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现代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是非对称的战争,因此伤亡比例很是悬殊,如美国打海湾战争,伊拉克阵亡15万人,美国人伤亡才27人,几乎是屠杀式的战争。
而后来,美国打伊拉克战争伤亡也很小,反而是后期游击战被杀的多。

但是,俄罗斯的车臣战争就打的比较凄惨,俄罗斯作为世界军事大国,对小小车臣的两次战争,阵亡了15000多人,加上受伤的达到好几万,为何打的如此凄惨?损伤如此惨重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两次车臣战争的双方损失情况,第一次车臣战争,俄罗斯军队战死近6000多人,受伤17892人。
而车臣军队战死17391人,可谓是打的很凄惨,俄罗斯伤亡惨重;而第二次车臣战争就更惨烈了,当时俄罗斯出动8万大军,去攻打2万多人的车臣军队,几乎是4比1的打,俄罗斯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打的最后结果是,俄罗斯阵亡8000多人,伤亡就更多,车臣武装被消灭16299人,伤亡比例也差不了多少。
也就是说,俄罗斯打车臣完全没打出大国雄风,还是杀敌一千自损800的在打。
想想车臣,领土面积比北京大一些,而人口当时不到100万,而俄罗斯联邦,无论人口经济,军事,都是车臣的很多倍,为何俄罗斯还打的这么凄惨,损失这么大呢?这主要是三点。
一是,俄罗斯军队素质下降。

车臣战争发生在苏联解体后,当时的俄罗斯可谓是受损很大,军队缺乏管理和训练,军队士气也没办法跟苏联时期相比,所以整体表现不是很好,比美国表现差远了。
二是,车臣军队素质强悍。
车臣军队虽然武器简陋,但是士兵大部分不是原来苏联的退伍军人,就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雇佣军。
比如当时的车臣主帅就是原来苏联时代的装甲师师长,作战经验丰富。
三是,作战的非常规性。
在作战中,俄罗斯的主要目的是要收复车臣,因此,没有采取空中优势对车臣进行轰炸。

因为避免造成贫民伤亡,而更加激化矛盾,增加对抗危险。
因此,只能一个个街道,巷子的去争夺,巷战情况下,俄罗斯的军队优势无法发挥,所以无法掌控战争的主动性。
在巷战面前俄罗斯军队没有优势,因此,伤亡非常的打,基本是原始战争。
随机文章宋朝历史上获评价最高的皇帝是如何拒吹枕边风?外道魔像打得过九尾吗,九尾一半力量可吊打佩恩放出的魔像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的优缺点,清洁环保能量损耗低/氢气来源和安全宇宙是人类幻想出来的,太阳系之外的景象全都是人类的意识投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在清末对外战争中,淮军和湘军的战斗力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
清末的淮军和湘军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们打败了的太平军,歼灭了北方的捻军,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大清长达数十年之久,在国内战场堪称“劲旅”。可到了对外作战中,两者之间的差距立马就凸显出来了。 清末对外作战中,取得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一是率领以刘锦堂部两万老湘军为主力收复新疆,为祖国收复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是湘军王德榜率领的老湘军二十一营在镇南关配合冯子材取得的大捷,打败了法国侵略者。 可这两次对外作战,皆不见淮军的影子,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就是1875年淮军刘铭传部带着几万人在陕西大吃大喝,就是不肯入甘肃和新疆作战,以及1884年淮军部在面对法国兵时惊慌失措,仓皇而逃。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内战中的“劲旅”,可为何到了对外作战时,差距会如此之大呢?下面我们就简单来分析下。 一来是在将才的选用上 在这方面,湘军(至少是高级将领)在道德和能力上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湘军初创时,就曾提出四条:“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道义和忠义,始终都是湘军选拔将领时永不放弃的两个要求,他们的将领主要靠儒家传统道德来教育和约束自己。