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优质回答: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了这个问题我专门查了很长时间的资料,我很惭愧,我只发现了一个反对刘备称帝的人,那就是费诗。

当曹丕篡汉后,传说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诸葛亮率领百官劝刘备登基,继承大统,以延续汉室。刘备本不同意,诸葛亮以汉武帝刘秀的先例来劝说刘备,刘备终于同意了称帝。

这件事本身是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可是,费诗却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反对。《三国志》里是这样记载的:

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偪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费诗的理由是难以站住脚的。当时谣传汉献帝已死,刘备作为汉室苗裔,就应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继承大统。这样才能号令天下英雄,以光复汉室为号召,去与篡汉的曹丕决一死战。不去建号,才是真正的让天下英雄鄙视呢。

费诗这样站出来逆潮流而动,当然引起了众怒。因此如书中所说,“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被贬官到永昌当了从事。后诸葛亮把他带出来在身边使用。到了蒋琬执政的时候,费诗做了谏议大夫。后死在家中。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而我又找到了两个人,刘巴和雍茂。但这两个人不是反对刘备称帝的,而是反对刘备称汉中王的。在书上中是这样记载的:

零陵先贤传曰: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当时,汉献帝尚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名不正言不顺。按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原则,晚些时候称王也可以。因此,刘巴和雍茂都劝刘备暂缓称王。刘备不但不听,反而借口别的事把雍茂给杀了。刘巴一看,再也不说话了。自从这件事之后,除了工作,任何事都不再说话了。后刘巴做到尚书令,章武二年死去。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其他网友观点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三个人最后结局如何?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刘备剧照)

很多人以为刘备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并不想称帝,谁要是劝他称帝,他就和谁急!

刘备自封汉中王后,又有一批大臣集体劝谏刘备称帝,刘备还是不接受。

最后诸葛亮等又集体劝谏刘备称帝。

诸葛亮甚至说:“陛下不称帝,跟着陛下的那些人就没有盼头。由此就会出现人心涣散的局面。”

最后刘备才称帝。

刘备称帝后,劝谏刘备称帝的人都升官了。

当时有三人不识时务,反对刘备称帝。

这三人分别是牂牁太守费诗,尚书令刘巴及刘巴的主簿雍茂。

费诗因反对刘备称帝被贬为永昌从事,刘巴的主簿被杀,刘巴自此之后夹着尾巴做人。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再训诫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那么就刘备称帝一事来看,谁是小人,谁是贤臣呢?

有人以为那些劝谏刘备称帝自然是贤人,那三个反对刘备称帝的自然是小人!

山野老人以为这种看法不一定服人。

诸葛亮等劝谏刘备称帝是有私心的,诸葛亮本人是借一众官员都盼陛下称帝为由,掩盖自己的私心。

刘备不称帝,就算是汉中王,也是地方官僚,那么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也就上不了台面。

刘备称帝后,水涨船高,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就是朝廷命官。

诸葛亮后来是丞相,由此国家是否统一,与他没有多大诉求了。

国家统一了,他诸葛亮也就是个丞相;国家不统一,他诸葛亮也成了丞相。

从这一点看,刘备称帝,诸葛亮以及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都是受益者。

所以,后来刘备东征孙权,,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就没有了积极性。

费诗,刘巴等才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刘备。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费诗剧照)

费诗对刘备说:“现在曹操没有消灭,陛下就自立为帝,恐怕让天下人不服。再者陛下仅仅占有益州这么一块小地方,称帝有什么意思呢?”

刘巴的意思与费诗相同。

刘巴说:“陛下现在称帝会在天下产生不好影响,由此之后,再要扩充地盘就困难了。应该暂缓称帝。”

后来刘备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刘巴的主簿雍茂。

刘备杀了雍茂之后,于是就再也没有人敢来投奔刘备了,刘备也再也没有走出益州!

