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命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出使中国,目的是通过与清朝最高当局谈判,扩大对华贸易,同时搜集中国情报,估计中国的国力。谈判内容是七个请求:
1.要求签订正式条约: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
2.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
3.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
4.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
5.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
6.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
7.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

结果,马戛尔尼一行在中国遭到了中国官员的戏谑和捉弄——尽管这些戏谑和捉弄是无心的,马戛尔尼们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耻辱。
他们先是被指定为来天朝进贡贡物的外国使者,被冠以“贡使”之名,后来又被强行要求在中国皇帝之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被乾隆皇帝遣返回国之时,乾隆皇帝还居高临下地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下了一道谕旨(该道谕旨原文附本文之后),大意如下:
奉天承运大皇帝特别告知英吉利国王:
朕欣赏你虽远在重洋,却倾心向往天朝制度、渴望得到天朝教化,从而不远万里派使者恭恭敬敬上表,备足了礼物给朕拜寿,这种行为已经足够表达了你们的忠心。朕翻阅了表文,表文中的词句情真意切,国王的恭顺之诚意跃然纸上,很是值得表扬。所有奉表上贡的正副使臣,念他们是奉你使命远涉重洋,朕以礼相待并格外施恩。朕令大臣带他们去参观瞻仰天朝文明,赐他们以丰盛宴席,并接连给他们赏赐,以示安抚。(同来天津)已经回到宁波珠山的六百多名管船役使,虽然没能到京,朕一视同仁,均赏厚礼,使得大家能普沾恩惠。
至于国王你在表章中恳请朕准许你派一人久居我天朝,照管你国的买卖,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意来天国当差的,都准其来京;但来了以后,就要穿我天朝服饰,遵我天朝规矩,安置在朝堂之内,永远不准再回本国。这是我天朝的定制,想必国王你是知道的。今天国王你请求朕准派一人居住在京城,即使此人不像在京当差的西洋人那样从此不回本国,朕也不能任由其自由往来和自由联络,所以说,这事对你们并无所益。
天朝所管的地方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其衣食行住都得遵守一定体制,从来没有听其自便的先例。今天你若硬要派人来京城,来人与天朝言语不通,服饰殊异,朕实在无从安置。若将来人与在京当差的西洋人同等看待,命令他们一律改变服饰,天朝又不愿强人所难。

将心比己,如我天朝也要派人常住你国,恐怕你们国家也不能接受吧?何况西洋国家这么多,又不止你一国,如果都像国王你这样来恳请朕,都要派人留京,朕岂能一一答应?这件事断断难准。朕不可能因为国王你一人之请,而更改天朝百多年的法度。
至于国王你说派人来京城是为了照料买卖,那么,你的国人在澳门照料买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天朝对这些人一直以礼相待,恩视有加。象从前葡萄牙、意大利等国也曾经屡次遣使来朝以“照料买卖”为名请朕关照。天朝看在他们真诚的份上,就多加体恤。凡遇到这些国家贸易方面事务,无不照料备至。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银两之事,朕还亲自过问,命管事总督从官库中支用银两代为清还,并将拖欠者重重治罪。想必这件事你们国家也应该知道。放心吧,你们的买卖有我们在照料着,根本没有必要派人留京,更没有必要为此事要让朕做出断不可行的越例之举!何况你们派人驻在京城,京城距离澳门贸易处差不多有一万里,他又怎么照料得到呢?如果说,派人来天朝的另一个原因是仰慕天朝文化,让他可以在天朝学习天朝的礼仪道德文明,可是天朝的礼法与你国是不相同的,就算他肯学,也因为你国已有不同于天朝的风俗制而不能效法,所以说,学会了也没什么用处。
天朝抚有四海,朕的心思都放在励精图治之上,对奇珍异宝并不看重。你国王这次进贡了各种货物,朕念你一片诚心诚意,就让管事部门收纳了。其实天朝德威远泽宇内,千邦万国争着抢着要给天朝进贡宝物,各种各样的贵重物品通过水陆渠道云集中国,可谓无所不有。这些,你的使者应该亲眼见到了。也就是说,我国从不稀罕奇巧之物,对你国的货物也无特别需求,是以你所请求派人留京一事,既与天朝制度不合,朕更觉得对你们没有实际好处。
乾隆御题序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正是由于对内与少数民族战争的胜利,导致乾隆皇帝的盲目自大
朕通过这道谕旨把话都挑明了,现在令让你国使者(马戛尔尼)按照安排回国,国王你应当认真领会朕的心思,对天朝要更加诚信归附,并立誓永远恭顺,朕的恩义就能长长久久地施加给你的国民,让大家共享天朝太平之福。

除了正副使臣以下的各官及翻译官、士兵、仆役人等,朕都按其等级另有清单赏给各种物件。
现在使者(马戛尔尼)启程归国,朕又特颁敕令,除了按常规仪礼赏赐给你文绮珍物外,再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等诸类珠宝,均附有清单。
皇恩浩荡,全都是朕对你们的关怀。特发谕旨。
“马戛尔尼访华”事件原本是一件可以改变中国进程的大事件,可是,清廷政府就这样白白地错失了这样一次与先进文明、先进技术交流和对话的机会。
法国史学家阿兰·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由此不无遗憾地说:“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呀!”
