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孙权晚年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权晚年为何会引发二宫之争?
父亲宠爱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看清背景,若是一贯的一视同仁,那么必然会引起不满,孙权正是如此,就因为对子嗣的态度,引起了二宫之争。
导致的结果也是很大的,废黜太子,赐死鲁王,重蹈汉武帝刘彻的覆辙,都是因为皇帝的做事欠考虑,影响了未来古代的轨迹,最终都是追悔万分。

01汉武帝刘彻废太子
汉武帝刘彻与陈阿娇结婚以来就没有子嗣,帆叶网,虽然刘彻的嘴上并没有说,但是心理却十分难受,那个皇上没有子嗣,这不免被大臣明里暗里去耻笑,一次偶然,刘彻祭祖归来,路过姐姐平阳公主的府邸,准备进去坐坐,吃一顿家常便饭,这时候,姻缘就来了。
平阳公主了解自己弟弟心中所想,饭桌上唤了许多的歌舞伎来为刘彻助兴,但是她实际的想法却是给自己的弟弟“选妃”平阳公主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刘彻,也是为了自己,她要为自己的后辈考虑,万一刘彻从这里看上了一个歌女,那么平阳公主往后的日子会更加滋润。
事实也正是这般,在平阳府邸,刘彻遇见了让自己一见倾心的卫子夫,并将卫子夫带回来皇宫,卫子夫也倒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后期的时候将自己的女儿卫长公主许配给了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虽说娶了卫长公主不久曹襄就战死,但是念着这份情义,自然不会亏待他们一家。
卫子夫入宫之后,刘彻终于见到了自己有子嗣的希望,可是,这希望险些被前皇后陈阿娇用巫蛊之术打破,刘彻怎么能不生气,不仅仅将陈阿娇打入冷宫,还憎恶起来了巫蛊之术,这也是后期让刘彻面对佞臣的妄语轻易相信的真相之一。
刘彻因为长期征战,再加上宫中的膳食调养的真相,他的身体素质极佳,也很长寿,人活得久了,就容易胡想乱想,面对江充说太子刘据用巫蛊之祸陷害自己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理智,直接追着刘据打,虽然刘据也有大军,但是怎么敌得过刘彻啊,被人陷害至死。
当刘彻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为时甚晚,他没有办法挽回这一切,更没有办法挽回自己的妻儿,古代上这样的惨案并不少,孙权晚年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引发二宫之争,重蹈汉武帝刘彻刘彻的覆辙。

02二宫之争背景
后三国时代,发生的最出名事件之一大概就是二宫之争了,就是孙权的太子和鲁王之间,为了夺取皇位的明争暗夺,孙权的子嗣虽然极多,但是他完全没有偏爱哪一个孩子,反之的是对待孩子都是一视同仁,这在寻常人家当然是个好事,但是,身处皇室这样做只能带来麻烦。
孙权的长子是孙登,自然也是第一任太子,他为人谦和,彬彬有礼,自然孙权对这个长子也是很看重的举国上下的智囊团都为他服务,孙登对待这些大臣也是十分的恭敬,孙权对于孙登的态度就是完全放心,将他当继承人培养,但是好景不长,孙登年金33岁就因病去世。
在他临死之前,他恳请自己的父亲立三子为太子,本来这件事情名正言顺,儿子孙虑弱冠之年就早早撒手人寰,孙和这也倒是适合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加上这是自己这么器重的儿子夙愿,孙权这个面对感情优柔寡断的人自然没有办法拒绝。
孙和在孙登死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同年四子孙霸也被立为鲁王,除了孙登,孙权没有特别爱慕重视的儿子了,所以孙权不仅仅对待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态度一样,让他们的俸禄一样,甚至大臣们见到二人行的礼数都一模一样。

正是因为如此,孙霸开始对储君的位置虎视眈眈,孙权没有对他们二人之间的态度有明显的的区别,这给了孙霸的野心增加了一丝底气,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向储君之位发起冲击的,毕竟自己的父亲态度也不是很明确。
如果当时的孙权态度明确,可以将二人之间差别待遇,自然就能遏制住孙霸的不轨想法,在期间也曾有人劝谏孙权,要将二人差别对待,而这件事情传到孙霸的耳朵里就是太子一党要压制自己的势力,于是孙霸开始了自己的反击,诋毁太子的支持者,想要将他们完全消灭。

03二宫之争的结果