湘军的主要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儒生,比如罗泽南、王鑫等是理学家,是个学者,则是进士出身。这些人有种理想主义,有为理想的决心,这样的将领才能适应战争的特殊需求。 我们再来看淮军将领,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淮军将领中读书人不多,主要将领中,也就只有潘鼎新是个举人,另外如程学是太平军的降将,刘铭传是盐贩子出身,张树声、张树珊以及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则基本上都是地痞一类的人物,靠办团练起家的。吴出身行伍,曾做过中下级军官。他们这些人出身比较低微,没有什么道德和理想,重利不重德。 所以在国内战场上尚能依靠火力掩饰一下,可一旦面对强悍的外敌时,没有忠义血性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1884年时,张树声、潘鼎新怕死不肯作战被革去督、抚职务;中日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千里大溃逃等等。这些人毫无道德和忠义血性可言。 二来是在士兵的选用上 湘军选兵必须是亲自招募,绝不假手他人,而且选择标准极为严格,要求技艺娴熟,,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一概不收。曾国藩曾一再强调“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练一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收一月之效”。在这样的严格选拔、训练、管理之下,湘军的士兵素质普遍都比较高。而且他们来自一个地方,互相比较了解,也比较团结。 而淮军基本上就是个大杂烩了。在士兵招募方面兼收并蓄,士兵的来源参差不齐,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这些人中,有的是来自流氓集团,有的是来自团练,而战斗力好的程学启部就是由的降军所组成的。 李鸿章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武器装备基本都是以洋枪为主,打内战时,这点要比湘军好不少,可一旦要和敌人肉搏时,淮军战斗力意志薄弱的缺点就显露无疑了。 三来是在战斗意志的形成上 湘军重视的是道德和个人操守,追求的是儒家保家卫国的境界,砥砺品格,信奉实干。而淮军多是廉耻之心而唯利是图的小人,李鸿章明知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却还仍旧委以重任,其直接后果就是吏风日下,士兵素质、斗志和士气都远不如同时期的湘军。写《太平天国亲历记》的英国人林利对淮军直接就是,可在西线见到湘军时却高叫“他们的勇敢是清军中前所未见的”。 湘军拥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在对外作战中,这种精神力量要远比几件西洋火器好使得多,“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湘军精神,在对外作战中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淮军也颇有些悍将,这些人当年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时都是一把好手,可他们面对的是乌合之众,一旦遇到同样也拥有西洋火器的正规军时,他们就一败涂地了。在甲午战争中,唯一敢跟日军肉搏的就是湘军,牛庄战役惨烈战败,也是湘军最后一缕夕阳。 所以说,一支军队,就算你武器装备再牛气、再先进,可没有敢于亮剑精神的话,始终不能作为国家的依靠。 随机文章苏联外星婴儿事件,外星飞船逃生舱发现外星婴儿(1年后死)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小行星带最大的小行星灶神星,直径525公里曾被两次撞击揭秘世界上发现过美人鱼吗,澳洲发现超逼真美人鱼尸体(假新闻)揭秘陕西渭南最新盗墓大案,盗掘文物价值高卖不动/引7伙盗墓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鸦片战争中,当作主战派的林则徐为什么会被革职查办?
