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河北、卢龙、河东三道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精兵15万南下。同时派将军何千年至太原,以献俘为名,诱太原尹杨光瞓出迎,随即掳走处死。十二月,渡黄河,占东京(今河南洛阳市)。玄宗派高仙芝领兵5万御敌,又命宦官边令诚监军。唐将封常清率领的队伍未经训练,屡战屡败,便为高出主意:敌强我弱,不能再战,必须坚守潼关,否则长安难守。高便死守潼关,使安部无法前进。边令诚不懂军事,却乱加干预,高不听从,便上奏诬陷,玄宗居然下令处死高仙芝、封常清。起用病休在家的哥舒翰,命他率兵8万讨伐安禄山,会攻洛阳。此时,唐朔方节度郭子仪率军围攻安禄山占据的云中(今山西大同市),攻占马邑(在今山西朔州市)。河北常山颜杲卿联络河北17郡起兵反安禄山,切断安的归路。安禄山命史思明、蔡希德各领1万人,自南北两路夹击常山,颜向新任的太原尹王承业求援,王坐视不救。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常山被安部攻下,颜杲卿遇害,河北大部沦陷。唐玄宗命郭子仪撤围,回朔方取兵会攻东京,命郭部大将李光弼率朔方兵1万出井陉,攻河北。二月,占领常山,击败史思明军。史思明断绝李光弼粮道,李光弼向郭子仪求救。四月,郭发兵出井陉,与李光弼联合打败史部。安禄山派5万余人援史,五月,在嘉山被郭、李打败,死4万余,河北10余郡又归唐有。郭、李上书给玄宗,要求北取范阳,安部军心必乱,一定要固守潼关,不可轻出。然而玄宗却听信杨国忠谗言,逼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八日,哥舒翰军被打败,3万士兵只有8000余逃进潼关,哥舒翰被俘。九日,潼关沦陷。十三日,唐玄宗逃离长安,京城落入安禄山之手。郭子仪、李光弼将部队撤回井陉。杨国忠的坏主意,葬送了大好形势,也葬送了他和杨贵妃的生命。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郭子仪领兵5万赶至灵武。八月一日,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京留守。李光弼带领5000兵马赴太原。
李光弼守太原
李光弼与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当时有“李郭”之称。他的祖先本是契丹酋长,他勇敢善战,“以奇用兵,以少败众,治军与郭不同,郭尚宽,李尚严,发号施令之时,“诸将不敢仰视”。他到太原上任之前,皇上以原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派御史崔众收其兵,然后移交给李光弼。崔众收兵后,常当堂持枪欺侮王承业,光弼到后,又不立即交兵,光弼毫不客气地命部下将他扣押起来。正好皇上派宦官来,要晋升崔众为御史中丞,问光弼“崔众在哪儿?”光弼说:“众有罪,已拘捕。”宦官打开圣旨给光弼看,光弼说:“我今天只准备斩御史,如果宣布诏书,我说斩中丞,如果任命他当宰相,我就斩宰相。”吓得宦官收起诏书而回,第二天,光弼将崔众押到碑堂下斩首,威震三军。
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安禄山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四员大将,分别从定州、上党、大同、幽州,领兵10万,围攻太原。当时李光弼精兵都已调赴朔方,手下只有乌合之众,还不满万人。史思明得意地对诸将说:“太原屈指可下,太原一攻占,朔方、河、陇可鼓行而下。”光弼部下颇感惊慌,要求赶快修城。光弼说:“太原城周围40里,敌人很快就到,现在修城已来不及。”于是率领战士和百姓到城外挖壕沟,又用所挖土做了几十万块砖坯,存放城内。等敌兵攻城,光弼一边守城,一边用砖坯加高城墙,哪里有损坏,立即运砖坯补上。敌兵攻不进城,便在城外叫骂,光弼在军中招募到善修地道的士兵3名,让他们率兵连夜修地道,通到阵地前,当敌人叫骂之际,将士突然伸手拽住敌将的脚,拖进地道,拉到城上斩首,从此敌将不敢逼近城墙,走路都要看一看地面,害怕又冒出“地藏菩萨”来。光弼又赶制大炮,发射巨石,等敌人逼城,一发即可击毙20多人。敌人损失十分之二三后,在离城数十步外扎营,将太原团团围住。光弼派人约期投降,同时挖地道至敌营周围,到期,光弼在城上派偏将率数千人出城,装作投降模样,敌正举目张望之际,营中忽然地陷,1000余人被埋入土中,敌营大乱,光弼之军乘机攻杀,俘斩万人。史思明派人从山东赶运攻城设备,走到广阳(在今山西平定县南)被光弼派将袭击,将敌护兵3000人全部消灭。

史思明围攻一个来月,不见成效,又挑选精锐作游兵,布置他们“我带大兵攻北边时,你们就到南面,我攻东,你们就到西,一有空子,就乘机攻进城去”。然而光弼军令严整,守兵不论敌人进攻与否,都严加防范,使敌无隙可乘。至德二年(757年)一月七日,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庆绪继承帝位后,调史思明归范阳,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二月,李光弼乘敌松懈之际,组织敢死队出击蔡希德,大获全胜,杀敌数万,蔡扔下军资器械,狼狈逃窜。至此,50多天的太原保卫战胜利结束。在这期间,李光弼一直在城东南角帐篷中住宿,一有情况,立即起来应对,路过府门,也不去看一下妻子儿女,敌退三日,处理完兵事,才回府第。
保卫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太原保卫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史思明有10万精兵,而李光弼兵力不足1万,还是乌合之众。史思明向以骁勇闻,蔡希德“有才略”,其“谋略、果断、英武”胜过史思明。在太原战前,天宝十五年(756年)二月,李与史、蔡曾较量过,当时李率精兵1.3万人,自井陉出兵攻占常山,史率2万余骑围攻40多天,断绝李的粮道,李向郭子仪告急,郭率兵2万和李联合作战,才将史、蔡打败。而太原之战比起常山更艰苦,敌我力量悬殊,而且外无援兵,条件恶劣,犹能取胜,不能不归功于李光弼的指挥有方。
