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商人秦国丞相吕不韦为什么要倾家荡产帮助落魄王孙异人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五十年(前257),秦国大军猛攻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攻下赵都,灭掉赵国,赵国军民展开了悲壮惨烈的都城保卫战。

赵国最高当局面对秦军的亡赵之举,断然决定杀掉秦国质子异人。

得知这一消息后,用六百金的重金收买了赵国官员,带着异人逃出了秦军重重包围中的邯郸。

但是,异人的夫人却没能带着儿子赵政随同丈夫异人、吕不韦一同逃走。

因此,在异人逃离赵国之后,赵国当局全力抓捕赵姬、赵政;赵姬带着赵政,过着颠沛流离、心惊胆战的日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前251年,秦国历史上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终于谢世,太子安国君即位为秦王,他就是。

安国君即位之后,立(异人改名为子楚)为太子。

子楚当太子的消息传到赵国后,赵国不敢再追杀赵姬、赵政,因为赵姬是子楚的夫人,将来极有可能是秦国的王后;赵政是子楚的嫡子,将来极有可能继承王位。

于是,赵国主动找到赵姬和赵政,非常礼遇地将他们娘俩送回秦国(秦昭王五十六年,薨。

太子安国君立为王,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赵姬终于结束了在赵国噩梦般的生活,回到了丈夫子楚的身边,儿子也结束了在赵国九年的童年时代。

但是,秦孝文王的健康状况太差,正式即位仅仅三天就去世了,子楚刚当上太子,还没等他尝尝当太子的滋味,父亲竟然就一病不起。

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能够如此迅速地由太子成为秦王(庄襄王),赵姬也一跃成为王后,儿子嬴政自然而然地被立为太子。

赵姬色艺俱全,先嫁吕不韦,因为巧遇异人,被异人看中,被吕不韦当作礼品转送异人。

作为秦国质子的夫人,她担惊受怕,东躲西藏,现在总算,当上了秦国王后。

但是,幸福总是那么短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前247年,在位刚刚三年的,抛下的夫人赵姬溘然离世,追随仅当了三天正式秦王的父亲去了。

正当盛年的赵姬一下子变成了未亡人。

虽然十三岁的儿子嬴政当上了秦王,自己成了王,但是,这位少妇、王太后的日常生活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孤孤单单。

恰在此时,一个男人的身影进入了赵姬的视野。

他是谁呢?秦国丞相吕不韦。

子楚靠着吕不韦的成功运作当上了秦国国君,即位的秦庄襄王也毫不迟疑地兑现了“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的诺言,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

吕不韦由商人成功地转型成为政治家。

秦庄襄王下世之后,吕不韦又成就了第二位秦王嬴政。

对于嬴政来说,尽管他的生命不是吕不韦所给,但是,吕不韦对他来说却是一盏高堂红烛,点亮了他的生命,照亮了他的前程,造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历史地位。

没有吕不韦献赵姬予子楚,就没有嬴政的生命,也就没有嬴政的一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没有吕不韦的包装和运作,子楚就不可能登基为秦庄襄王;没有吕不韦的支持,也就没有嬴政的继位。

所以,嬴政登基之后,尊吕不韦为相国,称“仲父”(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仲父即次于父亲的父辈。

官制,丞相可设两人,但是,相国只能设一人,相国的地位明显高于丞相。

嬴政之所以将吕不韦改丞相为相国,主要是因为他即位时刚刚十三岁,无法亲掌朝政,全面打理秦国内政外交全靠吕不韦。

对于赵姬来说,吕不韦是一个可以满足她生理需求的男人。

秦庄襄王去世之后,赵姬一人寡居;虽然她此时已经是秦国的王太后,但是,赵姬是一位不甘于寂寞的女人,王太后的身份并不能禁锢住她的心灵和肉体。

吕不韦此时是相国,又是赵姬昔日的丈夫。

因此,赵姬在秦庄襄王去世之后,开始与吕不韦频频约会、私通(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

吕不韦此时身为相国,正值一生的权力巅峰;当年吕不韦仅仅有钱之时,即已有了像赵姬这样的年轻才艺美女,如今的吕不韦既有钱、又有权,身边自然不缺、的各式美女,为什么他还要冒险与王太后赵姬私通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愿得罪这位王太后。

