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自然》杂志:4.4亿年前的鲨鱼近亲——新塑梵净山鱼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与来自曲靖师范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合作,在贵州东北部石阡一带的志留系溶溪组中分离出丰富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和部分关联保存的骨片,重建了4.39亿年前的鲨鱼近亲,相关成果9月29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梵净山鱼代表了最早的具有关联结构的有颌类,其发现表明:早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埃隆期最晚期,软骨鱼类干群已经演化出典型的栅棘鱼形态,同时兼具硬骨鱼类的组织学特征,使得有关奥陶纪、志留纪鱼类鳞片和棘刺化石分类位置的争论尘埃落定。
早期有颌脊椎动物的主要分支包括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化石以往主要来自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地层。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从晚奥陶世到志留纪晚期的有颌类化石空白。现生软骨鱼类主要包括板鳃类和全头类,棘鱼类近年通常被认为是软骨鱼类干群,它们的外骨骼退化,体表覆盖细密的鳞片,有纺锤形的身体、上歪尾和下位的大的口裂,大体上很像鲨鱼。但在许多方面它们比起软骨鱼更类似于硬骨鱼,比如鳃盖。众所周知软骨鱼是没有鳃盖的,鳃裂直接暴露在外,但棘鱼也有鳃盖,并且与硬骨鱼的鳃盖相似,这是从他们共同的祖先——盾皮鱼中传承下来的。因此,棘鱼是极为特殊而神秘的一类。实际上,曾报道过一些晚奥陶世桑比期和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分散保存的鳞片和棘刺化石,这些化石通常被认为是棘鱼类以及蒙古鱼类、中华棘鱼类和爱伦托鲨类,但是由于缺少关联保存的化石,很难将之归入现有的类群和早期脊椎动物系统发育框架中。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是如何分化的?过去认为的很多软骨鱼类的特征是有颌类的原始特征,还是软骨鱼类的进步特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急需补充更多的软骨鱼类化石材料,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框架。
2019年,朱敏团队先后从贵州石阡志留系下红层溶溪组中部(对应牙形类Ozarkodina guizhouensis超带的O.parahassi带)采回近4吨样品,从中分离出大量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并迅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历经近3年的努力,团队根据大量零散保存的材料命名了软骨鱼类一新属种——新塑梵净山鱼(Fanjingshania renovata),通过采用组织学切片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归入软骨鱼类干群—栅棘鱼类之中。新发现揭密了古老鲨鱼近亲的神秘面纱,将没有争议的软骨鱼类的最早出现时间前推至志留纪早期。研究结果还表明硬骨鱼类干群在志留纪早期也应出现。
新塑梵净山鱼,属名Fanjingshania源自佛教名山梵净山,与化石发现点同处黔东北,种本名renovata是英文renewal的拉丁语化,译为“新塑”,意指这个物种膜质骨骼的再生发育机制。我们从微体化石库中挑选了近1000个分散保存的梵净山鱼微体化石标本,分别归入梵净山鱼的头部镶嵌物、躯干鳞片、围眶骨、不完整的鳃条骨、胸棘刺、前胸棘刺、腹棘刺、背棘刺、臀棘刺和中间棘。胸棘刺通常表现出强烈的侧向压缩和宽阔的内弯型轮廓,它们的前边缘形成一个发育良好的弓形挡边,而后边缘则有一个深沟。前背棘刺在整体外观上类似于胸鳍的棘刺,但弯曲幅度较小,整体上更加挺直。后背棘刺、腹棘刺和臀棘刺的顶端则更加尖锐,没有内弯或者内弯程度很低。其他归入梵净山鱼的棘刺则具低矮、倾斜程度较大、横截面较宽等特征。这些外表看上去很“敦实”的棘刺通常被称作中间棘,它们的前边缘很不均匀,且末端通常还有第二个稍微矮一些的突起。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软骨鱼干群成员在身体腹部存在这种成对的中间棘,如双棘鱼属和栅棘鱼属。
