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秦国丞相李斯赵高联手杀死的一代名将:大将蒙恬如何死的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一代名将蒙恬将军给世人的印象是击匈奴,修长城的武夫角色,那么历史上的蒙恬将军真的就是这样的人物吗?仅仅是一介武夫吗? 一、出身官宦世家 蒙恬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出身于官宦世家、武将世家。

虽然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都为秦国高官,都是秦国将军,都为秦统一六国立下,家族的功勋在当时秦国很少有家族可以与之相比。

也正是这样显赫的家世和武将世家为蒙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蒙恬祖父蒙骜早在秦昭公时就官至上卿,并且多次拜为将军带兵出征他国。

公元前248年攻打韩国,占领成皋、荥阳等地,设置为三川郡。

公元前244年再次攻打韩国,这次一下占领了韩国13座城池。

公元前247年攻打与秦国同祖的赵国,占领太原。

公元前246年平定原为赵国的晋阳后,又攻打赵国新城等地,并夺取37座城池,设为太原郡。

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国时,遭到陵君无忌率领的魏、韩、赵、楚、卫五国联军的抗击,结果蒙骜战败。

不过,公元前242年蒙骜利用去世的时机攻打魏国,占领长平、山阳等地,共夺取20座城池,设为东郡,报了上次战败之仇。

蒙恬父亲蒙武的功勋虽然没有其祖父蒙骜那么高,但是也是比较高的。

比如在秦昭公22年,蒙武率军攻打齐国(齐国),占领齐国9座城池。

公元前223年蒙武和大将一起攻打楚国,结果俘虏了楚王负刍,灭了楚国,而率军抵抗秦军的楚国大将项燕被杀,项燕就是后来的叔叔的父亲。

二、蒙恬的功勋 的《》为蒙恬作了列传,而没有为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专门作传,但是蒙恬的战功在一定程度上说应该不如、比不上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特别是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蒙恬一登上历史舞台的不是显赫战功,而是败战。

公元前225年,不听大将王翦的建议,派遣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项燕反击,伐楚全面失败。

此战中的蒙恬看见李信兵败,便果断迅速撤兵,减少了秦军损失,不过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蒙恬还是很会用兵的。

当然这个仇他的父亲蒙武帮他报了。

蒙恬正式走进人们视野,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考虑到蒙恬的家世,就派他跟随大将王翦之子王贲攻打齐国,结果俘虏齐王建,灭掉齐国。

蒙恬得益于在次灭齐的战功,被秦始皇拜为内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部地区面临少数民族匈奴的威胁,这就为蒙恬永留青史提供了机会。

不过说来也有意思,秦始皇派遣蒙恬出击匈奴,直接原因不是因为匈奴侵扰秦朝,而是在公元前215年,燕人卢生在向秦始皇献的一本图书中说到“亡秦者胡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可能是秦始皇太相信迷信,另外对自己以及自己的统治也没什么信心,很生气,也很害怕,于是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

蒙恬不负秦始皇所托,顺利的收复黄河以南地区(河套一带),击败匈奴。

为此蒙恬戍边抗击匈奴长达十多年。

为了保卫中原地区免遭匈奴的掠夺,蒙恬采取诸多措施防御。

其一,以黄河天险为要塞屏障,沿黄河修建44座城池,驻兵防守。

其二,众人皆知的是,蒙恬根据山险地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筑了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著名的。

这一巨大工程虽阻止了匈奴的南下,但同是引起亡秦农民大起义的因素之一,这一点秦始皇和蒙恬是没想到的。

为了方便秦始皇外出旅游,蒙恬奉命修建了一条自咸阳到九原长达一千多里的大驰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

这一方面有利于秦朝向北方增兵,巩固北方统治,实际上也是防御匈奴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与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蒙恬正是依靠抗击匈奴的功勋,入选《史记》列传,一定程度上也是大汉族主义思想的结果。

蒙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做出重大贡献,相传我们今天书写书法用的毛笔就是蒙恬用兔毛与竹管做材料创造的,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不过可能性应该比较大。

