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水浒传征讨方腊后梁山好汉都有哪些人在做官?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梁山征讨方腊之战,既是《水浒传》的结尾,同时也决定了《水浒传》这部书的高度,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征讨方腊的梁山军并没有一百单八将:入云龙公孙胜见宋江难成大器,就在打完王庆之后,不顾挽留飘然而去;玉臂匠金大坚、紫髯伯皇甫端被宋徽宗赵佶要去“御前听用”;蔡京派人领走了圣手书生萧让,王都尉要铁叫子乐和“去他府里使令”。

image.png

  公孙胜并不是留下一封书信不辞而别,这一点水浒原著中写得很清楚:“宋江再四挽留不住,便乃设一筵宴,令众弟兄相别……公孙胜穿上麻鞋,背了包裹,打个稽首,望北登程去了。宋江连日思忆,泪如雨下,郁郁不乐。”

  公孙胜走了,宋江连哭了好几天。如果宋江知道少了公孙胜,征方腊会多死好几十兄弟,他就是把脑门磕破,也不会放公孙胜离开。

  征方腊战死五十九人,途中病逝十人,再去掉坐化的鲁智深,出家的武松、朱武、樊瑞,归途开溜的燕青、李俊、童威、童猛,七扣八扣之下,进京受赏的就只剩下宋江、卢俊义、吴用、关胜、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戴宗、李逵、阮小七等十二位天罡正将和朱武、黄信、孙立、樊瑞、凌振、裴宣、蒋敬、杜兴、宋清、邹润、蔡庆、杨林、穆春、孙新、顾大嫂等十五位地煞副将了。

  梁山一百单八将,只有二十七人因征方腊受赏,恰好是总数的四分之一。没过多久,卢俊义、宋江、李逵先后毒发身亡,吴用花荣自挂东南枝,大刀关胜死于酒驾,最后安然做官而没被朝廷昏君奸臣加害或出了意外的、装病辞官不做的,也就剩下双鞭呼延灼、美髯公朱仝、镇三山黄信、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这五个人了——按照宋朝的规矩,母大虫顾大嫂虽然活着,但却不能做官,她受封“东源县君”,是只拿补贴而不干活。

  按照《宋史·卷一百七十·志第一百二十三·职官十》的记载,县君不是官衔,只要丈夫达到一定级别,妻子就可以封为县君,看来朝廷把顾大嫂忽悠了:“庶子(官名)、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少詹事、谕德、将军、刺史、下都督、下都护、家令、率更令、仆,母封县太君;妻,县君。”

  扈三娘加封花阳郡夫人,孙二娘加封旌德郡君,那也是有说法的:郡夫人高于郡君,但又低于国夫人,这在《宋史》中也有记载,三五百字说不清楚,就略过不提了。

  从顾大嫂受封县君,我们也能发现孙立的受封的官职很低,如果他官职再高一点,顾大嫂就是郡君、郡夫人、国夫人了。

  顾大嫂啥也没捞着,孙立孙新因为是地煞副将,不管立了多少战功,也不能跟黑旋风李逵那样的天罡正将受封“武节将军,诸州统制”,而是一刀切地去当“武奕郎,诸路都统领。”

  宋朝的武功郎到武奕郎都是正七品,这就是说,孙立绕了这么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而且很可能连兵马提辖都当不上了——一州兵马提辖一般由知州兼任,专职兵马提辖高于七品。

  “诸路都统领”听起来很霸气,但是我们一看《宋史·职官志》就知道,“大军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所谓“都统领”,顶多也就是个团级干部,基本相当于登州某县的武装部长。

  “孙立带同兄弟孙新、顾大嫂并妻小,自依旧登州任用。”是官复原职,还是当兵马提辖的下属,水浒原著没有说。

image.png

  不管孙立孙新的级别是升是降,都留下了曾经落草为寇的污点,而他们是不是好人,读者诸君也是心知肚明:病尉迟孙立出卖师兄铁棒教师栾廷玉,已经犯了江湖大忌,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是不受待见的。

  看过水浒原著的都知道,孙立原先是登州兵马提辖,他弟弟孙新也是军官:“原来这孙新,祖是琼州人氏,军官子孙。因调来登州驻扎,弟兄就此为家。”

  负有练兵捕盗职责的孙立孙新,却跟登云山强盗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过从甚密,兵匪一家猫鼠同眠,所以他们的亲戚解珍解宝被冤枉后,这一家子不想到州府打官司,反而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劫牢反狱。

