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现代史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走向身败名裂

时间:2024-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斯之所以被称为一代名相,是因为他有很多政治主张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李斯反对再次实行分封制,而是主张郡县制,拆除各郡之间的城墙。此后李斯还参与了法律的制定,以及文字、车轨等制度的统一。不过李斯也并非完人,他配合赵高伪造秦始皇的遗嘱,逼死扶苏这件事,另李斯身败名裂。而且李斯最后还被赵高夷灭三族,下场惨烈。李斯性格究竟有何弱点,会让他的结局如此?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走向身败名裂

1、名师荀子门徒

李斯少年时家庭贫穷,但他十分聪明,学习也很用功。长大成人后,因为人机警,办事干练,被推荐到衙门当吏。干了不久,看到乡邻有人致富或当上官儿,就十分羡慕,认为吏的职位太低,没有前途就辞职了,在江湖四处游荡,寻找发展的机会。

当时正值战国末期,学术思想界异常活跃,主要有儒、兵、法三家。概略的说,儒家主要研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兵家主要研究攻伐谋略,法家研究如何治理国家。

李斯比较一番后,认为法家以法治天下,与时代潮流合拍,是取得功名的最佳途径。于是他去拜了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为师,学习法势术和帝王之学。与韩国贵族的后代韩非成为同学。

韩非人品好,学习努力,悟性也高,荀子很喜欢韩非,经常对人说,只有韩非才能发扬光大帝王之术和法家思想。李斯虽然表面上赞同老师的话,其实心里很嫉妒韩非。

几年以后,李斯学有所成,准备出去干一番事业。荀子问他是不是到楚国?李斯说楚王不中用,六国皆孱弱,准备到秦国。荀子说,秦法苛峻,商鞅死之,你必小心。李斯说,商鞅虽然已死,但也功成名就了。老师只好长叹一声,不便再说什么。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走向身败名裂

2、将吕不韦推荐给嬴政

李斯到秦国时,嬴政继位不久,吕不韦为相。吕不韦效法战国四君子(即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举措,招贤纳士,扩大势力和影响,正在组织人手编写《吕氏春秋》一书,听说是荀子的高足来了,立即引为座上宾,封其为著作郎,与人共撰《吕氏春秋》。

三年后,吕不韦将李斯推荐给嬴政。李斯见嬴政个头不高,但目光锐利如电,心想是个创业盛世之主。当嬴政向他询问富国强兵之策时,他说:现以秦国之强,大王之贤,乘得胜之威以灭六国,如灶上燎跳虱矣……嬴政听了很高兴,当即封李斯为客卿,在秦王身边参与国政大计。

嬴政向李斯询问如何实施国策时,李斯提出了内部瓦解和军事打击统一六国的两大战略方针。

具体办法是:贿赂重金,游说诸侯,离间君臣,杀戮良将,使其内部崩溃。继续实行远交而近攻,选良将率大军从外攻之,无不立毁。嬴政听了连声称赞:“真良策也。”于是拨出重金交给李斯,让他去游说诸侯、大臣,促其内部瓦解。对重金的使用,授权李斯全权负责,不问去处。

后来的实践证明,李斯的计谋起到了绝佳的效果。比如攻赵国时,对手是极善用兵的名将李牧,曾一战击败匈奴二十万大军,号称“赵国北方长城”。李斯用重金使反间计,结果李牧先被撤职后被杀。李牧冤死后,秦军犹入无人之境,迅速攻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灭亡。秦始皇攻灭六国,应当说李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走向身败名裂

3、开国功臣

七国统一后,嬴政建立秦王朝,称始皇帝。李斯向秦始皇提出发展和巩固秦王朝的一系列建议,秦始皇听了大为高兴,命令李斯着手研讨落实具体方案。

国家实行何种体制呢?李斯表现出了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政治远见。他建议实行郡县制。博士淳于越等人反对,说周朝之所以延祚近千年,是因为封子弟为王。现陛下拥有了海内,而子弟无尺土之封,实同匹夫,一旦王朝有难,何以相救?放弃古法另搞一套是要失败的。

秦始皇支持郡县制,说时间长了,同姓弟子多,互相攻伐是动乱的根本原因。现海内一统,国家的赋税收入丰厚,对诸子功臣实行重赏就行了。不搞分封,诸侯也就没闹事的本钱。

在秦始皇的支持下,李斯具体操办,顺利地实行了郡县制,与此同时还统一了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因朝廷不采纳自己的主张,不少读书人有意见,发牢骚诽谤皇帝,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受到历代后世的恶评。其实这也是李斯出的主意,但秦始皇作为最高统帅,“锅”理应由他来背。因创建、佐命新朝有功,秦始皇拜李斯为丞相,还将一个公主嫁给了李斯的长子,李斯的几个女儿皆嫁秦公子。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走向身败名裂

