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广积粮缓称王是刘邦提出的是真的吗?广积粮缓称王最早出处是哪?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广积粮缓称王”是哪位最先提出来的,有人说是汉高祖刘邦,有人说是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人说三国时期的这个孙权,那么到底是哪位提出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解析看看吧。

广积粮缓称王是汉高祖刘邦提出的吗??广积粮缓称王最早出处是哪?

很多人说是三国时期的孙权提出的,因为孙策死的时候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那就是“高筑墙,广积粮,帆叶网,缓称王”,孙权也都听了,最终大家也都知道了孙权是三国鼎立里面最终称帝的,所以他对孙策说的话都听进去了,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本来并不是孙权真的没有说这句话了。

再说汉高祖刘邦,有人说是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治国的十二字方针就是“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了,那么这个说法又对不对呢??本来我们看汉高祖刘邦的当作就知道了。

广积粮缓称王是汉高祖刘邦提出的吗??广积粮缓称王最早出处是哪?

汉高祖汉高祖刘邦从亭长做到了反秦将军,再被怀王封这个武安侯,一直不存在所谓的称王了,到了公元前207年汉高祖刘邦攻入咸阳,秦灭,再到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灭灭秦国名将章邯、王离部之后,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了,而楚霸王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了,所以汉高祖刘邦从反秦到封汉王,都没有提出什么缓称王的口号,也没有说自己称王,都是这个被动接受的,是这个楚霸王项羽封的。

那么这个广积粮缓称王到底是会提出的呢??本来答案是明朝的“朱升”提出来的,朱升又叫枫林先生。在《明史》中有明确的记载,《明史》卷126,太祖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到了徽州之后,邓愈推荐了朱升给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问朱升对当时时局的看法,朱升就说了“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太祖朱元璋觉得非常好。

广积粮缓称王是汉高祖刘邦提出的吗??广积粮缓称王最早出处是哪?