嬴政此时已是十三岁的孩子了,赵姬再年轻,恐怕也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女人了。

吕不韦身边既然不乏比赵姬年轻十几岁的花季少女,还与赵姬私通,主要原因在于政治考虑。

男人是所谓的“政治动物”,吕不韦弃商从政,官至相国,现在走任何一步棋都带有政治的战略眼光,已非昔日邯郸的简单商人了。

与吕不韦身边的花季少女相比,赵姬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她是王太后。

吕不韦尽管是相国、仲父,总揽朝政,但终归是臣。

君臣相比,孰重孰轻,毋庸多言。

吕不韦有今天的地位来之不易,如果得罪了太后,后果如何,恐怕难以想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姬是生理需求,吕不韦是政治需求,两种不同需求,将太后和丞相绑在了一起。

吕不韦与赵姬的这种非正常关系,在嬴政小的时候还可以瞒过去,一旦嬴政长大成人,这种关系很难不被嬴政察觉。

吕不韦当然担心这种不正常关系被日益长大成人的嬴政所知,因为无论如何,嬴政是没有办法接受仲父与母亲的苟且之事的,他们二人的奸情一旦暴露在嬴政面前,对吕不韦来说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可是,赵姬还是一如既往,死死缠住吕不韦(益壮,太后淫不止)。

于是,吕不韦开始绞尽脑汁,寻找脱身之计。

怎么才能既安全脱身而又不被王太后赵姬觉察呢? 吕不韦思来想去,只有一种办法:找一位替身。

如果有人能够代替自己满足赵姬的需要,自己就可以脱身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吕不韦和寡居的赵姬重温旧情,对吕不韦来说,并非出自感情需要,而是政治策略。

结果,吕不韦竟然找到了一位猛男(làoǎi,烙矮),并将他收留为自己的门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残酷暴戾为什么不像秦国那样短命?