随着二宫之争的战争打响之后,除了一些原来就有矛盾的人之外,更有一些地位比较低微的人,认为这件事情是一场人生的机遇,甚至一些大家族也纷纷站队,在这兄弟二人之间下注,谋求进展,很快,这场大火就燃烧到了朝廷之上,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用着各种肮脏的手段污蔑,找对方的麻烦,看着这乌烟瘴气的朝廷,孙权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能继续任由这样的局面进展,这已经危害到了东吴安定和谐的大环境,他决定要致力这两派,首当其中的当然是激进人物,基本都被贬谪,流放,处死。
随着刺儿头都被连根拔起,属于中层的任务也被慢慢提拔起来,朝廷逐渐的稳定下来,二宫之争的战火也被缓缓熄灭,通过这件事情之后的孙权觉得,往后若是这两个人其中之一继位,那必然朝廷会继续不得安宁,会继续面对分裂,于是废太子,赐死鲁王,七子继位。
04总结
二宫之争对吴国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这八年里,限制了国家的进展,无心对外,眼中只有朝廷中的勾心斗角,损失了朝廷中的诸多人才,这件事情也逐步带领东吴走向灭亡。

太子的位置人人都觊觎,一个国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种值高的权利谁能不憧憬,但是利益后面总是伴随这很大的危险,要明哲保身,也要用智慧化解这样那样的问题,才干稳稳的坐上帝王之位。
三国后期东吴暴君孙皓竟把大臣脑袋当球踢
是东吴的一位暴君,暴君本来并非暴君,之所以会成为暴君,和身边众人的长期呵护是分不开。不过这里我们不讨论孙皓成为暴君的原因,就单讲一个叫做王蕃的东吴名士的坎坷人生,就可以知道孙皓为什么被称为暴君了。 王蕃的列传 王蕃本是一文艺青年,码字功夫高超,不但会做诗词歌赋,对学术也颇为懂行。的科学大佬张衡曾经制作浑天仪观察星相,在当时可以说是空前的大发明。可是王蕃看了觉得古代的观星仪器太小,星星太多实在不方便,而张衡的浑天仪比以前大了许多,可是太大,连转动观察都很不方便。王蕃有了想法就动手去做,做出了一个改进版本,江东学界纷纷赞叹。 王蕃塑像 后来,王蕃当官了,一开始在东吴中央做了一个闲散的郎官,王蕃不满意,就炒了老板鱿鱼。到换了做的时候,王蕃的名气更大了。为了塑造广纳贤才的光辉形象,孙休一口气聘请了王蕃、贺邵、薛莹、虞汜等四个学界名流担任散骑中常侍。这个中常侍和东汉的头子可不同,主要是负责传达皇帝诏令,向皇帝提出建议,和唐宋之后的翰林学士、御史的官职有点像。当时的人们看到这四位大儒出山,都觉得是吴国的幸事。 果然王蕃担任谏官职务之后,多番向宰相、皇帝进言。可惜,王蕃做学问很在行,做官却有些一根筋,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丞相万彧,皇帝孙皓,导致最后被杀,落到脑袋也被人当球踢的可悲下场。 本来,万彧和王蕃是多年相交的老朋友,孙皓起初也对王蕃很是尊敬,为什么两人最后都一心要整死王蕃,就算杀头也不解恨呢? 孙皓为何要整死王蕃 在万彧出任丞相的时候,一些俗人看到王蕃还和万彧有来往,就四处散步谣言,说万彧一心要讨好残暴的君王孙皓,为虎作伥做了许多坏事。而王蕃本来是一个好青年,没想到竟然沦落到和万彧为伍。连一些王蕃的老朋友,长辈亲友都批评王蕃,觉得王蕃自轻自贱,搞得王蕃很郁闷。 孙皓画像 为了表明立场王蕃给万彧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王蕃把万彧大大嘲笑了一番。王蕃说,鱼在深潭中游动,但总要浮出水面呼吸,这本是万物的本性。你万彧出身寻常,现在却骤然享受富贵,位极人臣。本来,就算是狗受到养育也能为主人看家,马受到养育也能让主人骑乘,可你万彧得到丞相的高位,为吴国,为百什么回报呢?在王蕃看来,他万彧简直就是连狗马这样的牲畜都不如。万彧和王蕃多年相交,虽然现在富贵了,做了许多违心的事情,可对老朋友总算还不坏。没想到在老友王蕃心中,自己原来这么下贱。万彧为相之后,听到的见到的都是阿谀奉承的言辞,哪里还受得了这样的侮辱。一国丞相想要整死一个人那还不是小菜? 可王蕃毕竟是东吴名士,搞暗杀太丢分,万彧就把王蕃辱骂自己的话汇报给了皇帝孙皓,然后添油加醋,说,在圣明的朝代没有错误推举的人才,在明君的治下自然没有庸碌的官员。吴国在陛下(孙皓)您的英明领导下欣欣向荣,百康,正是难得的太平之世。王蕃否定他万彧,否定一国的丞相,那就是否定君王,否定至高无上的孙皓陛下。 孙皓为帝霸道 但是,这只是其一。毕竟这件事情最恼火的还是万彧,孙皓犯不上做坏人。可后来有发生了一件事,连孙皓也忍无可忍了。 孙皓称帝的时候做了许多坏事,杀了许多功臣,坏事做多了,难免心中有鬼。孙皓常常觉得建业皇宫中有鬼怪作祟,搞的后宫不得安宁。孙皓请来巫师占卜,结果说建业皇宫不利于皇帝。孙皓想要迁都武昌。迁都是一件大事,必须有朝廷大臣们的支持。虽然说孙皓为帝霸道,但毕竟。 孙皓画像 孙皓召集百官,准备了美酒鲜果。孙皓说出自己的决定之后,本以为文武百官必然会因畏惧自己而纷纷附和,可是,没想到大家谁也不出声。毕竟一旦迁都,牵涉的利益太多,谁敢轻易表态?孙皓看看丞相万彧,连万彧都低下头去假装品酒。 好一番死一般的沉默。大臣们不敢接触孙皓愤怒的目光,纷纷放下酒杯,不在吃东西,低头默默无语,唯独王蕃还在自得其乐的喝酒吃水果,完全无视宴会上紧张肃杀的气氛。孙皓正在气头上,想找一个人出气,就大声呵斥,说王蕃在殿上无礼,命令卫士把丧失体统的王蕃拖出大殿。王蕃被拖走之后,大殿上一阵轻微的骚动,许多人脸上都露出愤怒和不安的神色。孙皓看看大家,想了一想,让卫士又把王蕃给请回来。 回来之后,若是王蕃马上磕头谢罪,孙皓有了面子或许也就放王蕃一马。没想到王蕃被拖出大殿之后,竟然还没有酒醒,被卫士架回到大殿,依然醉态浓浓,吵嚷着还要喝酒,完全就没有请罪的样子。孙皓大怒,命令左右把藐视君王的王蕃拖出去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陆逊阻止了!