所以,广积粮缓称王最早出处应该就是明朝朱升这里了。

苏秦简介: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苏秦(?—前284年),己姓,,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投入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联盟解散后,攻打,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著作有《苏子》31篇,收于《汉书·艺文志》,早佚。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人物生平 坎坷之路 苏秦家里以务农为生。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与同为鬼谷子的学生。 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穷困潦倒,狼狈而回。 家人都私下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 苏秦甚感惭愧,于是闭门不出,遍观所藏之书,感叹道:“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周书阴符》 ,伏案钻研。一年后,揣摩出之术,认为凭此可以游说当世君王了。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时已死。就游说兼并列国,称帝而治。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当时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封为奉阳君。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得志燕国 燕文公二十八年(前334年), 苏秦到燕国,等待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 苏秦游说燕文侯,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 接着批评燕国的战略错误:担忧千里之外的秦国,却不担心百里之内的赵国; 最后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结为一体。 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 出使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 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详细分析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指出赵对韩魏的战略相依关系, 进而说明了自己的合纵主张: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 并建议赵国组建六国联盟并力抗秦,如此一来,六国一体,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赵国的霸主事业也就成功了。 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 合纵六国 智激张仪 苏秦在赵国时,秦惠王派犀首攻打,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萌芽期的联盟。 苏秦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张仪到来后,苏秦却故意不理不睬,并当众羞辱后打发他离开。张仪又羞又气,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知道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并许诺在苏秦当权时不攻打赵国。 说韩 苏秦到了,游说韩宣王。 苏秦先分析韩国的优势:地势坚固,军队几十万,且善于冶炼兵器; 再陈述臣服秦国的弊端:侍奉秦国,秦必然要求割让宜阳、成皋,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望无限,离灭亡之日就不远了; 最后苏秦说:大王如此英明,军队又如此强悍,却甘居秦国之后,我真替大王感到羞耻! 韩宣王听完脸色大变,手按宝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决不能侍奉秦国。既然赵王已经有了主意,我愿意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说魏 苏秦来到魏国,游说。 苏秦先分析魏国的地理情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车马奔驰,国势与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国,每年纳贡,一旦秦国征伐魏国,没人愿意出兵相救。 接着苏秦以越王和的以少胜多为例,提醒魏王:魏国,不用惧怕秦国;如果割地侍秦,未及作战,国家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谨慎决策。 最后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 魏王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贤明的指教,愿举国相从。” 说齐 于是苏秦向东行进,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 苏秦先分析齐国国势,指出:“齐国四面天险,,自有战役以来,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士兵。 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人口众多,居民就有七万户,足够凑齐二十一万大军,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强大。” 接着指出齐国的战略失误:“韩、魏之畏惧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双方如若交战,十日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兵力损失严重,四境无法保护;不胜,则国家将要灭亡,所以韩、魏才如此看重和秦国的交战,且很容易向秦国臣服。 但是齐国和秦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齐国险要、易守难攻,且秦国孤军远征,顾虑重重,明显不能对齐国构成威胁。 