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武三诏令: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是唯才是举,还是打压士族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十五年(210年)令:“……天下未定,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齐桓其何以霸?今天下得无盗嫂受金,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唯才是举,吾得用之。”
在这份《求贤令》中,曹操第一次发出了“唯才是举”的呐喊。曹操看来,如果只选用清廉之士,齐桓公就不会重用生活奢华的管仲,也就谈不上什么霸业了。曹操历史性的提出了选用人才可以不注重“品德”只注重才能。“盗嫂受金”之人也可用,这与汉代以来“举孝廉”,注重清誉名流的选才标准大不一样。
十九年(214)令:“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这一年刘备夺益州,曹操征孙权受挫。在这道令中,曹操继续以“盗嫂受贿”的陈平为例,称陈平能帮助刘邦建立大汉,言而无信的苏秦能救济弱小的燕国,说明“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不能因为人的品行有短处,就弃才不用,朝廷要重用有才之人,不要有所遗漏。

二十二年(217年)令:“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今天下得无高才异质,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此时的曹操已是魏王,各种礼仪车马服饰已经直逼天子。在第三道诏令中,他以伊挚、傅说、管仲、吴起、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八位有污点的谋臣武将为例,认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便出身低贱,即便曾经是敌人,即便身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不仁不孝”,都可以为“我”所用。
以上就是著名的“魏武三诏令”,曹操在210年-217年,连续发布三道求贤令,而且每道的诏令的基本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坚持“唯才是举”,不必过分强调所谓道德。“盗嫂受金”、“不仁不孝”之徒,只要有治国强兵之术,也要举荐上来予以重用。
曹操发布三道“求贤令”,是单纯的为了招揽人才,还是另有深意?
一、真心招揽人才
我们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情,首先不要恶意揣度他人。因此,我认为在210年曹操第一次发布求贤令的时候,是真心实意的想以“唯才是举”的原则招揽人才。当时赤壁之战过去两年,孙刘联盟越来越稳固,曹操知道自己统一天下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情,所以他想挖掘更多的人才,作出更大的功业。
曹操是一个英才卓绝的人,所以他不光是呼吁“唯才是举”,一直以来他都是那么做的。曹操早期的谋士戏志才“负俗之讥”,鬼才郭嘉“不治行检”,“性格刚戾”的程昱,有“毒士”之称的贾诩,贪财的丁斐、蒋济等等,他们在曹操麾下都成为了曹魏举足轻重的人物。

二、打破两汉以来“重名轻实”的官员选拔制度
曹操的求贤令,其实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曹操所提出的“唯才是举,不重品德”是与当时主流社会相悖的。曹操此举是为了打破两汉以来“重名轻实”的官员选拔制度。两汉实行察举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光武帝非常重视儒学,所以到了东汉中后期,社会上流行的是品鉴人物、清议高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曹操当年也想求得汝南名士许劭的评语,许劭本来看不起曹操阉宦出身,被曹操逼的无奈,才给出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连曹操这样洒脱不羁的人,都需要名士的点评加持,可见当时品评、清议、虚谈风气之盛。
另外不得不说,由于察举制这一入仕机制的导向,导致两汉士人重视品德名声进入了一种“偏执”的状态。为了能够得到“孝廉”的名声,士子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声价。”矫揉造作的自我修饰,依讬经术以博取名声,最终入仕。我们翻开史书,往往超长守孝、为故吏奔丧、推财让人的事例比比皆是。