太原是唐室发祥之地,建为北京、北都,太原保卫战的胜利意义甚大。守住太原,唐朝可随时出兵井陉,截断安禄山的归路,安军有后顾之忧,就不可能全力攻击灵武的肃宗政权,这为唐室复兴,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基础。反之,如果太原落入安史之手,河东、河北、河南连成一片,同时向山东、陕西扩展,安史完全可能像后来的金朝,占有整个北方,如果不能进而统一全国,也可拥有半壁江山,使全国一分为二。可见,太原保卫战是安史之乱的8年中至关重要的一仗。
唐朝名将李光弼是契丹人?李光弼的生平事迹介绍!
名将是契丹人?李光弼的生平事迹介绍!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一代名将,曾率军平定,还镇压袁晁起义。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清楚李光弼并不是,而是契丹人,他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酋长,后来在战争中牺牲。李光弼为大唐立下盖世功劳,但也遭到鱼朝恩等人的嫉妒,最后愧恨长逝,结局令人感到惋惜。如果你还不太了解李光弼的话,正好可以通过下面的文章认识下李光弼,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边地民族慕风向化,纷纷表示归顺,加上唐朝推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因此许多少数民将领为朝廷效力,也就是所谓的“蕃将”。但谁也没有想到,唐朝爆发统治危机时,有一位来自契丹的蕃将,为唐朝“续命”上百年!不过此人的下场却有些悲惨,被宦官迫害,郁郁而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人就是唐朝的“中兴名将”李光弼!别看李光弼,其实他是契丹人,“其先,契丹之酋长”。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在时归顺,后来做到朔方节度副使、蓟国公。别看李光弼是“官二代”,但他年少时就很努力,一边习武,一边学文,“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汉书》”。 少年时期的李光弼投身军旅,屡立战功,在王忠嗣的麾下备受赏识,“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后来王忠嗣甚至对属下说:“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缺少良将,在的推荐下,“以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率领五千孤军在河北大破叛军,“斩首万计,生擒四千”。 但是由于瞎指挥,致使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失守。李光弼率军赶赴灵武,之后奉命坚守山西太原,继续与叛军作战。太原之战中,李光弼兵不满万,却与十万叛军对抗,最终以少胜多,“斩首七万级”,对扭转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之后,李光弼又参军参与邺城之战,由于朝廷的错误决策,导致失败。 九位节度使中,“独光弼整众还太原”,之后朝廷加封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全权负责指挥与叛军作战。在之后的河阳之战中,李光弼率领少量军队,与展开较量。身为三军统帅的李光弼,在交战时激励士卒,最终唐军再次获胜,“斩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军资器械粮储数万计”。 762年,李光弼因战功被封为临淮郡王。此时浙东一带又爆发了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一度发展到20万人,对唐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朝廷急忙调李光弼率军前往镇压,李光弼经过十几次战斗,就把起义军打败,活捉袁晁。朝廷增加李光弼的食邑,“与一子三品阶,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光弼立下了大功,特别是太原之战、河阳之战,堪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史书称“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唐室再造,李(光弼)、郭(子仪)之力也”。郭子仪虽然名望超过李光弼,但军事才能不如李光弼。郭子仪最后高寿善终,但李光弼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战功卓著的李光弼遭到了宦官们的陷害,因此他一直留在徐州,不敢去长安,即使下诏,李光弼也没有离开徐州。时间一长,部将也开始对李光弼产生不满,“光弼愧恨成疾”,最终在764年郁郁而终,时年57岁。临死前,部将们询问后事,身为孝子的李光弼说道:“吾淹军中,不得就养,为不孝子,尚何言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从贤内助到辣手毒妇,吕后的婚姻保卫战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后妃争宠应该算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妃子们为了争宠而钩心斗角甚至是刀兵相见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在这些斗争当中,妃子取代皇后而立为皇后者有,皇后灭妃子者也有。