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蜀汉北伐有两次大胜利 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蜀汉北伐有两次大胜利,正史史书记载完全不同,秘密至今无人能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北伐对魏国其实取得了两次大胜利,这两次大胜利是蜀汉最有希望成功的两次北伐。

image.png

  洮西之战(姜维VS王经)

  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

  姜维在洮西以很少的损失一举歼灭数万魏军,打的魏国西线军团几乎全军覆没,王经只剩下一万残兵退守狄道。之后邓艾甚至主张不救王经放弃陇西避其锋芒,是陈泰力排众议救援王经,王经后来感叹道:“粮不至旬,向不应机,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洮西之战,姜维几乎将魏国西部地区划入蜀汉版图,洮西之战以后姜维究竟有没有夺取魏国的土地,这个三国志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也可以从之后的记载寻找出蛛丝马迹。

image.png

  当时姜维和胡济约定在上邽汇合,可是胡济却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上邽,姜维到了上邽以后,迟迟没有等到胡济的援军,孤军深入害怕危险主动撤退,邓艾抓住机会,在段谷设置埋伏,打败了姜维。三国志记载此战导致:士庶由是怨维,而陇以西亦无宁岁。于是以维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注意这段历史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三国志那句“陇以西亦无宁岁”,陇以西,指的是魏国陇山以西地区,这地区包括凉州和雍州西部,问题在于,陇以西属于魏国,既然姜维被打败,陇以西应该更加安定,又怎么会无宁岁?

  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陇以西很多土地已经划入蜀汉版图,无宁岁的是姜维控制的陇以西地区,姜维洮西之战都把陇以西守军都打没了,不可能一点土地都不要吧?

image.png

  卤城之战(诸葛亮VS司马懿)

  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汉晋春秋

  资治通鉴和汉晋春秋记载了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发生的卤城之战,卤城之战发生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期,此时诸葛亮的对手已经变成了司马懿,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看出了诸葛亮的致命弱点——蜀道崎岖,粮草运输艰难,于是采用了固守不战的策略,他想拖到诸葛亮粮草用尽主动退兵。但是诸葛亮这次北伐采用了木牛运输粮草,又在上邽击败了郭淮,夺取了陇西小麦。诸葛亮就这样靠着木牛运输粮草和夺取的陇西小麦,在卤城和司马懿对峙了很久。诸葛亮派人日夜挑衅,司马懿能够忍,可是手下忍不住,贾诩、魏平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为了稳定军心,司马懿被迫应战,当时诸葛亮占据卤城附近的南北二山,以为掎角之势。司马懿进攻诸葛亮驻守的北山,张郃进攻王平驻守的南山,王平坚守阵地,张郃无法攻破南山,同时,司马懿顺利夺取了北上。但是随后诸葛亮派遣魏延、高翔、吴班进行了反击,最终反败为胜,把司马懿打的丢盔卸甲,史称卤城大捷。

image.png

  此战北伐军获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注意“甲首”,最少是伍长级别,也就是说魏军损失的小头目就有三千人;至于“玄铠”,指的是铁甲,在三国时期并不是所有士兵都配备铁甲的,古代铁甲是很昂贵的,只有少数高级士兵配备铁甲;“角弩”,意为用角修饰的强弩,历史上有这样一句记载“魏、晋设角弩而不用。”也就是说,角弩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能够用上角弩的部队,只能是司马懿的核心部队,连“角弩”都夺取了,可见卤城之战北伐军已经打到司马懿本部了。

  经过这样一分析,卤城之战的确是蜀汉的一大胜利,此战魏国至少损失一万一千一百精锐部队。据笔者考证,晋书同样记载了卤城之战,但是战斗结果却截然不同。

image.png

  在晋书记载中,司马懿大获全胜,诸葛亮被打的丢盔卸甲,这与资治通鉴和汉晋春秋记载截然不同。但是晋书记载实在是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木门道在卤城东北。而三国志记载,魏将张郃追击因为粮尽退兵的诸葛亮到木门道之时,中埋伏身死。如果诸葛亮在卤城已经被司马懿打败,诸葛亮应该向卤城西南撤退,那么他是如何推进到卤城东北的木门道设置埋伏的?所以晋书的记载与三国志相互矛盾了。当然这只是个人分析,欢迎质疑。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瞻简介:与邓艾决战时,兵败被杀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之子。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无所匡正。魏将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出降,蜀国灭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瞻出生。此时,诸葛亮已经46岁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武乡侯。 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 名过其实 延熙七年(244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延熙十六年(253年),太傅因为在东兴之战打败军队,于是打算大举用兵,当时诸葛瞻官至侍中。张嶷写信给诸葛瞻,提醒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恶果。果然,诸葛恪在同年大败而回,被孙峻杀害。 延熙七年至景耀三年(244年—260年),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但当时宦官黄皓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 约宗预一起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的已经够多,现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轻后辈而是自己劳累呢?”最后宗预没有前往拜见。 景耀五年(262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战死绵竹 景耀六年/炎兴元年(263年)冬天,魏国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李球临阵授命,于是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汉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 永和三年(347年),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西蜀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在《》中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北伐,为什么没能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北伐蜀汉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