由于文明的区隔,由于制度的差异,更由于统治者的愚昧、腐败与自大,历史走向了反面,中英两国从1840年起,开始了长达百年血与火的历史。
风流皇帝乾隆刚驾崩,嘉庆就迫不及待要处死和珅,到底为了什么?
四十一年,年仅20多岁的便开始在身边做事,并很快受宠于乾隆,成为乾隆朝后期的重要大臣,此后专权长达20多年,真正是权倾朝野、。期间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和珅身兼多个要职,影响着六部,堪称是百官之首,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书中记载,和珅每天上朝,文武百官都夹道迎送,简直形成了一个用人搭起来的胡同,由此可见和珅在当时的清王朝中的位高权重,可见一斑。 乾隆还没有驾崩,就秘密谋划除掉和珅,和珅虽然对乾隆的心思,但对这个即将上位的新皇帝却知之甚少,虽然感觉到了危机,但他对密谋除掉他的事却一无所知。 1799年2月7日,享年88岁的乾隆去世了,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死后,嘉庆立刻命和珅去守灵,借机把和珅软禁在乾隆的灵堂上,即便和珅一生兵权在握,此时在灵堂前也无法调兵。就这样嘉庆切断了和珅和外部的所有联系,开始着手处置和珅。 嘉庆首先颁布一道上谕:把南方白莲教战事的责任归咎于和珅玩忽职守,紧接着,又安排亲信大臣上奏折弹劾和珅,列举和珅的种种罪行。嘉庆借这两件事免去了和珅大学士等重要职务,并把和珅继续软禁在灵堂,等候下一步处置。 虽然和珅为官多年,党羽众多,甚至连传说中与和珅斗得不可开交的实际上都与和珅交往甚密。但是此时,朝野上下的官员都意识到了嘉庆处置和珅的决心,和珅大势已去,为了自保,官员们也纷纷表态应当处置和珅。 一个权倾朝野的大臣倒下,为什么朝廷没有发生动荡?这里不得不提到嘉庆皇帝在处置和珅这件事上显示出了极高的政治手段,和珅这件事,如果连根拔起,追查到底,不免落得朝局动荡,人心惶惶。嘉庆虽然处死了和珅,却没有将事态扩大,也没有株连九族,和珅的儿子因为是驸马,也没有杀,只是查没了家产,最后还留了一点房产让他们维持生活,对于和珅的同党和谋士,嘉庆也从轻给予了处分,和珅推荐的官员,也没有因为和珅的倒台而被株连,因此,虽然权势极大的和珅被嘉庆除掉了,但在当时的朝廷也仿佛只是下了一场短促的雷雨,很快便稳定了下来。 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对于查抄和珅家的财产清单,史料上记载也各不相同,最夸张的说有20亿两,少的也说有2亿多两,相差甚远。即使这样,人们仍旧认为和珅的家产远不止查出的数目,据说:仅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税收,就被和珅贪污了一半,按当时朝廷年收入7000万两计算,仅此一项和珅就能贪污2亿多白银。 作为封建历史上的巨贪,和珅一生搜刮无数,最终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解决了正在为国库空虚发愁的嘉庆燃眉之急,正所谓“和珅倒台,嘉庆吃饱”,既惩治了贪官,又使国库得到了充盈,嘉庆这一招真可谓一举两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风流皇帝乾隆统治的大清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导读:我们今天之所以不停地提到,主要就是因为乾隆的统治成绩非常厉害。从纵向说,乾隆时代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富强的一个时代。从横向对比,乾隆统治的大清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种强大有以下的这些数据做支撑: 第一,经济总量非常大,国家财力也比较雄厚。虽然对那个时候GDP计算的方法有各种争论,但是用大家比较认可的计算方式算出来乾隆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30%多,远远比今天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要多。乾隆时期,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是当时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丁� 第二,乾隆朝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乾隆的一大功绩就是统一了新疆。乾隆24年统一新疆之后,中国的疆域达到了1453万平方公里,正好是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1.5倍。网络配图 所以乾隆朝的疆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除了之外第二大的疆域。而且和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不一样,对整个疆域内的实际控制力是最强的。 第三,乾隆朝的人口数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朝代大部分时间人口都徘徊在几千万之间,少数那么几个时点突破了一个亿,像末期就达到了一亿多,到了清朝由于前面有、两代的统治,所以乾隆继位的时候,中国人口是1.4亿,到乾隆退位的时候,人口达到2.9亿。就是说乾隆用54年的时间就让中国的人口翻了一番。在中国古代,人口多少一直是统治者统治成绩的最有利的证明。