的暴戾之名是出了名的,他让很多人闻风丧胆,他的暴政绝不逊于。那么,为何没有像那样二世而亡呢? 很多人提起朱元璋的反应就是,这是一个变态杀人狂。朱元璋称帝后,大肆诛杀功臣,除了以及留给朱允文的耿炳文外,几乎所有的小伙伴都被诛杀。网络配图 古代历史上,秦朝和是两个比较著名的短命王朝。而对于这两个不过二世的王朝,残暴是导致其灭亡的原因之一。 一个王朝是否短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实上朱先生的大明王朝不具备被推翻的条件,朱老先生的施政方向都是对的,下面我具体分析 其实影响王朝兴衰的原因可以被归纳为两个:民心和所掌握的实力,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扯淡,细数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要么是失民心,或者皇上没有实力,再或者民心实力皇帝都没有。 而朱元璋,他真的是暴君吗?杀功臣,设特务,坑的都是谁,是官员,官员越惨,权力越受限制,百姓就越活得舒服,这句话虽然极端,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许朱元璋残暴,但他明白,百姓需要什么。而且他抗击,把百生不如死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民心在他这边。网络配图 秦和隋都是大统一前的暂短的统一。为什么会如此呢? 经过几百年的分裂,各阶层各民族价值观念不同,文化心理也不一样。虽然是暂短统一,但是上层建筑借助成功惯性想快速达到大一统的,对底层缺乏引导和宽容。而底下老百姓长期处于分裂的时期,根本没有对统一的价值认识,对上层的做法没有心理准备。 所以结论就是,是政策失误让这两个王朝如此短命。而明朝恰好施行了最适应当时形势的政策,因此才得以延续数百年。朱元璋杀人是有明确政治目的的,并不嗜杀,因此你也不能说他残暴。网络配图 所以,二者产生巨大矛盾。秦隋很快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名将章邯有多厉害?大秦最后的猛将,楚霸王项羽都难胜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大秦最后的猛将,若不是被逼迫投降,都难胜他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当周文的军队攻破的时候,的朝廷还在懵圈。 之前并非没有收到过关于叛乱的情报,但都被把持朝政的赵高斥为假消息,弃之不信,还把报信人斩了。那之后,自然也没人再敢传递叛乱情况上来了。 这就导致叛军都杀到家门口了,南北主力军团才接到回京救援的口信。但要指望他们赶到,估计二世的坟头,可以割草了。 就在这危难之际,大秦最后一位猛人就此登场。他成功阻碍了起义军的闪电作战,之后更是的将囚犯编入军队,在骊山山脚大破来犯之敌,把他们赶出了函谷关。并在三个月后,带兵攻破张楚政权的首都,剿灭了起义军,干掉了势力最强的造反者,成功让大秦又苟延残喘地活了一段时间。 这位猛人,就是章邯。 当周文在戏水一侧,观察秦军的布阵后,不由的倒吸一口凉气。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他立刻就意识到,对面的主帅不好惹。 他的判断,一点没错。 章邯,字少荣,他是在灭韩之战中,因为作战勇猛,才得崭露出头脚。天下统一后,进入政坛,一步步升迁,始皇在位时,便受到重视,被任命为担当宫廷事务的大臣——少府,成为帝国大臣中少壮派人物。 从后来他一系列表现来看,可以发现他基本继承了战国时期名将的作战思路,擅长率先以弱示敌,以守为先,随后秘密筹备军力,再等对方出现疏忽,便以雷霆之势反攻,从而一举克敌。 靠着这套策略,章邯逐一消灭了周文的军队,陈胜的军队,以及最后还要了项羽的叔父,那位的造反者项梁的命。 周文的部队来到戏水的时候,章邯,正在这里当监工。 当然,不是一般工程的监工,而是坟墓的监工。 鉴于修筑的工程过于重要,他手上的监军自然也不普通,正而是京畿地区的精锐部队:中尉军。 中尉军, 顾名思义,是由中尉统领的。中尉的职责,是既负责宫城地区的安全守备,也负责整个首都咸阳的守备,这其中,就包括负责官员府邸的安全。另外,在皇帝出游时,还要充当出行的清道夫。所以,从政治上讲,这个职位同时具有了国家和地方双重身份,因而能位列九卿之一。 中尉军由两部分军队组成,其中之一为分散于首都内各县的地方军,另一部分则为集中屯驻守于城外的京城卫戍军,约五万人左右,主要由内史征兆服役士兵组成。他们年年冬季在本籍接受军事训练,经选拔编入,服役一年,满期轮换,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帝国武力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们将在章邯手中,成为决定大秦命运的主要力量。 