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国时期巴蜀荒凉,秦国为何要强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战国初期的魏国,虽说地缘不好,但也不是最差的,至少韩国的地缘就更差一些。
可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打韩国,只盯着魏国打呢?原因也很简单:魏国太强。
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坐镇中原,那结果只有两个:魏国吞并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国家打残魏国。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春秋初期的郑国就能明白。
当时的郑国,在国君郑庄公的领导下,完全称得上中原地区最强的国家。
然而,这就导致了郑国的周边邻居只能二选一,要么打残郑国,要么被郑国打残甚至征服。
结果,郑国的地位和实力一落千丈,而魏国的遭遇,和春秋初期的郑国如出一辙。
在魏国衰落之后,秦孝公抓住机会,彻底把魏国的势力赶到黄河以东。
至此,秦孝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很快就去世了。
继承秦国君位的是秦惠文王,这位老兄上任后立刻赶走了商鞅,没过多久,商鞅就死了。
有一种说法是商鞅造反,死在乱军之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上扬造反被活捉,最后被处以极刑“车裂”。
如果按照英雄史观的说法,没有了商鞅,秦国应该就此衰落才对。
然而事实却是,秦惠文王带领下的秦国,开始了高速发展。
秦孝公只是把魏国赶到河东,而秦惠文王则接连夺取了魏国的大片领土,直接把一个横跨中原诸省的魏国,打得只剩下河南一部分地盘。
这个时间节点是秦惠文王继位的第九年,函谷关正式归属于秦国。
这既是秦惠文王的人生高光时刻,也是秦国遇到的第二个瓶颈。
在秦惠文王之前,秦国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已经被他父亲秦孝公打破,那就是掀翻魏国的霸权。
可是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自己就成了一个霸权国家,原本联手攻打魏国的国家,现在又开始联手对付秦国了。
虽然从理论上讲,秦国拥有函谷关这样的要隘,地缘优势远胜于魏国,不太容易被打垮。
可雄关要隘也不是毫无缺点:它既是保险柜,又是牢笼。
别人想进来不容易,秦国想出去同样不容易。
因为,别人只要堵死函谷关,就意味着基本堵死了秦国。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秦国应该何去何从呢?朝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关外诸侯虽然准备联手对付我们,但这种貌合神离的联盟并不牢固,我们完全可以分化瓦解。
另一种意见是,虽然能够分化瓦解关外诸侯,但耗时耗力,性价比太低,我们应该南下攻打巴蜀,继续打造一片可靠的大后方。
秦惠文王斟酌了一段时间后最终拍板:先南下吞并巴蜀,再伺机东出。
客观地说,秦惠文王做出这种决定,其实并不容易。
因为当时的巴蜀,还不是后来的“天府之国”,只是一片蛮荒之地,几个小国在里面勉强安生。
此时的秦国,主要的精力还是应付关外诸侯的攻势,如果这个时候分兵巴蜀,谁敢保证函谷关那边不会出问题呢?
这就意味着,秦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争夺一块没什么用的土地。
但秦惠文王毕竟眼光卓著,他一眼就看出了巴蜀的重要性:此时的巴蜀虽然还很落后,但秦国完全有能力把它开发出来。
首先,巴蜀土地肥沃,天然就适合作物生长,一旦开发出来,秦国的军粮补给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其次,巴蜀是一个不错的后手,万一秦国本土出现什么变故,临时前往巴蜀避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可目前最困难的是,巴蜀易守难攻,也没有特别适合军队行进的道路。
如果现在抢修,显然不太合适,迁延日久容易生变。
据说,秦国向蜀国送了一个石牛,庞大又贵重。
蜀国国君为了把石牛运回国,于是傻乎乎地修了一条从蜀国通往秦国的道路。
结果道路刚修完,秦军就杀了过来,十个月后,蜀国领土尽数归于秦国。
我个人认为,这种类似寓言故事一样的桥段,大家看看就行,不用太当真。
修通一条从蜀国到秦国的道路,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工程,绝不是几个月就能修完的。
这只能说明,无论是秦国还是蜀国,都有修路的意愿,所以双方不约而同地都在做这件事,而且是早就在做,并不是临时起意。
只不过,双方对于这条路的期望不同:蜀国认为可以结好秦国为外援,帮他统一巴蜀。
毕竟当初的秦国受魏国威胁,不太可能出兵进犯巴蜀。
但时移世易,道路快修好的时候,秦国东出无门,于是把算盘打到了巴蜀头上,没经过多少波折,就拿下了这个蜀国。
在此后的五十年里,秦国一边想办法东出,一边尽力开发蜀国,最终以都江堰的修建为标志,预示着秦国彻底消化了巴蜀地区。
随后,秦国开始压着关外诸侯猛揍,并由秦始皇完成了统一。
我们完全可以说,秦惠文王拿下蜀国,是除商鞅变法之外,对秦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件大事。
我在前面只说秦国拿下了蜀国,却不是整个巴蜀,是因为在秦国行动的时候,楚国也没有闲着。
巴蜀在楚国的西边,所以当秦国南下的时候,楚国则开始西进,夺取了巴国,随后又向黔中、巫郡等地区发展。
这直接导致了秦楚两国的领土大面积接壤,所以此时的秦国,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威胁。
秦国和楚国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我们下次再说。
周武王灭商后,封自己的弟弟姬封于朝歌(卫国初都,在今河南省淇县),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他看住殷商遗民,除此以外,还可以防控西侵。
卫国在军事上的作用,实际上比东部的更加重要,所以西周不仅特意在卫国驻屯“殷八师”,还把卫国东部的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选作举行大蒐礼的战略要地,在此检阅和整顿军队、选任将帅、颁布法令。
但是此后的数百年间,卫康叔姬封的后人并没有让卫国壮大起来,卫国始终是一个不温不火的准大国。
进入东周时期,卫国周边大国迭起,而卫国又屡遭戎狄袭扰(霸业初盛的时代,赤狄攻入卫国,几乎灭掉卫国),再加之破坏性的内乱此起彼伏,终于成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卫国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中原地带,卧榻之侧列国环伺,且地邻戎狄,是个典型的,这导致它在外交策略上顾忌太多,倏忽变幻,也是卫国逐渐弱小的原因。
也正是因为其弱小,,所以秦国统一天下时,一直懒得灭它。
随机文章晏子使楚原文及详细注释翻译须佐之男简介隋朝末年晋阳起兵是怎么回事?晋阳起兵简介鬼不敢欺负的五种人,连鬼都怕的五种人/鬼都避而远之美国发现了一条火龙,特工秘密运回国做实验(找到飞行喷火真相)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乐羊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乐羊,生卒年不详,安邑(今山县)人,先祖,战国时期魏国。
人物生平 乐羊起初是魏国相国翟璜的门客。
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国国君姬窟发兵进犯魏国,翟璜举荐乐羊。
但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而且曾杀死翟璜之子翟靖。
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担任主帅出兵讨伐中山国。
此时,中山国君杀死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
乐羊为表忠心,于是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全部吃完。
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
”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随后,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
魏文侯虽然奖赏乐羊的战功,将其封在灵寿,但却怀疑起乐羊的心地来,认为乐羊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肉之情。
乐羊死后,安葬在灵寿,乐羊的后代子孙就在灵寿安家落户。
乐羊的故事 乐羊攻克中山国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夸功骄傲的神色。
魏文侯察觉到这一点,就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
乐羊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
” 历史评价 刘向《战国策》:“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
” 周昙《春秋战国门·乐羊》:“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为惑主聪。
” 《说苑》:“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 史籍记载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卷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