4、身败名裂

还在七国统一前,秦始皇对韩非写的《孤愤》、《说难》等文章产生了兴趣,找李斯一打听,知道韩、李两人是同窗,就命令李斯给韩王去信,要求韩非到秦国来,否则发兵攻打韩国。韩王没法,只好将韩非送到秦国。秦始皇见到韩非就打算封其要职,请他把自己的理论和思想写出来,供秦国用。

韩非认为不妥,李斯建议过一段时间再说。李斯心里明白,韩非的才能远远胜于自己,天长日久,地位肯定会在自己之上。于是他不顾同窗之谊,在秦始皇面前进谗言:韩非想念故国。韩非被关在牢中后,又进谗言:韩非很有怨气。性格暴躁的秦始皇大怒,诏令立即将韩非处死。秦始皇冷静下来后感到后悔,连忙下达赦免诏令,但为时已完,秦始皇扼腕叹息不已。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胡亥拿不定主意,叫赵高找李斯商量。李斯起初不同意,赵高就说扶苏上位后相信的是蒙恬,不会相信你,你的官位不保。只有胡亥才相信你。

李斯从一己私利出发,为了富贵,为了权位,竟作了赵高的帮凶,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史称“沙丘政变”。胡亥篡位后,将扶苏和蒙恬赐死,杀害了自己几十个兄弟姐妹,发数十万刑徒修阿房宫,生活骄奢淫逸无度。人世间的一切罪恶,被胡亥在几年内都办到了。

李斯觉得这样搞下去不对劲,就叫赵高好好劝劝胡亥。赵高狡猾地说,我是一个宦官,不便参与政事,你出面劝才行。赵高负责安排胡亥的生活起居,李斯上书时,赵高就说皇上忙着哩没空,待胡亥与那些宫女们鬼混时,才叫李斯去进言。如此这样几次,胡亥心里很不高兴,就问赵高,李斯为啥这么干?赵高说,李斯自恃功高。没能封王,心里有怨言,“沙丘政变”只有我们三人知道,一旦泄露出去可不得了啊!

此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赵高一直把胡亥蒙蔽着的。陈胜派部将周布率三十万人马攻打咸阳时,胡亥才知道真相。赵高造谣说,是李斯的儿子李通勾结义军干的。胡亥大怒,逮李斯下狱,判腰斩,灭三族。

如果李斯不热衷于富贵和权力,不做昧心之事,与同窗韩非同心协力谋国事,自己不会死于非命,历史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改变。行刑那天,李斯长叹道:荀子说过,我太热心于富贵,必为富贵所累。老师,你是圣人,我不如你啊!

秦国丞相李斯为什么沙丘变节?丞相在秦国是个高危职业!

