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袁术老是全军覆没,为什么还兵多将广?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汉末群雄中,袁术是个奇葩的存在。

  他经常一言不合就来一次全军覆没,但多次全军覆没后,仍然有很多兵。

  他的地盘归属也十分混乱。很多地方,估计袁术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算不算是他的地盘。

  袁术集团到底多少兵、多少地盘,就是一笔糊涂账。

  当然,能把糊涂账做得这么大,一般人也是做不到的。

  兵怎么打都打不完的袁术袁术好像会变魔术一般,袖子一挥,就有一堆兵出来。

  当初,他逃离董卓的地盘,没带什么人,跑到了南阳。

  孙坚马上带兵依附袁术,把南阳也给了袁术。

  南阳,是当时天下第一大郡,长沙兵,是当时天下难得的精兵,袁术就这么空手套白狼,悉数拿下。

image.png

  靠着南阳、豫州的财力,孙坚长沙兵的彪悍,孙坚攻取了洛阳,袁术着实火了一把。

  后来,孙坚攻刘表时扑街了,孙贲带着孙坚的部队扶孙坚尸体回老家治丧。(孙贲领孙坚余部,直到袁术到寿春后才重新回到袁术处)

  袁术所依仗的精锐暂时没了。刘表趁机断袁术粮道,袁术在南阳站不住了。

  可是,袁术又不知从哪里七拼八凑了黑山贼、南匈奴贵族,联合着一起去打一代奸雄曹操。

  封丘之战,袁术基本被打了个全军覆灭,南阳也不敢回,直接逃到寿春。

  到寿春时,袁术任命的扬州刺史陈瑀反了,不让袁术进去。

  刚被打了个精光,又失去地盘的袁术退到阴陵,不知道从哪里又搞了一堆军事出来,把陈瑀赶走了。

  如此,袁术成了除刘玄德之外,唯一一位被团灭后能复活的诸侯。

  后来孙策创业成功,孙贲、吴景这帮袁术依仗的将领都去找孙策了,袁术傻眼了吧!

  呵呵,袁术袖子一挥,又联合白波贼杨奉、韩暹,合兵数万,一起去打三姓家奴吕布。

  同时,祖朗、陈瑀又在袁术的忽悠下起兵,造孙策的反。

  继续毫无疑问,袁术再次全军覆没。

  次年,袁术又集兵主动攻打陈国(豫州,一代奸雄曹操的领地),当然,结果继续是没有意外的:惹来一代奸雄曹操的一顿暴揍!

  直到袁术去世时,身边仍然有一堆兵,有的投了孙策,有的被刘勋吞并了,有的当了山贼···

  袁术怎么这么多兵呢?

  袁术的兵是糊涂账,地盘也是糊涂账。

  说起来,扬州、徐州、豫州、荆州他都颇有影响力。除了他自己担任的南阳太守、扬州牧、徐州伯,他还任命过扬州刺史、豫州刺史及若干位太守。

  但是,袁术实际控制的地盘并不大。

  袁术的实际控制地盘确实不大不少网友在描述袁术的实力时,把袁术的地盘描述得非常大,不但把江东的孙策算了进来,连下邳的三姓家奴吕布也被算了进来。这实在有些牵强。

  一个地方是不是你的地盘,关键要看你能不能做主:兵、民、财,能不能被你掌握。

  如果这个做不到,就算那地方的人就算跪着喊你万岁,那也不算你的地盘。

  以这个标准看:袁术实际控制的地盘确实很小。

  首先,江东,从始至终就不是袁术的地盘。

image.png

  不可否认,孙坚及去江东之前的孙策,都是袁术的下属。

  尽管孙坚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但当袁术不给粮草时孙坚就粮尽,而且孙坚、过江东前的孙策,都被袁术调遣,四处征战,可见:早期的孙坚、孙策,不管名头如何,实际上就是袁术的下属。

  可是,196年,孙策刚拿下会稽,立刻就更换了全部长吏,自己兼任会稽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以孙辅为庐陵太守,以朱治为吴郡太守,以吴景为丹阳太守。