但是,如果要说后妃争宠斗争中最为激烈的,应当算是初年所演绎的那一幕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结发妻子,一心想当贤内助 乃是的结发妻子,在刘邦还没有起兵之前,她便以吕府千金小姐之身嫁给了当时穷得叮当响的刘邦,可谓是吃尽了苦头。刘邦起兵之后,她又帮助刘邦扫清了诸多异,使刘邦能够顺利的登上的宝座,所以,吕雉的功劳,并不是其他貌美如花就能坐享其成的妇人所能够比拟的,可以说.吕雉为刘邦创下的功劳完全可以和刘邦手下的大将相媲美。网络配图 可惜的是,在刘邦巩固政权以后,吕雉原本希望的“夫妻白头到老”的梦想破灭了,因为此时的刘邦并不甘心守着她这一个黄脸婆,此时他又开始色心大动,开始宠爱起身旁的姬妾来。令吕雉更加担忧的是,刘邦所宠爱的戚懿刚生下的儿子被封为赵王,此时的戚懿便更加的肆无忌惮,期盼着能够有一天取她而代之,直接给吕雉和她儿子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虽然吕雉所经历的风浪比后宫里任何一个靠美貌吃饭的妃要多,但是当她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她还是挖空了心思想保住自己和儿子的地位。毕竟此时的戚懿得到了刘邦的万千宠爱,想要搬掉这块绊脚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吕雉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力在刘邦面前周旋,希望这样能够博取刘邦的好感和同情心,以此来保住自己皇后的地位。 最后,经过吕雉的不断努力,最终保住了自己皇后的位置,使得戚懿的目的没能得手,但是这件事情却给吕雉的心里留下了巨大阴影,同时也激发了她心里强烈的报复欲望。后宫中的这些女人,只想依靠刘邦这个强大的靠山,根本就没有人把吕雉这个皇后放在眼里,可是,她们却忘记了刘邦也会有死的一天,更忘记了这个皇后的出身和经历。这个曾经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女人,她所拥有的靠山不只是刘邦,而是大汉王朝的所有开国将相,因为这些开国将相都曾经和她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感情,可想而知,如果刘邦驾崩,这些姬妾们是不可能斗得过这个皇后的。 2.辣手皇后疯狂的报复网络配图 终于,刘邦驾崩了,儿子刘盈登基称帝,吕雉翻身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她压抑已久的报复欲望发泄的时机成熟了。首先她按照刘邦所制定的规矩,将刘邦所有的庶出儿子全部都封赏了一番,送他们全部都各归封国。从表面上看来,吕雉是按照汉朝的制度办事,其实,这是在分化诸王的势力,为自己以后报复后宫这些妃子们创造有利条件。 等到刘邦所有的庶出儿子全部回归到封国后没多久,吕雉便向这些封王的母亲们,也就是刘邦曾经的宠妃们举起了屠刀。对于那些当时没有直接威胁到她皇后地位的宠妃们,吕还算是比较留情的,只是将她们打入了冷宫,全部都幽闭起来,让她们过着粗衣旧衫、勉强维持温饱的日子。而对曾经给她和儿子刘盈(也就是现在的皇帝)带来过严重威胁的戚懿,吕雉则采取了非常残忍的手段:将她剃成光头,以铁链系颈、穿上土褐色的囚衣。白天在宫中捣米,晚上就被牵着铁链锁进“永巷”(宫中监狱)严加看守。 曾经集刘邦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戚懿,哪里受过这样的折磨,在戚懿的眼里,吕雉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只是沾了儿子的光罢了。她根本就不知道吕雉的实力到底有多强,所以,就算是被吕雉,戚懿心里那股扳倒吕雉、重新受世人关注的愿望从来就没有破灭过。可是,在这么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她根本就无法将自己所受的苦难和折磨告诉远在南方的儿子刘如意。于是她就自创了一首歌,希望通过人们的传唱能够传入儿子的耳中,如果儿子听到这首歌后就一定会为自己报仇的。网络配图 可是,这次她又错了,她创作的这首歌不仅没有改变自己正在受尽苦难的命运,而且还搭上了儿子刘如意的性命。吕雉在听到这首歌之后,心里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但是这种恐惧感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消除这种隐患的想法。于是她将戚懿的儿子刘如意召回皇宫,派杀手将他刺杀,刘如意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吕雉的屠刀之下。随后,吕雉又派人砍去了戚懿的双手和双脚,并且挖去了她的双眼,熏聋了她的耳朵,再给她灌下哑药,最后将她丢进了粪池里面。曾经在后宫备受关注的美人,最后竟然落到这个在粪池里,像怪物一样挪动的地步,如此惨烈的情形可谓是历代少有。 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作为一个政治家,消除自己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吕雉所做的一切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惜的是,她只顾着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事,从来都不考虑当时作为皇帝的儿子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也是刘盈到后来为什么不理政事,任由吕雉在朝野中胡作非为最为主要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