三、深受秦始皇信任 秦始皇是一位宁可自己累死也不相信大臣的,那么秦始皇与蒙恬的关系怎么样呢?应该说蒙恬是个特例,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有以下证据可以证明。

首先,秦始皇让蒙恬带30万大军居上郡抗击匈奴达十多年,而蒙恬弟弟(就是电影《神话》中成龙扮演的角色)受到秦始皇亲近,“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史记·蒙恬列传》)兄弟俩一个在外带30万大军驻扎在一地达十多年,一个在朝内做参谋。

如果不是深受秦始皇的信任,那么这是一件让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以“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列传》)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叛乱的。

其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坑杀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公子表示反对,并且多次向秦始皇上谏,惹怒秦始皇。

而愤怒的秦始皇对于这位将来皇位继承人扶苏的惩罚措施却是让扶苏去上郡给蒙恬当监军。

一些人认为这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不信任。

我认为这正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

秦始皇让扶苏监军蒙恬不是让扶苏监视、监督蒙恬,而实际上是让蒙恬培养扶苏,锻炼扶苏,让扶苏建功立业,增加政治资本,消除秦始皇自认为那些不利于统治言论的负面作用,以便更好的继承皇位。

最后,秦始皇在病重期间,“令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史记·列传》)这实际上是秦始皇托孤,是让蒙恬辅佐扶苏治理国家,充分表现了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

秦始皇为什么如此信任蒙恬?我认为有四点原因:一是蒙氏家族的蒙骜和蒙武两位将军都很忠诚;二是蒙恬虽然功勋很高,但是不骄纵;三是蒙恬和蒙毅兄弟俩对秦始皇非常忠诚、忠信,为秦始皇,任劳任怨;四是蒙恬本人除了有战功外,还很有谋略和能力。

四、有谋远的蒙恬 蒙恬虽然出身武将世家,但他并非像多数武将那样仅仅是一介武夫,蒙恬是一位非常有谋略、才能和智慧的武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的对手赵高和李斯对他的评价中看出。

赵高在拉拢李斯扶植夺权时对李斯说,李斯的才能、功劳、谋远、民意支持率和受扶苏的信任度都不如蒙恬,这也得到李斯本人的承认。

其次,胡亥夺权后,以秦始皇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时,从扶苏和蒙恬两人对于诏书的反应也可以看出。

当扶苏接到赐死诏书时,就哭着要自杀,而蒙恬却劝阻扶苏不要自杀,并对赐死诏书的真伪性表示怀疑,提出要重新核实真伪后再自杀。

但是扶苏未听劝阻而自杀,蒙恬则拒绝自杀。

如果说蒙恬没有智慧的话,是不决不会想到皇帝诏书是假的,而且蒙恬的怀疑并非胡猜,而是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

他认为,“陛下(秦始皇)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

”(《史记·李斯列传》)事实上,蒙恬早就知道秦始皇的心思,要让扶苏继承皇位。

那么蒙恬的智慧和谋远是不是天生的呢?显然不是。

蒙恬的智慧和谋远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后天培养的。

蒙恬由于其优越的家庭环境,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蒙恬学的也很好。

一是因为蒙恬曾经“书狱典文学”,二是蒙恬死前与胡亥使者的对话很有水平,能够多次引经据典。

这些足以证明蒙恬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这么一位有智慧的忠臣也有悲哀遗憾的一面,没能像扶苏一样反对秦始皇的暴政,未能体恤到民间的疾苦。

五、悲惨的结局 蒙恬乃至整个蒙氏家族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

胡亥夺位后,斩杀蒙毅,蒙恬被迫吃毒药自杀,其家族则被灭门,成为胡亥夺权的陪葬品、牺牲品。

为什么这么一位有大智慧,又拥有重兵的人会有如此悲惨结局? 首先,蒙恬悲惨结局是赵高报复的结果。

扶植胡亥上台的宦官赵高曾经被蒙毅判处死刑,差点就被蒙毅斩了,这件事一直让赵高怀恨在心,寻找报复机会。

其一,赵高与李斯、胡亥夺权的原因之一就是赵高“怨蒙毅法治之而不己也。

”(《史记·蒙恬列传》)其二,赵高拉拢李斯帮助胡亥夺权的游说词就是把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说李斯不如蒙恬。

