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世界之最

现存世界最早的铜鼓 云南发现战国前期的器物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现存世界最早的铜鼓是什么样子?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现存世界最早的铜鼓等相关内容。

现存世界最早的铜鼓 云南发现战国前期的器物

2016年1月10日,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的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是目前世界最大铜鼓

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越人崇拜蛙)。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国出土的铜鼓有一千五百多个。在东南亚各地(老挝)也发现二百多个铜鼓,泰国民间收藏和出土的则有上千个。

“铜鼓”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与壮族。

现存世界最早的铜鼓

现存世界最早的铜鼓 云南发现战国前期的器物

1975年,在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中的第一号墓和第二十三号墓内,出土了五件铜鼓。这是迄今为止,从科学发掘中所出土铜鼓年代最早的五件,也可以说,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铜鼓了*据学术界研究,这些铜鼓应是战国前期的器物,距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了。

1975年万家坝出土的铜鼓,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突出,内收成腰,再外扩成足。胴、腰交接处有四个对称的条形耳.鼓而较胴部为小,中央有突起的光体。五件铜鼓都是用两道合范铸成,而且都有姻熏痕迹。其中最大的一件,面径48厘米,胴径64.5厘米,足径68厘米,通高39.5厘米,腰部有十六根垂直凸棱,腰与足相接处有一圏斜角重环纹,鼓内壁有二组双连云纹。

现存世界最早的铜鼓 云南发现战国前期的器物

需要指出的是,在第--号墓内,还出土了一件用铜鼓改制的铜釜,高28匣米,底径32厘米,口径46厘米。这件器物如果把口沿上的一对辫索形耳去掉再倒置过来,器形完全和铜鼓一样。

万家坝所出铜鼓,器身似釜,表?也都有烟痕,说明这批铜鼓曾作炊事之用。而且同在一号墓内又出土了利用铜鼓改制的铜釜,足以证明本地的铜鼓不但是从釜发展而来,并且尚停留在乐器、炊器分工不十分严格的初期阶段。这对于-研究铜鼓的起源,也是非常甫要的实物资料。

解密:经常跳槽的战国谋士如何显示其忠诚度

战国时期,经常出现人才流动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描述成“”,其中的陈轸在这方面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在秦国和楚国之间跳槽,在楚国干一两年,然后去秦国混,居然一点事都没有,这固然是当时的人才流动制度宽松使然,也跟陈轸本人的智慧相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年,陈轸又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就职,著名的谋士看不下去了,就跟秦王说:陈轸这小子的忠诚度实在不怎么样,经常将我们秦国的情报出卖给楚国,跟这种人共事简直是我的耻辱,我不想他成为我的同事,“仪不能与从事”。请大王待会问他,下回还想去哪个国家工作,如果是想去楚国的,干脆就把他杀了。 张仪先设好一个局,等陈轸来钻。陈轸见到秦王,秦王就给他下套,问他想去哪个国家,只要你说,咱秦国就给你准备车马,提供交通便利。 结果陈轸也不避讳,地说:“臣愿之楚。”秦王说:张仪果然没有猜错,也不出我所料,你还是惦记着楚国。言下之意就是说张仪怀疑你忠诚度有问题是没错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轸完全不慌张,他首先交代了自己频繁跳槽的真实原因,那是和张仪两人一前一后在诸侯国之间执行连横政策,“以顺王与(张)仪之策”,其实也是提醒秦王,我这样跳来跳去是受了指令的,大王你别忘记了。这也算是强调初心吧,上司指挥下属卧底,因为下属的行动自由度太大,弄久了,连上司都对卧底者的忠诚度没把握了,卧底者这时候强调一下当初的任务是必须的。 接着,陈轸打了个比方,说:楚国有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调戏其大老婆,遭到严词斥责,此人又调戏小老婆,小老婆却欣然不拒。等这个楚国人死后,当年那位调戏楚国人妻子的人却愿意娶拒绝过他的大老婆,原因很简单,因为靠得住,忠诚度高。 陈轸将这个故事挪到他与楚国的关系上,他说,当今楚王贤能,是能识是非的,如果我经常把秦国的情报透露给楚国,“而常以国情输楚”,楚国的国君也会瞧不起我,其大臣们也会怀疑我,他们会不相信我的忠诚度,我用情报讨好楚国,反而适得其反,就如同那位迎合调戏者的楚国人的小妾一样,必将遭到楚国君臣的唾弃,我还能在楚国立足吗?“楚王必不留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王一听,明白了陈轸的用意,就不再怀疑他了,张仪也恢复了对陈轸的信任。 忠诚,有时不只是用行动表现出来,还可以用言语来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肥义一生对赵国有什么贡献?战国时期赵国贵臣肥义的生平事迹

