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崇祯上任三个月就把他干掉,没有反抗之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朋友的怂恿之下,割肉一般花了24块钱买了张《绣春刀》的票。电影看完,感觉电影还是蛮不错的,紧凑的情节、精心设计的服装道具,下了点功夫考究的历史场景还原,就是张震那带有香港味的普通话有点让人出戏。

愤而离去的魏忠贤
言归正传,看到电影最后,大家可能会有个问题,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九千岁怎么在区区三个月内就被自己扶持上位的崇祯小皇帝赶回了老家,而且一点反抗都没有?这一点要从明朝的宦官制度说起。
在最早的时候,宦官的出现是为了补充宫内劳动力的不足,但随着后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宦官就跳了出来,充当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在明朝以前,像赵高、高力士都是权倾朝野、大名鼎鼎的权宦。
明朝刚成立的时候,朱元璋很清楚太监擅权所带来的政治灾难,因此他在宫中立了块牌子“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朱元璋是穷孩子出身,从小都是在田间地头干活的,身体倍棒,面对繁重的国事他能撑得住,可他那些娇生惯养的子孙们撑不住啊。
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已经开始使用太监干预政事了,如让郑和出使西洋,让太监王安去监军,永乐十年更是设立了由太监掌管的东厂。就这样,太监从不得干政到有了出使、监军、特务等一系列权力。到朱棣儿子宣宗的时候,更是破天荒的开设了一项制度:在宫中设立内书堂,由翰林院学士当教师,对宦官进行文化教育。

魏忠贤与崇祯
自此太监自从纯粹出卖苦力的奴仆变成了皇帝的秘书,负责票拟批文(秉笔太临)、批红(掌印太监),明朝也就形成了皇帝偷懒,内阁管事,太监盖印的格局。但皇帝还是老板,大臣和太监都是他的打工仔,要看他的眼色行事。像聪明的嘉靖皇帝,就把大臣当傀儡,任由夏言、严嵩、徐阶他们斗得天翻地覆,权力依然牢牢掌握在他手里。
魏忠贤也是一样,虽然他谤上了客氏,勾结了满朝的文武大臣,甚至是九千九百岁,但他依旧不是皇帝,依然是皇帝的打工仔。在《明史》记载里有一段话,是记叙魏忠贤发迹原因的。

这版的魏忠贤演出了阴毒
“帝性机巧,好亲斧锯髹漆之事,积岁不倦。每引绳削墨时,忠贤辈辄奏事。帝厌之,谬曰: “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忠贤以是恣威福惟己意。”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天启皇帝这人爱木工活,但魏忠贤老是在他干活的时候来打扰他。天启感觉很反感,就说,我全部都知道了,你们好好干就行。细细品味,权力其实还是在皇帝手里,只是皇帝懒得管,让魏忠贤暂时帮着干活而已。

天启皇帝不爱管事,所以把权力下放给了魏忠贤,但崇祯皇帝却明显是个愤青,想干事爱干事,眼里揉不得沙子,自然也不会放任魏忠贤这个死太监在自己面前作威作福。于是在登基的第一天,崇祯就在防着魏忠贤,怕他谋害自己,也在想着怎么除掉魏忠贤。
不过魏忠贤毕竟在朝野上下经营了这么多年,也不是一下就能打倒的。崇祯登基以后,先是故布疑阵,让魏忠贤阉党内部自相揭发检举,然后再逐个铲除阉党的核心人物,最后让魏忠贤下野,滚回老家。
最后总结一下,崇祯皇帝能除去魏忠贤,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明代皇权至上,失去了皇帝宠信的大太监也不过是纸老虎。当然崇祯在除掉魏忠贤过程中所使用的政治手段还是值得赞扬的。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个恶性影响,那就是让他高估了自己的才能,由自信慢慢变成了自负,事事亲历亲为,却没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算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吧。
他是抗清名将,最后因为一件事错失明朝复兴最后希望
明末清初许多人为了避免亡国,不惜一死也要与满清血战,这里面有真心为国的,有沽名钓誉的,有为一己之私的。比如说爷郑成功,他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但事实上在当时他这一做为堪比汉奸,不思反清复明,单方面与满清媾和,自己去海外当山大王,更坑了一代名将李定国,葬送大明复兴最后希望。 李定国生于1621年,10岁的时候跟着造反,十六七岁,就已经独立带兵一两万人,19岁时更以一万义军大胜十万明军,从此扬名天下,初现名将峥嵘。后来上吊,满清入关,李定国不愿做亡国奴,与南明合并,一起抗击清廷。 纵观整个明末清初,明将论战绩无人可与李定国比,他复地千里,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歼灭清军繁多,兵峰之盛,打的满清一度想退兵求和。他给南明续命十多年,官至晋王,自古名将莫过于此。 李定国本有之志,恢复旧山河,但他也遇见了命运里的“”,这个人就是郑成功。 永历八年(1654年,清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此战若成,则大明将兴,郑成功口头上答应了此事,并派了大军过来,但一路上郑军行进缓慢,最终延误军期,导致李定国在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含恨而退。 原来当时郑成功不过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那时已经准备出兵台湾,逍遥海外,明面上派兵援助李定国,暗地里却和满清私下议和,从此大明中兴希望断绝,苟延残喘。 1662年4月14日(永历十六年、元年),永历帝被勒死,在云南边境的李定国听闻后悲愤欲绝,仰天痛哭,自责“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不足半月就忧愤病死,死前告之属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当下云南人仍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吕调阳堪称官场不倒翁,他去世时全国哀悼
吕调阳(1516—1580),字和卿,号豫所。广西桂林临桂人,家居桂林城南文昌门外,为明嘉靖年间翰林院编修吕璋之后。他的一生中,求学做官一路顺风,历仕三朝,尊荣享尽,为官场一奇迹。 吕调阳自幼好学聪颖,6岁便离家读书。还在少年时便是当时名扬广西的小秀才。嘉靖十三年(1534),18岁的吕调阳乡试中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吕调阳自廷试高中一甲第二名后,初授翰林编修。嘉靖三十五年,出任会试分校官,此后父母双双去世,他回乡守丧。直至嘉靖四十二年,才重回翰林院,任国子监司业。 隆庆元年(1567)后,吕调阳先后出任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历来是教育管理机关和传授儒家思想的国立最高学府,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手捧酒杯对天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国子监简称国学,又称大学。吕调阳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发式,并能以身作则。这年冬天吕调阳先后任礼部和吏部侍郎,不久升吏部左侍郎,相当于今常务副部级官员。 元年(1573),登基。仅10岁,大权由内阁代理。同年6月,吕调阳受当时任内阁首辅的举荐,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要政务。至此,吕调阳为内阁次辅协助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 他以稳重不争名震朝野,深得神宗器重,神宗尊称其为“先生”,从不直呼其名。至吕调阳去世时,官衔已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师;万历元年晋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同年11月晋太子太保;万历四年10月,晋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万历五年2月,又晋为建极殿大学士。1580年去世,谥“文简”。吕调阳去世那一天,神宗“辍朝一日”,下令全国致哀一天。 张居正给吕调阳极高的评价,赞誉他是当代的(西汉丞相,以宽松和谐,自己有贡献有成绩而不张扬著称),称赞他“公质行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在汉丙吉,今也则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