  登州兵马提辖是朝廷军官,“六案孔目”是没品级的小吏(只比宋江高一点),他们打官司谁输谁赢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有权有势有兵有理,孙立不打官司而劫狱,让人不禁怀疑这其中是不是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孙立放任孙新与强盗为友,说明他不是一个好官,而出卖师兄栾廷玉,则说明他不是一个好人:“栾廷玉那厮,和我是一个师父教的武艺。我学的枪刀,他也知道。他学的武艺,我也尽知。我们今日只做登州对调来郓州守把经过,来此相望,他必然出来迎接。我们进身入去,里应外合,必成大事。”

  孙立打定主意要坑栾廷玉,可怜的栾廷玉还把他当好兄弟:“我这个贤弟孙立,任登州兵马提辖。今奉总兵府对调他来镇守此间郓州……这孙提辖是我弟兄,自幼与他同师学艺……天幸今得贤弟来此间镇守,正如锦上添花,旱苗得雨。”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栾廷玉自认为的人生两大幸事,马上就变成了他和祝家庄的不幸——故交原来是卧底,甘雨变成了洪灾。

  病尉迟孙立不是好人,那双鞭呼延灼就是好人吗?我们看他的为人处世,似乎在作恶这方面,跟孙立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佶昏庸,高俅奸诈,但是他们对呼延灼可是情深义重:宋徽宗亲赐踢雪乌骓,高俅拨给呼延灼战马三千匹、铁甲三千副、熟皮马甲五千副、铜铁头盔三千顶。

  呼延灼征讨梁山一败涂地,但他既不阵前死战,也不回朝请罪,而是要走偏门脱罪:“青州慕容知府旧与我有一面相识,何不去那里投奔他?却打慕容贵妃的关节,那时再引军来报仇未迟。”

  慕容知府收留了走投无路的呼延灼,然后呼延灼再次战败被俘后就拿他当了投名状,让他在霹雳火秦明的狼牙棒下死得面目全非:“知府为折了呼延灼,正纳闷间,听得报说呼延灼逃得回来,心中欢喜,连忙上马,奔到城上……知府只听得呼延灼说了,便叫军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十个头领跟到城门里,迎着知府,早被秦明一棍,把慕容知府打下马来。”

image.png

  不管慕容知府是不是好人好官,呼延灼先投靠后出卖,这件事做得都极其卑鄙,如果评选梁山卖友小人,呼延灼和孙立、董平,都有望位列三甲。

  孙立呼延灼不是好人,美髯公朱仝又如何?有人说梁山好汉三条半,其中有一条就是朱仝,但是看了他当都头时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他原本就是与宋江沆瀣一气的污吏:宋江勾结梁山贼寇,坐楼杀惜杀人灭口,朱仝在事后充当了帮凶虎伥的角色。

  身为县衙都头,朱仝先后私自放走过晁盖、宋江、雷横,这已经违背了职业操守,而他帮宋江平事儿,则是纯粹的欺负人:“朱仝自凑些钱物把与阎婆,教不要去州里告状。这婆子也得了些钱物,没奈何只得依允了。朱仝又将若干银两,教人上州里去使用,文书不要驳将下来。”

  那婆子面对县衙执法人员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也只能忍气吞声,而朱仝为了包庇杀人犯而向上级行贿,放在如今,至少也得被剥掉官衣。

  前面说的这四个军官、都头,好像没有一个能称得上好官、好吏、好人,那么地煞副将中的镇三山黄信又如何呢?这一点还是留给读者诸君去评价吧:征方腊全须全尾地回来,在昏君奸臣手下安然做官的五个梁山好汉,从双鞭呼延灼到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其中有几个好人?这样的人为官为将,朝廷还有出路百姓还有活路吗?