鸦片战争中 主战派与主和派琦善都被革职查办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1840年6月,随着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领舰船47艘、陆军4000人抵达广东珠江口外,闻名中外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这是一场不对称战争。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被打回了原形;清军连连败退,几乎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 如何应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中,以林则徐为代表,力主抗英,被称为主战派;以琦善为代表,主张妥协,被称为主和派。 最初,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等主战派寄予了厚望。 林则徐,字元抚,福建侯官县人,生于1785年。他自幼家境贫寒,但父母对他悉心培养,勒紧裤腰带让他接受教育。林则徐刻苦学习,19岁参加乡试即考中第二十九名举人。但之后,他两次入京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他毫不气馁,于1811年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金榜题名。那一年,林则徐26岁。 在度过5年时光后,1816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外放江西南昌任职考官。1820年2月,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年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一场大水灾。琦善是满洲正黄,根正苗红,一般人都不敢惹他。可林则徐不是一般人啊。当即奏报皇帝,对琦善进行弹劾。 林则徐不畏权势,让他在官场中饱受排挤。林则徐看透了官场的虚伪、无情,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官回家。 后来,在等人的力荐下,道光皇帝亲自召见了林则徐,破格起用了他。有了道光皇帝的赏识,林则徐自然青云直上,短短10年内,由江苏按察使升任江苏巡抚,成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当时,英国商人已经将鸦片贩卖到中国沿海一带。林则徐在任职江苏按察使时,发现鸦片对人的毒害,下令在江苏全境进行禁烟。或许正因为此,道光皇帝决定在广州查处鸦片时,第一个就想到了林则徐。1838年11月15日,刚刚升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抵达广州禁烟。 林则徐是一个做事很认真,也很讲原则的人。他到广州后,公开承诺:“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英国商人没有看出林则徐与其他中国官员的区别,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直到近2万箱鸦片被销毁在虎门海滩上时,他们才慌了神,不得不接受残酷的事实。 难能可贵的是,林则徐在进行销烟的同时,嗅到了战争到来的危险。为此,他在广州加强防备,并对民众进行武装。林则徐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840年6月,英军舰队来到广州珠江口外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不得不沿海北上。 中国承平已久,沿海地区防备松弛,英军舰队一路,占领了浙江定海。当年8月9日,英军舰队抵达天津大沽口,严重威胁到了清廷的安全。道光皇帝惊慌失措。这时候,朝廷里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开始占据了上风。琦善时任,天津是他的地盘。道光皇帝就命令他前去天津,与英军接触。 没错,这里的琦善,就是前面曾经被林则徐弹劾过的那位河南巡抚。由于林则徐的弹劾,琦善被朝廷革去职务。虽然他很快就,继续在官场高歌猛进,但他对林则徐是怀恨在心了。 道光皇帝在安排琦善与英军接触时,已经有意将林则徐作为了。他说:“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当。兹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现已派钦差大臣,驰至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申冤抑。该统帅懿律等,著即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可也。”对此,琦善心领神会。 琦善到了天津,与英军副全权公使义律进行了一番谈判。回去后,琦善对林则徐进行诬陷,将英军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林则徐。他说,英国只对林则徐不满,只要朝廷处理林则徐,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当然,这时候的琦善没有想到,自己在让林则徐背锅的同时,也给自己埋了一个坑。 道光皇帝便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代替林则徐,与从天津返回的英军进行和谈。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两次向道光皇帝奏报,提出制造火炮和舰船,抵抗外敌入侵等建议。此时道光皇帝已经一意求和,听不得任何主战的建议,批驳林则徐“一派胡言”。 9月29日,道光皇帝下令将林则徐革职。1841年6月,由于清军在与英军作战时屡吃败仗,道光皇帝迁怒于林则徐,再次将他革职查处,“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被扳倒了,琦善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原因很简单,英军发动战争,并不是为了惩处林则徐;清廷惩处林则徐,只会让英军,提高胃口。双方在广州谈来谈去,始终谈不拢。 谈判桌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靠战争解决。1841年1月7日,英军主动向广东虎门炮台发起进攻,战火重燃。镇守虎门的清军提督关天培寡不敌众,琦善又拒绝增援,英军只付出受伤38人的代价,就占领了虎门。关天培战死沙场,壮烈殉国。 琦善急了,慌忙向英军提出重开谈判,英军同意了。于是,琦善与英军签订《穿鼻草约》,应允割让香港、赔偿600万银元、恢复广州贸易等。可是,割地赔款这么重大的事情,琦善根本无权作出决定。英军也不管这么多,直接公布了《穿鼻草约》的内容,又派兵占领了香港。 道光皇帝知道琦善干的这事儿后,雷霆大怒,他指责琦善甘受英军欺负,还替英军说话,势必“遗臭万年”。 1841年2月,道光皇帝下令,免去琦善的大学士职务,“革职锁拿,家产即行查抄入官”。 作为主和派的琦善,与主战派林则徐一样,也落得革职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