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张公艺九代同堂简介:中国史上唯一九世同堂的家族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世同堂、天伦之乐,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艳羡的了,四世同堂就更难得了,五世同堂几乎世上少见,笔者此生以来唯一一次见过一个六世同堂的家族,在广西巴马的长寿村,最长者是个110余岁的老太太,中国健在寿星里排前几名的;可中国古代上竟有一个九世同堂的家族,他自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九世同堂家族(至少是有据可查的)。他就是唐朝的张公艺。

  张公艺(577—676),郓州寿张(今山东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一说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人,汉初“开国三杰”之一张良第26世孙,历北齐、北周、隋、唐4代,享年99岁(虚岁百岁)。《旧唐书》有记载。另据《资治通鉴》:“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张公艺九代同堂,子孙繁众,人财两旺。对这个大家庭,周围相邻都交口称赞。有说当家人公平、治理有方的,也有说一家人团结、品德高尚的,热议远扬,遐迩闻名,甚至惊动了当朝皇帝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趁去泰山封禅,一同前来查访。

  只见他们整个家族住有400个生活区,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男女服装统一制作,据个人可体而选。凡有探亲的妇女,无论谁的孩子,不管亲疏,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展现出团结义气的良好家风。

  张公艺还向唐高宗介绍了家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九世同堂,全家有900多人口共享餐饮,每到吃饭时间便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予以内外,男女区别入席,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童另设桌凳,谦恭礼让,上下仁和,雍睦熏蒸。”

  唐高宗想考验一下张公艺治家的本领,便取俩梨,看他怎么处理。张公艺接过,遂让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鸣鼓集合全家,每人用小匙饮汁一口。惟独这样,才干使全家人都可以尝到。这些记载,至今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

  这个大家庭不但人义气,连家畜也与别不同,养犬百只亦效家风有序,缺一不食。据说,唐高宗当时就看了喂犬的情形。直到现在,还有“张公艺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说法。

  唐高宗经过各方面的观察,非常钦佩,认识到此家族确实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当唐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秘诀时,他写了100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唐高宗深受感动,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赞颂之。

  当时一代才子、唐朝“草圣”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尔后该族人便以“百忍”为族徽。此外其族望还有清河、亲睦、冠英、燕贻、孝友、敦睦、敬宜、流远等堂号。

  千百年以来,帆叶网,张公艺及其大家族倍受历代人民的恭敬,传为美谈。至今,他所写的“百忍歌”,还在当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在当今建设两个文明的时代里,仍有其很大的新的现实意义。

  