  所有的太守、官吏皆是孙策自己任命的。

  这还不算完。袁术为了制衡孙策,把丹阳太守周尚(周瑜从父)换成了袁胤,而孙策后来干脆把袁胤赶走了。(这些,全部发生在袁术称帝,彼此闹翻之前)

  所以,江东,帆叶网,没有一分钟姓过袁。要说江东姓袁不姓孙,恐怕袁术自己都不信。

  其次,南徐州、南豫州、庐江等地,属于半独立状态。

  在袁术历次作战序列中,只有丹阳太守吴景、豫州刺史孙贲,这两位地方官曾参与作战。

  其余作战中,都没有征伐州郡的纪录。

  我们再看广陵等徐州南部的地盘。

  袁术后来两次攻徐州,一次以纪灵为将,一次以张勋与刚刚来投的白波贼韩暹、杨奉为将。

  广陵都没有出兵。后来, 一代奸雄曹操讨伐三姓家奴吕布时,陈登以广陵兵为先锋,可见,广陵不是无兵,而是袁术使唤不动。

  再者,吴景在放弃广陵太守后,广陵太守就直接由一代奸雄曹操任命的陈登接过去了,毫无抵抗。

  至于三姓家奴吕布嘛,连盟友都算不上。

  三姓家奴吕布自袭取徐州后,一直是一支独立的力量。他一直在依附一代奸雄曹操(朝廷)、依附袁术、联接刘备几种选项之间徘徊。

  所谓与袁术结亲,只不过是他非常正常的外交部分。他们的所谓同盟,一直停留在“眉来眼去”的地步,连证都没领!

  因此,袁术表面上影响力涉及到了整个江淮,但实际控制区域,早期只有南阳郡及汝南、颍川部分地区,后期只有以九江、丹阳为中心的不算太大的区域。

  袁术为什么兵多?那么,袁术到底哪来的这么多兵呢?

  首先,地盘不大,但兵源多。

  袁术早期掌握的南阳郡、颍川郡、汝南郡,是当年刘秀起家的地方,又靠近洛阳,是当时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而袁术后期活动的九江、丹阳,则是“天下精兵”所出之地。

  说实话,袁术的兵源不但多,而且精;不但兵源不错,将源也不错,可惜袁术不会用。

  其次,道上的朋友多。

  在《三国演义》里,袁术动不动就看不起出身一般的刘备。

  本来吧,这可能还真是冤枉了人家。

  袁术“非主流”的朋友,可能是当时天下最多的。

  当初的孙坚,为人“轻狡”,为士族所不喜。但是袁术喜欢用!

  孙坚死后,另一位“轻侠”三姓家奴吕布,在逃到关东时,第一志愿也是跟随袁术!

  后来,袁术进攻一代奸雄曹操时,一封信下去,黑山贼、南匈奴贵族於罗夫马上赶来!

  袁术要打三姓家奴吕布时,白波贼杨奉、韩暹等人也积极参战。

  袁术跟孙策闹翻后,又把找了当地强宗祖朗等人搞孙策。

  同时,臧霸为代表的泰山诸贼;何仪、刘辟为代表的汝南、颍川黄巾贼等,也都积极响应袁术。

  所以,袁术是当时天下各种“贼”的“贼王”,发兵时往往能得到江湖各界人士的鼎立相助。

  “黑白两道”都吃得开,天下诸侯也只有袁术能做到了!

  最终,可交换的资源多。

  袁术可交换的资源很多。

  四世三公的袁术,政治资源足够。

  比如:出身低微却能征善战的孙坚,通过与袁术合作,在袁术的支持下,成为豫州刺史。

  袁术也因此得到孙坚的精兵良将协助作战。

  同时,不管是袁术早期的南阳,还是后期的两淮,都是粮食足备、经济发达之处(可惜后来都被袁术自己糟蹋了)。

  袁术常能以粮食等物资,换取他人的支持。

  比如,袁术进攻刘备时,就以粮草诱惑三姓家奴吕布,趁三姓家奴吕布袭取下邳,袁术夺取了徐州南部的一些地盘。

  总之,袁术开局的牌面是非常好的,比他袁绍哥哥还好。

  四世三公的他一开局就坐拥天下人口最多、最富庶的地区;在被团灭后,他居然还能得到一张复活卡,又占据了“天下精兵所出”的丹阳、九江。

  他道上的朋友多,一呼百应,总有兄弟来帮忙!