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阻止了!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孙权,十八岁坐领江东,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性,亦没有皇室宗亲身份加持的责任感,却从未甘心偏安一隅。 如何依仗父兄留下的东吴基业,去完成全国的一统呢? 从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传位孙权,到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东吴的“一统方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等人最早提出,首先攻取西蜀、汉中,与的西凉军联合攻。《·周瑜传》里,周瑜总结为: 得蜀而并,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在进攻西蜀之前于巴丘病逝,继任者鲁肃更是在与孙权初次见面时就提出了更为系统的“两分天下”理论,又称《吴中对》,因为当时孙权、鲁肃二人正在榻上对饮,因此又称《榻上策》,即东吴版本的《》,鲁肃提出: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这份“两分天下”的方案中,占据荆州、西蜀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后来军事集团意外崛起,导致两分天下的方案很难实施。孙权曾派夺取荆州,却险些引来趁虚而入,最终东吴不得不接受了蜀国的存在,放弃了《吴中对》的规划,开了一统天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结盟蜀汉,瓜分魏国。 权乃参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为界。《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称帝第一年,吴蜀两国就制定盟约,规定如果魏国攻打蜀国,东吴则全力伐魏,反之若东吴受到魏国攻击,蜀国则需要全力进攻魏国。 事实上,即便魏国不去进攻任何一方,吴蜀两国亦会全力北伐。期间五次北伐,鞠躬尽瘁;孙权生前持续发动了四次合肥之战,攻打长江以北。 然而四次北伐,东吴皆损兵折将。史书记载,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亲征,10万大军被魏大将800步卒所破。 孙权不得不认识到现实:东吴可凭借水师自保,取魏则遥不可及。 蜀丞相诸葛亮病逝之后,孙权失去可靠盟友,分魏计划破产。 志在一统中国的孙权,此刻心里有了新的方案。 魏国优势难以撼动,辽东成为孙权希望 中国历史上多次形成局势,通常是北方吞并南方。很多客观因素造成了这一情况: 比如气候因素,南方士兵很难熬过北方的冬天,像1854-1855年北伐的太平军战士们,进攻保定时手都拔不出来了,冻伤成片,也就难免要败了; 比如缺乏战马,东南方虽然产马,却因矮小不适合做战马(马的身高从60 cm-200 cm),且战马多为公马、骟马,难繁殖;曹魏政权牢牢控制战马,东吴难以获取。这一情况延续千年,《》载,与宋互市,马不出境。 诸多因素下,东吴北伐屡屡失败,难以撼动魏国的优势。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孙权认为机会来了。 公元233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向东吴称臣,孙权封他为燕王,并且送给公孙渊、财物。《三国志·吴主传》中,孙权开始打造运输马匹的船只,等辽东献战马,并南北夹击魏国。 当时还是上大将军的陆逊一句话道明孙权勾搭公孙渊的目的: 乃惜辽东之众与马,奈何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三国志·陆逊传》) 233年公孙渊和孙权之间互遣使节,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是孙权“吴蜀分魏”方案宣告破产的时候,对于灭魏和一统天下的渴望,让孙权轻信了公孙渊。 随后公孙渊做的事情,成为孙权生平最大遗憾之一。 公孙渊背盟,孙权欲发兵,从海上进攻辽东 公孙渊之所以要投靠孙权,最初是为了与其叔叔公孙恭争权。