀。

见1连无力再战,350团团长赵先顺命2、3连,2营先后投入战斗。

看到中国人兵力不减反增,考德彻底不愿意继续在清川江西岸待下去了,命令米德赛克斯营也返回东岸,立即扫除公路附近所有的中国军队。狭小的战场上出现一片混乱的局面,英军三个营和志愿军两个营展开了生死搏杀。英军认为志愿军要切断自己后路,志愿军却发现自己已被英军反包围,认为英军想聚歼自己。双方都没有对战场局势做出一个清晰的判断,这也是遭遇战的一个常态。

但是战场态势却对350团极为不利,随着英军第27旅全旅返回清川江东岸,已形成了西南、东南、北三面夹击350团的态势。而且美军也认为英军第27旅遭遇危险,空军、炮兵和坦克拼命进行支援。在大白天进行这样的战斗,对350团极为不利。

在美军空地火力的猛轰下,为了掩护团主力,1连、3连、4连死战不退,因为对志愿军350团来说,情况危急到极点,在如此狭小的区域内,一旦前方部队被突破,整个团主力立即会被英军分割为孤立的小块,全团都会全军覆灭。

朝鲜战争联军为何不跟志愿军拼刺刀

继1连之后,4连为确保团指挥所安全,不顾伤亡,与英军搏命,全连战至只剩十余人,而剩下这十多个人全部手握手榴弹,做好了与英军同归于尽的准备。

得知前方的情况,117师师长张竭诚也着急了。他命令349团立即跑步前进,向博川桥头堡奔袭,解救350团。但是英军第27旅旅长考德根本没有考虑围歼350团,他满脑子想的就是逃跑。当米德赛克斯营和澳大利亚营在美军火力支援下稍稍压制志愿军后,考德根本不管自己已经形成包围歼灭战的有利态势,直接命令澳大利亚营掩护全旅撤退。

11月5日傍晚,澳大利亚营也退出战斗,撤回英军第27旅新的防御圈,担任后卫。

但是让澳大利亚人没想到的是,349团跟随而至,立即发起进攻,仅4个小时激战,澳大利眼营两个连被打垮。英军第27旅一时间如惊弓之鸟、风声鹤唳:“明天我们就会全部完蛋了。”

让英军感到幸运的是,当澳大利亚营顶不住之际,志愿军突然撤出战斗。这是按照彭德怀的命令,结束第一次战役的战斗,转为诱敌深入。

博川桥头堡战斗,我军称为上扬五里战斗,是志愿军与英军的首次交锋。对志愿军和英军来说都是遭遇战后的仓促战斗。对于志愿军来说,这一仗吃了大亏,帆叶网,此类战斗在以后会成为常态,即追击部队在追击中突然遭遇敌军后卫,被迫在兵力、火力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冒着敌军空地火力与敌进行白天的战斗。这种战斗,志愿军显然是会吃大亏的,此战350团伤亡700余人,1营营长徐春波、2营教导员薛志友都力战牺牲,伤亡之大,触目惊心。

志愿军在运动战阶段始终未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这超过了志愿军当时的能力。并且要知道如果在追击中,前卫部队不敢大胆投入战斗,那么以志愿军贫弱的火力,两条腿行进的机动速度,根本无法兜住逃跑中的敌军。因此追击部队的前卫,必须不怕牺牲,勇猛出击。这种牺牲,是必须的,这一点,志愿军一直执行得很坚决。

英军并不是不敢拼命,在朝鲜战争中,英军没有建制部队主动投降,就算被志愿军俘虏,也在力战到最后,失去了抵抗能力。但是英军的问题和志愿军不一样,志愿军是客观上能力不足,这是国力所限;英军还是出在人的因素上,在战斗脱离危险后,英军就不愿意继续拼命了。他们根本不管战场态势对他们发生了极有利的变化,宁可错失战机,也要坚决撤退。这和志愿军完全相反。其实美军也是这样子。志愿军能和技术优势之强敌抗衡,并战胜之,这其实是个重要因素。

具有绝对优势的苏联军队为什么会在柏林会战中伤亡这么大

1945年4月15日至5月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对德军展开的最后一场战役—,随着苏联士兵将红旗插在那纯粹德国国会的房顶上时,正式宣布了法西斯德国的失败和欧洲战场的结束。 柏林会战 这场战役中,苏联军队调集了270个师团,20个坦克军以及15个空军部队,调集了两千多架战机,1万多门火炮和近2000辆坦克,总兵力达到了250万人。而德军总兵力才只有100万,这场战斗苏联军队的兵力是德军的2.5倍。按理来说这么大的差距,苏联占着绝对优势但结果却是苏军却在战斗中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伤亡士兵高达40万人。那么,具有绝对优势的苏联军队,怎么会伤亡这么多人呢? 斯大林 原因大概有两点 首先,是苏联急于求胜,柏林是南崔德国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抢先占领柏林,对苏联的政治意义是巨大的,它可以为苏联在战后建立对欧洲的政治的权威,象征意义巨大,随意其实英国人,和美国人有进攻柏林的想法,而斯大林也向苏联陆军元帅,施加压力,表示一定要抢先攻下柏林。所以柏林会战一开始具备加上了诸多政治因素,导致苏联军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先,攻下柏林。这也预示着,柏林战役注定会损失惨惨。 第二点是德国军队的殊死抵抗,正所谓穷寇莫追,希特勒进行殊死抵抗,将柏林打造成了铜墙,他将整个柏林市区分成了九个防御区,每个防御区都在入口处修建了混凝土工事。所有临街建筑的窗户,都被加固了防御设施,在每一个窗口增添了射击口。同时还在市区内大量修筑地下防御工事,配合地面组成了交叉火力网。而且从1944年9月份开始希特勒对柏林内14岁到60岁的男性公民强制性征兵,他号召大家与柏林共存亡。同时他还组建了两百多个敢死队,准备随时为国家牺牲的准备,同时希特勒也宣布他本人会和柏林共存亡所有要是想要临阵脱逃的士兵,一律枪决。正是以下原因导致苏联军队在柏林会战中的伤亡会如此大。 随机文章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黑天鹅事件是什么意思,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重庆啤酒破产)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基本企业管理中的十大定律,比尔盖茨马云等人坚信的理念近期太平洋火山地震连发,两天发生两次地震一次火山爆发(活跃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悼公恢复中原霸业:鄢陵大战击败楚郑联军