  可是,袁术有办法不断召集到大军,却选不出优秀的将领。自始至终只有孙坚、孙策一系比较能打。

  袁术能控制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却不善经营,活生生糟蹋破坏。

  袁术能在许多地方施加很大的影响,却始终没有办法把该地消化,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实力。

  影响的地方虽大,真正掌控的区域却很小;召集的兵马虽多,能战之军却少。

  如此袁术,怎能不败?

历史上最奇葩的民族,传统风俗是儿子娶继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就是一个民族大集体,而我们这个大家族繁衍至今,一共有56各民族一起汇成了大融合,而在历史上也存在过一些民风特别,并且十分彪悍的民族,比如说匈奴,他们是生活在我们北方的一支,而这支民族是从中国秦汉的时候就有了,但是大部分人们对他们的印象还停留在西汉时期,在各种关于的电视剧中,匈奴人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之高。 而他们大多都是以一个侵略者姿态出现在里面,让人感觉他们一贯是杀人如麻,民风粗犷,这与中原人所提倡的谦谦君子之风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只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不仅能征善战,他们的殉葬制度,饮酒习惯都是十分的匪夷所思,在其中有一个关于他们的传统习俗那就是兄弟娶嫂子,儿子要娶后妈,这听起来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习俗,毕竟这与中原人所遵守的伦理道德言论背道而驰,但是匈奴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呢? 在相关的书籍中记载,匈奴人一直有着这么一个规定,老爸死了,儿子可以把老爸的女人娶过来,当然,亲生母亲除外,而兄弟死了,其余的兄弟也可以把嫂子或者弟妹娶过来。总之他们就是只能往回娶,不能够出。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典故“昭君出塞”就是这种习俗的真实写照,汉朝的著名美人,为了平息战争,被送给了当时的匈奴单于当老婆,而旧的单于死了之后,她却要被迫嫁给旧单于的儿子新上任的单于,她也觉得自己这样是受到了羞辱,就写信给当时的,但是皇帝却不理会她的意愿,为了避免挑起战乱,要求她顺从当时匈奴的习俗,最后王昭君也只能再嫁给新上任的单于。 为什么匈奴一定要兄弟娶嫂子,儿子要娶后妈呢,其实原因应该是当时在匈奴女性地位很低下,完全是把女性当做是一件物品,一定要把它们留在在自己的家族中,不能流失。而且在当时社会中的的匈奴文明程度很低下,生存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不会再管那么多的条件了,还有就是他们要生存就要不停地繁衍自己的后代,只有这样自己的家族才能壮大。 匈奴人的传统习俗虽然是难以接受,但那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造就的结果,我们也并不能过分的要求他们。 随机文章牛鞭效应可不是用来壮阳的,而是商品销售流程中产生的波动恶魔果实觉醒是什么,觉醒后爆锤草帽海贼团简直无敌海王星的卫星有几个,海卫一直径最大/逆海王星而行(共14个)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无管虹吸的应用,无管虹吸原理(不借助机器产生虹吸现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东汉名臣窦融的人物简介,窦融的人物事迹

