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战国时期春平君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变成赵国罪人?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战国时期春平君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会变成罪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春平君是战国时期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于春平君的记载有过多缺失,导致春平君的名字还有各种事迹都难以查询。

不过根据推测,春平君应该是的儿子,他本是赵国太子但最后却成为国家罪人。

赵国原本是最有希望抵挡秦国攻势的一个国家,但在后,赵国也失去了同秦国抗争的资本。

那春平君究竟是怎样从储君变成罪人的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春平君这个人物吧。

战国末年,赵国灭亡前夕,国内乌烟瘴气,十分混乱,国王不思进取,太后秽乱宫廷,权相卖国求荣,忠贞之士逃跑的逃跑、被杀的被杀,奸佞之辈充塞朝堂,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春平君,在这个时候的重新出现,为赵国历史增添了更多的缤纷色彩。

一、国家储君 春平君,是赵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的封爵号,不是一个人名。

由于历史原因,对于春平君的具体名字,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只知道他是赵孝成王的儿子,还做过太子。

从目前所能看到的史料得知,赵孝成王至少有三个儿子。

第一个儿子,应该是他的长子,而且很小就被册立为太子。

这位太子在赵孝成王十年(前256)时,死了。

至于死因,不得而知,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邯郸城被围了两三年,在战火冲天的危险环境里受了惊吓和刺激而死。

这位太子死的时候,赵国刚刚结束了从长平之战开始的长达六个年头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特别是邯郸保卫战,秦军将国都围困了两年多,给国人心理和精神都造成了严重压力和折损。

赵孝成王此时,刚刚三十出头,所以太子死的时候年纪不会大了,也就十来岁的样子,还是一个少年或儿童。

第一位太子死后,赵孝成王并没有立即册立新的太子。

据《战国策》记载,春平君在赵孝成王时期的封爵号应该是春平侯。

,各国的封君爵位,是“君”、“侯”二等制,“侯”高于“君”。

列国公子们的封爵号一般是君,而春平侯的封爵,说明他在国内地位不一般。

至于春平侯到底是什么时候被册立为太子的,找不到确切的史籍记载,但是应不晚于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

据《战国策》记载,在赵孝成王十七年(前249)的时候,春平侯已经是赵国的相邦了,这年他大致二十岁。

赵孝成王十八年,“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同时,延陵钧带领赵军进攻。

赵国避免两面作战,便与秦国议和,互派质子,身为太子的春平侯到了秦国,紧随其后去的,还有一个赵国王室宗亲平国君。

三年后,即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孝成王崩殂,赵国太子春平侯远在秦国回不来,也有可能是赵偃、郭开等人从中作梗,买通了,不放春平侯回国继位。

赵偃继位,是为。

就这样,身为赵国太子的春平侯,从此与国君大位擦肩而过、彻底无缘。

而他此后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二、国家闲人 至于春平侯是如何回国、何时回国的,《史记》与《战国策》记载的不一致。

《战国策》说是赵悼襄王赵偃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后,两国关系缓和,在赵悼襄王二年(前243),都将对方的质子放回去了,春平侯回到了阔别五年的赵国。

在《史记》中的《赵世家》中说是赵悼襄王二年,吕不韦将春平君从赵国招过去,扣押为人质,对赵国进行要挟,后在泄钧的劝说下,放回了春平君;但又在《六国年表第三》中说:“(赵悼襄王二年)太子从质秦归。

”这里所说的太子,显然指的是春平侯。

春平侯从秦国做了五年质子,回到赵国后,成了春平君,爵位降了级。

重要的是,出国时他是太子、相邦,是未来的王位继承人,回国后却只是一个王室宗亲、公子。

身份地位的落差之大,让他颇感失落和颓废。

更要命的是,身为国王的赵偃对春平君这位的兄弟并不热乎,因为他的王位实际上是从春平君手上夺走的,这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儿,对于春平君,他无法热乎,哪怕只是表面上的,他也做不到。