晋楚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之战,实际上是晋景公霸业持续的另一幕。晋景公霸业的蓝图是以制楚为其惟一目标,其进行的步骤,首在并灭赤狄,开拓中原的战略形势;其次在联齐,结成晋齐联盟以与秦楚的联盟相抗衡;其三在结吴,使吴国兴起东南成为楚肘腋之患,使其不能再致力于中原;其四在拆散秦楚的联盟,而后与以各个击破。周简王8年,晋秦麻隧之战就是晋国实行其长期图霸计划已至第四阶段,即:晋国先用和楚的手段与以拆散秦楚联盟,使秦陷于孤立无援之境,而后以诸侯之军击破于麻隧。至于其最后一幕,则为乘秦已败,进而击破孤立的楚国,从而达成其战略的最终目标。所以周简王11年的晋楚,实际上是晋国自景公以来所制定的长期图霸方略,历10余年的曲折绵延而达于其最后阶段的一战。网络配图 晋秦麻隧之战既然是晋国拆散秦楚联盟后各个击破一连串战略行动的一环,则其下一战略行动自然就是乘机击破楚国。这两个战略行动必须密切配合,紧密联系。这是因为如果两者时间相隔过久,秦国复苏,则秦楚联盟就将再次复活,势将再次陷于平衡僵持之局,则麻隧战役的功效就将全失了。晋国主政者对于这点似乎颇为注意,所以晋国于麻隧之战后,马上进行晋楚鄢陵之战,其间相距仅2年,是春秋中各大战役间时间距离最短促的。由这两大战役时距的接近,更可证明这两大战役是一整个相连的战略行动,不可视之为截然无关之事。 晋国这一连串的图霸方略前后共历18年。虽然其国君有景公、厉公的递嬗,但其主持该项政略、战略的,前三阶段为士会与栾书;到第四阶段时,士会已然退休,由栾书一人所主持。 晋国的战略是在麻隧战役后企图迅即打击楚国。但楚国远处南方,必须诱其北进中原,才有与以打击的机会。于是晋国的政略就是集中精神着眼于中原纠纷,这是因为中原诸侯本多纠纷之事,而且这种纠纷最容易引起楚国的注意。下面就麻隧战后3年间中原所发生的事端叙述如下:网络配图 麻隧战后的第一年,即:周简王9年,公元前577年8月,郑成公派公子喜(子罕)伐许,被许所败。郑成公就自往攻许,遂攻入其郭,许君割让邻近郑境的叔申封地以求和。郑成公自在晋铜鞮与晋厉公会盟归国后,郑就为晋的盟国,而许则为楚的盟国。郑的两次伐许,是否有晋的指使,史无记载。然而许的被侵,却足以影响楚国北边的安全,自属事实。 楚国因盟邦许国被侵,安全受逼,于是就有伐郑以救许之议。令尹子重(公齐)原为主持晋楚在宋西门会盟之人,他认为伐郑足以引起晋楚两国的大战,主张不救许。当时公子贞(子囊)也赞成该义,他说:“新兴晋盟而背之,无乃不可乎”?但司马子侧(子反)反对其议,他说:“敌利则进,何盟之有”?子反与子重,素来互相妒忌,积不相能。尤以子重主持的晋楚媾和为子反所反对,所以想借此与以破坏,于是就决定兴兵伐郑。 麻隧战后的第2年,即:周简王10年,公元前576年。楚共王听从司马子侧的建议兴兵伐郑,到达暴隧(今河南省扶沟县境内);又东侵卫国,到达首止(今河南省睢县首乡)。郑成公这时也派遣公子嘉率兵侵入楚境新名(失考,似乎在河南省附近),以威胁楚军的后路。晋国得知楚军侵入郑、卫两国的行动后,栾书认为楚军北侵,是晋军攻击的良机,急欲兴兵救郑。当时韩厥认为楚国背叛西门之盟而侵入中原,其民必不用命,楚将无力作战。当时韩厥并不深知栾书的整个战略,他因晋国内部厉公多内嬖,而诸卿争权,国内将有内难,所以认为不战为佳。这时恰逢侵入卫国的楚军,也因后路被郑军威胁而自行撤退,所以栾书救郑之议就随之作罢。网络配图 在这2年间,中原又发生若干事件,足以助楚的北侵与晋的伐楚。于是晋、楚两国鄢陵之战也就无法避免了。 其一是宋国的内乱。周简王10年,宋共公卒,他的儿子平公继位。这时宋国内部分为亲晋与亲楚两派。亲楚派司马荡泽想消弱亲晋派人物,就杀死公子肥(宋文公的儿子)。亲晋派右师华元讨杀荡泽及党羽。荡泽余党左师鱼石等出逃到楚,因此引起了楚国窥伺宋国,以图亲楚势力的复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