戏水这侧,章邯将手下的中尉军,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三阵,后卫两阵。 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呈长方形纵深布阵,约六千人,是一支由弩兵、步兵、车兵构成的主体部队。最前端是三列弩兵横队,接着便是步兵和车兵的混合纵队。车兵身穿铠甲,执矛、戈等长兵器,分骑由四匹马所牵引的战车。步兵,则根据铠甲的厚重程度,分为重装和轻装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侧都设立弩兵,以遏制来自侧翼,以及后方的敌人的攻击。整体上来说,此阵形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攻守兼备。 而左军,依托渭水而立,摆的是左曲阵。这是一个由四个分阵组成的曲尺军阵。由弩兵、车兵、、步兵混合而成。弩兵阵,包含立式、跪式弩兵332名,成八路纵队排列。弩兵阵后外侧是骑兵阵,战车在前,骑兵跟随其后。战车以三乘为一列,骑兵以四骑为一列。弩兵阵内侧是混和阵,由车兵、骑兵、步兵混合而成长方形军阵。左曲阵阵形复杂,大阵套小阵,四阵组合自如,变化自如,可谓前所未见。 在左曲阵之后,是中方阵,构成与右阵相似,只是排列从纵向改成横向。 后卫两军,左翼再摆左曲阵,右翼右方阵,皆充当军团的支援部队。军团的指挥部,就位于左方阵与右方阵的纵深部,处于军团后方。其大营,则位于前锋三军之后,依托后卫军团做移动。 阵形之内,只见金鼓旗帜变换分明,指挥命令上行下效,行进变化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变化多端,自然就让对岸的周文暗自心惊。 周文知道,虽然从双方的兵力上来说,己方占据了优势。但由于地形所限,他的部队并不能完全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战术就变得至关重要。 经过再三的盘算,周文决定先试探一下再说。于是便率先派出轻锐部队,筑起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三军团的结合部。 对岸的秦军则放任对方渡河,等待部分敌人渡过戏水时,三军团齐头并进,转换阵形,露出九阵,合拢结合部,准备开始攻击。 而这套攻击战术,极为先进,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着模样,反复出现,反复让对方吃下苦头。 这套战术,如果用当年明月借的话来称呼,应该叫做“要你命300”战术。 整个攻击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波攻击,是迎着冲过来的对方,由来自队伍最前列弩兵齐射来招呼对方,三轮齐射过后迅速退至两翼,接下来,阵门开,战车出动,突入敌军军阵,以成建制的队列直接冲击已经挨了一轮箭的,阵形略乱的敌军,步兵则紧跟其后,借机扩大战场。 而就在两军团陷入肉搏战时,骑兵迅速由两翼扑出,突入半渡的敌军身后,烧断栈桥,隔绝两岸敌军的联系,彻底形成局部优势兵力的格局。 简而言之,这套战术可以概括成,先是弓箭射,再是战车冲,最后步兵上。各军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始终能占据主动。 后来的时代里,随着马鞍的完善,战车逐渐被机动性更高,冲击力更强的骑兵取代。再加上火药的发明,到了的手中,配合着著名的三大营,这套战术就变成了“先用火枪崩,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靠着这套战术,蒙古人被打的只有招架没有还手,只能臣服。 而在欧洲,有一个小矮个也沿用了相同的战术,先用大炮轰,然后骑兵砍,最后步兵上,成功威慑住整个欧洲,成就了自己的皇帝之路。对,他就是。 此刻的周文,当然不知道这些事。 他现在也不在乎这些事,因为他正头疼于收拾他被击溃的部队。 这是起义军首次被击败,而结果却可能是要命的。因为在这之前,起义军能如此,其实也是因为其暴起过于迅速,大秦还没有反应过来,相当于打了个。一旦进攻速度变慢,就会让大秦缓上一口气,有时间调动资源来对付自己,那结果就难料了。 周文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办法,他打不过去。 那能不能诱使对方过来? 然而没想到的是,无论耍什么手段,对面却像死了一样,毫无动静。 直到那一天。对面好像终于耐不住了,开始准备渡河进攻。 于是周文终于可以呼出一口气,然后,又倒吸了回去。 因为他发现,对面的阵容,似乎又多了不少人。 哪来的人呢? 工地上的人。 这就是章邯的作战方案里,重要的一步。他非常擅长在平和,乃至弱小的外表下,秘密筹集和运输兵力,几年后的项梁就是被这招废掉的。 而这次的兵力,更加特殊。