窦融(公元前16~公元62)初大臣。字。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当政时,为强弩将军司马,从击翟义,封建武男。更始政权新立,他见关东形势混乱,又累世仕宦河西,求任张掖属国都尉。更始败亡后,窦融领都尉职如故,据境自保。先事奉隗嚣,后见甲兵最强,号令严明,有意投靠。光武帝闻河西殷富,兵马精壮,又地接陇蜀,也遣使联络,以孤立隗嚣。建武五年(公元29)窦融归附东汉王朝,任凉州牧。八年,光武帝西征隗嚣,窦融率五郡太守及西羌、小月氏(古代游牧部族,原居今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后迁居今中亚阿姆河流域)等步骑数万,与大军共同击破隗嚣,封安丰侯。陇蜀平定后,窦融奉召入京,历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卫尉事,兼领将作大匠。一门贵宠,前后一公、两侯、、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计,当时贵戚功臣都无法相比,窦融子孙放纵,多行不法。永平二年(公元59),从兄子窦林因罪处死,汉明帝诏令窦融归第养病。岁余,上卫尉印绶。不久,病死于洛阳。 窦融少孤,王莽时期在强弩将军王俊部下作司马,参与了镇压瞿义、赵明起义,以军功封为建武男。其妹嫁大司空王邑为小妻。全家徙居长安,“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 2河西王窦融 王莽末年,起义者蜂起。王莽遣太师前往镇压,王匡请窦融为助军,与樊崇战于青、徐一带。地皇三年(公元22年),窦融复从王邑征讨刘秀,大败于昆阳,逃回长安。汉兵入关时,经王邑推荐,窦融为波水将军,引兵至新丰,企图堵截起义军西进。 王莽失败后,窦融投降更始军,在大司马赵萌部下为校尉,后被推荐出任巨鹿太守。 窦融见更始政权不稳,东方扰乱,不愿出关。他的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曾为获羌校尉,从弟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对其兄弟说:“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国。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兄弟们都同意他的看法。窦融于是辞巨鹿太守,谋求镇守河西,把家属带了去。在那里,抚结雄杰,怀辑羌众,河西民心向之。 窦融在河西,与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库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结交。“推一人为大将军、共全五郡,观时变动。”一致推窦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是时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得知消息,解印绶离去。窦融仍居于属国,领都尉职,而置从事监察五郡。 河西民俗质朴,窦融“政亦宽和”,所以,“上下相亲,晏然富殖”。窦融等练兵马,习战时,明烽燧之惊。防羌人扰乱,击匈奴侵扰。“安定、北地、上郡流民避凶饥者,归之不绝。” 3东向破隗嚣 刘秀称帝后,窦融便想归附,因隔远而未能自通。这时隗嚣虽然采用建武年号,但“外顺人望,内怀异心”,派遣辩士张玄到河西游说,建议各自割据一方。说什么“今豪杰竟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字,与陇、蜀合从,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佗。”窦融召集豪杰与诸郡太守商议,有人认为刘秀受符命,和人事,也有其他说法,“或同或异”。窦融小心谨慎,“遂决策东向”。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窦融遣长史刘钧奉书献马于汉。梁统等各遣使随。”这时刘秀也遣使出使河西,争取窦融等共同对付隗嚣、。双方使者遇于途中,共还洛阳。刘秀见到刘钧等很高兴,赐窦融书,称赞窦融安定河西,远见卓识,并赐黄金二百斤,授其为凉州牧。 窦融接刘秀书,复遣刘钧上书,陈述投顺之意。同时遣弟窦友赴洛阳面陈心迹。窦友行至高平,适值隗嚣叛汉,道路隔绝,驰还河西。窦融遣席封携书间道东行通书。刘秀又赐窦融兄弟书,加以抚慰。 窦融既投顺于汉,乃致书隗嚣,批评他出尔反尔,不识世务,不顾民生,要他深思逆顺之道。隗嚣不理睬。窦融乃与五郡太守共作战备,上书请战。 刘秀对窦融的态度和表现颇为赞赏,并与其拉上外戚关系,说窦融乃文帝窦后家后裔,自己是窦后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后;还说汉兵即将西进,希望窦融“以应期会”。窦融得到诏令,随即与诸郡守率兵入驻金城,进击投顺隗嚣的先零羌封何之众,大破之。只因汉兵未进,窦融乃引还。这时,梁统也与隗嚣断绝关系。 建武七年(公元31年)秋,隗嚣攻安定。刘秀将兵亲自西征,令窦融等定期相会。因遇大雨,道路阻绝,加之隗嚣已经退兵,乃止军。窦融已至姑臧,得到诏令而罢归。窦融恐刘秀久不出兵,上书向刘秀建议抓紧时机,东西夹击隗嚣,若旷日持久,则易生变故。 刘秀接受窦融的请求,建武八年(公元32年)夏,发兵征隗嚣。