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这位太平天国女将,为何让清军如此害怕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我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对于巾帼英雄的赞歌,太平天国时期也有这样一位女将,她美貌无双同时武艺高强,在众多民间传说和野史中都有记载,她就是洪宣娇。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早已缓缓落下了帷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是中国历史上仍然算得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许很多人眼里战争是男人的世界,然而仍然有那么一批女性,以战斗的姿态,登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舞台。这些女子,最初都是义军将士随行的家眷,但为了管理方便,便被集中起来,形成了一支女子军队,她们的出现,多多少少也为这场起义添加了一抹粉红的色彩。而今天笔者要说的话题,便是围绕她们的统领洪宣娇展开的。在众多艺术形式包括野史或者影视剧里,洪宣娇的传奇形象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然而经过很多史学家的研究,洪宣娇究竟存在与否至今仍然是个疑问。

这位太平天国女将,为何让清军如此害怕

其实,洪宣娇最早登场并不是在正史上,而是在清末一本流传颇广的野史上。因为故事传播范围广,加之加上很多作品的引用,为洪宣娇的存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6年,出版了一本有关女性伟人传奇的书里也记载了洪宣娇,书里是这样说的:

洪宣娇,在义军中也被叫做萧王娘,她是洪秀全的妹妹,也是萧朝贵的妻子。不但人长得漂亮,打仗时也非常骁勇,她带领着几百位女兵,立的战功不少。每次打仗时,洪宣娇都身着青皓色衣衫,长身坐于一匹绛红色的宝马,手持银光闪闪的双刀,发出指挥号令时高举玉臂,衣袂飘飘,惊为天人,而那些女兵都纷纷举起锦旗银盾相呼应,看上去非常气派。当打仗打到关键时刻,洪宣娇便脱掉外衫跳下马背,冲入清军里面厮杀,她刀法精妙,身行极快,常常让清军闻风丧胆。不过这本女性传奇的书籍并不是信史,还带有很浓厚的反清色彩,所以并不能证明洪宣娇真实存在。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思维方式,做一个假设,如果历史上真的有洪宣娇,那么从一些记载中推断一下她的生平事迹,大概应该是这样的:

洪宣娇是洪秀全的妹妹,父亲死后,因为家道中落,他们不得不各自分开谋求出路,洪秀全创立了上帝教,洪宣娇加入了一个卖艺的团队,以卖艺为生,也因此习得了一身好功夫。洪宣娇在卖艺途中遇到了萧朝贵,两人情投意合,于是萧为其赎了身,并娶为妻子,后来洪秀全领导起义后,两人也一起加入太平军。太平天国建国以后,萧朝贵被封为西王,洪宣娇也名正言顺成为了西王妃,在后面的一场激战中,萧朝贵战死,洪宣娇变成了寡妇。

这位太平天国女将,为何让清军如此害怕

太平军在南京定都以后,内部核心权力主要集中在两个人手里,一个是洪秀全,另一个就是战功显赫的杨秀清,他们两个人也是大家心中拥有通天父本领的人,这样看来,想要想成为权力中心的人物,那拥有通天父的本领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洪宣娇便演了一出“升天”的戏码,洪和杨当然不愿意有人出来分权力,对她非常不满,杨秀清借着天父指令的由头鞭打了她,这件事种种挫伤了洪宣娇的政治热情,自此以后单纯不复当年了。

然而洪宣娇并没有因此而沉寂下去,后面发生的天京事件与她息息相关。杨秀清因为自己战功显赫便跋扈起来,甚至要求封自己“万岁”。洪宣娇试图劝说洪秀全杀了他,但洪秀全不忍杀害自己同生共死的兄弟,洪宣娇又说:“这已经不是天主你一个人的事了,现在大家都在对他的跋扈忍气吞声,你就忍心吗?”在洪宣娇的极力劝说之下,洪秀全悄悄召回了韦昌辉,设计杀了杨秀清。