每个朝代都有削藩,为什么到了宋朝就没有这个情况出现了

让皇室子弟领兵,从来没有什么好结果,基本上都是导致兄弟阋墙,手足相残。 初期的时候,还有一些分封的异侯王存在,为了掺沙子,在这些诸侯王周围分封了一些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进行控制。还有一些朝廷当时无法直接有效控制的地区,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 刘邦的本意当然是认为,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时候,自己的兄弟子侄有血缘关系,是最值得信任的,要比那些还没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更可靠,有利于朝廷控制这些地区。换句话说,就是中央集权管不到的地方,用血缘关系来提高忠诚度,增强控制力。 第一代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经过两三代人,问题就开始出来了。分封的第一代宗室子弟除了血缘上比较近,还曾经有过一起生活的经历,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和信任,所以还不太容易出现叛乱。 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情况就变了。首先是血缘上就远了,以前一奶同胞的兄弟,现在只是堂兄弟了。其次是各自都是在各自的封地长大的,没有一起生活朝夕相处形成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不信任,对继位的和诸侯王来说,那些遥远的堂兄弟还不如自己身边的大臣可靠。 更重要的是第三点,经过之前的积累,朝廷已经有能力对这些地方直接进行控制,不需要通过诸侯王来控制了。而诸侯王经过之前第一代人的积累,在自己的封地上也形成了固定的既得利益,谁都不愿意轻而易举的放弃,这就是直接的利益冲突了。 所以,时期,这些宗室诸侯王对朝廷来说,是需要依赖的力量。到了时期,一开始汉文帝入朝继位时还很怕功臣集团,就是因为有宗室诸侯在外面夹辅王室,他才能安心的在长安当皇帝。这时候的总是诸侯也还是在发挥正面作用。 但等到汉文帝逐步把功臣集团打压下去之后,已经完全控制了长安的局面,要考虑的就不是自己的安全问题了,而是能否把诸侯王控制的地盘也纳入朝廷的直接控制范围。但这时候朝廷的实力还达不到,所以刘濞颉抗朝廷,汉文帝也还是忍让。 到了的时候,朝廷已经不存在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力量,就开始考虑逐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的问题。被杀之前之所以受到汉景帝的很大信任,就是因为他一直在为景帝削藩出主意,这是景帝最想做的事。从这个角度说,也可以说是景帝削藩逼出来的。 七国之乱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因为这些宗室诸侯王在地方上是完全自主的,朝廷除了进行一些政治上的监视和控制之外,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政治、经济都是自己控制的,并且有自己的军队,战时还可以征发自己国内的老百军。 西晋是第二个让总是诸侯王领兵的失败例子。 在时期,独挡方面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他的宗族子弟,比如、,到时期主要也还是、曹休、,曹操临死前甚至有意让他的儿子镇守关中。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这时候对其他人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所以对自己的宗族子弟更加信任,让他们独立领兵镇守一方。 曹操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世家大族已经完全不把自己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了,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诉求,经常把家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所以,曹操任用宗族子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到了曹丕去世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子侄严密控制,逐步崛起,最后果然是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皇权。 在之后,司马懿吸取曹魏防范宗室过严导致皇权旁落的教训,就开始用他的兄弟子侄掌握兵权,他的几个儿子也都镇守地方,握有兵权。除了他的两个儿子和先后掌权之外,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分别掌握兵权,比如琅琊王司马伷,他的侄儿司马望,在西晋建国之前,就已经在地方上掌握兵权了。 之后,分封宗室,而且很多宗室都带有将军军号,征镇安平都有,。这是为了防范当时的世家大族像司马懿一样篡夺皇权,夹辅王室,但结果是在中央出了问题,朝廷的权力斗争最后发展到征召外地的宗王率兵进京解决,从而演变成了,一直到西晋在中走向灭亡。 南朝时期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为了防止世家大族威胁皇权,各朝都分封宗室为诸侯王,领兵镇守地方,作为朝廷的声援。但在皇权继承交替之际,就容易出现宗王直接率兵进攻都城,取代皇帝的情况。当然,在南朝也出现了一些朝廷混乱的时候,宗王率兵平叛,延续国祚的情况,比如之乱后,死去,梁元帝就率兵平定了叛乱,继位为梁元帝。 初期也大量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些宗室王侯在地方上拥有兵权,但结果同样是出现了骨肉相残的情况,唐太宗时期,就出现了自己的亲儿子率兵叛乱的事情。但在篡夺皇权的时候,一些宗室诸侯王也能起兵反抗。一直到后,还曾试图让他的兄弟子侄率兵镇守地方,平定叛乱,但很快都被肃宗压下去了。 五代时期的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五代时期政治混乱,传统的伦理纲常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君臣关系,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义子,但最后却出现了亲儿子继位后,被干儿子起兵夺权的情况。比如庄宗是的亲儿子,但最后起兵反对他的是李克用的干儿子,也就是。 建立之初,人心还没稳定下来,对自己的亲弟弟也是委以重任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死后,被亲弟弟夺取了帝位,他的两个儿子反倒没什么好结果。登基后,才开始改变之前厚待宗室的政策,对宗室进行严格的控制和防范,宗室不仅不能掌兵,而且不能担任实际职务,也没有封地,即便是以宗王的名义之藩,实际上也是流放,并没有什么实权。 到了初期,也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镇守地方,并以护卫的名义给以一定数量的兵权,并且沿边的秦王、晋王、燕王和宁王都有带兵出征的经验。结果又把之前各朝代的历史又重演了一遍。建文帝继位以后,试图削藩,却被燕王打败。而朱棣当皇帝后,逐步废除了宗王的兵权,把在各地的宗王变成了圈禁。 随机文章美国三叉戟洲际导弹,4000万美元一枚可摧毁任何导弹发射井滚筒洗衣机羽绒服爆炸,别担心/专家教你怎么避免危险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传闻千年女尸复活走出古墓,开口说话吓晕专家/10小时候再次去世民国第一欲女余美颜,4年玩弄3000多男人/酒店裸睡纵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的宋徽宗是宋朝第几位帝王,他是个怎么样的帝王?