所有归入梵净山鱼的微体化石主要基于它们具有相同的组织学结构(细胞骨和无上升小管的齿质)、表面纹饰(有节的脊纹和带有瘤点的棘刺)与发育特征(硬组织重吸收和鳞片冠部增长方式),以及来自一些关联保存的化石标本的直接证据。另外,将棘刺、外骨骼和头部镶嵌物定位于梵净山鱼身体的特定位置是基于发现于泥盆纪的网纹栅棘鱼化石标本,后者同梵净山鱼的膜质骨结构和解剖学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栅棘鱼是早期、原始的棘鱼类。齿生于下颌,上颌无齿。通常有两个背鳍,胸、腹鳍间有附加鳍,鳍棘的表面纵纹数目较多,或瘤粒状饰纹,化石较多见于志留纪晚期至泥盆纪。
梵净山鱼前胸骨板和躯干上的鳞片的初级齿单元具有同位生长模式,部分鳞片前端还有一簇次级齿单元结构。通过薄切片可以看到冠部不含小管的齿质中含有一些沉积线和球形的钙化软骨。鳞片基部具有层板状结构,其中有密集的细胞陷窝,大量的纤维结构贯穿基部并在基部顶端处汇集。连接鳞片的前胸骨片和胸棘刺也同鳞片基部的细胞骨组成成分一致。在一些分散保存的棘刺中也可见细胞骨成分,其中球形钙化软骨出现在棘刺中央腔的顶端。前胸骨片上的鳞片拥有不同的冠部且处于不同的完整状态,应该存在重吸收的现象。梵净山鱼在早期脊椎动物中与众不同,它的膜质骨发育特征组合体现出有颌脊椎动物的祖征和衍征。鳞片只有单独一排齿列的特征通常只在一些软骨鱼类干群中才会出现。梵净山鱼组织学结构属于典型的板状齿质(lamellin),齿质中无上升小管,这种组织学特征之前只见于一些分类位置未太明确的软骨鱼类,如蒙古鱼和中华棘鱼的组织学结构中,这两种鱼类主要见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有趣的是,在之前蒙古鱼类与中华棘鱼类的同一产出层位中,还发现了以鳞片命名的袁氏鱼和未命名的棘刺,它们同梵净山鱼的鳞片和棘刺组织学结构也十分相似。梵净山鱼的齿单元吸收并不像硬骨鱼那样具有特定的部位,取而代之的是,它存在着多个齿单元世代的偶发性去除。
梵净山鱼拥有肩带和中间棘,在形态学上同软骨鱼类干群栅棘鱼类惊人相似,为栅棘鱼类和软骨鱼类干群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现生代表呈现出差异较大的骨骼解剖学和发育特征,说明这两个支系在演化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过去主流观点也一直认为软骨鱼类全群都没有通过吸收和再生长的方式来获得膜质骨生长的能力。然而,梵净山鱼的鳞片却同硬骨鱼鳞片一样,其齿单元具有重吸收的特性,且梵净山鱼棘刺缺少软骨鱼类型齿质组织结构,这在软骨鱼类中是独一无二的。梵净山鱼的发现表明,早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软骨鱼类干群就已经演化出典型的栅棘鱼形态,同时具有硬骨鱼类的组织学特征,为有颌类在志留纪早期就开始了辐射演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使得有关奥陶纪、志留纪鱼类鳞片和棘刺化石分类位置的争论有了明确的解答。
曲靖师范学院安爵辅、李强,英国伯明翰大学Ivan Sansom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共同作者还包括赵文金、王建华、王俊杰、彭礼健、贾连涛和乔妥。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233-8
路易斯·蒙巴顿是哪位?英国海军元帅蒙巴顿生平简介
路易斯·蒙巴顿(L. Louis Mountbatten,1900年6月25日-1979年8月27日),英国海军元帅,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英国近代最褒贬不一的人物,长于协调,但被指责为虚荣。 蒙巴顿 1913年参军,曾任威尔士亲王副官。1927至1933从事无线电通信工作。1942年任盟军联合作战司令,指挥英国海军袭击驻法国和挪威港口的德国海军。1943年起任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协调、斯利姆、温盖特的行动。1947年任印度总督,提出“蒙巴顿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52至1954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地中海舰队总司令。1955年任英国海军参谋长。1956年晋升元帅。1959年任国防参谋长和参谋长委员会主席。1965年退役。 