春平君回到赵国后,在赵悼襄王时期的所作所为,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说明他已经成为一个闲人,被高高的供养起来了,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贵族公子哥,可以、,就是不能参政入朝。

对于此,春平君应该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也只能逆来顺受、任人摆布。

早年的春平侯,作为赵孝成王指定的国家接班人,年纪轻轻的就担任着相邦,又有父王的宠信和器重,肯定是意气风发、心怀天下的有志青年。

在秦国的五年,他最初还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因为只要父王还在,他的太子之位就会稳固,因为父王爱他、信他、器重他。

后来,父王崩殂、兄弟赵偃登位,感觉他的天轰然间塌了,人生跌入低谷。

待又回到自己久违的祖国,他被供养起来了,成为一个的闲人,甚至与囚徒无异,心情沮丧、情绪低落,对于未来,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过一日算一日、少一日,得过且过吧。

他在心里说:这不是我的赵国了,我是一个多余人,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三、国家罪人 春平君的苦逼日子过了七年之后,发生了变化。

赵悼襄王九年(前236),碌碌无为、胡作非为、肆意妄为的赵悼襄王赵偃崩殂了,活了应该有三十多岁吧。

作为赵偃兄弟的春平君,此时应该也只有三十多岁,因为赵国朝堂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有用之臣了,他得以重新被人们记起,又回到了朝堂上。

他往上一看,朝上坐着的是比兄弟赵悼襄王还混蛋的侄儿赵迁。

这位少年君王自幼生活在脂粉堆里,拜郭开为师,能学到什么好,是声色犬马样样精通,治国理政狗屁不懂,一个标标准准的纨绔子弟、十足的膏梁子弟。

国家社稷交到这样一个人手里,还谈何中兴? 这时主持赵国朝政的相邦是郭开,春平君从赵幽缪王元年(前235)开始,也做起了相邦,直至赵幽缪王六年(前230)结束,他做了五年多的相邦。

那时列国的相邦,并不局限于一个,有时出征的大将也挂相邦印,像秦国设立的丞相也有左右之分,目的是避免为相者擅权。

在赵国与郭开、春平君几乎同时为相的还有一个人叫司空马,是从秦国去的,原本与吕不韦相善,吕不韦失势后,来到了赵国,后成为相邦。

也许是报复心作祟,也许是心理变态,春平君重新掌权后,竟然与郭开、韩仓、一道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

对内,他们不顾民众死活,横征暴敛、拼死搜刮、鱼肉百姓,导致怨声载道、民生凋敝;对外,他们讨好秦国,接受秦国重宝贿赂,甘于被敌人摆布,充当卖国贼,害死了等人,自毁长城、。

更令人不齿的是,春平君竟然自甘堕落,与娼妓出身的赵悼倡后搭在了一块儿,做了地下夫妻。

他们的“好事”在赵国闹得是,成为公开的秘密,臣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他们俩,男的是落魄公子,对人世充满了愤恨和不满,自甘堕落;女的是出身秦楼,惯于迎来送往,阅人无数,饱暖后更加不甘寡居清寂,二人是各取所需。

后人推测,春平君应该比赵悼襄王年长,是赵悼倡后的孩子伯父,赵悼倡后是春平君的兄弟媳妇,二人虽无血缘关系,但是发生这种关系,也属于乱伦行为。

这些人沆瀣一气、为所欲为,是真正的倒行逆施,导致民众倒悬、国家危难,后来出现的事儿,也就成为必然结果了。

赵幽缪王六年(前230),去相后的春平君应该是无官一身轻了。

此后,找不到他的踪迹,可能是已经死了。

如果他这个时候死了,对他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因为他看不到国家灭亡的惨象,不用去感受那亡国奴的锥心之痛了。