三岁让梨的孔融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孔子后人,孔融就是典型的品德高尚、名重天下的大名士。然而孔融的治国理政能力实在“惨不忍睹”:为北海相时本想有一番作为,但面对黄巾军却毫无办法,结果连家室也被虏。在司马彪笔下,孔融任用小人,内政一片混乱,百姓怨声载道。
荆州牧刘表在天下大乱之前,也是大名士,“八及”之一,然而其在乱世之中虽然跨有江、汉,却仅仅是个自守之徒。许靖是许劭的堂兄,后来辗转成了刘备属下,刘备本来不想任用他,法正却劝说刘备:“许靖虽是获虚誉而无其实者,宜加敬重以眩远近。”

三、贬抑士族,为篡汉扫清障碍
逯耀东先生评价曹操的求贤令:他深深了解这批名士对当时的政治与社会所发生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他们互相标榜,臧否人物,不仅影响政府用人的权力,同时在社会上造就一批名实不符的浮华之士。
如果曹操想建立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或更进一步篡夺刘氏政权,都必须先铲除这些出身于大家世族的名士。一再强调他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彻底否定了两汉才德并举的选举标准。因此,魏武三令并不是乱世求才的权宜之计,而是曹操透过用人制度,打击大族与名士的政策。
察举制的另一个恶果,就是门阀士族的萌芽与发展。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弘农杨氏“四世太尉”,其实东汉中后期,门阀士族已经开始萌芽。袁绍、杨修的家族由于一直有人担任高官,所以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们的家族势力也越来越庞大,累世公卿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秩序,是每一个站在时代风口浪尖关键人物所想要做到的事情。曹操一方面是想改变东汉以来华而不实的选官制度,同时他也想遏制不断发展壮大的门阀士族,因为如果任由他们发展,他们或许会是自己前进的最大阻力。
尽管曹操一直有意无意的打压士族,坚持唯才是举,然而在他死后。曹丕为了能够获取士族集团的支持,还是进行了妥协,采纳了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潮流,不是某个人能够左右的。
官渡之战时,一代奸雄曹操和袁绍打的正欢,刘表孙策为什么没有偷袭许昌
的时候,除了和,还有几个比较主要的地方割据势力。、韩遂在关中,在益州,在荆州,在江东,在辽东向来不参与中原的斗争,可以存而不论。 马腾和韩遂在关中,但名义上关中的最高军事长官是钟繇。而且,关中的局势此时仍然处在混乱之中,并不明朗,各派表面上都服从朝廷,但主要精力用在相互厮杀。钟繇是的司隶校尉,一直是服从汉朝朝廷的,至少表面上如此。官渡之战时,钟繇给曹操送了两千匹战马,支持力度算是不小的。马腾此时也是服从朝廷的,并且,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派率领一小支部队,跟随曹操参加了官渡之战。 刘璋此时和已经闹僵,和刘表也关系很糟糕。早在时期,刘表就向朝廷揭发刘焉在益州私造车辇之类御用物品,有。之后,益州发生了等人的叛乱,刘表表示支持。甘宁被刘璋击败后,逃入荆州。刘璋继位后,曾派益州重要人物赵韪率军进攻刘表,只是赵韪在前线突然回师成都,进攻刘璋,才就此作罢了。官渡之战时,刘璋曾派了三百从征,以示对朝廷恭顺。 孙策此时已经平定江东,曹操在消灭吕布和袁术之后,也已经完全控制了江淮地区,两家是正面接触的。但孙策此时的计划并不是北伐中原,而是想着溯江而上,与刘表争夺荆州,给他父亲报仇。更重要的是,此时江东新定,人心不稳,江东地方豪强并未完全接受,中原流寓人士此时对孙氏也持观望态度,孙氏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很难说。所以,孙策临死前曾叮嘱,如果在江东站不住脚,就要退回淮西。 而且,在此之前,在袁术称帝之后,孙策就与曹操结盟,要一起讨伐袁术,曹操也以朝廷的名义,拜孙策为破虏将军。袁术灭亡后,孙策想让曹操表荐他为大司马,曹操不同意,双方关系转而恶化,但还没有完全破裂,依然维持着表面上的同盟关系。官渡之战时,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召此时被孙策囚禁的,以及已经头像了孙策的华歆,孙策也都送给了曹操。 长江以南地区,从表面上看,刘表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一家,也是除了袁绍之外,唯一有能力直接威胁曹操的势力。而且,当时刘表还占据着襄樊,最前线的新野已经在南阳盆地之中,离宛城不远。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一直很担心刘表会突袭许都。但等人认为,刘表没什么进取心,不会这么做,让曹操放心大胆的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不要过分担心刘表会和袁绍夹攻曹操。 因为刘表当时和曹操的地盘直接接触,加之刘表左右的刘璋和孙策都与刘表为敌,所以刘表此时与袁绍是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曹操。