野史上描写洪宣娇是个淫荡又善妒的女子,丈夫死后就一直和杨秀清暗通款曲,因不满杨秀清移情别恋才挑拨洪秀全杀了他。关于杨秀清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被设计在酒席上杀的,另一种说是趁他与与情妇同床共枕时被杀的,虽然略有不同,不过可以肯定的,野史上记载的杨秀清之死确实与洪宣娇脱不了关系。

洪宣娇后期主要是抚养孩子萧有和,有时候还会跟着传教士学习学习医术,生活较之前期要平淡许多,或许一直平静的生活下去也是好的,然而天不遂人愿,天京失守了,萧有和最终也以病死而告终。洪宣娇逃难到了上海,据说后面又随着传教士到了美国,以行医为生。

这位太平天国女将,为何让清军如此害怕

以上故事便是根据不同资料记载拼错凑起来的洪宣娇生平事迹,然而还是那句话,这些资料并非正史,并不能算强有力的证据。或者应该说,由于连年战争本来就不利于第一手资料保存,加上清政府有意的洗刷,关于这次运动留下的第一手资料都少之又少,而唯一留下的一份,也并没有涉及到洪宣娇的记载。

据笔者考证,萧朝贵的晴子姓氏由黄改为杨,名为云娇,既不不叫洪宣娇,也不是洪秀全的妹妹。只是后来因为政治上的关系,洪秀全认她做了干妹妹,将其并改名为洪先娇。他们的方言里“宣”和“先”谐音,因此洪宣娇还是洪先娇听上去也就无异了。还有一种说法,其实洪宣娇就是另一位女将苏三娘,因为广东话说“苏”与“萧”同音,后面不知怎的“三”又传成了“汪”,变成了萧王娘。

不过还有记载证明洪宣娇的存在,清朝信奉喇嘛,于是会用敌人的牙齿制作法器,而八国联军抢走的清单上面,就有洪宣娇的牙齿。

反正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可靠证据证明洪宣娇的存在,然而无论如何,太平天国运动掀起的浪潮中,确实有着那么一群女子,她们英勇果敢、不畏荣辱生死,谱写了一曲乱世红颜之歌。或许真的存在洪宣娇,不过她也只是她们中的一个杰出代表而已,即便没有,那又如何,她们可不就是千千万万个洪宣娇么!