而且,他还能葬在赵国,比起姘头赵悼倡后亡国后被国人乱刀砍死、侄子赵幽缪王受尽屈辱被饿死、同僚郭开卖国求荣被人刺死,他的结局确实好太多了。

只是,春平君死的早是幸运了,国家灭亡、臣民沦为亡国奴,又怎能幸运得了?这亡国的责任,该谁来负呀?这一切,都是谁的错?该怪谁呢?估计,他不能拍着胸膛自信满满、问心无愧地说:“与我何干!” 一阵刺骨的凌厉寒风猛然间铺天卷地而来,暴雪撕绵扯絮般越下越紧,将偌大的邯郸城撼动了,风雪中可以听到咒骂声、恸哭声、马蹄声、杀戮声,还有一声重似一声的悠长太息…… 那是谁的心在痛绞、在滴血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六角高赖是哪位?日本战国武将六角高赖生平简介

六角高赖大膳大夫,近江守护大名,六角久赖之子,幼名龟寿丸。 长禄四年(1460年)政尧制造了守护代伊庭满隆之子被杀事件,近江实权掌握者伊庭氏的实力被削弱,而将军足利义政误听谗言,使政尧在京都大原地方剃发出家,由龟寿丸再度继任家督。 南近江六角氏源出武士名门佐佐木氏嫡系,世为南部近江守护。康正二年(1456年),六角久赖因无力抵御京极氏对领国的干涉而自杀,被官拥立久赖年幼的嫡子龟寿丸继承家督之位,并仿照往例,由家臣山内政纲辅佐龟寿丸。长禄二年(1458年)龟寿丸突然被解除近江守护的职务,改由堂兄弟六角政尧继任,政尧是在文安内乱中自杀的六角时纲之子,这明显是幕府抑制六角的势力安定近江的手段。 内权力争 此时围绕着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后继者之争愈演愈,深为家督继承问题困扰的六角氏也趟进了幕府内权力争伐的浑水。应仁元年(1467年)畠山政长与义就之间的合战引燃了战火。自此迅速扩大到各地,北近江的京极家参加了东军,而六角家则加入了西军,家督龟寿丸年幼,便由山内政纲与伊庭贞隆领军攻占清水城,并侵略延历寺寺领,但此后山内政纲和伊庭贞隆分别在京都和近江的合战中失利。应仁二年(1468年)十一月,京极氏与六角政尧的联军攻破了六角氏的本城观音寺城,在东军拥立的将军足利义政的支持下,政尧再度成为近江守护。文明元年(1469年),京极持替六角政尧出任近江守护,六角龟寿丸和山内政纲为了夺回领国而在近江起兵展开对观音寺城的攻略,在京极持清的强力守护代多贺高忠的压制下,六角军屡屡战败。 互战 文明二年(1470年)京极持清急病遽逝,其子胜秀在家督继承的争夺中失势,六角家重占近江,势力又发展起来。文明三年(1471年)东军的幕府再度任命六角政尧为近江守护,指令其攻入近江。已经元服的龟寿丸更名行高,率领六角氏一族进行了有力的抗击,攻占清水城政尧战败自杀。文明四年(1472年)京极政高令家臣多贺高忠再度攻略近江,高忠从近江北部攻入并取得一定战果,却在南下时受到西军的美浓斋藤妙椿的阻击而败走,东军幕府对近江的侵入再次以失败而告终。六角氏支配领国的欲望是强烈的,随着幕府与六角氏交涉的决裂,幕府决定再度发动对近江的攻略。近江守护的职务由六角虎夜叉继承,同时命令京极政高讨伐六角行高。 决战 文明七年(1475年),政高自领国出云远征,集结延历寺徒众发动攻略,与六角氏的决战拉开了序幕,战斗在观音寺城展开,六角行高身先士卒率军奋战。初战以六角氏被“俘虏数百人,斩获百余级”的败北而告终,观音寺立刻陷入了笼城战的境地。正当行高自觉命数已绝之时,次月西军的援军在土岐成赖和斯波义廉的率领下抵达,西军发动反击,东军全线崩溃被逐出了近江。此后六角行高在近江的支配霸权确立。文明九年(1477年),应仁之乱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时期的著名将领罗士信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否跟影视作品的那样描述