1979年8月27日,79岁的蒙巴顿在爱尔兰乘坐游艇时被炸身亡。 1900年6月25日出生于英国的温莎堡。 1913年,13岁的路易斯·蒙巴顿进入怀特岛的奥斯本海军学校,成为少年军校生。 1914年底,转入达特茅斯海军学院。 1916年7月,以80人里名列第一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巡洋舰队旗舰、贝蒂海军上将的狮号战列巡洋舰服役。 1917年,路易斯·蒙巴顿随其父亲将姓氏由巴滕贝格更改为蒙巴顿,并放弃了黑森亲王的身份及殿下头衔。 1918年年初,蒙巴顿被调到K-6号潜艇上服役,但是只待了两个月就又被调到P-31号巡逻艇上担任少尉,在英吉利海峡进行反潜警戒,并护送到法国的运兵船队。 1919年1月15日,蒙巴顿被提升为海军中尉,并于10月从海军中暂时退役,前往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国际政治。 1920年3月,蒙巴顿奉令重返海军,前往声望号战列巡洋舰报到,然后随同威尔士亲王、约克公爵和格洛斯特公爵访问澳大利亚。 1921年,蒙巴顿被提升为海军上尉,又随威尔士亲王乘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出海8个月,访问了印度、马来亚、香港和日本。 1923年1月,蒙巴顿前往地中海舰队的复仇号战列舰报到,并前往土耳其沿海监视希土战争的进程。 1924年蒙巴顿前往朴次茅斯皇家海军通讯学校学习远程联络方面的课程。此后两年中,他又在格林尼治的皇家海军学院读完了高级电子学理论,然后在百人队长号战列舰上服役半年。 1927年1月,调到地中海舰队,担任舰队司令的助理无线电通讯官,并被提升为海军少校。 1931年8月,蒙巴顿就任地中海舰队无线电联络官,并在12月被提升为海军中校。 1934年,蒙巴顿就任新建的“大胆”号驱逐舰(HMS Daring)舰长,一年后转任一战时建造的老驱逐舰“威斯哈特”号(HMS Wishart)舰长。 1936年,蒙巴顿被调往海军部任职,负责海军航空兵事务。在任内作为皇家海军的负责人,同皇家空军争夺海军航空兵的控制权。1936年初,蒙巴顿被爱德华八世指定为私人海军副官,爱德华八世退位后又担任乔治六世的海军副官,并升为海军上校。 1939年初,蒙巴顿被任命为新建的“凯利”号驱逐舰(HMS Kelly,F-01)舰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约翰·托维是哪位?英国海军元帅约翰·托维生平简介
约翰·科洛宁·托维(John Cronyn Tovey 1885.3.7 - 1971.1.12)英国海军元帅。于1885年3月7日生于肯特郡的罗切斯特,是四姐妹和七兄弟中最幼者。父亲是皇家工程兵上校。托维幼年就读于多塞特郡著名的杜恩福德学校。1940年11月,托维被提升为战时海军上将,负责指挥本土舰队。 早年生涯 1900年,14岁时以海军候补生的身份加入英国皇家海军,与大多数学员一样在“不列颠尼亚”号训练舰上学习。1901年,取得少尉候补生资格后,他先后服役于海峡中队旗舰“庄严”号战列舰,北美及西印度海军站旗舰“阿里阿德涅”号巡洋舰。1904年7月15日,晋升为少尉军官。1906年同日晋升为上尉。1908至1910年,服役于中国海军站旗舰“阿尔弗雷德国王”号。1910年4月至1911年6月,他在奥斯本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之后在本土舰队第二驱逐舰队旗舰“女战神贝罗娜”号上服役至1912年7月;其间,于1911年11月短暂担任“巡逻”号侦察舰副舰长。之后他通过了枪炮军官培训,于1913年4月任本土舰队“安非恩”号巡洋舰的射击检察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托维正在安菲翁号巡洋舰(HMS Amphion)上服役。随后他被先后任命为杰卡尔号(HMS Jackal)和安修号(HMS Onslow)驱逐舰的舰长。在第十三驱逐舰队编制内参加了。海战中,托维指挥军舰在“莫尔斯比”号协助下用鱼雷击中德舰“维斯巴登”号,之后又全力攻击敌方主力舰队。军舰锅炉房中弹后,托维抓住最后的机会将全部鱼雷射向德战列舰。几乎无法挽救的“安修号”号被另一负伤的驱逐舰“防卫者”号拖行四十八小时,回到阿伯丁港。托维随即被授予优异服役勋章,并获通令嘉奖。担任驱逐舰舰长期间,他和同为驱逐舰专家的詹姆斯.萨默维尔和安德鲁·布朗·坎宁安设计了一种用于驱逐舰海上演习的新的方法。新方法不仅节约了演习时间,而且提高了演习水平。此外,他和坎宁安还建立起了终生的友谊。之后托维多数时间在驱逐舰上服役,间或在岸上任职。1917年10月起,他相继指挥“熊星座”号和“猎狼犬”号驱逐舰。 