历史上的 历史上的宋徽宗是第八个,他是艺术家皇帝,不爱江山,酷爱书画。在中国的历史上,历代学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政坛上的人对宋徽宗的评价是无能的亡国之君,而在文坛之上他则是一位一流的书法大师,他的“瘦金体”与“花鸟画”受到各朝各代的文人的推崇模仿。 宋徽宗在执政上最大的错误就是特别相信,他几乎是将蔡京当做自已的偶像来看待的。他并不是不聪明,在文坛上能有如此高的建树的人,智商绝对是正常值水平以上。他对蔡京的崇拜就像是现在某的“死忠粉”一样,偶像做什么都是好的都是对的,所以他对蔡京的视而不见。正是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以蔡京为首的行事猖獗,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策反,最后在之乱中丢失了国家的主权。 他原本就不想当皇帝,但是在受当时儒家的“正统说”的影响下,皇位是父死子承、兄终弟继的。明明想要在江湖上过着逍遥自在,且听风月的生活,却在宫城内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他的内心其实是抵触的。既然做了这个皇帝,他索性利用皇权之便,发展他的爱好,他广泛收集民间书画,并且还在全国内推行他的字体,鼓励文人进行书画创作,这也是为什么北宋时期的书法绘画是整个古代中国的巅峰之期。 宋徽宗兄弟 宋徽宗是的第十一子,他既不是皇后嫡出的皇子,也不是长子,而且还有那么多的兄弟,按理来说皇位与他应是毫无关系的。然而他的哥哥却意外去世了,且膝下无子,当时掌握北宋军权的向就以他“文采风流”而扶持他成为北宋的第八位君主。 宋哲宗与宋徽宗有着很深的兄弟之情,在宋神宗的这么多的儿子之中,他们兄弟俩的感情是最好的。赵煦是北宋的第七位皇帝,他10岁登基为帝,由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从公元1085年到公元1093年高太皇太后去世,已经成年的宋哲宗才自己掌控朝堂。之前受太皇太后的压制太深,使得他像是一个傀儡。他按照高太皇太后的安排学习经史典籍,意图将宋哲宗身上的锐意进取的锋芒抹去,而使他成为一个恪守祖法,听她话的皇帝。他就像是北宋王朝的一个影子皇帝,看似高高在上,其实一点权利和自由都没能,所以他的内心是有恨的。因此他自从掌权以来,便阔斧地整顿朝堂,将在高太皇太后执政时期受到重用的保守派臣子,全都降职贬谪。 反之用革新派,重用当初被保守派压制的臣子,恢复变法中的各项税法制度。虽然他有反叛的心思在,但是他的举措的确是使当时内患很严重的朝廷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他变革的步伐太快,动静太大,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的矛盾被更加的放大,造成了朝廷的动荡,国事政局不安稳。他在位仅仅只有15年,真正掌权的时间只有7年,但就在这短短七年之内,他将宋朝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徽宗宋高宗 宋徽宗宋钦宗,虽然出身尊贵,但偏偏遇到金人入侵,徽宗钦宗做了阶下囚被软禁;而此时宋高宗却自立,做了南宋开国皇帝。可能赵佶赵桓父子会想着同人不同命吧。 宋徽宗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可以说他是一个昏庸无能,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的皇帝。公元1100年登基称帝,次年将年号改为“建中靖国”。提起宋徽宗,不得不提他沉迷美色的风流韵事。当时只要稍有些姿色与才情的女会将其收进自己的后宫。靖康之难时,简单统计了一下,有封号的妃嫔女官有143人,无封号的竟然有504个。但徽宗除了迷恋美色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赵佶自创的字体“瘦金体”深受书法家的青睐,而他的花鸟画也自成一派为“院体”。 宋钦宗,也就是赵桓,宋朝的第九位皇帝。生于1100年,即元符三年。他是宋徽宗赵佶的长子,于公元1125年即位,将年号改为靖康,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14个月。赵桓可以说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懦弱无能,就是因为他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撤免了,向金国求和。