可能提到罗士信,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就是那个傻乎乎拿着大铁枪的人物,最终在战场上死去。可是真实的罗士信真的如此嘛?当然不是,罗士信作为名将的部将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并且还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确实不傻。演义之中对于他憨厚的描写,只是为了剧情需要才故意为之。 在旧唐书中,有过罗士信的传记,对于罗士信的家庭,史书中并没有记载,罗士信最早出现实在十三岁的时候,十三岁的罗士信就出现在了张须陀的军队之中。如果说军队并不召集童子军的话,那就是说明罗士信的身高体魄已经达到了入伍的要求,所以才被征召到了军队当中。当时长白山地区的起义军率领士兵起义,张须陀马上就带领士兵围剿王薄的军队,此时的罗士信刚刚十三岁,但是他却向张须陀领命想要率领人马攻击王薄。张须陀看着眼前只有十三岁的少年,并不以为然。张须陀对罗士信说;你这小小年级,连盔甲都穿不上,又怎么能上阵杀敌呢?张须陀没有想到,罗士信穿着两套铠甲,并且带着弓箭与武器操演起来,这让张须陀十分的惊讶,并且让他担任先锋。 从上述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张须陀与罗士信的关系并不一般,首先就是罗士信能够直接与张须陀对话,如果是普通的士兵,是不可能有机会与主帅对话的,其次就是张须陀对于罗士信的爱护,张须陀应该是知道罗士信的勇的,但是他却拒绝了罗士信率领士兵担任先锋的请求,这就是对于罗士信的爱护。所以可以看出,罗士信的家里可能并不一般,最少也是与张须陀有一定的关系。 罗士信的武艺无疑是十分高强的,当时张须陀率领士兵与起义军交战,起义军刚刚列阵,罗士信就的冲进了敌人的军队,并且杀死了很多人,甚至还砍下了一个敌军的人头。砍下人头之后罗士信还不罢休,而是将这颗敌人的人头挂在枪尖上,在军阵的前面游荡。当时敌人都十分的惊讶罗士信的武力,因此都不敢攻击张须陀的军队。张须陀当然要借助这样的机会,于是张须陀的军队顺利的攻克了敌人的军队,罗士信杀人为了计算数量,总是将敌人的鼻子割下来,当时罗士信杀的人很多,所以作为奖励,张须陀就将自己经常骑乘的战马送给了罗士信作为坐骑,并且将罗士信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进行教导。 张须陀将罗士信留在自己的身边,不仅仅是保护他,更重要的是教导他。之后的战役中,每次张须陀身先士卒进行攻击,罗士信都紧紧的跟随在张须陀的身旁。当时知道了这件事情非常的惊讶,于是就派遣善于作画的人,将张须陀与罗士信作战的场景画下来,拿给他看。 当时张须陀与敌军卢明月进行交战,自己军队的粮食就要耗尽了,所以只能退兵,但是退兵之前张须陀认为卢明月知道自己退兵一定掉以轻心,所以此时突袭敌军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与罗士信就请战担任了前锋。卢明月乘胜追击的时候,被罗士信与秦琼的伏兵攻击,导致了卢明月最终的失败。当时卢明月被张须陀的军队杀得只剩下几百人逃跑,可见其狼狈的样子。 张须陀死后,罗士信跟随了裴仁基,可是裴仁基归降了李密之后,罗士信就一同归降了李密。李密与交战,罗士信因为重伤而被王世充俘虏,因此知道罗士信的英勇,所以王世充任命了罗士信官职,并且十分重视罗士信。不久之后王世充击败了李密,得到了很多的将领,也就并不十分重视罗士信。罗士信因为王世充鱼肉百姓,所以十分看不过眼,就投奔了当时爱民的李唐麾下。李唐就是李渊统治的国家,所以罗士信开始为李唐征战,而且跟随了李世民之后,罗士信还帮助李世民夺下了洛阳。但是在对抗刘黑阀的作战中,罗士信守城又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援,所以被刘黑阀的士兵所擒,但是罗士信宁死不降,最终被刘黑阀所杀。罗士信死的时候,才只有二十多岁。李世民知道罗士信战死非常的伤心,并且用重金将罗士信的尸骨赎回,并且好生安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