如此形势下,却想侍奉秦国,是大臣们的战略过失。如今齐国没有臣服秦国之名,却有国富民强之实,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以便决定对策。” 齐宣王说:“我不聪明,且居住在偏僻靠海的东境,从未听过您高明的教诲。如今您奉赵王之命来指教我,我愿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说楚 苏秦说服齐国后,向西南行进,到达楚国,游说。 苏秦先分析楚国,进言说:“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军队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存粮足够支用十年,这些都是称霸的资本;如果您也侍奉秦国,那没有哪个诸侯不臣服秦国了。” 接着分析天下形势,说:“秦国最大的忧患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能并存。合纵成功,楚国就能称王;连衡成功,秦国就会称帝。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合纵以孤立秦国,否则秦国兵分两路,都邑鄢郢就有危险。” 最后苏秦又提醒楚王:“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诸侯公敌。主张连衡之人都想割地给秦,这是敬奉仇敌,对外依仗强秦,对内挟持君主,罪恶深重。合纵成功,各诸侯会割地事楚;连横成功,楚就要割地奉秦。二者天上地下,希望您能好好考虑。” 楚王说:“秦楚接壤,秦有吞并之意,不可亲和。韩、魏经常遭受秦国威胁,不可与之深入谋划,怕有叛逆之人告密,危及国家安全。我自料以楚抗秦,又未必能胜。与群臣谋划,皆不可信,因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如今您打算统一天下,团结诸侯,保护危国,我愿举国服从。” 成功合纵 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衣锦荣归 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车马行李、各诸侯送行的使者颇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便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苏秦的家人也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说:“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敬畏;贫贱时,连亲戚都轻视,更不必说一般人了。假使我当初在洛阳有二顷良田,现在又怎能佩带六国相印呢!”于是散发千金,赏赐给亲戚和朋友。 苏秦到燕国去时,曾向人借钱一百做路费,如今富贵,就偿还了百金。苏秦的随从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询问。苏秦说:“我不是忘记了你,当初你随我去燕国,在易水边你再三打算离开,那时正当我正处困境,所以最后赏赐你”。 联盟破裂 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 后来,秦国派使臣犀首欺骗齐国和魏国,和它们联合攻打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就责备苏秦。苏秦害怕,便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 计收燕地 秦惠王将公主嫁给燕国太子,同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是为。易王刚登基,齐宣王就趁着发丧之机,攻打燕国,侵占了十座城池。 易王要求苏秦替燕国收复被侵占的国土。 苏秦到了齐国,拜见齐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王不解,问原因。 苏秦说:“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喙,吃的越多,死的越快。燕国和秦国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喙一样。齐国即将大难临头。” 齐王闻言大惊,忙讨教解危之策。苏秦建议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欢,秦王也一定高兴,就能转祸为福。 齐王认为苏秦说的很对,归还了侵占燕国的城池。 摆脱谗言 有人毁谤苏秦出卖国家、反复无常,将要作乱。苏秦怕获罪,返回燕国,燕王却不再给他官职。苏秦推断有人毁谤自己不忠信,因而求见燕王, 告诉燕王:忠信之人一切为了自己,进取之人则是为别人;自己弃家外游,就是要求得进取。接着,苏秦以曾参、、尾生为例,反对“忠信”、提倡“进取”。 苏秦说:“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会离开父母在外面过上一夜,又怎能让他到燕国,侍奉处在危困中的国君呢?像伯夷一样的廉洁,坚守正义而饿死在首阳山下,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取回十座城池呢?像尾生那样诚信,抱柱而死,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退去齐国军队呢?我正是以所谓的忠诚信实在国君面前获罪的呀。” 燕王反问苏秦:“你自己不忠诚信实罢了,难道还有因为忠诚信实而获罪的吗?” 苏秦举例说:妻子与人私通,打算毒死丈夫,侍妾就假装摔倒打翻了毒酒。丈夫很生气,惩罚了侍妾。侍妾打翻毒酒,保存了丈夫和妻子,却免不掉挨板子。我的罪名跟侍妾的遭遇相类似! 于是燕复了苏秦的官职,愈发厚待。 齐国遇刺 苏秦私通燕易王的母亲,燕易王知道了,更加厚待苏秦。苏秦害怕被杀,就提议前去齐国以提高燕国地位,燕易王同意。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用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顺,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则是搞垮齐国,从而使燕国获利。 燕易王去世,燕哙继位。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 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 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被泄露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林则徐六次击退英军 百年前就提出警惕沙俄野心