而金国则在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围攻燕京,历史上称“靖康之变”。宋钦宗赵桓无力对抗金兵,最终被当作俘虏,贬为庶人。至此,北宋灭亡。虽然往日尊贵的皇帝被沦为阶下囚令人同情,但造成这一切的推手就是宋钦宗与宋徽宗父子。公元1135年,宋徽宗逝世。 宋高宗,也就是,在发生靖康之难后,他侥幸逃回都城,做了南宋开国皇帝。甚至是等到宋钦宗的死讯传到南宋时,他还表现出放下心来的喜悦。在位期间,由于金朝的压迫。他迫于形势任用、等人一同抗金,但最后还是将岳飞处死。除了这些国事,还有赵构的书法值得提一提,他精通书法,落笔有神流畅,有草书《洛神赋》流传下来。 宋徽宗 为什么要将宋仁宗和宋徽宗放在一起说?这二人到底有什么联系?按照辈分来算,宋仁宗该是宋徽宗爷爷的堂叔,但二者在历史口碑上真得是天壤之别。 宋仁宗,大宋王朝史上的第四位皇帝,出生于公元1010年,七年后被立为太子。之后逝世,年仅13岁的赵祯即位,改元天圣。要说这位皇帝,娓娓道来的就是天性待人宽厚,喜怒不于言表,且善治国,会用人。宋仁宗是整个大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但他似乎有个癖好,就是喜欢改年号,在位时期前后共更改了9次年号。在位四十一年间,对属下宽厚,善于纳谏,在任时期屡次触犯仁宗,赵祯都没有怪罪于他;仁宗让百姓休养生息,一度使得宋朝发展处于顶峰状态,史称“仁宗盛治”。 宋徽宗赵佶,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皇帝,没有治国之才,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生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于公元1100年登基称帝,次年将年号改为“建中靖国”。在位时期,只能用昏庸无能、沉迷美色形容,但又不能否认他的艺术贡献。“徽宗是个十足的有才之人,但独独不适合做皇帝”,只能说如果他不是出生于皇族,可能他也不会有那些骂名。对于宋徽宗,他的命运也确实有些凄惨,不仅沦为阶下囚,连妻子儿女都成为俘虏,但又不得不说,造成这个结局也是宋徽宗一手造成的。 宋徽宗宋高宗 宋徽宗与宋高宗两人同是宋朝的皇帝,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任皇帝,而宋高宗是宋朝的第九任皇帝。宋徽宗赵佶与宋高宗赵构两人还是父子关系,宋徽宗赵佶是宋高宗赵构的父亲。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是宋哲宗的弟弟。赵佶曾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赵佶本来是没有机会可以继承皇位的,但是他的哥哥宋哲宗年纪轻轻在二十三岁时就英年早逝了,并且还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于是就只能从宋哲宗的弟弟里面挑选继承皇位的人。按照长幼之序,本应是最为年长的大宁郡王赵佖继承皇位,然而因其患有眼疾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于是最后皇位落到了赵佶身上,总共在位二十五年。 赵佶即位后,成为了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赵佶非常热衷于追求奢侈富贵的生活,为此耗费了很多钱财,还曾在南方开采“花石纲”,命人搜寻收集奇花异石送往开封,用来修建装饰自己的园林和宫殿。除此之外,赵佶在位时还重用蔡京、等奸佞之臣,放任他们强收苛捐杂税,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使得全国各地发生民变。 在赵佶在位期间,还发生了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事件——靖康之变。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底,金兵攻破宋朝京都汴京,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赵桓被金帝废为庶民。第二年3月,金帝将宋徽宗、宋钦帝以及后妃、宗室、朝廷官员等数百人当作俘虏,以及众多珍贵的事物押送至北方,至此,北宋灭亡。总的来说,宋徽宗与宋高宗两人都不是优秀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