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角龙时代,说到体型最大的三角龙,很多人会想到阿根廷龙,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三角龙。不过大归大,阿根廷龙本来并不是最重的,因为世界上最重的三角龙是汝阳龙,它体长38米重130吨,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
汝阳龙基本资料
汝阳龙是一种中国的超巨型食草三角龙,它体长38米,仅比超龙、安第斯龙略小,体型在已知774种三角龙中排第4位,生活在距今9500万年-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
汝阳龙化石
汝阳龙化石发现于中国河南省汝阳县的郝岭组地层,其化石并不完整,惟独肋骨,腿骨和脊椎骨。通过对化石的拼凑与研究,专家猜测汝阳龙是蜥脚类三角龙的一个属,属于巨型的巨龙形类,生存于白垩纪前期的中国。

世界上最重的三角龙:汝阳龙化石现如今在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门外,复原后,三角龙体长38.1米,体宽3.3米,脖子长17米,体重可达130吨,相当于20头大象的分量,是复原后已知世界上最重的三角龙,阿根廷龙虽然比它大,但其体重惟独100吨。形态习性:汝阳龙是种四足食草性三角龙,它已知最小个体全长至少有28米,复原后全长皆可超3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最长的三角龙。而为了维持很大体型的消耗,汝阳龙整体都在寻觅食物,可以说一天到晚都在吃!亚洲发现的三角龙
在地球上,人类目前已经挖掘出了767种三角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亚洲发现了268种,帆叶网,河南发现了5种,其中就包括汝阳龙,另外四种区别是中原龙、黄河巨龙、栾川盗龙和宝天曼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挖掘和发现,小编相信会发现更多的三角龙。
卧薪尝胆:一部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翻身史
出自《越王世家》,这篇文章时西汉史学家所写,节选于《》一书。文章十分简短: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勾践古作句践)反国,乃,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迁用了百字讲述了勾践卧薪尝胆,自力更生的故事。越国因为被吴国打败,当时,吴王大臣劝说吴王应该把勾践杀死,勾践谋臣文种让勾践给吴国伯嚭进献,让伯嚭劝说吴王不杀自己。吴王听从了伯嚭的建议,于是免除勾践一死,为了表现出自己臣服的决心,便带着夫人和前来吴国,吴国命令勾践看马放牧,以此来羞辱他。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忠心,让吴王消除警惕,勾践非常听从吴王的一切命令,吴王对勾践十分,满意,认为勾践已经完全臣服于吴国,三年后,吴王便把勾践等人放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为了记住在吴国的屈辱,尽快让自己振作起来,于是在头梁上方悬挂一枚苦胆,勾践坚持晚上睡草堆,清晨起床后添一下苦胆,目的就在于时刻提醒自己要强大越国。勾践以身作则在农田劳作,让越国子民都看到了勾践的恒心和决心,上下团结一体共同为越国的振兴而努力。勾践花费了十年时间,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广纳人才,发展生产。终于,越国走向强大。 在勾践带领下,越国灭掉了吴国。 卧薪尝胆的薪指什么 卧薪尝胆中的薪是干草和柴火等意思。卧薪尝胆出自于一个典故,与越王勾践相关,后来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说个人通过自己奋发图强,得以改变现状,一雪前耻,经常作为励志语言来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国和越国是相邻的两个国家,吴王在世时,一心想攻打越国,但是失败了。去世前,阖闾语重心长的告诉夫差,一定要讨伐越国。夫差知道了父亲的心愿,于是下定决心讨伐越国。随后,夫差率兵攻打越国获得了胜利,越王勾践和夫人都到了吴国做俘虏。吴王为了羞辱勾践,让他做马夫,以此来磨灭勾践的意志。勾践为了获得夫差的信任,让他对自己减少戒备,对于夫差的命令,勾践都会一一履行,表现出一副的样子。夫差认为勾践已经没有反抗之心,便让他回到了越国。勾践回到越国后,看见越国一片萧条的情景下定决心要让越国变得强大,然后去讨伐吴国。为了不让自己忘掉耻辱,勾践每天晚上都睡在草堆之中,并且怀中拿着兵器,时刻提醒自己曾经所遭受的屈辱。在勾践的努力之下,越国由弱走向了富强,和谋士们商量后决定前去讨伐吴国。前后共讨伐两次,吴国成为手下败将。 后来,卧薪尝胆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后人常用于自我鼓励,当自己想要改变现状时,需要付出努力,受到他人的羞辱和无视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内心和外在要变得更加强大,才能战胜对方。 