当古老的中国走入近代的殿堂,风云突变,内忧未除,外辱又至。以天下为己任,知不可为而为之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虽没能改变中国近代历史,没有使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富国强兵,但他的努力,使古老封闭的中国开始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他的,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性格,也告诉了世界,中国是不会屈服于外来侵略的。 一、为官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 1811年,二十六岁的林则徐考取进士,踏入了仕途。在以后几十年的宦海中,他出污泥而不染,始终清廉自律,堂堂正正做人,成为晚清腐败官场中难得一见的清官。 从1812年至1819年,林则徐在北京任京官七年,曾两次出任地方乡试考官。这对一般京官来说,是难得的“捞一把”机会,但他每次都严格遵守考试制度,十分重视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对营私舞弊的行为深恶痛绝,以身作则,严加处理。网络配图 1820年,林则徐升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一次,林则徐巡视到澎湖群岛,刚在馆驿住下,就有个自称“花弄”的人献上了一盆花,还说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果然发现里面有一个红包,包里是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张信签,上面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不仅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上缴国库,拒收劣绅奸商的贿赂,而且还大胆揭露河南巡抚琦善督修黄河时的种种弊端,为国理政。 1823年夏天,江苏发生洪灾。时任江苏按察使的林则徐,承担着全省的振灾工作。在当时办理贩灾是大小官员中饱私囊的好机会。而林则徐知道贩灾是关系到千万灾民生命的大事,他不仅自己严肃对待,勤政清廉,而且还极力约束部属,消除贪污侵占的现象,认真办理,力求实效。 1831年,林则徐升任河道总督。为制止治河工程中贪污侵占的风气,确保治河效果,他亲自到治河工地查看工程用料,惩治作弊贪占之人,很快就刹住了贪占之风。那一年,为国家节省了不小的开支,当时就有人评价说:“河臣从未有如此精核者!” 林则徐每次升迁赴任,他都要提前通知沿途州县,声明:车辆船只都自己付钱,伙食等需用一律自己采买置办,行李和随从一起同行,并无前站留后之人,预防有人借名影射,敲诈勒索。1838年,他离京到广东查禁鸦片。临行前,他发出“传牌”: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宴;三不准随从索贿受贿。到达广州后,他拒收烟贩的贿赂,严惩行贿之人,面对英国侵略者的重金收买,他凛然拒绝,表现了他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连当时英国派在广东的商务监督义律,也承认林则徐不同于中国其他官员,是中国官场中少有的清廉人物。 二、捍卫国家主权,抗击外来侵略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东查禁鸦片。还在路上,就下达密令,拘拿烟贩和包庇烟贩的官吏。到达广州后,他雷厉风行地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在广大爱国官民的支持下,经过坚决的斗争,禁烟运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收缴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多斤。1839年六月,在广东东莞的虎门海滩全部销毁。网络配图 澳门的葡萄牙人一直同英国鸦片商人互相勾结,使澳门成为当时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重要基地。为彻底禁绝鸦片,林则徐认为必须从“澳门清源”。1839年5月,他命令中国官员带兵到澳门,进行了一次突击性搜查。澳门的葡萄牙官员开始时拒绝,还以战争相威胁。林则徐严词指出:澳门是中国的领土,查禁鸦片澳门必须遵守。最后,葡萄牙人不得不交出了一些英国商人偷运进澳门的鸦片,并在澳门码头全部焚毁,表示服从中国政府的禁烟令。 1839年九月,林则徐还亲自到澳门巡视,检查禁烟事宜,再次重申了中国对澳门的主权。葡萄牙“自治政府”长官率主要官员、一百名士兵列队恭迎。官员戎装佩剑,士兵身如笔杆,“番乐齐奏”,澳门各饱台鸣放礼炮十九响,以示对林则徐的崇高敬意,场面极其热烈而隆重。 林则徐知道英国人是不会甘心的,他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他坚信“民心可用”,从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组成了地方团练,加强战备力量。 1839年七月,英国水手无故杀死中国村民,英国商务监督义律拒绝交出凶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林则徐为维护主权,打击侵略者的气焰,下令断绝澳门英商的物资接济。义律恼羞成怒,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亲赴虎门布防,六次击退英军进攻。十一月奉命停止了中英贸易。林则徐预感到英国蓄谋发动侵略战争,曾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做好战争准备。 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攻广东,没有占到丝毫便宜,于是北上一直打到天津大沽。林则徐被琦善等陷害革职。1841年,林则徐又被充军新疆伊犁。 林则徐在新疆的3年,走遍了天山南北,行程三万里。所到之处,他兴修水利,倡导屯田。他念念不忘加强国防,明确指出:中国的威胁不仅来自海疆,而且更直接来自西北边疆,提醒人们要苦惕沙俄的侵略野心。 林则徐虽然没有改变鸦片战争的结果,但他却为后来新疆的收复,提前做了准备,创造了条件。在他之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风起云涌,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百年后,终于完成了他未竟的心愿。 三、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从六岁读书,到二十六岁进士及第,二十年的封建教育把他培养成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国势的衰败、统治的危机使他成了一个重视经世之学,希望变革图强的积极实现者。网络配图 1832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第一件大事就是驱逐了英国胡夏米间谍船,这是他第一次和英国人打交道。也是在这一年,他上书朝廷,建议仿效外洋自铸银币,以解决银荒,开了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在禁烟的问题上,林则徐的认识也是逐渐加深的。他对鸦片危害了解的越透彻。也就越能敏锐地察觉到外国侵略者的野心。为了彻底禁绝鸦片,他感到需要更多地了解鸦片猖撅的实情,了解中国之外的变化。 到达广州后,他迫切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实情,走访了曾经同外国鸦片贩子直接打交道的行商、在外国商馆服务的厨子和仆人,当然也能从对鸦片贩子的审理中得到实情。他还招募了五位从国外归来的学生,亲自组织领导他们摘译英文书报资料,了解时事新闻,探求西方知识。他还学了点外语,在接见外国人时应用,常常使听到的人非常惊讶。他跨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直接影响了他的对外方略。他坚决反对外来侵略,但并不盲目排外;他甚至希望通过洋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曾向英国女王发出用中文和英文书写的信件,托英国商人带回伦敦,要求禁止鸦片走私,但英国外交部拒绝接收。 为了更多地了解外洋的事情,林则徐不仅收集了许多外文报纸、书刊,进行翻译,而且他还亲自出面,在澳门主办了《澳门新闻报》,这是澳门中文报纸的开山鼻祖。《澳门新闻报》主要是摘译英文《澳门月报》上的有关消息,供朝廷参考,成为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一个窗口。网络配图 林则徐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变化,他还组织人把翻译的资料编辑成《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情况的文献。当他被充军伊犁路过镇江时,将这些文献交给了老友魏源,嘱托老友继续他没有完成的工作。以后,魏源参考林则徐交给他的这些文献写成了著名的《海国图志》,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世界的情况,进一步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林则徐还积极主张“师夷长技”。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为加强海防力量,他就购置了外国大炮,搜集外国船炮图纸准备仿制。他被革职后,奉命到浙江协办海防时,随身带去了八幅西洋“坚船”的图样,并积极帮助研制“新式大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