公孙渊囚禁公孙恭之后,又害怕曹魏讨伐,同时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将其首级献给。 孙权大怒,准备从海路讨伐公孙渊,一来报仇,二来获取辽东,以作伐魏之用。孙权这个想法,被陆逊阻止了。 陆逊阻止的原因 陆逊阻止孙权从海路讨伐公孙渊,提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1、孙权之前为了获得人口,派遣卫温和诸葛直寻找亶州、崖州和朱崖(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结果二人只找到了崖州。二人在那里待了一年时间,只带回少量土人,损失却很大,孙权怒杀二人。 2、陆逊的统一方针是:经营东吴,劝课农桑,积蓄力量后,再去对抗曹魏。实际上,这是偏安的路线。 3、跨海千余里,远征辽东凶险难测。 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汎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提出的第一个反对理由,并不能作为胸怀天下之人退缩的理由,因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败,与第三次成与败没有必然联系。 陆逊的第二个理由,慢慢发展东吴农业和人口,对抗曹魏,这个方案则过于缓慢。东吴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可能需要数百年弥补,孙权等得了吗? 最终阻挡孙权跨海征讨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远洋的凶险。那么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呢,孙权究竟是否应该攻打公孙渊,陆逊的阻止究竟对不对? 东吴水军实力强大,孙权理应尝试向海洋要希望 蜀国灭亡于公元263年,东吴则灭亡于公元280年,期间相隔17年。《三国志.传》记载,东吴灭亡时,缴获了5000只战船,水军之强可见一斑!而这也恰恰是为何蜀国灭亡之后,晋朝要筹备十数年时间才能够灭吴。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中记载,东吴大船的长度接近70米,高三层,可容纳5000人。 东吴的水军绝对不仅仅是长江上的水军,历史课本上学过,东吴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即今天的福建福州、浙江台州和广东广州三个沿海城市。结合东吴寻找日本、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行动,可以判断东吴是具备不错的航海能力的。 自然,即便是拥有了足够的跨海作战能力,风云莫测的大海上依然。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是相对的,难道在陆地上作战就没有风险吗? 对于将一统天下为志向的孙权来说,这种风险以及其损失,是否会超过一次合肥之战这样的陆地冒险呢? 美国军事理论作家曾经分析了一场公元前200年的战争,统帅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横跨欧洲,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实力强劲却最终失败。马汉在《》里评价: 如果走的是海路,他出发时所率领的那60000名能征善战的士兵,就不会损失掉33000人了。(《海权论》美,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著;欧阳瑾译) 时代,欧洲人跨越大洋甚至环球,所用的船只也不过是帆船,三国时东吴的帆船已经有了许多横渡千里大洋的经验,远征公孙渊的风险,并没有想象的大。孙权和陆逊的退缩,更多是在于对未知的畏惧,即使这种风险可能比陆地上还要低。 从军事上看,来自海上的进攻,时间、地点飘忽不定,地面难以防御。清初海霹雳多次从海上发动对清军的偷袭,杀敌斩将,还能就地夺得补给。 综上,如果孙权大胆践行跨海征辽东的想法,成功的几率相对地面北伐,是要较高的,届时不仅可以获得战马,实现拒南北夹击魏国,还可以沿着曹魏海岸线对魏国直接攻击。近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称霸海洋,其原理就在于此。 《三国志》中,一个带领“三千徒众”的海贼管承,亲征都难以歼灭,最后只得招安。 攻之既未易拔,虽胜,必伤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三国志·传》) 如果是孙权大军从来上来,魏国恐怕根本无法抵挡了。 自然,陆逊是农业文明中的佼佼者,阻拦孙权也是好意。不过对于“亲射虎”的果敢孙郎来说,偏安难以接受,理想重于一切,远征公孙渊,当是他生涯最后能够一统中国的机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