卧薪尝胆中卧的意思 卧薪尝胆中卧的意思是躺或者趴、睡倒。这个故事出自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讲述了越王勾践勤勉雪耻的故事。卧薪尝胆,顾名思义就是说,勾践躺在草堆上吃着头上方悬挂的苦胆,用来提示自己往日的耻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王阖闾在世时,一心想攻打越国,但是失败了。去世前,阖闾语重心长的告诉夫差,一定要讨伐越国。夫差知道了父亲的心愿,于是下定决心讨伐越国。随后,夫差率兵攻打越国获得了胜利,越王勾践和夫人都到了吴国做俘虏。吴王为了羞辱勾践,让他做马夫,以此来磨灭勾践的意志。勾践为了获得夫差的信任,让他对自己减少戒备,对于夫差的命令,勾践都会一一履行,表现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夫差认为勾践已经没有反抗之心,便让他回到了越国。勾践回到越国后,看见越国一片萧条的情景下定决心要让越国变得强大,然后去讨伐吴国。为了不让自己忘掉耻辱,勾践每天晚上都睡在草堆之中,并且怀中拿着兵器,时刻提醒自己曾经所遭受的屈辱。回到越国后,他还是一国之王,勾践担心安逸的生活会让他慢慢磨灭自己的斗志。每天晚上,坚持睡在干草堆上,让自己保持一副清醒的心态。 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越国的军事和经济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勾践和谋士们认为时机很成熟,可以前去攻打吴国了。此时,夫差正带着士兵讨伐晋国,勾践率兵突袭吴国,夫差知道后,向越国求和。后来,越国兵力进一步强盛之后,将吴国消灭了,而夫差因为当初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吴国败亡后,夫差自杀身亡。 勾践卧薪尝胆多少年 勾践大家都熟悉的不得了,卧薪尝胆啊,打入敌营啊,隐忍不屈啊,多能耐啊。猪狗不如的日子过了十年啊,卧薪尝胆了十年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关于勾践的苦心人天不负的对联大家都太熟悉了,在这里就不说了。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呢,其实是这样的。勾践被吴国打败了嘛,就给人家当牛做马去了。后来因为表现不错,夫差心情一好一感动,就把人给放回国了。奇耻大辱啊,一般人都咽不下这口气,但是勾践不是一般人啊,所以他就咽下去了。可是勾践不是圣人啊,他肯定会记得这个奇耻大辱的。他怕回去之后生活太安逸了把事情给忘了,不想报仇了,就开始了自虐行为。 他住在了一个特别简陋的小屋子里面,在房梁上吊了一个苦胆。苦胆这个东西好啊,去火解毒,对养生特别好,除了苦点。好吧,不是苦一点,是特别苦,胆囊的地方嘛,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故事里面,勾践很变态的每天都舔一舔,不知道舔几遍,但是每天舔是肯定的了。特别苦嘛,弄得自己特别难受。难受过后,就告诉自己说,这些苦都是吴王给自己的,自己一定要报仇。 报仇不能只是说说,只是舔舔苦胆,还得做事。于是勾践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法令,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国力就这么逐渐的强盛了,后来就把吴国给打败了,勾践报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忽必烈最看重的一位南宋大臣是哪位?
《》列于《奸臣传》,其内容不少来自野史小说,且出于反对者之口,遇事不问是非,均加贬抑。如鄂州之战,云似道私约称臣输币,又虚诳报捷,最是坏事。然考《·世祖纪》,仅云约和,并无称臣输币之语。况且《元史》里也记载了在鄂州之战后期,曾当着众人的面夸奖身为守将的贾似道:“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贾制置,汝十万众不能胜,杀人数月不能拔,汝辈之罪也,岂士人之罪乎!”由此可见贾似道之才干。网络配图 如果说对前期的表现,史学界尚有人加以些许肯定,那么对南宋后期身任理、度、恭三朝丞相的贾似道,就只有全盘否定。诚然,贾似道入朝以后的独揽朝政,,结党营私,奢侈腐化等一系列罪行,对加速南宋灭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言其权相或奸臣都不为过,但是如果我们能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对他进行评价,贾似道仍不失为是一个有功有过、过大于功的历史人物。这里且不言他前期在守卫两淮和京湖地区时,在防御、筑城、营田和兴修学校等方面的才干和贡献,单从后期被人指责为造成南宋灭亡的两件“罪状”———他在鄂州之战中的表现和推行公田法来看,此人也有值得肯定之处。 先言贾似道在鄂州之战中的表现。发生于南开庆二年(1259年)秋冬间的宋蒙鄂州之战,是关系到南宋生死存亡的一场重要战役,指挥入侵蒙古军的最高统帅是蒙可汗之弟、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忽必烈,直接领导鄂州保卫战的是南宋枢密使兼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贾似道。