为什么沙丘变节?丞相在秦国是个高危职业!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公元前210年,南巡途中病死沙丘后不久的一个夜晚,中书府令非预约性地拜访了丞相李斯。二人同朝为官多年,相识已久,但这次赵高可不是来喝茶闲聊的。他怀揣一个决定秦帝国命运的惊天阴谋:说动这位朝廷眼下最有权势的人物与自己一起篡改遗诏,将先帝属意并广得军心民心的皇位继承人长子和战功卓著的大将赐死,另立皇幼子为帝。 这看起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先帝对李斯恩重如山。李斯原是一县政府的不得志小公务员,30多岁才移民到秦国,最初不过在相府当个文案秘书。是秦王慧眼识才,将他一路提拔至丞相,且“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与皇室结成利益共同体。对始皇的知遇之恩,李斯念念不忘,辅佐成就统一天下之伟业,留下“千古一相”的美名。赵高虽是巧言之人,但李斯更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兼雄辩高手。当年他冒死上书“谏”,硬是说服了一向刚愎自用的秦王收回成命。赵高想凭“忽悠”搞定李斯,应该比登天还难。 可让历史惊诧的是,争辩了没几个回合,李斯居然乖乖就范。的丧钟就此敲响。 2000多年来,后人无不将李斯沙丘变节的原因归结为一个“贪”字:贪恋已得的权势富贵,保住自己的相位。诗人胡曾为李斯墓题的诗句,“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代表了世人的普遍看法。 这真是大大地冤枉了李斯!当时李斯已70多岁,在那个年代已属古稀之人了。作为大儒荀子的高足,李斯深知盛衰相循的哲理。他何苦要以大逆不道、背叛先帝的巨大代价,换一个没几年干头的相位呐? 其实,若稍稍考察一下秦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场生态,就不难发现,李斯沙丘变节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一个“怕”字。 李斯怕的,当然不是小小的“办公厅机要秘书长”赵高和本与皇位八竿子打不着的胡亥,而是赵高点出的严酷事实: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李斯列传》 真是字字惊心啊!赵高是小人,但此番话却句句是真。,这位李斯最尊崇的法家先辈,原亦外籍人士,靠着的宠信,铁腕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可老王一死,就被新君以谋反罪车裂除掉。另一位,本是商业巨子,凭着高超的政商运作,楞是把在别国当人质的秦始皇之父由“垃圾股”炒成王位继承人,从而为嬴政继位铺平了道路。吕不韦当政期间,大搞“春秋”等文化工程,为秦国扩张“软实力”,李斯本人就是在那时被他引进并推荐给秦王的人才。可“吕伯乐”后来也在劫难逃,被曾尊他为“亚父”的秦王嬴政罢相,赶回边远的封地。几年后纵使,嬴政仍不放过,派使者千里迢迢,用一杯御赐毒酒要了他的老命。还有为秦国强盛立下的名相、、等,也遭秦王猜忌,幸好他们及时察觉出走他国,方才保住性命。 丞相在秦国咋就成了高危职业了呢?都是法家惹的祸 自秦国重用商鞅以法家理念治国,秦王便获得了绝对的专制特权,过上了各国君王中最爽的日子。“天下,皆决于上”。他不仅不受下民的监督,也没有统治阶级内部诸侯、贵族和神职人员的制约。难怪继位的新君对商鞅个人恨之入骨,但对商君之制却受之若饴,照行不误。在无限制的君权下面,根本没有独立司法制度存在的余地。臣民的获罪生杀予夺,只在君王的一念之间。丞相统辖百官,总理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既有才干政绩又有,那可是对至尊皇权的最大威胁。因此,失去秦王的宠信,丞相就大难临头了。即使想回归平头百姓也不可得,必得将你肉体消灭,斩草除根。因为你的门生故吏还在,影响力还在,的可能性就在,君王怎能放心? 法家开创的这种绝对专制制度,把丞相活活变成了君主老虎身边的猎物。君主的宠信,是丞相和其他高官们唯一的护身符。始皇暴卒,李斯的护身符也随之突然作废。它会被可能的新皇扶苏续签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正是李斯恐惧之源 李斯与扶苏素无私交,且政见相左。李斯曾力挺秦始皇“”,扶苏却苦谏阻止,为此还被父皇一怒之下赶到蒙恬统帅的长城兵团“下放锻炼”。若放在的别国,李斯大不了在新主上台之后“被退休”,回老家安度晚年。可在尊崇法家的秦帝国,李斯却只有死路一条。在法家的政体设计里,没有丞相的“退场机制”。因此,保宠保相位即是保命,而且是保全家族的命。李斯,本人又曾任秦国最高司法长官廷尉多年,对这血迹斑斑的“丞相落难史”岂能不知?他本与扶苏有隙,且从政数十载,哪能没有一点把柄落在政敌手里?若新皇再翻出韩非遭他谗言遇害的老账一起清算,李斯又将如何自处?甘茂、范雎、张仪当年尚可亡命他国,可如今大秦天下一统,他又有哪里可逃呢?就算李斯不惜自己这条老命,可秦有“夷族”和“连坐”的酷法,他子孙及三族百余口人身首异处的后果他不能不管吧?难怪一经赵高点明,李斯就方寸大乱,最后竟不顾丞相的脸面,哭将起来。 他是真的怕了,是那种胆颤心惊的怕。与其说是惧怕扶苏,不如说是惧怕秦国那种没有司法独立的专制制度。此刻赵高带来胡亥让他续任丞相的许诺,无疑就是对他整个家族的免死牌,李斯又怎能拒绝它的诱惑呢? 以严刑峻法让高官们人人自危,在皇权面前恐惧颤抖,并不纯粹是秦王的个人性格和作风使然,而是法家体制设计的本意。只有这种渗入骨髓的恐惧,才能使高官们绝对屈从于君王的绝对权威,不敢有谋逆犯上的非分之想。这就不难理解,在秦廷上下,“惧怕”成了一种流行病。因为他们明白,一旦君王翻脸,没有一个公正独立的司法制度来作他们的挡箭牌。大将,这位中的最后顶梁柱,就是害怕赵高向进谗言获罪,竟投降了被他在作战中杀死叔父的劲敌。而赵高本人,也是因为与扶苏的心腹蒙恬有仇,害怕扶苏上位后遭报复,才策动了沙丘政变。后来因为惧怕二世问他镇压反秦义军不力之罪,竟索性将他当年拼死拥立的新皇一刀杀掉。当下层老百姓如这些戍卒们面临误期杀头的危险,出于恐惧的时候,的大秦王朝的日子就到头了。原本是确保皇权永续的设计,却导致了二世而绝的后果,这恐怕是法家先贤们所始料未及的。 李斯出于惧怕而变节,后又为得到新君恩宠,不仅对秦二世与赵高滥杀公子公主、功臣良将装聋作哑,还怂恿二世纵情享乐,暴虐百姓,推行严厉的督责法,“轻罪重罚”,把这种专制体制造成的恐惧变本加厉地施加到人民头上。结果两年不到便激起势如燎原的反秦大起义。在恐惧的驱使下,李斯一手将自己呕心沥血服务了几十年的秦王朝推下了覆灭的深渊。 然而,李斯后来还是被秦二世处死了,且死得很惨:腰斩,夷三族。罪名和他的倒霉前任们一样:“谋反。”朝野上下无不认为李斯冤枉,可没用。皇帝口含天宪,帝国的法律和司法官员不过是他任意解释的条文和贯彻自己意图的傀儡。在专制皇权这头巨兽面前,李斯和他以下的臣民们早已变成了毫无保护的软体动物。 讽刺的是,李斯本人就是这头巨兽的狂热打造者之一,为中国政体植入了遗害后世历代的极权专制基因。正是他,在后带头将秦王升格为个人权力登峰造极的皇帝;正是他,力主废分封,立郡县,将皇权的掌控力直达基层;也正是他,建议始皇帝废除了培养他本人成长起来的私学制度,推行“以吏为师”,完全吞没了学术自由、民间议政的空间。那残忍至极的腰斩、夷三族酷刑,恰恰就是他在任廷尉时为皇帝威慑天下而引入正式法典的。 历史和李斯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临刑前,李斯看着即将和他共赴黄泉的儿子,长叹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言罢,父子相对痛哭。 秦帝国的背影早已消失在遥远的历史地平线下,可李斯父子的悲声人们至今记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的秦国丞相李斯,典型的聪慧反被聪慧误