窦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辆,与刘秀会于高乎(县)第一(城名)。刘秀举行盛大宴会,待窦融以殊礼。任其弟窦友为奉车都尉,从弟窦士为太中大夫。双方遂一同进军,隗嚣之兵“大溃”,城邑“皆降”。刘秀因功封窦融为安丰侯,食安丰、阳泉、寥、安风四县。封其弟窦友为显亲侯。诸将也得到封赏。封赏完毕、刘秀率众东归,窦融等西还故地。 4放远权宠 窦融兄弟并受侯爵,久专西方,惧不自安。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刘秀诏令挽留。等到陇、蜀已经平定,窦融受诏与五郡太守奏事京师,从者车千余乘,马牛羊被野。窦融到了洛阳,送上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安丰侯印缓。刘秀还其安丰侯印绶,以诸侯位引见,“赏赐恩宠,倾动京师”。过了数月,于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四月,任窦融为冀州牧,十余日后,又迁为大司空。 窦融自知不是刘秀的旧臣,故小心谨慎,多次辞让爵位,光武帝表示留用。窦融不敢再提请求。直到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才策免窦融官职。次年,加窦融位特进。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令窦融代行卫尉事,特进如故,又兼领将作大匠。其弟窦友为城门校尉,兄弟并典禁兵。窦融又要求辞职,光武帝则屡加赏赐。到了这时,窦氏一门贵显,有“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永平二年(公元59年),窦融从兄子窦林因罪下狱死。明帝多次下诏责让窦融,并“戒以、祸败之事”。窦融惶恐,复乞骸骨,被诏第养病。一年以后,窦融上卫尉印缓。后来,其长子窦穆,依仗权势,胡作非为,矫阴诏,令六安侯刘盱去妇,娶其女为妻。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告发此事。窦穆等免官,家属受株连而归故郡,只留窦融于京师。不久,诏诸窦悉还京师。窦融终年七十八岁,谥为戴侯。 5经营河西五郡 西汉后期, 地主阶级无限制地兼 土地,迫使农民大量破产, 贫民沦为奴隶, 阶级矛盾 尖锐化,王莽后,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反而促使矛盾更加激化。当时农民到处起义,到处封建割据,在这种情况下,窦融被部下拥戴为五郡在将军,割据了 河西五郡。 窦融是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西北),世代在河西做官,深知河西的。被任命为张掖属国都尉,很有成绩,受到了河西人民的拥护。更始帝失败之后,陇西、天水一带已被隗嚣割据,并准备向西推进,进一步兼河西,发展其势力。酒泉太守梁统等认为天下大乱,若不同心协力,保全地方,就无法保护个人利益。于是,他们共推窦融为五郡大将军,领导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五郡,保境安民。窦融率领张掖属国的精兵,“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遇有羌胡犯塞,窦融即率兵相救,负起了保卫地方的责任。有一次,先令羌封何杀金城太守,占领了金城,隗嚣立即派使者与封何结为联盟,准备发兵共守金城,窦融领何西兵击败了封何,斩首千余级,得牛马羊万头,谷物数万斛,保卫了金城郡不受侵犯。 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都有之后,窦融等想归附东汉,但因河西边远,金城以东到天水一带为隗嚣所割据,中间隔阻,未能实现其愿望。到公元二十九年(建武五年),派遣使都者刘钧奉书到洛阳,表示归附臣服之意。这时候,光武帝也看出了窦融等心欲东向,主动派使者持诏抚,双方使者遇于中途,在表在窦融愿归附东汉王朝的诚意之后,光武帝立即授窦愿归凉州牧。当时州不设郡县,武威郡治在姑臧,下属十三县,除西汉所领十县外,又增加了(今泰县境内)祖厉(今靖远县西南),显美(今永昌县)三县。 西汉末与东汉初,正当中原动乱,民不聊生的时候,窦融在河西采取了比较宽和的政策,“习,保境安民,”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河西一带成为一个比较安宁的地区。特别是姑臧更为富饶。《 孔奋传》说:“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贷羌胡(与少数民族做买卖),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接古时集市交易,通例为一日三合(即交易三次),今一日四合,足见商业很兴旺。所以到这里做县官的人,不满几具月就发了财,当时姑臧是汉、羌、匈奴各族杂居的地方,从商业的繁荣,可以看出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富有,由于没有战乱,地方富庶,当时避难者,一次就返回四千三百余口。 为凉州牧时很有作为。建武八年,光武帝车驾亲征。隗嚣败降后,光武帝论功行赏,封窦融为安丰候。窦融还能够任用贤良官司吏,武威太守。