这位隋朝公主远嫁突厥,为突厥与中原的友好关系做出来重大贡献

从一开始,远嫁突厥的公主们就以一人抵万千铁骑的角色登场。的一句许婚承诺,公主们即成为政治离间的棋子。开皇十九年(599年)嫁给突利可汗的义成公主,本是隋朝宗室杨谐的女儿,后被封为公主,远嫁突厥。 未嫁之前的义成对隋朝与突厥联姻的重要性早已了然于心。突厥是中原王朝北面最大的邻国和威胁,隋朝建立前后,其内部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面对邻居兼劲敌的突厥,采用“、离强合弱”的计策来分化削弱,令其俯首称臣。开皇十七年,杨坚把宗室女安义公主嫁于小可汗突利,拒绝了大可汗都兰的求亲,以此来离间这两位堂兄弟。从此,都兰可汗时常骚扰隋朝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而突利可汗感激隋朝许嫁公主以及“种种无少短”的赏赐与恩惠,联合隋军,与兄弟。 一个和亲公主能引起突厥民族的内讧和战乱,是因为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公主,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王朝力量。在北方少数民族眼中,能得到中原王朝的公主,也就得到了中原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支持。 杨坚封女婿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民可汗(简称启民可汗)”,经过一系列的内讧争斗之后,启民可汗幸运地成为控制北边的东突厥大可汗。在分化突厥的形势大好之际,安义公主早逝,于是义成公主肩负着安义公主未完成的使命嫁给了启民可汗。再次与隋朝联姻的启民可汗,还得到了其他部落的纷纷归附。 胸怀大志的义成公主,为隋朝北疆的安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王朝的兴盛稳定,是植于她心的第一个执著信仰。 以后的年月里,启民可汗和隋朝里应外合,互相帮扶,战胜了都兰可汗,成为整个突厥的国主。在北巡到榆林时,启民可汗曾和义成公主上表隋朝,自称臣民,请求改用华夏服饰礼法。考虑到当时的边境情况,以一句“好心孝顺,何必改变衣服”婉拒了启民可汗。突厥可汗对隋朝的恭敬和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与义成公主的影响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只是,背后的这座大山,带给义成公主的并不全是依靠,时,她也得用生命去守护。隋炀帝杨广北巡遭到始毕可汗(义成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截击时,得知消息的义成公主及时派人报信,可迅速南归到雁门的杨广还是被突厥骑兵重重围困。杨广命悬一线之际,义成公主以“北边有急”传信始毕可汗,这才将杨广从围困中救了出来。 身为突厥王妃,她明知谎报军情去惹怒拜狼图腾的可汗,后果会很严重,但在那紧要时刻,她已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她眼里,杨广就是大隋,是她必须相救的家国亲人。 可悲的是,她不顾自己性命之忧去维护的杨广,是个醉生梦死之人,甚至连自己项上人头都不在乎,每每引镜自照,他就对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得过且过的日子总有玩完的一天,他最终被缢死。 皇帝死了,一个王朝的气息也没了。义成公主的所有努力,成了她孤单的独舞。 感激、使命、大义在她的脑海里日积月累,,已在心底生了根,凝固成了不可改变的信仰,用以克服远嫁在外的种种不适和遵从胡俗的辛酸。若要将心底最后的支撑连根拔起,她将彻底枯萎。然而,她不能枯萎,她要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时,她心里念的中原已成为李唐的天下。复国报仇成了她赖以生存的第二个信仰,她想以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坠落的隋王朝。 杨广死后,皇后萧氏如浮萍般飘零颠沛,义成公主利用突厥的力量,从农民起义军处接回柔美的和原隋朝齐王的遗腹子道,并与她的第三任丈夫处罗可汗一起将立为隋王,建隋制,设百官,将生活在突厥的万余中原人送给杨政道,在突厥的汉人“悉隶之,行隋正朔,置百官于定襄城”。 支持义成公主的第三任丈夫,是始毕可汗的弟弟,启民可汗的儿子。她的第四任丈夫,也是启民可汗的儿子。 一个中原女子,一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辈子只陪在一个男人的身边。但她是义成公主,自从挑着和亲的重担来到北边大漠,重如泰山的家国大爱已将她的个人情感生生压碎。 唯一可让她稍感慰藉的是,她嫁的可汗,大都念及隋朝旧日的恩典,加之她相陪左右耳提面命,所以,处罗可汗去世后,继任的颉利可汗也支持她复国报仇。 费心费力的筹谋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也是她与权位相联后表现出的之处。义成公主育有一子奥射设,在处罗可汗去世后,本该由时年12岁的奥射设继承汗位,但她考虑到奥射设太过仁弱,难继大业,于是改立处罗可汗之弟,是为颉利可汗。 会为别人着想的人往往不会照顾自己,她出嫁突厥19年后,隋朝即被取代,此后的12年里,复国成了她生命的全部。不管隋唐的更迭是不是历史必然,在她的眼里心里,大隋才是天子王朝,让隋朝的外姓就是她的仇人。 对家国的大爱,早让她没有了小女子情怀。接来杨广的萧皇后与自己共侍一夫,共同为复国大业筹谋划策,只是萧氏没有她那般激烈的感情和信仰,在乱世中被几易其主的萧皇后,更愿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而义成公主却不愿放弃。个人的情感可以用眼泪来割舍,可对家国的大爱得以强势的姿态来支撑。于是,她坚决扶持杨政道为隋帝,并与自己的堂弟说服颉利可汗屡次攻唐。在此期间,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几度分分合合,结盟又背信,化敌为友后又反目成仇,除了双方切肤的利益关系,就是义成公主执著的力量。 唐朝建立之初,面对再次强盛的突厥,唐高祖不惜纡尊降贵与突厥交好,谋求边境的和平。然而,以钱帛换来的安宁一度被想要复兴隋朝的义成公主打破。 虽经百般努力,终究无力回天,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出兵突厥,颉利可汗被俘送到长安,东突厥灭亡。萧皇后和杨政道也被送到长安,时年48岁的萧氏被封为昭容。在专门为她举办的欢迎宴会上,唐太宗看着盛大的场面问身旁的萧昭容:“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其实,眼下看似豪华的场面与隋宫的豪奢相差甚远,但萧氏只是平静地说道:“陛下乃的君王,何必与亡国之君相比!”一席得体的言语使唐太宗对其,也使她在唐宫中度过了18年平静的岁月。 相比洗尽铅华、在淡然随和中得了善终的萧皇后,凛冽的义成公主却死在了唐朝名将的刀下。出兵突厥时,唐太宗曾下令不杀俘虏。可想而知,这个手无的女子,宁死也不愿做俘虏!在大漠生活了近30年的中原公主义成,那一刻也有了突厥人的刚烈和血性。 至于她到底是死于义薄云天还是孤单信仰,是非功过难以评说。自古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为权责相联的政治联姻使她远嫁大漠,也使她从一个默默无名的皇家宗室女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这位帝王为什么要放弃明成祖打下的越南呢?真相竟是这样