建立统一六国,除了是靠着祖先们的精明强干使得大秦发展迅速之外,更多的是秦始皇自身的谋略以及知人善任有关,而在秦始皇定鼎天下时,他的一位有名的谋臣,则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 据《秦书》记载,李斯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他建议秦始皇虚心招纳别国的人才,又建议推荐郡县制度等有益于发展的政策。在他的辅佐之下,秦国统一之后国家还算强盛,不过李斯这么聪明,却偏偏为了自身的私欲与联合陷害公子和大将兄弟,最终又被赵高算计,真是,却败在宦官手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巡视之后回都城咸阳的路上,当时秦始皇身边只有内侍赵高在身边,赵高发现秦始皇死了之后,便找来亲信,看了秦始皇的传位诏书之后,发现立的是扶苏,于是决定对秦始皇的死封锁消息。 当时赵高想改诏书,但是最大的阻碍就是李斯,于是他与亲信商量之后,决定逼迫李斯同意与自己合作。 赵高将李斯骗到一处秘密地方,告知秦始皇已经死了的消息,要求李斯与他合作,李斯开始不肯,后来发现有埋伏,然后就屈服了,便决定和赵高合作,其实史书记载:“斯合赵高,谋帝位,皆为之私欲。“其实就是说李斯其实也是为了私欲,猜测可能是自己也不喜欢扶苏和蒙恬等人。 李斯和赵高最后辅佐当了,胡亥整天不理朝政,还特别信任赵高,李斯见赵高权势一天天壮大,于是向胡亥弹劾赵高,说他,胡亥居然将此事告诉赵高,赵高便向胡亥诬陷李斯造反,还编造出人来诬告李斯,昏庸的胡亥居然信了,便将李斯全家满门抄斩,李斯临死之前十分后悔的说:“我李斯聪明一世,却死在宦官手上。” 所以说,李斯为了自身的私欲,不以国家为重,知道胡亥不是个好苗子还拥立他,况且居然还信宦官,想他聪明了一辈子,却死在宦官手上,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 随机文章欧门尼德斯Eumenides简介中国最新型枭龙战斗机曝光,单价疑为2500万美元秦始皇陵是龙脉吗,挖秦陵破坏中华龙脉/中国技术太菜不敢挖世界禁用子弹威力惊人,击中人体引爆肌肉内脏(生不如死)太空战斗机x37,常规雷达无法捕捉(速度28000公里/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