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阿富汗瓦罕走廊里面有多少人口?有没有人定居?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阿富汗瓦罕走廊里面有多少人口?有没有人定居?

优质回答:

瓦罕走廊在2010年共有居民约12,000人,西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吉尔吉斯人,东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塔吉克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属于游牧部落,居民多用瓦罕语。

阿富汗瓦罕走廊里面有多少人口?有没有人定居?

瓦罕走廊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在那边游牧的吉尔吉斯人聚集地离城镇也非常的远,使得资源匮乏,环境艰苦,与世隔绝成了生活在瓦罕走廊的代名词。

阿富汗瓦罕走廊里面有多少人口?有没有人定居?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下(瓦罕走廊的吉尔吉斯)这部纪录片。

其他网友观点

在瓦罕走廊生活的人们,有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和吉尔吉斯族。普什图族在阿富汗是主体民族,但在瓦罕走廊并不多。瓦罕走廊内部,人口最多的是塔吉克人,也被称为瓦罕人,大概一万人左右。吉尔吉斯族是19世纪初,从帕米尔高原北部迁徙过来,人数不多。

塔吉克族在瓦罕走廊人数最多,也不难理解。看地图就能发现,阿富汗东部被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完全包围,中间从兴都库什山脉到喀喇昆仑山脉支脉有一条狭长的通路,就是瓦罕走廊。

阿富汗瓦罕走廊里面有多少人口?有没有人定居?

瓦罕走廊最窄处只有15公里,最宽处也不过75公里。在瓦罕走廊最西部,是瓦罕地区最大的村子,伊什卡西姆村,有几千村民。隔着喷赤河相望,就是塔吉克斯坦。瓦罕地区的普什图族人也主要都在伊什卡西姆村。

瓦罕走廊最东面的村庄叫萨哈德.彼洛格西尔村。从这里再往东就没有可以通车的路了,只能沿着瓦罕河继续徒步。

历史上,沿着瓦罕河穿越帕米尔群山,这是一条重要通道,高僧发显,玄奘都曾沿着这条通路西行求法。十九世纪英国和沙俄在此划界,成了军事对峙的隔离区,瓦罕走廊也逐渐变成了世界上最偏远的地区之一。

不过现在,已经有中国的基建公司进入,预计将来会好些吧。

其他网友观点

阿富汗瓦罕走廊里面有多少人口?有没有人定居?

瓦罕走廊里也有定居者,人数不是很多且数目不详,在战乱的阿富汗,你也别想有精准数字。只知道,东部靠中国这边的居民多数是塔吉克人,西部靠阿富汗这边的居民多数是吉尔吉斯人。

话说,阿富汗的东北部,通过瓦罕走廊与我国接壤,这是一条难以穿越的高原峡谷,随时会有生命威胁。瓦罕走廊的南北是高耸的雪山,整个走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瓦罕河在谷底静静地流淌、濒危的雪豹在岩壁上爬行……

阿富汗瓦罕走廊里面有多少人口?有没有人定居?

瓦罕走廊全长大约400公里,阿富汗占300公里,中国占100公里。自古以来穿越瓦罕走廊的人就很少,但毕竟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会去走,因为它地处古丝绸之路南端的枢纽点,从新疆动身经瓦罕走廊可通往伊朗、意大利。

瓦罕走廊居民所说的语言仍然是古老的瓦罕语,这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流行于中国塔什库尔干、巴控克什米尔北部、塔吉克斯坦东南部、阿富汗东北部。当地人依山建造居所,下方河谷里的滩地就是发展农牧业的地方,种种庄稼、放放牛羊。

阿富汗瓦罕走廊里面有多少人口?有没有人定居?

我们的唐僧——玄奘大师,经过瓦罕走廊去印度的时候,他眼里的瓦罕人“人性犷暴、形貌鄙陋”。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这并不是奇怪的事情,来自天朝的大师更青睐东方大唐的俊男靓女。

放到现在的中国人审美,瓦罕人不仅不长得丑,甚至还是美美哒。作为东伊朗语族的瓦罕人,皮肤白皙、眼神深邃、轮廓清晰,甚至不少人是金发碧眼。不少人自称是希腊人的后代,不排除他们的祖先有可能是希腊人,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曾到达这里。

阿富汗瓦罕走廊里面有多少人口?有没有人定居?

瓦罕走廊在每年的六月、七月、八月可通行,其余时间基本是大雪封山,通行非常困难。当前,对我国的意义相当巨大,正因为路窄难行的瓦汗走廊存在,几乎杜绝所有跨境蔓延问题,比如疫情输入、防控战火、恐怖组织、难民私闯等等。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为什么要在中国定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生平简介