1369年,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他们。 这15个国家中,就有如今称为越南的安南。 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如果大家都、相安无事,倒也挺好。可后来,越南居然主动来找中国的麻烦。 那是在朱元璋第四子、燕王发起的“”时期,越南改朝换代,的赶走了的皇帝。黎皇帝见发生内乱,,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越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让永乐大帝很生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信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就于1405年派兵30万攻打越南。 那时候,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障的,虽然是在客场作战,不过在经过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越南都城。随后,由于黎皇帝逃跑了,以前的陈皇帝家族被,找不到像样的带头大哥,索性就献出版图,投靠明朝。 朱棣对于送上门的版图,还是很乐意“照单全收”。1407年,越南正式列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15府、36州、180余县,自此,越南与广西、云南等地一样,成为明朝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然而,越南民众虽然仰慕中华文化,却不甘成为明朝的一个郡县。在那以后,越南各地不断发生义军,对明朝军队进行小规模袭击。明朝军队虽然强大,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在这期间,明朝已经换了两个皇帝。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又去世了,皇位传给朱棣的,是为。 朱瞻基继位后,面临着一堆的烂事。北方,蒙古势力在蠢蠢欲动,意欲南下;南方,越南又在不断地给帝国惹麻烦。怎么办呢?朱瞻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越南,将在越南的驻军撤回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1427年,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军撤回来,在越南的行政机关也跟着撤回来了。 我们现在来看,朱瞻基之所以将祖父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放弃,并不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是基于现实考虑。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上的考虑。 越南归属明朝后,明朝在越南有一支驻军,每年至少花费军费300万两银子。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到的税赋,只有区区7万两银子。明显。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如果花这一笔钱,能够换来越南的认可,倒也不算冤枉。可越南人根本就不买账。他们对外来的明朝政权毫无好感。他们在史书里写道:“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却得到这么一个不光彩的形象。 其次,明朝无法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两条战线开战。蒙古人不好惹,越南人也不是善茬。而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经过洪武、永乐时期的巅峰状态后,已经有所下滑,还真吃不消在两条战线开战。 朱瞻基从越南撤军,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后,反而赢得了越南的好感。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依然纳贡称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了,朱瞻基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北方的蒙古,稳固了北方边疆,堪称一举多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