同时,刘表还要随时准备应付孙策和刘璋的进攻,尤其是孙策一直试图进攻黄祖,刘表也要随时准备支援黄祖。此外,这段时期还发生了长沙的张羡叛乱,一直在和刘表打仗,还没有完全平定。所以,投奔刘表后,曾建议偷袭,但刘表并未采纳这个意见。 这样,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当时的局面就是,袁绍与刘表结盟,把曹操夹在中间,但曹操与刘璋和孙策结盟,保持着对刘表的包围态势,而且是三面包围,迫使刘表不敢轻举妄动,曹操才能够专心致志的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而且,官渡之战时袁绍倾国而出,对曹操来说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战,是输不起的战争。相对而言,只有袁绍除了要面对曹操之外,周边没有其它比较强大的能够威胁到他的势力,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 如果当时刘表按照刘备的建议,偷袭许昌,是否有可能成功呢?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刘备此时实际上并没有这个能力。荆州当时在南方算是比较强大的,但开发程度也有限,人口比较多、经济比较繁荣的实际上都在长江以北,尤其是南阳郡,但南阳早就被曹操占领了。刘表此时既要防御刘璋和孙策,还要在南线与张羡打仗,就算是他有心北上进攻曹操,实际上也并不可能抽调出太多兵力来。 随机文章历史上对赵匡胤的评价如何?村民修路竟然挖出千年真龙,沉睡真龙腾空而起吓哭村民最有观赏性的悬崖跳水,从58米悬崖跳入水中腿骨脱臼聪明女人必知的男人心理学,学会了保证男人对你死心塌地千万别让不值得定律击中你,避免人性的弱点影响前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一代奸雄曹操评价的个人,个个不凡,最后一个最厉害
末年天下三分,出现了以、、为主的三方势力,并且在这个时候其他诸侯也纷纷割地称雄,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上述三个人是真正的枭雄,证明了三个人身上确实有着过人的才能,可能在三个人中,后世对其评价最高的就是刘备,我们都知道刘备是一个得民心的人,相比起曹操来说,是当时的一个英雄,并且最多的也就是用自己的善良去征服别人,刘备也会使用他的亲信力。 对于曹操的评价,后世认为他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枭雄,但就算是这样的,一个评价也不能够否认曹操在三国时期作出的一系列伟大的创举,就比如说他任用的大臣开创了。其实在中很多关于曹操的刻画都是不真实的,毕竟我们都知道,这本小说其实是作者站在刘备的角度去描写的,他将刘备刻画成了三国时期中一个正义的代表。 曹操慧眼识人、胸怀大略,是一个有着治世才能的人。在三国这样一个人才辈出人才济济的年代,能够获得曹操赏识的人不多,曹操的一生中,唯独对这几个人有非常高的评价。首先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孙策虽然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有着一定的记载,但是曹操当年跟刘备在一起煮酒谈论三国英雄的时候,对于孙策其实是有一些看不起的,因为在曹操看来,孙策的成名完全是因为他的父亲,不过后来孙策在横扫了江东之后,他也对孙策。 第二个人就是马超,曹操对于马超来说是一个劲敌,在对于马超的评价上,明显高于孙策,当年在西凉一战的时候,曹操跟马超之间有一番较量,当时曹操被马超打得割须弃袍,最终才能够保留一条小命。最后一个人是孙权,孙权能够占据江东,可见个人能力非常突出,而当年曹操还说:生子当如,可见最孙权的评价是最高的,孙权也是当时当之无愧的王者级人物。 第四个人就是关于关羽,其实一直都深受曹操的赏识跟喜爱,而当年他也是说出了吾素爱关公,人才武艺勇冠三军,吾欲得之以为己用。第五个人就是刘备了,曹操一直认为这个天下能够跟他一夺天下的也就只有刘备了,并且他也是说出了这可天下的英雄只有他和刘备两个人。最后这个人就是曹操自己了,而曹操对于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果说他自己不称帝的话,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称王了,可以看出来曹操是真的王者。 随机文章请问一下商代的文化?代表的事物?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怎么对付墨菲定律(调整心态/需内心强大)神仙为什么要香火,保佑主角人族可使自己修炼顺畅(香火成神道)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命苦的女人容易生女儿是真的吗,网络造谣生女儿往往过得更加幸福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