休战年代 1919年5月,他进入位于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参谋学院(Royal Naval Staff College, Greenwich)进修。此后在在1920-22年间,他被分配到海军作战部部工作。1923年12月31日,他晋升为海军上校,1925至1926年任驻爱丁堡的第八驱逐舰队指挥官。1927年间,他在帝国国防学院深造,之后担任第二海务大臣的海军助理。1932年4月至1935年1月,他任“罗德尼”号战列舰舰长。由于已近二十年没有接触大型军舰,托维最初感到无所适从,但他很快接受了这种有价值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抹去了之前哗变事件在舰员心中留下的阴影,确保士气高昂。后任查塔姆海军兵营主任。这个兵营当时不仅是住宿区,也包括信号和炮术学校等机构,兼有新兵训练、战争动员、海港设施维护等职能。1935年8月27日,托维晋升海军少将。1938年3月,他任地中海舰队驱逐舰队指挥官,旗舰是“加拉提”号轻巡洋舰。在任上,他于1939年5月3日晋升为海军中将。 地中海战斗 战争爆发后,托维的舰队主要负责保护运输船和执行禁运。没有战斗的日子令托维沮丧。1940年初,“加拉提”号被调走,托维手下仅剩五艘旧式驱逐舰,司令部不得不搬到马耳他。意大利参战前,地中海舰队不断扩充。6月,托维升任地中海舰队副司令官,担德鲁·布朗·坎宁安的副手,主要辖九艘巡洋舰和二十五艘驱逐舰,旗舰为“猎户座”号。平淡的时期结束了,但托维对战况不满意:炮击利比亚的巴蒂亚效果甚微;舰队攻击运动目标火炮命中率太低。7月9日,托维在卡拉布里亚海战中终于得到了大舰队作战的机会。他的巡洋舰队冒着意方主力舰的炮火攻击四艘重巡洋舰,形势占优时对方却施放烟幕逃走。为避免遭到飞机和鱼雷艇攻击,英方放弃了追击。这是托维在地中海两年任职期间指挥的最后战斗。10日后,托维属下的部队又击沉了意大利巡洋舰巴托米奥.科尼奥尼号(Bartolomeo Colleoni)。 本土舰队司令 1940年11月,托维被提升为战时海军上将,负责指挥本土舰队。旗舰号。在担任本土舰队司令期间,次年5月,他指挥舰队参加围歼号战列舰的战斗。从针对“俾斯麦”号调动兵力开始,托维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胡德”号的惨剧促使他地派出胜利号攻击航母舰载机。最后围歼时,托维为避免在逆日光情况下遭受损失,决定天亮后再接敌。战斗结束后,邱吉尔和第一海务大臣达德利.爵士认为“威尔士亲王”号舰长约翰·里奇在友舰“胡德”号被击沉后决定撤出战斗是失职行为,要将他送军事法庭审判;对最后战斗中主力舰提前撤退也很不满,虽然是因为油料不足。托维则认为里奇的决定并无不妥,并声称里奇若受审他将辞职并陪同出庭。此事不了了之。托维被授予高级帝国勋爵士章。苏联卷入战争后,本土舰队的任务中又增加了为前往苏联北部的运输船护航。1942年10月30日,托维晋升为正式海军上将。他认为航空力量的调配应该优先保证大西洋战场而不是攻击敌国本土,并且主张用舰队全力消灭死守在挪威的“”号战列舰。更激烈的是,他认为在长昼的夏季还要抽出兵力保持向苏联的远程运输是不值得的,因为太容易被攻击。持不同意见的批评他为“愚蠢和固执”,令他全力保护运输线。托维则私下里称庞德是丘吉尔的应声虫。在PQ—17护航运输队之战中,批评英国海军部下令运输船队散开是“与我们先前的全部实践相矛盾”,使其未能击沉德国提尔皮茨号战列舰。1943年6月,托维被从本土舰队司令的位置上调离,任岬角海军站司令,负责英国东海岸护航和扫雷工作。数个月之后,他被任命为海军元帅(Admiral of the Fleet)。这时期他参与的主要行动包括解放德占低地国家和保护北海航线。1946年托维退役,虽然从名义上讲他作为海军元帅他的名字终身都会留在海军的服役名册中。之后被封为兰顿·马特拉弗斯(他在多塞特读小学的地方)男爵。退役后,他担任驻教会专员、高尔夫球协会会员等闲职。晚年,由于无子女,为照顾生病的妻子(1916年3月和来自普利茅斯的爱达·洛小姐结婚)。托维完全退出了公众视野。1970年,爱达·托维夫人病故。1971年1月12日,托维男爵在马德拉群岛首府冯查尔去世,爵位无人继承。 荣誉 托维在皇家海军服役期间先后获得优异服务勋章(DSO,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巴思大十字勋章(GCB,(Knight或Dame)Grand Cross(of the Order)of the Bath),并被封为英帝国勋爵(KBE,Knight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British Empire)。1946年,托维获得兰顿男爵(Baron Tovey, of Langton Maltravers,)的爵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