是他向朝廷提议,以赦免罪名为条件,将修建陵墓的工人、囚犯编入了军队两翼,从而弥补了己方兵力不足的状况。 所以说,,无论什么时候,指挥官,永远是一个军队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了章邯这样的大将,工人、囚犯立以变成极具杀伤力的大军! 渡过河的章邯,以中尉军为主力,新补充的兵力为侧翼,彻底展开反扑。 当夜,周文的部队,就败退出了函谷关。章邯重新控制住了大秦的门户。 两个月后,章邯集结兵力出关,向屯驻于曹阳的周文军发起全面进攻。曹阳一战,周文军再次败退,章邯领军追击,击杀周文,击溃他的部队。随后率军,试图解除吴广军对荣阳四个月的包围。 章邯用兵,极为谨慎,非常重视后勤保障和粮道——军需辎重只要到位,什么时候,军心都不会大乱——所以他并非直接扑向荣阳,而是绕开荣阳,直奔北部的敖仓。 敖仓是最大的战略粮食基地,此时被吴广的军队占据。章邯夺回此处,并击败了前来支援的吴广军,奠定了解除荣阳包围战的第一步。 此后,章邯再率军击败围城军队,和城内守军会师,扫除该地区叛军势力,重新控制住了进入三川地区的门户——荥阳——出了荥阳,一马平川,如此的地势,是整个秦帝国此时最关键的所在。 掌控了荥阳,自此便可以以居高临下之势,俯视震撼整个关东地区。 荥阳地势图:蓝色的线是黄河,黑色的这几条线是一道道大山脉,夹在中间的就是著名的豫西通道。最左边,是著名嗓子眼,函谷关。 两个月后,章邯的军队攻占陈县,陈胜为车夫所杀,陈胜吴广起义到此宣告失败。 此后,章邯领军挥师北上,攻击。同时经过精心的策划,做好了围点打援的准备,成功击退齐楚两国援军,迫使魏王投降。 但至此之后,却接连为项梁率领的联军击败,一路退守濮阳城。 被迫退守的章邯终于意识到,对面同样是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大的部队,是如今大秦的主要对手,需要集结优势兵力,谨慎作战。 于是,他再一次龟缩不出,示弱于项梁,结果成功麻痹了他。与此同时,章邯在暗地里通过黄河漕运补充军备军粮,小心翼翼调动河东郡和河内郡秦军沿黄河北岸西行。同时,他奏请朝廷,抽调正在河北攻击的军团一部一起南下,渡河攻击楚军。 二十二年九月,援军如约到达。章邯于是率军自濮阳往定陶一带活动,于夜晚突袭楚军联军。定陶城内秦军,也接应出战。项梁对此毫无知觉,措手不及之下,被秦军击溃,项梁战死。 这一仗很能彰显章邯的打仗特点:只要出现劣势,马上先避风头,使之骄傲,自己面上装,背地里却在霍霍磨刀,悄悄集中优势兵力,然后突袭,最好夜战。 总之,凭借着章邯的神武,大秦终于得到喘息的机会,甚至还有了扭转局势的可能。 只是可惜,最后并没有把握住。 对章邯来说,之所以没有把握住,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遇到了不怕死的超级战神项羽,硬生生用的奇策,使得楚军士气高昂,击败了章邯的主要援军、由王离统帅的长城北部军团。 不过,章邯就是章邯,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有序撤退到漳河一带,以三川郡为靠背,利用黄河漕运,就食敖仓,和楚军反复拉锯7个月之久。 渡过河的项羽,以军为先锋,试图寻找章邯主力决战。章邯,则一直坚守不出,有序撤退到河内郡安阳县方面据守。 对秦军来说,只要河内不丢,那么他们的粮食后勤就有充分的保证,时间一长,等对方粮草不济或者是开始疲惫的时候,他们就有反攻的机会。 奈何,这时,章邯遇到了第二个麻烦,他的上司在斗争里败给了赵高。完全掌控朝政的赵高,对李斯阵营的章邯就有了想法,不仅减少了支持,还派人催促出战。 这就让章邯头疼不已。而对章邯派出的使者,赵高竟不给见面,还试图劫杀。这更让章邯心惊胆战,又感到心寒不已。 终于,在赵高的一再逼迫下,无奈的章邯只能选择向联军投降。 作为一个老将,这样的选择,是无比痛苦的。曾经的忠诚,曾经的光荣,曾经的骄傲,曾经的意气风发,到了今天,终于要消散在风雨里。 走出来投降的章邯,是无奈的,是痛苦的。 他流着泪,向项羽诉说着赵高的无耻,诉说着百年大秦就此的没落。 投降后,被剥夺军权是想得到的,但令章邯想不到的是,他的20万兵竟被项羽坑杀! 此事,就此成了章邯的心结。章邯,开始变得不再像章邯,没有了意气风发,没有了他一贯的谨慎稳重。如果不是再起纷争,他可能早就被历史遗忘了。 而现实是,他还是让历史再次记住了他,虽然,是用最惨烈的方式。 楚汉相斗,被项羽安排堵住大门的章邯,成为第一个被兵仙打击的对象。 不过,这次,面对韩信军队的多重包围,章邯没有再次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自尽。 这或许并不是因为汉王刘邦不值得追随,而或许是那20万部下被项羽坑杀后,他的心也早已死了。 那一个差点救了大秦的章邯,那一个在当时可排第三的名将,先是错投项羽,后又被韩信打败,就这样成为了秦末排名第一第二名将的功名垫脚石,惜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