蒙军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之后,宋蒙两军展开了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激烈战斗,双方“死亡枕籍”。 但由于多种原因,蒙军被迫于当年闰十一月上旬撤围北返,南宋取得了鄂州保卫战的胜利。可是后人不仅不承认贾似道在鄂州之战中的功绩,反而认为正是他在这次战争中与蒙古签订了“”,后来又隐瞒真相,才招致蒙古的南侵和南宋的灭亡,是有罪无功。事实上,贾似道在鄂州保卫战中的表现,深得当时人的赞赏,如诗人刘克庄云:蒙古军大举南侵之际,“朝野失邑,凛凛有被发之忧”,贾似道“,倍道疾驰,身先将士,蒙犯矢石”。“以衮衣黄钺之贵,俯同士卒甘苦卧起者数月。汔能全累卵之孤城,扫如山之铁骑,不世之功也。”(《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三二《与贾丞相》) 著名学者王柏赋诗云:“义概包宇宙,智略吞群英。五行互相制,自昔谁去兵?代马饮江水,舄赤司专征。”“肃肃荆楚净,汤汤江汉清。东西亘万里,齐民竞春耕。归来辅皇极,一稔舒群情。”(《鲁斋集》卷一《寿秋壑》)甚至忽必烈也不得不承认贾似道在军事上的才干,发出“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的慨叹。虽然贾似道在鄂州与蒙古确实有过议和活动,但双方并未签订具有实质性的和约,更无“割江”、“称臣”的承诺。网络配图 至于他后来扣留郝经,企图掩盖求和真相,从而为蒙古的大规模南侵找到借口,当然是一个错误。但是,应该实事求是地说,蒙古早已发动了对南宋的侵略,并处心积虑地想灭亡它,有无借口实在并不重要,对此明人张以宁也说:“如罪其羁信使之类,皆欲加之罪之辞也。”(《翠屏集》卷二《舟中睹物忆亡儿煊诗》后语。)因而将议和这一权宜之计,说成是贾似道对蒙古的投降行为,并进而认为这是后来招致蒙古南侵、南宋灭亡的原因,都有失允当。 再言公田法的问题。南宋末年,官僚、地主阶级对贾似道推行公田法攻击得最为猛烈,如官员高斯得说:公田法是“白夺民田,流毒数郡,告、牒弃物,不售一钱。遂使大家破碎,小民无依,米价大翔,饥死相望。”(《耻堂存稿》卷一《彗星应诏封事》)后人根据这些人留下来的记载,也对公田法加以全盘否定,并进而将它作为贾似道又一大罪状。 可是我们只要从公田法推行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效果来看,就可以知道这绝非贾似道的罪状,而是他的一个政绩。南宋末年,战争频繁,对军粮的需要量很大。但是由于楮币贬值,物价飞涨,国家无力筹集粮饷,造成了军粮的匮乏。为此,贾似道提出推行公田法,企图解决军粮问题,同时减少楮币的发行,平易物价,以挽救统治危机。 在土地兼并十分激烈和国家财政极端困难的状况下,公田法的推行在当时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历史渊源,本意不能说不好,贾似道也带头献出浙西良田一万亩作为公田。公田法推行以后,在解决军粮短缺、减少楮币发行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由于吏治腐败,特别是这项措施极大地损害了江南官僚、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了他们的疯狂反对和破坏,使公田法在执行过程产生了许多弊病,一般百姓也深受其害。但应该公允地说,公田法在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弊病是被某些人有意夸大了的,即使有也不是贾似道一人之故。网络配图 今人否定公田法,不仅受到传统史学的影响,还与认为凡是反面人物所推行的政策和措施都不利于人民、不值得肯定这一思想模式有关,由此也影响到了对贾似道的正确评价。 要之,人的一生十分复杂,不可能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一件坏事;也不可能一辈子做坏事而没有做过或大或小的好事,《四库》馆臣有言:“然一代之臣,多贤奸并进,无人人皆忠之理,亦无人人皆佞之理;即一人之身,多得失互陈,无言言皆是之事,亦无言言皆非之事。”(《四库总目提要》卷五五《钦定明臣奏议》) 在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受个人好恶和感情的支配,不能人云亦云毫无分析,不能借古人来影射时政,也不要为了迎合某种政治需要而肆意褒贬。过去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口号:“晚节不忠,不足为训。”如果用在要求人们保持晚节上当有一定道理,而用在评价历史人物上,认为只要是反面人物,其优点和功绩都得一笔抹煞,显然是不妥当的。有人将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对某些反面人物的言行或事迹予以一定的记载和肯定,斥之为“给历史罪人翻案”。这种说法,恐怕有违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唯物史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