乾隆朝用10亿多亩的土地养活了当时世界上30%的人口,这在当时是认为非常了不起的统治成绩。 成功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然跟乾隆本身的天资有关。乾隆智商特别高,情商也很高。他从小特别喜欢历史,把整个中国通史研究了很多遍。这样他就能够有效汲取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把它们集大成。而且乾隆又特别聪明,特别会运用政治手腕,所以乾隆统治下,他消灭了中国历朝历代对皇权的几乎所有威胁。中国历史上对皇权威胁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敌国外患、农民起义、权臣专政、后妃外戚干政、擅权、皇族干政、朋党之争、地方割据势力——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这八种势力兴风作浪,好像在乾隆之前还没有哪个朝代把这个八种势力完全都镇压下去了。只有到乾隆朝,他汲取历代的统治经验,用高明的政治手腕把这八种威胁几乎都消化于无形,达到了空前的政治稳定。 当然实现这个过程是很不容易的,我可以举两个例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乾隆是如何消除后妃干政的威胁。首先乾隆要防范的是他母亲,老。有很多历史资料记载,乾隆是一个孝子。在老太后活着的时候,他每次南巡都要带着太后。在宫中的时候,他每天都要给太后请安,尽可能的跟太后一起吃饭。网络配图 老太后过生日的时候,他每一次都花很多钱。但是乾隆绝不允许太后干扰他行政。乾隆在继位之后第三天就给太后身边的太监、宫女发布了一道谕旨,他说:“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 实际上,就是对太后进行了信息封锁,防范她有任何干预朝政的可能。 当然这个圣旨颁布下去不见得每个人都能遵守。后来过了几年之后,太后和皇帝之间发生过一次不愉快。有一次皇帝给太后请安,太后就跟乾隆闲聊天,说她听说顺天府东面有一个庙,特别灵验,谁家有什么事到那儿去求一求,许个愿,过几天马上就应验,但是这个庙年久失修,快塌了,说,你能不能拨点银子把这个庙修一下。乾隆当时赶紧表示说没问题,马上拨款派人去修。但是从太后宫中出来之后,乾隆马上把太后身边那些太监叫过来,说,你们谁跟太后说的这个顺天府的庙的事,你们要不说太后怎么能知道呢?把这些人狠狠的惩罚了一次,然后说这是第一次,但是下不为例,要是以后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们可能就活不了了。然后又专门把这番话形成了一道圣旨颁发给这些太监。这个圣旨表面上是搬给太监和宫女的,实际上是搬给太后看的。太后也是个聪明人,从此之后,几十年间,太后没再提过任何一次类似的要求,乾隆就有效的杜绝了后妃干政的可能。 乾隆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特别苛刻,特别刻薄,主要是因为他鉴于历史上,从的到清朝的太后,后妃干政的事情出现的特别多,所以他必须要。接下来防范的就是他的亲兄弟。乾隆当了皇帝之后,身边有两个亲兄弟,一个是跟他同岁的弘昼,从小在一个桌上吃饭,一起玩,一起上学,感情非常深。但是当了皇帝之后,这种兄弟情分马上就发生变化了。乾隆登基之后,一心想搞好和这两个弟弟的关系,所以他在金钱上对这两个弟弟非常厚待,给他们封了很高的爵位。但是乾隆从来不忘记敲打这两个兄弟,提醒他们现在不再是兄弟关系,而是君臣关系。 有一次乾隆的这两个弟弟到宫中给太后请安,他们俩一不小心就跪到了乾隆平时给太后请安的时候跪的那张席子上,因为皇帝的席子是专用的,乾隆知道之后,马上把他们两个严词训斥一番,并且一个罚俸三年,一个革去亲王,处理是非常重的。所以乾隆就不停地这样在细节上敲打他这两个弟弟。如此防范之下,乾隆这两个弟弟没有对政治形成任何的干扰,而且乾隆还立下了一条规矩,就是从他这一朝开始,皇族不许进入军机处,这个规矩一直到晚清,到的时候才被打破。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对社会的其他各个阶层,乾隆也都采取了非常强有力的防范和控制措施。比如乾隆当了皇帝不久,就编了一部宫廷法典,叫《宫中现行则例》,专门约束太监的,明确规定每一个太监的职责,几点上班几点下班,规定得非常详细,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精细化管理。乾隆对太监一直注意防微杜渐,所以乾隆统治的60多年没有任何一个太监能够干政。 乾隆对老百姓更是处心积虑进行控制。他对老百姓的态度有两面性,一方面乾隆对于安分守己的老百姓非常仁慈,他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就是税收太多,老百姓承受不起,官逼民反,所以乾隆坚持了永不加赋的原则,而且一生五次普免全国的钱粮。乾隆对救灾也非常重视,知道哪有水灾、旱灾,他总是不遗余力进行救灾。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他眼中所谓的“刁民”,就是那些敢于聚众闹事向上反映情况的,敢于反抗的这些老百姓非常残忍。乾隆一生非常重视的事情就是不允许各地出现群体性的民众聚众闹事事件,只要是聚众闹事的人数超过40人,他就当成叛乱,从严处理。总之,乾隆统治成功的诀窍就是他总结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把任何他能够看到的不稳定因素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