1885年11月24日,斯特朗出生于布拉斯加州弗兰德镇。 1887年,全家迁往俄亥俄州的芒特弗农。 1891年,斯特朗6岁生日前,全家由芒特弗农迁往辛辛那提。她被送入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1895年,全家迁往奥克伯克。 1896年,斯特朗(11岁)提前完成小学八年学业。 1896年,斯特朗进入奥克伯克中学学习。 1897年,斯特朗第一次出国,全家出发去英格兰。 1898年夏秋,随全家住在法国和瑞士。 1898年,斯特朗13岁时,被录取到洛桑大学夏季教师进修班学习。 1900年,中学毕业,年仅15岁。 1902年2月,青年杂志《美国周刊》发表了她两篇关于意大利之行的文章。 青春时期 1902年,进入奥伯林学院就读大学一年级。 1903年,父母前往南部非洲期间,被安置在伊利诺斯州普雷里德波特的朋友家中 1903年,斯特朗母亲鲁思·玛利亚染病死于塞得港和纳波斯之间。 1905年,大学毕业,并入选ΦBK联谊会。 1905年,受聘为《前进报》记者。 1906年3月8日,在任职7个月后,被《前进报》解雇。 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08年,《实用主义的某些宗教方面因素》刊登在4月份的《美国神学杂志》 1910年9月,欧文·洛夫乔伊请她到全国童工委员会任职。 1910年12月,斯特朗遇到全国童工委员会的执行理事沃尔特·哈维,并成为其助理。之后她拍摄了多部单卷电影,包括《孕妇须知》、《得到教益的男人》、《出诊护士》等。这些作品使全国各地展览大获成功。 1914年3月,她收到阿伯丁伯爵夫人邀请,前往都柏林 1916年10月,辞去全国童工委员会职务。(31岁) 1916年12月3日,竞选成功,进入学校委员会。 外国时期 1921年8月,斯特朗到达莫斯科。 1923年9月末,离开莫斯科,回到美国。 1921年第一次到苏联,广泛介绍苏联的革命成就。 1925年首次访问中国,报道并支持省港大罢工。 1927年,她第二次访问中国,访问湖南、上海、武汉和西北地区,报道了湖南农民运动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真相。 1930年协助苏联政府创办英文《莫斯科新闻》任主编和特约撰稿人。时期两次来华,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斗争和解放区军民的活动。 1946年第五次来华时访问了延安,她和解放区的战士们一起吃小米饭、一样住窑洞,并多次会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 1949年,斯特朗和《莫斯科新闻》报主编、曾前来中国推动国共合作的鲍罗廷一同被捕。 1955年,斯特朗被释放并被驱逐出境。 1958年春天第六次来中国访问,并在中国北京定居。 1959年被批准第一批访问西藏的外国记者代表团成员之一。 1970年3月29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她被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铭刻着郭沫若的手迹:“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 她85岁的生命,1/3在美国,1/3在苏联,1/3在她称为“理想的归宿地”的中国。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屠城的策略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发起吗?隋开皇年间,隋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探讨明皇帝独宠老妃…白头叹没子!太监突跪地「一句话」吐真相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肉身畅游太空吸收暗能量(无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案例研究表明,6000年前,扩大的机会吸引了人们到大型定居点,并刺激了创新

Cucuteni Trypilia定居点会议场景的重建图。在鼎盛时期,这些定居点的特点是社会平等。图片来源:uux.cn/Susanne Beyer,基尔大学(神秘的地球uux.cn)据基尔大学: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欧洲首批大型定居点的成功提供了新的解释。陶器碎片、房屋地基的痕迹、几块骨头——考古发掘主要揭示了物质文化的遗迹。需要许多工具来得出关于社会状况或过去人们的思想和感受的结论。这些工具包括哲学概念。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往往被用于基本的考古辩论,而不是用于分析具体的发现和发现。在《开放考古学》杂志上,基尔大学ROOTS卓越集群的两名考古学家和一名哲学家现在提出了一种使用所谓的“能力方法”直接从考古数据中调查身份和社会组织问题的方法。作为一个案例研究,作者使用了大约7000到5000年前存在的欧洲第一个大型定居点。“我们第一次最终能够将考古类别与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类别联系起来。因此,所提出的方法也使我们能够在遥远的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联系,”三位作者之一Vesa Arponen博士说。将人类发展指数应用于考古数据“能力方法”是一个哲学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印度哲学家和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工作。Arponen博士解释说:“这种方法假设,人类福祉不仅通过物质财富来衡量,还通过其他能够促进行动的手段来衡量,以及通过群体和个人过上积极生活的能力来衡量。”。今天,这一人类福祉概念是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理论基础。然而,将其应用于遥远的过去的人类社区是一个重大挑战。“我们如何利用物质文化的静态遗迹来重建其背后动态活动的维度?”合著者RenéOhlrau博士总结了这一挑战。7000年前的大型定居点作为案例研究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作者首先将人类发展指数的分析维度和水平与考古指标联系起来。合著者Tim Kerig教授解释说:“例如,其中一个类别是生活水平,这也反映在社会层面的创新能力上。技术创新确实可以在考古发现中找到,例如,当考古记录中出现某种形状的犁或新织布机时。”。第二步,作者将新开发的方案应用于位于现在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共和国和乌克兰的Cucuteni-Trypilia社区(约公元前5050-2950年)。这些社区以大型环形定居点而闻名,占地约320公顷,是多达17000人的家园。Arponen博士说:“我们的分析工具的应用证实了之前的研究。他们认为,这些定居点在发展阶段具有极大的社会平等特征,人们有广泛的机会自己积极参与。”。“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此的解释与以前不同。”到目前为止,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往往被视为人们通过政治和技术创新做出反应的触发因素。Arponen博士总结道:“我们的分析方法开辟了另一种解释Cucuteni-Trypilia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可能是人们的机会和实现机会的扩大吸引了更多的人,从而导致了人口增长和创新。”。在未来的研究中,这种方法也将应用于过去的其他社会和其他考古背景。“无论如何,它提供了质疑考古学传统解释模式的机会,并激发了对发现解释的新讨论,”Arponen博士说。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