当年,刘备在曹操身边,就有人建议曹操除掉刘备。

曹操以杀了刘备,就会让天下想投奔他的人望而却步为由,放了刘备。

放了刘备,之后刘备成了曹操的对手,但自此之后,投奔曹操的人络绎不绝。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曹操剧照

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刘备的愚蠢。

当年,孙权为了一己之私,怂恿曹操称帝。

曹操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小儿不怀好意,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由此可以看出,匆忙称帝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说,劝谏刘备缓称帝的那三个人才是正人君子,因为他们三劝谏刘备缓称帝确实是真心实意为刘备考虑,不带半点私心杂念。

实际上费诗与刘巴确实是正人君子,是贤臣。

当年,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提出异议,说:“陛下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同列,恐怕关羽不服。”

刘备说:“这件事情,我来做工作。”

后来,刘备派费诗去做关羽的工作。

关羽听说黄忠封为后将军,与他同列,当时就表示不接受前将军的封号,原因就是黄忠没有资格与他同列。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费诗说:“建立大业者所任用的都不只是一种人。当年萧何、曹参与汉高祖刘邦自幼有交情,而陈平和韩信则是较后才逃命归附的。论及他们的官爵次序的时候,韩信的爵位最高,但也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因此而有怨言。现在汉中王因为黄忠一时的功劳,给予他很高的恩宠,但说到汉中王心中的地位,怎么会把黄忠与您等同起来啊!汉中王与您就像是同一个整体,忧乐同享,福祸共当。我认为您不应该在意官号的高低,以及爵位俸禄的多少。我也只不过是一个奉命行事的使者,如果您不肯接受任命,我这就马上回去,只是为您这样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要后悔的。”

由此一番话,让关羽心悦诚服。

诸葛亮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马超投奔刘备,得到重用,关羽不服。

关羽写信诸葛亮,问马超到底有何本事?

诸葛亮写信告诉关羽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诸葛亮不能正视问题,反而是对关羽投其所好,溜须拍马。

两下对照,费诗与诸葛亮的人品立判高下。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刘巴就更是人中龙凤了。

有兴趣,大家去翻阅《三国志》。

其他网友观点

欢迎你来到丝语悟空问答,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油茶历史丝语,相信油茶也有历史的丝语期待你的【关注】,我们一起探秘历史,分享知识,传递美。

话说当年刘备在诸葛亮、赵云、张飞、马超、蒋琬、马良、冯习、傅彤、张南等一班蜀汉文武大臣的“再三”劝说下,经过一番“假义”推辞之后,终于表面为难,内心欢喜地称起了帝,坐到了皇帝的位置上,就是历史上三国时期蜀汉的昭烈皇帝。然而,可以说正是刘备的这次称帝,不仅使得他长期以来匡扶汉室是假,自己做皇帝才是真的真实内心暴露无遗,为此害了自己,也害了不赞成或者说反对刘备那么快称帝的刘巴、费诗和雍茂。

那么,丝语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完《一心为蜀汉,反对刘备“急”称帝的刘巴、费诗和雍茂,为什么结局难如人意?》,你就明白了。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公元214年,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平定益州,又于公元219年,击破曹操大军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进位汉中王。后来,随着曹丕的篡汉自立,在诸葛亮、赵云、张飞、马超、蒋琬、马良、冯习、傅彤、张南等一班蜀汉文武大臣上表“再三”劝说下,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假义推辞一番之后,在成都称帝。

可是,偏偏就有刘巴、费诗和雍茂三个“眼力”差,甚至不识抬举的人站出来反对,他们不仅大“扫”了刘备的兴,还把他一桌上好的宴席几乎给搅了,硬把一只恶心的苍蝇塞进刘备嘴里,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你说他们还能有好果子吃么?

1)、刘巴。刘巴为蜀汉迅速平定益州,恢复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有一个大好前程等着他的,但就是因为他觉得“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认为当时蜀汉地盘不大,应该缓称帝,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导致已经恨不得马上做皇帝的刘备非常生气,遭到刘备训斥与冷落,最后郁闷而终。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2)、费诗。耿直的费诗在刘备准备登基做皇帝的时候上疏:“主公当初因为不满曹操父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清君侧”才远走他乡,召集人马恢复汉室江山。现在“君侧”未“清”,曹丕还在,自己却称起了帝,是和初衷相悖,可能失去民心的呀。”,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尽管费诗是真正在为蜀汉的未来考虑,可是忠言逆耳,其实,早就想当皇帝的刘备已经一个字都听不进耳朵里去,而认为费诗这是在故意为难自己,一气之下将费诗贬为永昌郡从事。

3)、雍茂。雍茂是三国时蜀汉官吏,曾担任主簿。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因为在刘备准备称帝时,雍茂和蜀汉尚书令刘巴一起劝刘备暂缓称帝,要广罗天下奇才,不断发展和壮大蜀汉实力,等待时机成熟以后再称帝。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然而,雍茂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得到刘备的理解,还把一门心思想着做皇帝的刘备给得罪死了,最后睚眦必报的刘备逮了个机会,抓住雍茂的“过错”,将雍茂斩首示众。