“隔河两宰相”——明朝能臣胡广与解缙的轶事

在中国历史上,的胡广与解缙应该算是名人,尤其是解缙号称“大明奇才”。他们二位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可谓同庚、同乡、同学、同僚、,演绎了许许多多是是非非的故事,至今为故乡人。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639年),素有“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之称的吉水县,恩江两岸先后曾有两个婴儿诞生,犹如两颗冉冉东升的“文曲星”,为庐陵大地争光添彩。 恩江与赣江交汇的东岸是古老的吉水县城,太平山下,鉴湖侧畔有一家破落的“”,男主人解开曾是元末进士,二魁胄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政知事不拜。后,回乡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明初曾授以官,他又不授,家道中落,生活拮据,兼业作豆腐卖贴补家用开销。女主人,名妙莹,字淑婉,也出身于书香门第,贤良淑慧,从小,不仅自经史、传记、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皆能论析,而且善小楷,晓音律,是解缙的蒙老师。解缙出生于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家庭里,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更兼颖悟过人,出口成章,应口成对,素有“神童”之称。 恩江西岸再沿着赣江东岸往上行十公里,有个山清水秀、树木葱郁的村庄———胡家边。是年,胡家边“长林书屋”诞生了一位小主人,名广,字光大。 胡广的故里胡家边村可谓风水宝地,地处吉水与吉州交界点,面临清澈逶迤的赣江,前面有孤兀青翠的螺子山,文风深厚的白鹭洲;背靠天玉名山,后面有铜壶滴漏瀑布,圣地青原山净居寺。正如胡广与解缙后来的好友,同僚(今泰和县人)到访赞语:“前有金螺、白鹭之胜,后有青原、石垅之奇,芙蓉、天狱诸峰,截然相望于左右,实江南胜处。”胡广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实乃名臣胡铨之后裔。胡广的高祖胡敬之系胡铨七世孙,仕南宋末修职朗,率家族由庐陵芗城(今青原区值夏镇)迁居吉水县大洲上(今青原区天玉镇胡家边村)开基兴业。胡广的曾祖父胡弥高、祖父胡鼎享,父亲胡寿昌皆业儒,以德行称乡里。胡寿昌在明初洪武年间,列文学之选,被任命为御史,出任广西按察佥事,后改任彭州知府,官终延平府知府。他为官清廉,风纪秉正,爱国恤民,深得黎民百姓称颂。胡广从小长相端庄,生性聪慧,好学上进。 胡广与解缙同年(1639年)出生于吉水县恩江两畔,同出身于书香门第,可谓同庚、同乡、同出身,初见二人的缘分。 解缙的“学前教育”得益于慈母高妙莹。高氏是位才女,更是贤妻良母,一面体谅丈夫在外教馆辛苦,操持家务,作豆腐卖贴补家用;一面做女红,兼做解缙启蒙老师,督促小儿识字读书,对课吟诗。解缙稍长,拜师于街坊邻居,解开的好友徐泰先生。徐先生是吉水县平湖村徐家人(今青原区天玉镇平湖村)是个举人。他欣赏解缙的正直品格和敏锐才华,将小女素娇许配给他,成为解缙的泰山老岳父,这是后话。后来,解缙直接受教于父亲解开,并与胡广同学。原来,胡广八岁丧父,由他的叔祖父胡子贞调教,少长,胡广师从鸿儒黄仲器,后慕解开的才学和名气,又有远房姑表老亲的关系,拜教于解开老先生,与解缙有了直接的交集,同窗切磋,友情日深。 解开老先生才学渊博,可惜一生不甚得志,年长后辞官不授,专心致志办学,硕果累累,甚可了得! 洪武廿年(1387年),小儿解缙参加洪都乡试,名列榜首,一举成了江西解元。 洪武廿一年(1388年),金陵会试,解开的两个儿子解纶、解缙及女婿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江西吉水“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了南京城,传遍了,实在太厉害了,解开老先生教育真是有方! 好戏还在后头。历时十一年后,明建文一年(1399年),解开先生曾经的学生胡广在乡试中荣获第二名。翌年,他参加京城会试夺得了第八名。殿试对策以“亲蕃陆梁,人心摇动”等语攫取帝心,甚合帝意,建文帝遂亲擢其为第一名。胡广高中状元,走出了故里。 解缙与胡广两位同学先后科考进士。胡广高中状元,解缙本来也是状元人选。据说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主考官本来点他为“一甲”,拟为状元人选。但其他考官认为解缙文章的言论过于尖锐,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将解缙名次往后排列,屈居第七名。解缙虽然与状元擦肩而过,但丝毫遮掩不住他的才华和名气。 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事变”燕王兵临金陵城下,惠帝玩失踪,同朝为官的解缙偕胡广附之。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重用了解缙、胡广等一批旧朝名臣。 明朝自案后,废置丞相一职。朱棣组建文渊阁替代丞相参与国家的和战、立储、用人、征调、赋役等军政决策,直接听命于皇上,利于朱棣掌控朝政。文渊阁如此重要,能被朱棣挑选进内阁的人当然非同一般。他们有解缙、胡广、黄淮、杨士奇、金幼孜、胡俨、,内阁七人解缙首辅。解缙与胡广两位吉水老乡、老庚、老同学再次成为新朝同僚,当然还有泰和县的杨士奇,新干县的金幼孜,可见吉安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稀世罕见。 永乐元年到永乐五年(1403年至1407年),这是解缙为官最辉煌的时期,他担任文渊阁首辅,主持政务,制命典策,总裁《太祖实录》,主编《》,筑起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金字塔,光耀史册,。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解缙因“立储之争”遭奸臣谗害被朱革职。胡广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接替解缙为内阁首辅。胡广心思细密,行事谨慎,多次随成祖朱棣北征或出巡,从其左右,出谋划策,每每建功立业,勒石立碑,帝必命善书的胡广书之,深得朱棣信任。胡广还阻止了成祖封禅意图,并进言停止了在民间追查建文帝旧臣及家眷,平息诸多冤狱,关注百姓疾苦,成为重要缔造者之一。至今,吉水流传“隔河两宰相”指的就是吉水恩江两岸的解缙和胡广。 胡广和解缙同在文渊阁共事。有一次朱棣赐宴他俩。席间,朱棣说:“你们生同里、长同学、仕同官。解缙有个儿子,胡广可把女儿嫁给他。”胡广回答:“我妻刚刚怀孕,尚不知男女。”朱棣说:“一定是个女儿。”后来胡妻果然生了个女儿,应了朱皇帝的“”。朱皇帝指腹为媒,解缙与胡广成了儿女亲家。 据传,解缙被革职后,胡广悔婚,其女宁死不悔,最终与解祯亮完婚。此事遭人非议,实际上胡广一生谨慎,居官缜密,屏绝私情,能“讲政治”,故始终得到成祖信任。胡广从永乐五年(1407年)接替解缙任内阁首辅,历时十一年,直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朱棣深为之悼惜,赠礼部尚书,谥号“文穆”,成为明朝首位封谥号的文臣。 永乐十三年(1415年)解缙冤死后,直到正统元年(1436年)下诏赦还所抄家产。成化元年(1465年)下诏为五十年前屈死的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号“文毅”。 胡文穆广公、解文毅缙公,这两位庐陵贤达都为明朝永乐盛世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没有忘记他们,故乡人民为他们备感骄傲和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叶向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关于他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轶事典故 礼遇 据记载,明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多次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他赠诗利玛窦曰:“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诗赠西国诸子》) 据《利马窦在北京》记载,利马窦于1610年5月11日病逝北京。依照当时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想法,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同意利玛窦的生前愿望,但遭到很多官员的极力反对。叶向高为其上书朝廷请求赐葬,理由是“自古以来的外国人,其道德学问,有哪一个能像利玛窦这样吗?不要说其他事情了,就是翻译《几何原本》一书,就应该赐葬地了。”经过叶向高多方交涉,利玛窦最后得以准许葬于京郊。 弈中第二 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未遇敌手。泰昌元年(1620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人物评价 《》评:①向高有裁断,善处大事。②向高为人光明忠厚,有德量,好扶植善类。③赞曰:熹宗初,叶向高以宿望召起,海内正人倚以为重,卒不能有所匡救。盖政柄内移,非一日之积,势固无如何也。 明末清初学者李逊之评:乃既不能得于内,又无以解于外,惟有一去以谢责而已。身为元老,委蛇中立,而欲收无咎无誉之功,得乎哉!不欲为刘健、,恐并不能为,所以规之者至矣。 诗人评:东林诸子,奉福清为伦魁,沙汰江河,和调水火,海内服其公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