其三,在扶苏自杀后,胡亥本打算释放已被囚在阳周的蒙恬,但是遭到赵高的强烈反对,赵高是“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史记·蒙恬列传》) 其次,蒙恬之死是胡亥巩固帝位的结果。

虽然蒙恬一门三代忠良,对大秦王朝,不会反叛秦朝。

但是二世胡亥是阴谋夺权继位,是夺了与蒙恬关系亲近的扶苏的帝位,并谋害了扶苏,且把蒙恬囚禁在阳周以图杀害。

胡亥是非常害怕活着的蒙恬,万一释放了蒙恬,而深受民众支持的蒙恬则率领他的30万大军为扶苏报仇的话,就严重威胁了胡亥的统治。

从这个角度来说,蒙恬的悲剧是封建统治的必然。

因为任何一个皇帝不会留着一位手握重兵且与自己有矛盾的将领活着。

蒙恬只能叹息一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一代戍边名将就这样吃药西去。

蒙恬的悲剧并非蒙恬一个人独有,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不断的重复上演着。

因为在封建王朝里,专制统治着是无情的冷血动物,在他们眼里只有权力和欲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和欲望,是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一切代价,任何忠臣良将的生命都是的。

蒙恬的悲剧并非蒙恬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毕竟那是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苴国是如何被灭的?苴国是被秦国“假道伐虢”所灭吗