建武五年,窦融清避难于武威的孔奋出任议曹掾(官职),守姑臧。孔奋是一个很清廉的官,生活很简朴,常和家人吃粗米淡饭,别人讥笑他:“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意思是生在富地,不会享福,白受辛苦。孔奋在姑臧任职四年,受到人民的拥护。后被调职,一辆单车除载家人行李外,别无他物,民众,追送数百里,赠送财物,孔奋一律拒绝接受,真是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经营河西五郡的举措,客观上具有承上下的作用,其史鉴价值向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采取稳定社会的举措 窦融在经营河西五郡之初,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外部环境隗嚣称王陇右、卢芳与匈奴联兵扰掠北部边疆羌人寇掠金城、陇西匈奴胁迫西域各族东寇,河西郡县城门常常昼闭。在如此严峻的政治形势下,窦融为稳定河西地区社会,首先运用权谋,断然改变了河西各郡郡守权均力齐、各自为政状况,使自己登上了河西五郡大将军之位,并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于自己一人之手,又把各郡豪杰、名士抚纳于自己翼羽之下,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集团,使经营河西的活动有了政治保证。其次,窦融从一开始就大力扩充步兵和骑兵,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在平日“”,而战时则与各郡郡守共同率兵出征,且屡战屡胜,遂使河西五郡出现了“兵马精强”局面。第三,为防御南面的羌人、北面的匈奴、西面的西域各族扰掠,窦融健全了由郡县、都尉府、塞、部和燧等军事机构构成的边防防御、警戒体系,并制定和严格实行了《塞上烽火品约》边防守备条例,为保障社会安定和居民的安心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多方开展生产活动 窦融在河西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生产活动。在农业生产上,窦融把地方郡县和军队分为两个管理系统。在地方郡一级设“农都尉”,县一级设“田吏”,并由这些农官具体负责农耕事务。在军队系统,实行军屯制度,具体屯垦事务由军事长官兼理。当时河西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二十多个,大体可分为麦、米、谷、豆四大类,其情况可与农业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并驾齐驱。 河西五郡地区,自古林木稀少,天然绿洲常常遭受沙尘暴侵袭,植被保护问题当时就已受到人们的重视。窦融时期,曾通过采取严令“吏民毋得伐树木”措施来保护环境,从保护林木入手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在历史上为我们树立了可资借鉴的表率。为了发展五郡畜牧业,大将军府曾设置了“牧师苑”,专们负责畜牧事务,同时又颁布了禁杀马牛的政令,用来保护役畜。在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十六年),当窦融等前往洛阳晋见光武帝时,在路上所驱赶的马牛羊就多得满山遍野,而仅用来拉车的马就有四千多匹。 在窦融经营时期,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发展,马拉的大木轮车已经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建武八年(公元三十二年),窦融攻打隗嚣时,所出动运输辎重的马拉木轮车就达五千多辆。商业贸易也有了显著发展,仅有姑臧(今武威市)地方,就已开辟了专门供和各少数民族居民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而且每天开放四次,其交易之盛可见一斑。 三、实行“宽和”的民族政策 窦融对河西五郡境内的羌、小月氏、秦胡(匈奴化的秦人后裔)和卢水胡(黑河中上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等实行“宽和”政策,一方面招抚游徙不定的各畜牧民族,安置他们定居、“田作”,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牲畜从政策上给予保护,严令禁止征调各少数民族的马、牛服徭役,因此各族民众纷纷归附。当时,窦融还允许各少数民族民众参与姑臧市场的商品交易活动,从而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欢心”和拥护。 窦融的,促使河西五郡出现了社会稳定、“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和“兵马精强”盛况。以上卓著业绩表明,窦融对河西五郡的经营,堪称历史上西部区域开发的一个成功范例,很值得今天研究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东汉古代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