刘备在成都称帝之后,内心的虚荣和欲望不断膨胀,并以“真命天子”自居,等待和寻找机会“征讨”天下,而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捉杀,正好让刘备以为关羽雪恨为目的,找到了进攻东吴的机会,最后偷东吴不着,还蚀了蜀汉的大军及元气,刘备自己也兵败夷陵一病不起,遗恨白帝城。

可以说,正是由于刘备不合时宜的称帝,不仅害了蜀汉刘巴、费诗和雍茂三位忠臣,也让刘备自己为了一己私欲和皇帝的虚荣,不听劝阻“征讨”东吴,最后兵败夷陵,丢了性命。

刘备招亲的历史真相是怎么回事?刘备根本没有去东吴招亲

历史上与孙夫人在石首成亲,只是在那里完成了婚典,婚后,孙夫人即被接到公安去了。主动嫁妹,主要是为了结好刘备,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演义写刘备到东吴招亲,是发生在刘备得到荆州之后,为夺回荆州设下的“美人计”。周瑜想用此计谋把刘备囚禁起来,以便使人去见讨荆州、换刘备。史事正好相反,刘备与孙夫人成亲在前,借荆州在后。所以事实上刘备根本去东吴,更没有了,说刘备乐不思蜀爱美人差点忘了江山,那可是千古奇冤呀。网络配图 刘备东吴招亲,是《》的精彩篇章。小说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描写得有声有色,煞是热闹。但都属于“戏说”,刘备根本未去东吴成亲,而是孙权着人送妹到荆州之地与刘备完婚的。刘备娶孙夫人,是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冬农历十月,阴历十二月。也就是赤壁战事一年之后。当时孙权在京口,即今江苏省的镇江市。《三国演义》让吴国太在甘露寺看新郎,一相娇婿容颜,那甘露寺就是镇江的佛寺,至今视作一处三国风物胜迹。只是吴国太那时已无缘去佛寺看新郎,孙权这位母亲——太夫人早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就去世了。 演义写刘备东吴招亲,是发生在刘备得到荆州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设下的“美人计”。周瑜想用此计谋把刘备囚禁起来,以便使人去见孔明讨荆州、换刘备。史事正好相反,刘备与孙夫人成亲在前,借荆州在后。刘备提出借荆州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的事。网络配图 刘备是以东吴女婿的身份,到京口去见孙权,求借荆州的,但孙权没有同意。当时周瑜上书反对,东吴群臣除外也都不赞成,后来周瑜病故,鲁肃到江陵接替周瑜职务,孙权才听取鲁肃劝说借荆州给刘备。那已是刘备与孙夫人成亲约有一年的光景了。后,刘备南征荆州的江南四郡,据有了长江以南荆州的绝大部分地盘。周瑜攻克江陵后,将江南岸的公安分给了刘备。刘备是在立营公安时与孙夫人成亲的,但成亲的地点不在公安,而在石首。 为什么没在公安结婚而在石首成亲﹖很可能是出于一种礼节上的考虑。人家将孙夫人自京口溯江而上千里迢迢送来,刘备得前往迎亲才是,比较理想的地点是离公安不远处的石首。石首城关绣林,地处江边,山色秀美,迎亲队伍张灯结彩,沿途锦幛成林,绣林之名即由此而来,石首也因而被称为“刘郎浦”。晚年至江陵,移居石首南游时所写《石首早发》一诗,首句即为“挂帆早发刘郎浦”。另一位诗人吕温经石首,亦曾口占《刘郎浦》一诗:“吴蜀成婚此水浔,步障幄黄金。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诗中的“明珠步障”,是诗人想像孙夫人乘步辇到石首成亲时华贵的景象。所以,刘备真正洞房续佳偶之处不在现今的镇江,而在现今荆州市的石首。网络配图 刘备与孙夫人在石首成亲,只是在那里完成了婚典,婚后,孙夫人即被接到公安去了。孙权主动嫁妹,主要是为了结好刘备,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但结果事与愿违,对孙刘联姻未能起到应有作用,孙夫人成了这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孙刘联姻所以没能发挥作用,关键是荆州问题。由于荆州所处战略地位重要,孙、刘两家都势在必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刘备为什么要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