贵臣佐政 肥义,赵国大臣,深受赏识器重,被奉为贵臣。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4年),赵肃侯去世,其子赵武灵王立。是时赵国新丧国君,刚继位的赵武灵王年纪尚小,秦、楚、燕、齐、魏趁此时机,各派出精兵万人来参加葬礼,对势局未稳的赵国。 由于赵武灵王年少,未能亲政,所以每每处理政事都要先过问肥义,肥义的品级和俸禄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力主改革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某日,赵武灵王闲坐,肥义相侍于侧,问:“大王是否在考虑时事变化,权衡兵力使用,思念于赵简子、赵襄子等先祖的光辉事迹,盘算着如何从胡、狄那里得到好处呢?” 赵武灵王听了这话,回答道:“继承君位而不忘祖先功德,是做君王应遵循的原则;委身于君,致力于光大君主的长处和功绩,是作臣子的本分。所以贤明的君王在平时就要教育老百姓为国出力,战时则要争取建立继往开来的功业。做臣子的,在不得志时要保持尊敬长辈谦虚退让的品行,地位显达以后要做出有益于百君王的事业。这两个方面,是做君王和臣下的应尽职责。“ “现在,寡人想继承襄子的功业,开发胡、翟地区,但我担心一辈子也没人能理解我的用心。敌人薄弱,我们不必付出太多力量,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果,不使百姓疲惫,就可以得到像简子、襄子那样的功勋。建立盖世功勋的人,势必会遭受世俗责难;而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会招惹众人怨恨。现在,寡人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射,但这样一来,必会招致国人的非议与指责。” 肥义说:“臣听闻,做起事情犹豫不决就无法成功,行动在即却顾虑重重就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就不要去顾虑天下人的非议。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会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昔日帝舜跳有苗的舞蹈,大禹裸身进入不穿衣的部落,他们并非是想放纵情欲,怡乐心志,而是想借此宣扬道德,建立功业,求取功名。愚蠢的人在事发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未发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应该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 赵武灵王说:“我并非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会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辈高兴之事,贤者却会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百讥笑我,北胡与中山国也定会成为我赵国的领土。” 就这样,赵武灵王听从肥义的劝谏,正式开展“胡服骑射”的改革。易服这一举措起初招致了贵族们的反对,赵武灵王恩威并施,终将他们说服。 后来变革顺利进行,赵武灵王也成功收编了楼烦、林胡等部落的军队与土地,并在三年(公元前294年)时成功灭亡了中山国。 再辅少主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给次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称主父,临朝听政,任肥义为相,让肥义与众大臣共同辅佐赵惠文王。 担忧国事 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4年),赵武灵王经过多年攻伐,终于彻底灭掉了中山国。归来后大赦天下,设酒宴五天,并封长子赵章为安阳君,又同时派田不礼辅佐赵章。 赵章平素放纵,弟弟继位让他很是不服,故而存有叛乱之心。李兑曾就此事对肥义进过劝言:“公子章,又怀有野心,现在他的党羽众多,贪欲极大,恐怕将有阴谋!田不礼残忍好杀,十分狂妄,这两人互相勾结,必定会。小人产生野心,必定轻举妄动,只看到想获取的利益,却看不到将会带来的危害。这一类人互相推动,同入灾祸之门。以我看来,一定不会长久。您身为赵相,责任与权势都很重大,是变乱开始时进攻的重要目标,也是灾祸集中的地方,您必定首当其难。仁慈的人爱护万物,聪明的人在祸难未成前就先做好了准备,要是不仁慈不聪明,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您何不推说有疾,闭门不出,把国政交付给赵成呢?不要成为怨怒的渊薮,不要成为祸害发生的阶梯!” 对此,肥义回答道:“我不能那样做,当年主父把大王托付给我时,曾说:‘不要改变你的宗旨,不要改变你的心意,要坚守心志始终如一,直到你离开世界。’我再三拜谢承命,并记录在案。现在如果害怕田不礼加祸于我而忘掉当年的承诺,变节就没有比这更大的。挺身接受庄严的使命,退下来却不能尽力执行,负心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变节负心之臣,为刑不容。谚语说:‘面对死者复生,生者无需感到惭愧。’我的话已说在前头,我既然想尽力执行诺言,又哪里顾及自身生命!再说贞节之臣在祸患来临时显现出节操,忠心之臣在灾难及身时彰示出德行。你对我的建议虽然是一片好心,但我已有誓言在先,决不敢放弃!”李兑听完,只好说:“好吧,那您勉力而为吧!我能见到您的日子,恐怕只有今年了。”李兑说罢,流出了眼泪。此后,李兑多次联系赵成,以商议防备田不礼的事宜。 有一天,肥义对赵王何的近卫军将领信期说:“公子赵章与田不礼很让人担心。他们二人语言动听而本质凶恶,为人不像儿子、不像人臣。我听说过,奸臣在朝廷上,是国家的大害;谗臣在宫廷中,是国君的蛀虫。这个人贪婪而野心大,在内讨得主父的欢心,在外恣意施暴。他们一旦假借主父的命令来发动政变,是很容易得手。现在我忧虑此事,已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强盗在身边出入不能不防!从此以后,有人奉主父命来召见大王必须先见我的面,我将先前往,没有变故,大王才能去。”信期说:“很好,我能够听到这番话!” 政变遇害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出游沙丘,分别住在两个行宫里。赵章、田不礼乘机率领党徒作乱,他们假称赵武灵王的命令召见赵惠文王,肥义先行进去,遭叛军杀害。高信便与赵惠文王一同率军抵抗叛军。 赵成和李兑从国都赶到,调集四邑的军队前来抵御这场变乱,杀死了赵章和田不礼,并消灭了相关党羽,安定了王室。赵章被打败后,逃到了赵武灵王那里,赵武灵王开收留了他,赵成和李兑因而包围了主父的宫室。 赵章死后,赵成和李兑商量说:“我们因赵章之故兵围主父,即使撤兵,也是要被灭族的啊!”于是就继续包围赵武灵王的行宫,并命令宫中的人“最后出来的人灭族”。等宫里的人全出来了,赵武灵王想出宫却出不来,又得不到食物,只好去掏雏雀充饥,三个多月后,赵武灵王就这么饿死在了沙丘宫。李兑与赵成在确定赵武灵王已死后,才向诸侯发出讣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