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食肉恐龙都是独行侠,但也有例外,比如今天要介绍的奥卡龙,它是一种食肉恐龙,而且是群居的,在当时是许多食草恐龙的噩梦,一起去认识看看。
奥卡龙基本资料
奥卡龙是一种南美洲的小型食肉恐龙,它体长4.3米,与似鸵龙、锐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410位,生活在距今84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
奥卡龙化石
奥卡龙化石发现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化石是近似完整的骨骼。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专家推测奥卡龙是中型体型的兽脚亚目恐龙,是阿贝力龙科食肉牛龙亚科的一属,它长约4.3米,臀部约有1米高,体重约700公斤,生活在晚白垩世的阿根廷。
在地球上,人类已经挖掘出了767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南美洲发现了100种,阿根廷发现了81种,其中就包括奥卡龙、气腔龙、崇高龙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挖掘和发现,小编相信会与更多的恐龙被发现。
报道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热河群义县组的古神翼龙科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yixianensis)。
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是一类没有牙齿的翼龙,其典型特征是鼻眶前孔大,前上颌骨发育头嵴并从头骨前端一直延伸到头骨的后部。
化石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巴西,之后在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首先被发现报道,近年来相继发现于摩洛哥、西班牙和英国的白垩系地层中。
其中,中国的古神翼龙类全部发现在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群中。
2002年汪筱林和周忠和研究命名了董氏中国翼龙(Sinopterus dongi),这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古神翼龙类成员。
之后,古神翼龙科成员在热河生物群被大量发现,而中国翼龙属是热河群九佛堂组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类群。
2005年报道了一件来自于义县组的李氏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lii),最初被认为是无齿翼龙类成员,研究者依据头骨窄长,上下颌尖长而没有牙齿,颈椎短等特征,认为其与无齿翼龙相似,但这一观点并不被其他研究者所接受。
最初也有研究者认为李氏始无齿翼龙是张氏朝阳翼龙的晚出异名,之后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李氏始无齿翼龙并非无齿翼龙类,而是古神翼龙科成员。
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李氏始无齿翼龙正模的上下颌鉴定错误,认为其上颌与中国翼龙属十分接近,头后骨骼比例与董氏中国翼龙十分接近,将其作为董氏中国翼龙的晚出异名。
这次研究的新材料(IVPP V 14190)是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提供了更多的形态学证据。
这件标本与李氏始无齿翼龙都来自义县组,让我们对义县组古神翼龙科成员有了全新的认识。
两者特殊的前上颌骨形态和肱骨三角肌嵴都是古神翼龙科成员的典型特征。
不仅如此,两者的大多数头后骨骼比例也与中国翼龙属相似,因此这两者被归入了古神翼龙科。
但是它们与另一种古神翼龙科成员中国翼龙属相比,头骨更低长、鼻眶前孔上方的前上颌骨嵴突呈半圆形、鼻骨突更短,这些特征支持始无齿翼龙属是不同于中国翼龙属的一类古神翼龙科成员,并认为新材料应归于始无齿翼龙属。
新材料相比于李氏始无齿翼龙吻端更为低长、第四翼指骨更短,据此建立始无齿翼龙属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
该项研究通过对比在中国已经报道的古神翼龙类的骨骼特征,特别是头嵴在不同个体间的变化,系统分析了中国的古神翼龙类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及差异。
考虑到始无齿翼龙属头骨更加低长,且层位比中国翼龙属更老,同时,中国发现的古神翼龙类成员头骨明显又比巴西古神翼龙类成员更为低长,且时代更早,因此进一步支持了该类群头骨从低长向短高演化,辽西很可能是该类群的起源地的观点。
该研究第一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张鑫俊,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 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沈阳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等的资助。
(原标题:义县始无齿翼龙,热河生物群古神翼龙类新成员)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3.105573
博茨瓦纳是位于非洲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奥卡万戈三角洲地处博茨瓦纳共和国,是一块草木茂盛的热带沼泽地。
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大的内陆三角洲之一,也是非洲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绿洲,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当达到最大规模时,三角洲的面积将增大到22000平方千米。
奥卡万戈三角洲四周环绕着卡拉哈里沙漠草原,也称作“卡拉哈里盆地”,是非洲中南部的主要地形区。
奥卡万戈河则被人们描述为“永远找不到海洋的河”,它位于卡拉哈里沙漠北部边缘地区的独一无二的绿洲上。
来自安哥拉高地的雨水汇集形成汹涌的洪流,由奥卡万戈河流经喀哈拉里沙漠后,携带着横越纳米比亚,最终倾入三角洲。
奥卡万戈河发源于安哥拉高地,上游叫做库邦戈河。
3月份下暴雨时,河水泛滥,越过边界进入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沙漠。
河水漫溢到洪泛平原,冲破苇芦障,环绕岛屿打旋,充注干涸的水池和水道。
当洪水来临时,数以千计的动物们纷纷逃离,但是另一些动物则前来繁殖和觅食,如400种鸟类、虎鱼、鳄鱼、河马、水龟和蟾蜍等。
他们划着叫“梅科罗”的独木舟,穿行于三角洲地区。
他们要避免直接和河马相遇,因为河马轻而易举地就能将水舟掀翻。
但三角洲地区的河马又是极为有用的,因为它们能将植物踩倒,吃掉大量的草,使水道保持畅通。
由于每年水量的分布都会发生变化,动植物已经学会了跟随水流进行迁徙。
不过一些动植物会以卵、种子、孢子、蛹等形式,或者一些动物以睡眠的形式,静静地等待水源的到来,它们甚至能够等上数年、数十年。
在干旱的沙漠中,奥卡万戈三角洲堪称大自然奇景。
这里不仅是大型动物:非洲象、狮子和水牛的天堂,而且还有99种蜻蜓,数百种野花。
这里对人类也非常有价值,不仅是人们旅游、打猎的好去处,而且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燃料和建筑材料。
大约有14万人生活在奥卡万戈三角洲地区,大部分人生活在毛恩镇。
如今当地人已经不再主要依靠农业为生,许多人开始领取工资、经商,并且有了社会保险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