这个苴字看着简单,其实好复杂,读音多,解释也多,作为古国名,官方注音为cha,读作“茶”音,但广元人都读作ju,“举”音,至于为什么,无人知道,一直以来就是这么读的。 其实以前在广元是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字的,直到2009年在东坝片区修了一条路,取名为苴国路,广元人才知道,原来广元以前叫苴国,至于其它,一切茫然中。 对于四川境内的古国,总觉得深不可测,以前读的《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作为四川人的李白在唐时就已感到弄不清头绪了,何况现在的我们,但身在广元,且喜欢历史,弄不清楚这个问题,总觉得有点吧,万一有人问起而答不出个所以然,岂不羞愧。 这苴国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当时周王朝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之一,准确说来应该是诸侯国再下面的小国,它是公元前368年,由当时的杜尚封其弟杜葭萌为汉中侯所置的,国都土费城,故址位于现在的广元市昭化区石盘村。所以,苴国也被称为葭萌国。 及至战国时期,苴国对内积极发展生产,对外示好当时强盛的秦国和,时常与巴国联合抗蜀,而渐成为西南地区的一个与当时开蜀国、巴国齐名的强国。领土也有所扩张,辖管范围大致今四川绵阳的梓潼县、广元的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旺苍县、苍溪县、甘肃陇南的康县、陕西汉中的宁强县、略阳县。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它本是蜀国的属国,怎么会同那隔得那么远的巴国联合起来抗击蜀国呢? 原来,苴国渐渐的强大后,对其的蜀国就有点不太服贴了,这便引起了蜀王的不满,苴国为了自保,便决定联合巴国以抵抗蜀国,到了公元前316年,蜀王杜芦在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后,就决定趁势伐苴,另立新苴侯。 于是悲催的一幕出现了,苴国危机,便求助于西面的秦国,而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其攻苴。但狡猾的收了二国的礼物后,听从了大将的建议,让其率领、张若带兵,以帮苴抗蜀的名义,走石牛道,经剑阁,灭蜀吞苴。后又灭了巴国,任命张若为蜀相,置蜀郡。从而宣告了蜀、巴、苴的灭亡。 算来这苴国从建国到灭亡,总共仅存在56年。苴国人被灭国后,由于不堪秦人的苛法,纷纷出逃,苴国这个地方的原住民其实多为氐族和,当然也混杂着一些秦人和巴人,其中的氐族人则往西北迁移,后来演化为诸如白马一类的少数民族;而羌族人则南下逃亡,他们一般是以"葭萌"或"苴"为姓氏,后直接改为"茶"姓,因为苴国这地方,一直就盛产茶叶,特别是在由古羌族演化出的人中,茶姓更是为多。如明、清时期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的茶氏,即系该支彝族茶姓人。 在苴国建国前,这儿有着昔阝(ji音为及)和平周两个小国,嘉陵江、白龙江汇聚于此,因占据这水源充沛的现川甘陕交界之地,自古便是宜人居住的好地方,大约在周武王时,氐族先民便在广元境内立国了,昔阝国辖管范围大约今绵阳的梓潼县、广元的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平周国管辖今广元的旺苍县、苍溪县的大部地区,但这时的所谓“国”,应该是那种“方国”,也就是那种所谓的氏族部落国家。 当杜尚封其弟弟杜葭萌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时,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让其取汉中地,也是让蜀国同强大的秦国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这杜葭萌还真没让他失望,经过不断的努力,还真为他开拓出一大块附属的国土。 但是,所谓成也败也萧何,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正是这后来的苴候对被蜀国要求的贡税大为不满,越来越不听话,最后竟然发展到在巴国的拉拢下,多次苴巴合流,联合抗蜀,终于使得这蜀王杜芦下决心要以武力更换苴侯。而苴国在求救于秦国时,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大开城门以示诚意,于是,最终让秦国钻了空子,任其过境去灭蜀,结果,还没等其去灭蜀,这苴国便不存在了,蜀苴两国同年亡国。大概这苴侯当时不知道那“假道伐虢”的故事吧,如果知道的话,岂不肠要悔青了。 所以,巴、蜀的被灭国,广元人民是要负责任的哈,不过反过来说,广元人民也为大秦帝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哈哈,开个玩笑,好在那时土著的广元人能繁衍至今的,怕是没有了吧。 随机文章清朝皇帝对太监充满戒心!最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太监制度终结在他手上为什么动物能预知地震,听到地震前的次声波恐慌逃跑揭秘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关系,区块链技术缔造出来疯狂的比特币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大脑陡然接收前世记忆可是会变精神病的台风风力最大的部位是云墙内测,最大风力16级以上/威力堪比氢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他是太原王氏的祖先,为秦国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说起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和大家一定不陌生,王翦就是和白起,廉颇,齐名的"战国四大将"。他是战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攻破了赵国的邯郸,消灭了燕,攻破了楚,可以说是为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 王翦不仅是军事上的奇才,他也很有政治头脑,当他立下不世之功的时候,生怕功高震主,受到秦始皇的猜忌和同僚们的嫉妒,他故意问秦始皇讨要金银财宝和田地,来表示自己胸无大志,只想着升官发财,成功地打消了秦始皇的猜忌。在他灭楚之后,在从此归隐,不在出现在庙堂之上。正是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急流勇退,也保全了他的性命和后世的荣华富贵。 琅琊王氏的祖先是王翦是曾孙王元,他为了躲避战乱,就搬迁到了山东琅琊,在这繁衍后代,也就有了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到了东晋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天下最显贵的门阀之一。整个封建社会,琅琊王氏涌现出无数的人才,有主导天下的王导,有天下第一行书的,到了就开始衰败。 王翦子孙另一支,由王翦的曾孙王威为始祖在山西开枝散叶,也就有了"太原王氏"。太原王氏虽然不及琅琊王氏显赫,但是持续荣耀的时间更长,琅琊王氏在唐朝就开始没落,但是太原王氏一直到了,仍然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比如有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优秀的改革家"的,也有提出"知行合一"的圣人等。 这两大王氏家族兴盛衰亡也反映了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族制度,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体系,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制度。 随机文章怎样计算历史年代七年只出战一次!马超之勇为何不被孔明重用?专家:2原因西沙群岛蓝洞夺得世界第一,深度300.89米秒杀各国蓝洞没结婚的人不能抬棺材,抬棺材容易倒霉(亲人也不能抬)孙悟空墓发现的金箍棒是真的,考古学发现孙悟空和通天大圣合葬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